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到二成人能早期抓到“惡魔” 如何打響保“胃”戰?

編者按:“對不起, 腫瘤是惡性的。 ”如果說這是對人生最不友好的一句話, 那在這之前和這之後的人生該怎麼度過?癌, 很可怕, 當你完全無視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時, 這句話就是落下來的達摩克裡斯之劍;癌, 也不可怕, 即便癌細胞一直存在, 你的人生也不一定就到此為止。 本周是中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我們邀請了浙醫二院治療癌症的頂級專家, 和你聊聊面對癌症, 我們該如何自處。

浙江線上-健康網4月20日訊“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在剛剛收官的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上, 瀋陽市公安局刑偵禁毒局警犬訓練大隊帶犬民警夏鴻鵬吟誦的這句詩,

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 這句詩, 體現了詩人強烈的樂觀精神, 也是夏鴻鵬在抗癌道路上的深刻體會。

夏鴻鵬是一名“無胃”民警。 2017年6月, 他被診斷為胃癌晚期, 並進行了全胃切除手術。 在整個胃髒切除後的第四個月,

夏鴻鵬為了向女兒兌現承諾, 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節目。

與很多癌症患者一樣, 夏鴻鵬從未想過, “惡魔”會這樣悄無聲息地來到自己身邊, 發現已是晚期, 讓人措手不及。

胃癌早期無症狀不易察覺

高危人群最好每2年做一次胃鏡篩查

胃癌是嚴重威脅我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 我國胃癌每年新發病例約68萬例, 占全球的一半左右。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最新資料, 胃癌發病率僅次於肺癌, 排在惡性腫瘤的第二位。 在浙江, 胃癌發病率排名第五, 死亡率卻高居第三。

“胃癌死亡率高,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早期發現率非常低, 只有不到20%的‘幸運兒’能在早期發現, 80%的患者發現時已處於進展期, 其中近30%是晚期, 甚至發生了轉移, 失去了手術的機會。 因此, 胃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30%左右。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的醫生, 每次看到那些“滿目瘡痍”的胃和仿佛被下了“判決書”的患者, 浙醫二院胃腸外科病區主任吳丹都惋惜又無奈。

吳丹主任說,

胃癌的早期發現率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它的隱匿性強, 早期無明顯症狀, 很難被人察覺;二是胃癌的早期篩查在我國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這一點我們的鄰居日本就做得比較好。 ”吳丹主任介紹, 日本也是一個胃癌發病率極高的國家, 但5年生存率卻高達80%, 這是因為日本人非常重視胃癌普查。 據瞭解, 日本將消化道內鏡的檢查列入了40歲以上國民的體檢專案中, 每年總共約完成1500萬例胃鏡檢查, 相當於每年12.5%的人都去做了胃鏡, 5年中有62.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鏡。

而在我國, 胃鏡的接受度仍然不高。 很多人覺得做胃鏡又痛又難受, 因此對它“避而遠之”, 還有不少人認為自己的胃很健康, 根本不需要做胃鏡。

事實上, 現在“無痛胃鏡”已經廣泛開展了,

睡一覺胃鏡就做好了, 患者不會有任何痛感, 因此完全不需要“談胃鏡色變”。

另外, 還有一種手段也能幫助發現早期胃癌, 只要抽2ml的靜脈血, 通過檢測就能發現胃黏膜病變風險。 通過血清檢查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 再結合幽門螺旋桿菌的吹氣測試, 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

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在體檢時最好做一個胃蛋白酶原的血液檢查和幽門螺旋桿菌的吹氣測試。

“高危人群最好每2年做一次胃鏡篩查。”吳丹主任提到的高危人群具備這幾個危險因素:年齡在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居住在胃癌高發地區;長期吸煙;生活不規律;愛吃醃製品;有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史;患胃息肉、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疾病;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便血、腹痛、腹脹、貧血等症狀。

和所有的疾病一樣,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胃癌爭取好的療效甚至痊癒的關鍵。吳丹主任表示,早期胃癌的治癒率高達90%,所以一定要樹立健康意識,重視篩查。

