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瀋陽的般若寺估計99%的人都會念錯的!

般若寺

般若寺(讀音:勃惹寺),

般若寺 般若(拼音:bō rě ), 佛教詞語, 亦作“波若”、“缽羅若”等, 全稱“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羅蜜”。 為巴厘文 Paññā 的音譯, 梵文是Prajñā, 意為‘智慧’。 不是日常所說的“聰明智慧”, 而是指洞視徹聽、一切明瞭的無上智慧。 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區別, 所以用音譯而不用意譯。 鑒於此, 寺廟的名字應該是般bō若rě寺, 而不是人們經常叫的般bān若ruò寺。

位於沈河區大南街般若寺巷8號, 系佛教寺院。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高僧古林禪師創建。 古林禪師祖籍長沙, 據說是大明朱氏之後, 最初在四川出家為僧。 大約清初被發配來到盛京, 並在此修建寺廟, 已便修行。 此寺初建之際規模不大, 後經多次擴建後修繕, 特別是1924年(民國十三年)高僧炎虛接管般若寺之後, 進行一次大規模修建。 當時此廟因年久失修, 破損嚴重。 炎虛為修此廟, 四出募化遊說, 並得到軍政各界的資助, 奉天省省長翟文選捐修藏經樓;軍政要員楊宇霆亦提供支援;居士王琅川修山門、大殿及配殿等等。 以至有今日的規模。

寺宇占地3600餘平方米, 做坐北朝南, 分為東西兩座院落。 前為天王殿, 供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 殿兩側有角門, 院內正殿曰大雄寶殿, 內供三世佛、觀世音、文殊、普賢菩薩。

殿后有東西配殿和藏經樓。 東院, 有祖師堂三間、東配房三間、門房兩間等建築。 所有建築均為硬山式, 青磚灰瓦, 朱紅地仗, 檀枋彩畫, 古樸典雅。

般若寺系佛教名僧十方叢林, 海內外頗有名氣。 1981年瀋陽市政府撥款對其進行維修, 歷時三載完成。 1985年公佈為瀋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