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2018健康管理藍皮書發佈

近日, 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中南大學健康管理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

《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以“新學科 新業態”為主題, 分析了健康管理學科與健康產業的發展狀況, 《藍皮書》指出, 2017~2018年我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狀況是:“總體向上向好, 問題挑戰不少”, 即在國家宏觀政策與產業規劃、理論研究與學術交流、智慧健康與智慧養老、健康體檢與慢性病管理、健康資料與團體標準十個方面呈現“熱”的發展勢頭;而在發展觀念轉變、學科人才建設、體系模式構建、健康素養提升、服務供給保障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呈現“冷”的發展挑戰。

全書由總報告和五個專題報告構成, 總計22篇文章。 總報告在系統界定和回答了健康管理作為醫學新學科、醫學創新體系、新興健康產業與健康服務新業態的理論內涵及實踐範疇的基礎上, 著重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視角解析了我國2017~2018年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的十大發展態勢與五大問題挑戰, 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以下是動脈網截取的部分觀點和資料:

健康管理(體檢)機構發展趨緩, “只檢不管”仍占主流

藍皮書指出, 與醫院、病床及病人總量或增量持續增長相比,

2017年我國健康管理(體檢)機構的發展的速度及服務人群增速開始趨緩。

一方面受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 社會資本主要投資辦醫院及養老康復機構;另一方面由於三級甲等醫院具備設備、技術、專家及品牌優勢, 健康體檢的優質客戶資源被公立三甲醫院佔有, 民營健康管理(體檢)機構仍然處於劣勢, 即使走連鎖經營之路與投入大量資本運作, 短時間內也很難有大的發展。

加之全軍醫療機構改革深入推進, 部隊醫院、療養院對外有償服務受到較大影響, 健康管理(體檢)服務規模普遍縮小。

藍皮書指出, 截止2017年末, 全國各級各類健康管理(體檢)機構超過萬家, 其中90%為公立醫療機構設置的(包括軍隊醫療機構辦的), 10%為民營或社會資本辦獨立或連鎖健康管理或體檢機構。

2017年我國醫療服務的門診量估計超過80億人次(2016年為79人次), 而健康管理(體檢)量只有5億人次;而且健康管理服務提供單一, 95%以上的健康管理服務仍以體檢為主, 缺少檢後服務。

2017年, 隨著國家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的實施,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和慢性病防控綜合示範區建設的深入推進, 慢性病健康管理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一是慢性病健康管理正式列入《健康中國建設2030》戰略規劃和《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 2017-2025》;二是將慢性病健康管理與兒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等作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推行和實施;三是國家衛計委正在研究制定慢性病健康管理與促進服務示範機構建設指導意見,

以加快慢性病健康管理規範有序發展。

發展醫用可穿戴設備是健康中國的內在需求

藍皮書指出, 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在3億左右, 其中, 65歲以下人群慢性病負擔占50%。 我國城市和農村因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 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疾病總負擔的70%。 我國慢性病呈現 “患病人數多、患病時間長、醫療成本高、服務需求大”的特點。

醫用可穿戴設備可改變醫療模式, 降低醫療成本, 解決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問題:

一是能夠動態監測健康指標, 及時獲得的回饋與幫助, 幫助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 有助於應對慢性病高發的挑戰。

二是能夠提升效率,

減少就醫次數, 節約醫療費用和人力成本。 全球移動醫療服務效果的臨床研究顯示, 出院後的遠端監護可使患者的醫療費用降低42%, 住院時間降低35%。

三是我國的醫療資源供給矛盾突出, 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於北上廣和東部沿海省份的大城市, 醫用可穿戴設備能夠説明身處偏遠地區的慢性病患者獲得遠端的醫療支持。

藍皮書指出, 我國醫用可穿戴設備的發展還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

應用層面——醫學科研機構、醫院醫生對大部分醫用可穿戴設備的認可度、參與度仍比較低, 能真正達到醫療級的應用還比較少, 應用價值有限, 用戶體驗不佳, 使用粘度偏低;

技術層面——在感測器、晶片、人機交互、作業系統、續航能力等關鍵技術方面尚存在瓶頸, 基礎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

標準層面——當前醫用可穿戴設備的行業標準還很缺乏,既不利於性能與安全性評價,也不利於相互相容、互聯互通,如與醫療資訊系統的對接相容,不同廠商、不同類型的設備之間的聯合等,限制了醫用可穿戴設備整體協同效用的發揮,阻礙了行業的發展;

安全層面——醫用可穿戴設備當前作為最貼近人體即時監測健康資料的裝置,其監測得到的資料是人體最為隱秘的資訊之一,但當前行業缺乏統一安全標準和相應的法規,使用者資料安全難以得到切實保障。