早期發現可免受一刀之苦

健康飲食打響保“胃”戰

“胃癌發現得早,甚至可以免受一刀之苦,就把‘炸彈’拆除。”浙醫二院消化內科主任蔡建庭主任醫師說,隨著技術的成熟,早期胃癌可以通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解決,過程類似胃鏡,不需要在肚子上劃一刀,直接從胃腔內將病變組織切除。

王奶奶在80歲那年被查出胃癌,所幸發現得早,腫瘤尚處於早期,蔡建庭主任為她做了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切除了病灶,後續只需定期隨訪。幾年過去,王奶奶仍然健在,生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蔡建庭主任介紹,目前,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浙醫二院常規開展,去年一年就做了近400例。

“胃癌更青睞中老年人。”蔡建庭主任曾對一千多例胃癌患者的年齡做過統計,50歲以上的接近90%,“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很多年輕人也被查出胃癌。”蔡建庭主任遇到過的最小的患者只有22歲。

儘管胃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從蔡建庭主任的臨床經驗來看,很多年輕患者存在生活不規律、飲食習慣差等特點。

“有一位患者,天天泡網吧,沒好好吃過一餐飯,飽一頓饑一頓,實在餓得不行就吃速食麵,最後因為胃痛來看病,已經是晚期了。還有一個小姑娘,特別愛熬夜,經常淩晨一兩點才睡覺,吃飯也不規律,喜歡零食當正餐,發現胃癌時也已經中晚期了。”說起這些患者,蔡建庭主任直呼“可惜”。

他提醒,在飲食方面,要養成三餐規律的習慣,清淡飲食,少吃高鹽、油炸、罐頭以及醃製品,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已有研究證明,新鮮果蔬能對胃起保護作用。”蔡建庭主任說。

沒必要“自己嚇自己”

但也不能完全不當回事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1/3的癌症是完全可以預防的;1/3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還有1/3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命品質。

“所以,就算確診了癌症也不要太過恐慌,甚至自暴自棄,而應該配合醫生治療。”蔡建庭主任常遇到兩類“極端”病人,一類極度“恐癌”,杞人憂天,一查出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就把自己歸類為癌症患者,天天往醫院跑,四處求醫,活在焦慮中。“雖然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但是真正發生癌變的只是少部分,一般情況下,患者只需要按照醫生的指示,定期隨訪,不會有太大問題。如果整天發愁,情緒低落,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類“心大”的患者。“明明叮囑了要定期複查,就是不來,拖到癌症晚期,才追悔莫及。”

蔡建庭主任曾遇到過一位“不聽話”的病人。十年前,蔣先生因為胃出血入院,出院時蔡建庭主任提醒他,他屬於“高危人群”,每隔一兩年就要做胃鏡複查。可蔣先生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覺得不痛不癢的沒有必要跑一趟醫院,就這樣“瀟灑”了十年。去年,蔣先生明顯感覺到身體出現了變化,上腹部經常疼痛,一個月內莫名其妙瘦了十幾斤,臉色也越來越差,這才想起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胃裡的腫塊已經超過5釐米,並且發生了肝臟轉移,失去了手術和放化療的機會,只能通過支架延長生命。不到半年,蔣先生就去世了。

蔡建庭主任提醒,千萬不要仗著自己年輕,沒有明顯症狀就以為不會受到癌症騷擾,“特別是曾經有過胃部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按醫囑進行複查。”

自行服藥可能耽誤病情

多學科討論讓胃癌治療更精准

有不少人在胃部“鬧彆扭”的時候自己去藥店買胃藥解決,在蔡建庭主任看來,這也是不可取的。“不舒服的時候,最好不要自行亂服胃藥,必須在專業醫生診斷清楚的情況下再實行治療方案,否則會掩蓋病情,貽誤治療時機。”

在胃癌治療方面,除了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治療手段的多樣化,治療格局和思路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多學科診療的介入。”胃腸外科病區主任吳丹表示,在傳統治療模式下,病人治療方案由單一學科醫師制定,治療選擇受到限制,而多學科診療模式則通過多個相關科室的探討,為病人提供規範合理的最佳治療策略。

