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探尋大明遺風,走進貴州省興義市魯屯古鎮

今天要寫的是具有600年歷史的魯屯古鎮, 600年前剛好是大明王朝, 所以先和大家聊聊明朝的一些事和人。 大明基本算得上是一個很有骨氣的朝代, 不稱臣, 不納貢, 不和親,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大明的歷代皇帝也非常的有個性, 有兼職幹木匠的, 有自封大將軍的, 有喜歡同性的, 有和大臣賭氣30年不上班的;大明的政治制度設計比較合理, 內閣制進一步將皇權弱化, 內閣首輔相當於現在的總理, 大小政務全部包攬, 皇帝也就是簽字畫押的份。 大明的皇帝都很清閒, 人一旦清閒就會無聊, 無聊中就會突發奇想,

滿腦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思想, 盡搞些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非常的有娛樂精神;大明的宮鬥也是非常激烈的, 歷史書上給人的印象就是宦官擅權, 拉幫結派, 黨同伐異, 東廠西廠, 錦衣衛, 東林黨, 今天你攻擊我, 明天我算計你, 挺有意思的。 特別是看過《大明王朝1566》後, 又讓我對這個王朝有了新的認識, 表面上是宦官和文(武)官集團之間爭權奪利, 其實他們不過是皇帝用來相互牽制的兩顆棋子而已, 他們之間鬥得越狠, 皇帝的地位就越穩固, 因為只要有一方大權獨攬就會威脅皇權。 明朝確實是個很不錯的朝代, 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在當時屬於世界一流, 若不是滿清妖孽入主中原, 打亂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
我們現在肯定是世界強國, 由此可見做個大明人也是相當自豪的。

下面我們就走進魯屯古鎮, 親身感受何謂“大明遺風”?

魯屯古鎮是一個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小鎮, 根據《興義府志》、《興義縣誌》及當地《李氏家譜》記載, 洪武十四年, 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 沐英、藍玉為副將, 統帥30萬大軍揮師南下, 征討在雲南的元朝梁王。 時有江蘇淮安進士李文明, 系太祖朱元璋姐姐之子, 時任南京兵部副郎兼錦衣衛掌印官, 亦隨沐英一道南征。 戰事平息後, 明朝施行軍屯制度, 南征的30萬大軍就地駐紮, 開墾荒地, 自給自足, 貴州獨特的屯堡文化便發源於此。 當時的魯屯屬於普安衛中右千戶所, 駐紮了約1200名明朝將士, 李文明為第一任掌印官。


古鎮大門

古鎮大門看上去挺氣派的, 略顯不足的地方是後來修復的, 已經看不見任何歷史的痕跡。 個人認為一個古鎮, 重點還是保護好原來的樣貌, 一磚一瓦都是歷史的沉澱, 人們來古鎮遊玩, 主要也是來看歷史的, 如果過度商業化和現代化,

就會適得其反, 吸引力必定下降。


樓亭水影

樓亭水影, 有點古代園林的感覺, 在這樣的風景裡約會聊天, 別有一番風味。


七孔塘

由於魯屯鎮的地下水系發達, 便會在低窪處形成大大小小, 形狀各異的水塘, 看上去碧波蕩漾, 猶如一顆閃亮的藍寶石鑲嵌其中, 陣陣微風吹過, 岸上翠柳依依, 路上遊人流連忘返。


古鎮人家

七孔塘邊上的一戶人家,房子算不上豪華氣派,然而居住在這樣風景秀麗的環境裡,沒有城裡的車水馬龍和喧囂,多了一份祥和而又寧靜,真是羨煞遊人。

深入背街小巷,探索和發現別人沒有留意到的景點,感受一下古鎮居民的生活,和他們交談,瞭解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很有懷舊氣息的小巷

走在這樣的幽徑小道上,我仿佛走進了600年前,一群將士放下手裡的兵器,脫掉了軍服,他們拾起地裡的農具,勤勞的耕種,修築家園,娶妻生子。


古城牆遺址

每一塊石頭都是遺留下來的文物,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故事,砌牆的人們早已逝去,原來的城牆已經殘破不堪,這些泛黃風化的石頭堆在這裡,只是為了告訴後人,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如果有一天這些石頭也消失了,這段歷史也會被人們漸漸遺忘。


用石頭砌成的房子

古鎮一角,石頭和瓦片建成的房子,冬暖夏涼。如果用這些老房子來建設一家客棧,不用一切現代人的東西,用桐油燈取代電燈,穿上大明朝漂亮的服飾,讓遊客體驗一夜古人黑燈瞎火的那種生活,這個創意還成吧?


節比松操

來魯屯古鎮,必須要瞭解一下這些牌坊,它們看上去已經年代久遠了,這背後又會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和歷史背景呢?