當前,應該注重以人為本,找准需求痛點;瞄準前沿科技,提高設備智慧性;強化醫工結合,提高動態資料品質;開展對比研究,重視循證支持;加強協同創新,實現跨越發展。

我國保健品市場2005-2015年的10年間平均年增速為13%,位居世界第一

藍皮書指出,我國在保健品人均消費金額、忠實用戶數量和人群滲透性方面仍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中國保健品市場目前的機遇主要是消費升級和政策利好,使得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5年的約1200億元發展至2020年的約1800億元,並將在可預見的將來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維生素類、氨基酸類、礦物質類、植物提取物類、輔酶類、硫酸軟骨素、魚油類和蜂產品類是我國主要的七類膳食營養補充劑原料,其中的部分原來在生產和外銷方面具有世界級的競爭力。

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2016年銷售額達108.2億美元(出口78.1億美元,進口30.1億美元),其中原料出口額占總額的84%。

資料顯示,我國在維生素、硫酸軟骨素、氨基酸、植物提取物等原料的生產及外銷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並且該行業在我國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的原材料主要出口至美國、德國、日本和荷蘭這四大市場,2011-2016年,我國相關產品的貿易額一直呈現緩慢增長態勢。

我國營養保健行業的普及率只有10%,屬於起步階段,人均保健品消費小於20美元,以上比例均遠低於美國,美國保健品普及率約為70%,人均消費約101美元。

但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人群消費結構改變、政策支援等因素均是推動營養保健品行業快速增長的動力,未來上升空間巨大。

隨著我國人群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相關政策的實施,我們預計,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將在未來5年突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膳食補充劑不斷被發現。不斷推出的新的膳食補充劑品種滿足了消費者更高需求,這也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據報導,在天然植物、海洋生物和中藥中均已發現了新的營養品原料。目前,輔酶Q10、絞股藍、魚油、銀杏葉等都是被市場看好的。生產企業需要不斷更新和提高技術含量,產品不僅要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較高的品質,同時也有走出低價格、低層次的特點,不斷提高技術和服務,才能保證健康而長久的良性發展。

基礎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

標準層面——當前醫用可穿戴設備的行業標準還很缺乏,既不利於性能與安全性評價,也不利於相互相容、互聯互通,如與醫療資訊系統的對接相容,不同廠商、不同類型的設備之間的聯合等,限制了醫用可穿戴設備整體協同效用的發揮,阻礙了行業的發展;

安全層面——醫用可穿戴設備當前作為最貼近人體即時監測健康資料的裝置,其監測得到的資料是人體最為隱秘的資訊之一,但當前行業缺乏統一安全標準和相應的法規,使用者資料安全難以得到切實保障。

當前,應該注重以人為本,找准需求痛點;瞄準前沿科技,提高設備智慧性;強化醫工結合,提高動態資料品質;開展對比研究,重視循證支持;加強協同創新,實現跨越發展。

我國保健品市場2005-2015年的10年間平均年增速為13%,位居世界第一

藍皮書指出,我國在保健品人均消費金額、忠實用戶數量和人群滲透性方面仍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中國保健品市場目前的機遇主要是消費升級和政策利好,使得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5年的約1200億元發展至2020年的約1800億元,並將在可預見的將來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維生素類、氨基酸類、礦物質類、植物提取物類、輔酶類、硫酸軟骨素、魚油類和蜂產品類是我國主要的七類膳食營養補充劑原料,其中的部分原來在生產和外銷方面具有世界級的競爭力。

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2016年銷售額達108.2億美元(出口78.1億美元,進口30.1億美元),其中原料出口額占總額的84%。

資料顯示,我國在維生素、硫酸軟骨素、氨基酸、植物提取物等原料的生產及外銷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並且該行業在我國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的原材料主要出口至美國、德國、日本和荷蘭這四大市場,2011-2016年,我國相關產品的貿易額一直呈現緩慢增長態勢。

我國營養保健行業的普及率只有10%,屬於起步階段,人均保健品消費小於20美元,以上比例均遠低於美國,美國保健品普及率約為70%,人均消費約101美元。

但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人群消費結構改變、政策支援等因素均是推動營養保健品行業快速增長的動力,未來上升空間巨大。

隨著我國人群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相關政策的實施,我們預計,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將在未來5年突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膳食補充劑不斷被發現。不斷推出的新的膳食補充劑品種滿足了消費者更高需求,這也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據報導,在天然植物、海洋生物和中藥中均已發現了新的營養品原料。目前,輔酶Q10、絞股藍、魚油、銀杏葉等都是被市場看好的。生產企業需要不斷更新和提高技術含量,產品不僅要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較高的品質,同時也有走出低價格、低層次的特點,不斷提高技術和服務,才能保證健康而長久的良性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