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七旬老人當創客研發豆漿機器人 顏值高還會“說話”

鄒屬民研發的機器人

人物檔案

姓名:鄒屬民

年齡:75歲

愛好:發明

從投幣口投入3塊錢硬幣, 1名身著粉紅色上衣、系著紗巾、面容姣好、長髮披肩的美女會先道一聲“歡迎光臨”, 然後將右手銅壺裡的豆漿, 倒進事先準備好的紙杯裡遞給顧客。 這個會講普通話的“美女”被稱作“豆漿西施”——她不是真人, 而是75歲的瀘州老人鄒屬民研發的第二代機器人。

四年前, 71歲的瀘州老人鄒屬民研發出第一代石磨機器人,

引發了央視《我愛發明》節目的關注, 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 四年間, 老人先後研發了能磨豆花、剁辣椒、搗糍粑、迎賓客等多種用途的人形機器人。 過去兩年, 全國銷售近100台, 營收超過300萬元。 如今, 鄒屬民研製的最新版“豆漿西施”機器人已成“網紅”, 再次引發關注。

結緣機械

老來研究機器人

現年75歲的鄒屬民原是宜賓南溪縣人, 因老伴是瀘州人, 鄒屬民後來遷到瀘州居住, 也把他的廠房建在了龍馬潭區迎賓大道二段。

據鄒屬民介紹, 1963年他考上了成都科技大學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 1968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宜賓電聲器材廠。 此後因為宜賓釀酒工業需要, 鄒屬民被借調到了五糧液酒廠工作, 先後從事過自動洗瓶機、自動灌裝機、自動貼標機等研發工作,

此後下海前往海南經商。

“我一生與機械結緣, 家人都去了成都, 我為了搞發明創造, 就一直留在瀘州打理工廠。 ”鄒屬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 自己搞發明, 既不是為了賺錢, 也不是為了晚年樂趣, 而是為了實現年輕時許下的諾言。 鄒屬民回憶, 剛讀大學時, 他與另兩個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學結拜為三兄弟, 發誓要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立志為國家搞發明創造, 實現自動化, 因此三人決定更改名字, 以“從屬於民”立志, 分別改為袁從民、鄒屬民和周於民。

鄒屬民稱, 過去幾十年裡, 他為了搞機械自動化研究, 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12點或第二天淩晨1點才會睡覺, 一輩子從來沒有睡過中午覺。

四年前, 鄒屬民發現街頭的豆漿機打出來的豆漿品質不大好。 “我就想能不能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 結合豆漿的傳統製作工藝, 研究出可以磨制豆漿的機器人。 ”2014年10月, 畫圖上千張, 用時兩個月, 第一代石磨機器人上市。 他把機器人放進位於龍馬潭區的餐廳, 辦了一個“機器人”餐廳, 引來眾人圍觀, 還引來了包括央視在內的媒體關注。 鄒屬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實驗多次

機器人開口“說話”

在龍馬潭, 鄒屬民有兩個小型的加工車間, 工人共有十多名。 其中一個車間加工第一代機器人, 另一個車間加工他剛研製出的第二代機器人。 新車間裡, 石磨機器人和豆漿機器人並排陳列, 兩個機器人外形酷似真人, 推磨的是“男人”, 賣豆漿的是“女人”。

啟動電源, 在投幣口裡投入三塊錢硬幣, “推磨哥”和“豆漿西施”就開始工作了。 從磨豆子到喝上熱氣騰騰的豆漿, 只用了10多分鐘。 據鄒屬民介紹, 這對“夫妻”機器人, 占地面積只有0.5平方米左右, 是第一代機器人的1/10左右。 “第一代機器人一個推磨, 一個添豆子, 占地近6平方米。 ”跟第一代機器人的區別, 還在於它們能夠開口“說話”。 “機器人說話時聲音和口形一致, 還有眼部動作。 ”鄒屬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 研發中最難的就是讓機器人開口“說話”。 為了讓機器人說話時語速和口形一致, 他實驗了近百次, 才調試出滿意的效果。

為了儘量做到模擬, 光是“歡迎光臨, 請品嘗機器人現磨豆漿”這句話, 鄒屬民就尋找了近十名大學生錄製。

行銷全國

研發多個品種

四年間,鄒屬民名氣越來越大,有不少客商慕名而來。為了保障充足的貨源,鄒屬民要求工人必須保證至少有五套庫存。同時根據各個客商的需求,鄒屬民又研發了迎賓機器人、剁辣椒機器人、搗糍粑機器人等多個品種的機器人。

前來工廠參觀的綿陽客商王剛經營著一家傳統手工豆腐作坊。看到鄒屬民的石磨機器人,王剛決定用機器人替代人工,“不僅能每天24小時工作,還不會累,成本也更低。”

鄒屬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第一代機器人研究成形批量生產,基本從2015年12月份才開始,過去兩年多時間裡,以“豆漿西施”為主打的各類機器人遠銷新疆、北京、福建等地,銷售近百台,營收超過三百萬元。“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消磨時光,而是想實現自己年輕時許下的諾言。”

對於自己工廠裡的製作班組,鄒屬民採用總發包的方式,將機器人的生產製作交給承包工人。據廠裡的工人介紹,鄒屬民對機器人加工的精確度要求很高。

“兒女們評價我和老伴,說一個耍得太好了,一個累得太慘了。”20日下午,鄒屬民將從瀘州趕往成都,雖然他內心十分不願意,但他已經被孩子們“強制休假”了。鄒屬民說,兒女們給他訂了去俄羅斯旅遊的旅行團,還買好了機票。“如果不去,浪費錢不說,也會寒了孩子們的心。”鄒屬民告訴記者,他將於29日從俄羅斯回國,到時候還是要回到瀘州。鄒屬民研製的第二代機器人,專利申請正在進行中,即使被“強制退休”,他也要“站好最後一班崗”。

行銷全國

研發多個品種

四年間,鄒屬民名氣越來越大,有不少客商慕名而來。為了保障充足的貨源,鄒屬民要求工人必須保證至少有五套庫存。同時根據各個客商的需求,鄒屬民又研發了迎賓機器人、剁辣椒機器人、搗糍粑機器人等多個品種的機器人。

前來工廠參觀的綿陽客商王剛經營著一家傳統手工豆腐作坊。看到鄒屬民的石磨機器人,王剛決定用機器人替代人工,“不僅能每天24小時工作,還不會累,成本也更低。”

鄒屬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第一代機器人研究成形批量生產,基本從2015年12月份才開始,過去兩年多時間裡,以“豆漿西施”為主打的各類機器人遠銷新疆、北京、福建等地,銷售近百台,營收超過三百萬元。“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消磨時光,而是想實現自己年輕時許下的諾言。”

對於自己工廠裡的製作班組,鄒屬民採用總發包的方式,將機器人的生產製作交給承包工人。據廠裡的工人介紹,鄒屬民對機器人加工的精確度要求很高。

“兒女們評價我和老伴,說一個耍得太好了,一個累得太慘了。”20日下午,鄒屬民將從瀘州趕往成都,雖然他內心十分不願意,但他已經被孩子們“強制休假”了。鄒屬民說,兒女們給他訂了去俄羅斯旅遊的旅行團,還買好了機票。“如果不去,浪費錢不說,也會寒了孩子們的心。”鄒屬民告訴記者,他將於29日從俄羅斯回國,到時候還是要回到瀘州。鄒屬民研製的第二代機器人,專利申請正在進行中,即使被“強制退休”,他也要“站好最後一班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