升平人瑞

魯屯的牌坊建于辮子朝道光年間,共四座,1966年損毀一座,現存三座,分別是“生員李汝蘭之母百歲坊”、“李錦章百歲坊”和“黃建勳之母李氏節孝坊”,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門五樓式的鉚榫結構,底座堅固,坊體樓高均為9.37米,坊底為束腰須彌座。石柱下邊各有頑獅護鼓,鼓面雕刻古代神話如:“嫦娥奔月”、“鐘鳴逐鹿”、“麒麟戲鶴”、“吳剛伐桂”。石牌坊上各有一塊長2.5米的石匾,上書“貞壽之門”、“志同冰質”、“節比松操”、“升平人瑞”、“國瑞家祥”。


志同冰質

上圖為黃建勳之母李氏貞潔坊,建于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李氏年方十八嫁入魯屯黃家,兩年後生子建勳。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貴州南籠(今安龍縣)布依族婦女王囊仙起兵反抗清廷,義軍規模十數萬人,不幸李氏丈夫戰死沙場。李氏決心守孝,教子成才,其子建勳及侄子,均由其一手帶大並教化成人,取得功名。為了啟示後人,道光皇帝親自下旨為其修建貞潔坊。


貞壽之門

李毓華,魯屯人士,官至國民黨陸軍中將,參加多次對日作戰,於1942年綏西會戰中戰死,時年56歲。凡是抗日的,不管屬於任何黨派,都應該永遠被人民記住。


李毓華故居

木質老屋,雖然看起來有些破舊不堪,但是依然可以遮風擋雨。


老屋

後來修復的古鎮街道及建築,屬於魯屯古鎮的一部分,比較現代化,沒有多少欣賞價值。路上遊人歡聲笑語的走過,其實他們未必對歷史感興趣,甚至於不屑去瞭解古鎮的由來,他們是為了遊玩而遊玩,走走停停,拍拍照,聊聊天,吃點小吃,簡單快樂。


古鎮街景

古樹下的老人們也懂得休閒娛樂玩撲克牌了,古鎮居民安居樂業,一片和諧的景象。這個時代發展步伐太快,新城建成舊城衰,如今魯屯古鎮保留下來的遺址已經很少了,只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保護力度,還要提醒那些“到此一遊”的人們不要亂刻亂畫,讓這些具有明朝遺風的歷史文物能永遠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讀到它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古樹下打牌的老年人


古鎮人家

七孔塘邊上的一戶人家,房子算不上豪華氣派,然而居住在這樣風景秀麗的環境裡,沒有城裡的車水馬龍和喧囂,多了一份祥和而又寧靜,真是羨煞遊人。

深入背街小巷,探索和發現別人沒有留意到的景點,感受一下古鎮居民的生活,和他們交談,瞭解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很有懷舊氣息的小巷

走在這樣的幽徑小道上,我仿佛走進了600年前,一群將士放下手裡的兵器,脫掉了軍服,他們拾起地裡的農具,勤勞的耕種,修築家園,娶妻生子。


古城牆遺址

每一塊石頭都是遺留下來的文物,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故事,砌牆的人們早已逝去,原來的城牆已經殘破不堪,這些泛黃風化的石頭堆在這裡,只是為了告訴後人,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如果有一天這些石頭也消失了,這段歷史也會被人們漸漸遺忘。


用石頭砌成的房子

古鎮一角,石頭和瓦片建成的房子,冬暖夏涼。如果用這些老房子來建設一家客棧,不用一切現代人的東西,用桐油燈取代電燈,穿上大明朝漂亮的服飾,讓遊客體驗一夜古人黑燈瞎火的那種生活,這個創意還成吧?


節比松操

來魯屯古鎮,必須要瞭解一下這些牌坊,它們看上去已經年代久遠了,這背後又會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和歷史背景呢?


升平人瑞

魯屯的牌坊建于辮子朝道光年間,共四座,1966年損毀一座,現存三座,分別是“生員李汝蘭之母百歲坊”、“李錦章百歲坊”和“黃建勳之母李氏節孝坊”,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門五樓式的鉚榫結構,底座堅固,坊體樓高均為9.37米,坊底為束腰須彌座。石柱下邊各有頑獅護鼓,鼓面雕刻古代神話如:“嫦娥奔月”、“鐘鳴逐鹿”、“麒麟戲鶴”、“吳剛伐桂”。石牌坊上各有一塊長2.5米的石匾,上書“貞壽之門”、“志同冰質”、“節比松操”、“升平人瑞”、“國瑞家祥”。


志同冰質

上圖為黃建勳之母李氏貞潔坊,建于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李氏年方十八嫁入魯屯黃家,兩年後生子建勳。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貴州南籠(今安龍縣)布依族婦女王囊仙起兵反抗清廷,義軍規模十數萬人,不幸李氏丈夫戰死沙場。李氏決心守孝,教子成才,其子建勳及侄子,均由其一手帶大並教化成人,取得功名。為了啟示後人,道光皇帝親自下旨為其修建貞潔坊。


貞壽之門

李毓華,魯屯人士,官至國民黨陸軍中將,參加多次對日作戰,於1942年綏西會戰中戰死,時年56歲。凡是抗日的,不管屬於任何黨派,都應該永遠被人民記住。


李毓華故居

木質老屋,雖然看起來有些破舊不堪,但是依然可以遮風擋雨。


老屋

後來修復的古鎮街道及建築,屬於魯屯古鎮的一部分,比較現代化,沒有多少欣賞價值。路上遊人歡聲笑語的走過,其實他們未必對歷史感興趣,甚至於不屑去瞭解古鎮的由來,他們是為了遊玩而遊玩,走走停停,拍拍照,聊聊天,吃點小吃,簡單快樂。


古鎮街景

古樹下的老人們也懂得休閒娛樂玩撲克牌了,古鎮居民安居樂業,一片和諧的景象。這個時代發展步伐太快,新城建成舊城衰,如今魯屯古鎮保留下來的遺址已經很少了,只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保護力度,還要提醒那些“到此一遊”的人們不要亂刻亂畫,讓這些具有明朝遺風的歷史文物能永遠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讀到它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古樹下打牌的老年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