消化內科主任蔡建庭介紹,浙醫二院胃癌的多學科診療團隊,包含消化內科、胃腸外科、放療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專家,每週都會對個案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手段進行討論,最終形成治療方案,“從最早的單兵作戰到現在的團隊作戰,胃癌的治療模式改變了,變得更精准,更具個性化。這種改變,最終受益的是患者。”

關於胃的各種問題

不妨線上諮詢大牌專家

經常胃痛有沒有患癌風險?家庭成員有幽門螺桿菌,我要不要馬上到醫院檢查?與其惶惶不安,不如來“浙二好醫生”問一問吧!

浙二好醫生是浙醫二院與浙報集團共同打造的互聯網醫療產品,一期上線了浙醫二院1400多位主治以上醫生,同時上線了導醫分診、名醫視頻、專科護理、線上醫生四大板塊功能。

在“浙二好醫生”的PC端、APP端、微信端不僅可以實現預約掛號,凡是在浙醫二院就診過的患者完成身份綁定後,可以即時查看自己在浙醫二院所做的檢查檢驗報告,並可以通過圖文、視頻等方式向開通服務的專家進行諮詢。

作為“浙二好醫生”的上線專家,胃腸外科吳丹主任和消化內科蔡建庭主任都已開通了諮詢通道,兩位專家特別建議:在網上諮詢之前最好先到門診進行相關檢查,然後將檢查結果和相關病症進行描述,這樣更有利於專家高效地解答相關諮詢。

掃描下方二維碼,向吳丹主任、蔡建庭主任微信諮詢。

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

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在體檢時最好做一個胃蛋白酶原的血液檢查和幽門螺旋桿菌的吹氣測試。

“高危人群最好每2年做一次胃鏡篩查。”吳丹主任提到的高危人群具備這幾個危險因素:年齡在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居住在胃癌高發地區;長期吸煙;生活不規律;愛吃醃製品;有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史;患胃息肉、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疾病;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便血、腹痛、腹脹、貧血等症狀。

和所有的疾病一樣,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胃癌爭取好的療效甚至痊癒的關鍵。吳丹主任表示,早期胃癌的治癒率高達90%,所以一定要樹立健康意識,重視篩查。

早期發現可免受一刀之苦

健康飲食打響保“胃”戰

“胃癌發現得早,甚至可以免受一刀之苦,就把‘炸彈’拆除。”浙醫二院消化內科主任蔡建庭主任醫師說,隨著技術的成熟,早期胃癌可以通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解決,過程類似胃鏡,不需要在肚子上劃一刀,直接從胃腔內將病變組織切除。

王奶奶在80歲那年被查出胃癌,所幸發現得早,腫瘤尚處於早期,蔡建庭主任為她做了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切除了病灶,後續只需定期隨訪。幾年過去,王奶奶仍然健在,生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蔡建庭主任介紹,目前,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浙醫二院常規開展,去年一年就做了近400例。

“胃癌更青睞中老年人。”蔡建庭主任曾對一千多例胃癌患者的年齡做過統計,50歲以上的接近90%,“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很多年輕人也被查出胃癌。”蔡建庭主任遇到過的最小的患者只有22歲。

儘管胃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從蔡建庭主任的臨床經驗來看,很多年輕患者存在生活不規律、飲食習慣差等特點。

“有一位患者,天天泡網吧,沒好好吃過一餐飯,飽一頓饑一頓,實在餓得不行就吃速食麵,最後因為胃痛來看病,已經是晚期了。還有一個小姑娘,特別愛熬夜,經常淩晨一兩點才睡覺,吃飯也不規律,喜歡零食當正餐,發現胃癌時也已經中晚期了。”說起這些患者,蔡建庭主任直呼“可惜”。

他提醒,在飲食方面,要養成三餐規律的習慣,清淡飲食,少吃高鹽、油炸、罐頭以及醃製品,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已有研究證明,新鮮果蔬能對胃起保護作用。”蔡建庭主任說。

沒必要“自己嚇自己”

但也不能完全不當回事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1/3的癌症是完全可以預防的;1/3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還有1/3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命品質。

“所以,就算確診了癌症也不要太過恐慌,甚至自暴自棄,而應該配合醫生治療。”蔡建庭主任常遇到兩類“極端”病人,一類極度“恐癌”,杞人憂天,一查出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就把自己歸類為癌症患者,天天往醫院跑,四處求醫,活在焦慮中。“雖然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但是真正發生癌變的只是少部分,一般情況下,患者只需要按照醫生的指示,定期隨訪,不會有太大問題。如果整天發愁,情緒低落,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類“心大”的患者。“明明叮囑了要定期複查,就是不來,拖到癌症晚期,才追悔莫及。”

蔡建庭主任曾遇到過一位“不聽話”的病人。十年前,蔣先生因為胃出血入院,出院時蔡建庭主任提醒他,他屬於“高危人群”,每隔一兩年就要做胃鏡複查。可蔣先生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覺得不痛不癢的沒有必要跑一趟醫院,就這樣“瀟灑”了十年。去年,蔣先生明顯感覺到身體出現了變化,上腹部經常疼痛,一個月內莫名其妙瘦了十幾斤,臉色也越來越差,這才想起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胃裡的腫塊已經超過5釐米,並且發生了肝臟轉移,失去了手術和放化療的機會,只能通過支架延長生命。不到半年,蔣先生就去世了。

蔡建庭主任提醒,千萬不要仗著自己年輕,沒有明顯症狀就以為不會受到癌症騷擾,“特別是曾經有過胃部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按醫囑進行複查。”

自行服藥可能耽誤病情

多學科討論讓胃癌治療更精准

有不少人在胃部“鬧彆扭”的時候自己去藥店買胃藥解決,在蔡建庭主任看來,這也是不可取的。“不舒服的時候,最好不要自行亂服胃藥,必須在專業醫生診斷清楚的情況下再實行治療方案,否則會掩蓋病情,貽誤治療時機。”

在胃癌治療方面,除了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治療手段的多樣化,治療格局和思路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多學科診療的介入。”胃腸外科病區主任吳丹表示,在傳統治療模式下,病人治療方案由單一學科醫師制定,治療選擇受到限制,而多學科診療模式則通過多個相關科室的探討,為病人提供規範合理的最佳治療策略。

消化內科主任蔡建庭介紹,浙醫二院胃癌的多學科診療團隊,包含消化內科、胃腸外科、放療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專家,每週都會對個案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手段進行討論,最終形成治療方案,“從最早的單兵作戰到現在的團隊作戰,胃癌的治療模式改變了,變得更精准,更具個性化。這種改變,最終受益的是患者。”

關於胃的各種問題

不妨線上諮詢大牌專家

經常胃痛有沒有患癌風險?家庭成員有幽門螺桿菌,我要不要馬上到醫院檢查?與其惶惶不安,不如來“浙二好醫生”問一問吧!

浙二好醫生是浙醫二院與浙報集團共同打造的互聯網醫療產品,一期上線了浙醫二院1400多位主治以上醫生,同時上線了導醫分診、名醫視頻、專科護理、線上醫生四大板塊功能。

在“浙二好醫生”的PC端、APP端、微信端不僅可以實現預約掛號,凡是在浙醫二院就診過的患者完成身份綁定後,可以即時查看自己在浙醫二院所做的檢查檢驗報告,並可以通過圖文、視頻等方式向開通服務的專家進行諮詢。

作為“浙二好醫生”的上線專家,胃腸外科吳丹主任和消化內科蔡建庭主任都已開通了諮詢通道,兩位專家特別建議:在網上諮詢之前最好先到門診進行相關檢查,然後將檢查結果和相關病症進行描述,這樣更有利於專家高效地解答相關諮詢。

掃描下方二維碼,向吳丹主任、蔡建庭主任微信諮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