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局」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他的意圖絕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俠客島按】

“這樣的制裁使公司進入休克狀態。 ”今天下午, 中興董事長殷一民在新聞發佈會上如是說。

4月16日, 美國商務部宣佈, 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

為期7年。 四天后的今天, 處於風口浪尖的中興終於正式對外發聲, 言語間盡是無奈。 儘管在發佈會的最後, 殷一民表示有信心度過危機, 但當下, 中興上空彌漫的無疑是大片的陰霾。 就在中興發佈會前約一個小時, 美國再度發聲, 稱對中興的禁令目前毫無協商空間。

其實, 不僅是中興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 美國針對中國經貿問題已經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 其中不少讓國人覺得難以接受。 那麼, 如何理解美國對中國態度的轉向?多番在貿易問題上“找茬”又出於何種目的?

讀一讀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曾志敏的這篇文章, 你可能會有更多收穫。

要探討美國對華貿易問題的根本態度, 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 美國對華整體策略究竟是怎樣?

而最近, 有業內人士擔憂, 美國傳統對華接觸戰略面臨深刻變化, 美國精英階層對華戰略判斷可能已經發生了重大消極轉變, 中美間爆發“新冷戰”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意圖

在此背景下, 特朗普政府對華貿易戰, 顯然不只是要解決貿易逆差問題, 而是要通過經濟對立形成對中國經濟遏制的絕對優勢, 尤其要遏制中國在關鍵科技與技術創新領域的發展潛力, 逐漸消耗中國在經濟上的國力。 因此, 我們看到, 此次美國對華貿易戰肇始於針對技術轉移、科技創新、智慧財產權等領域問題的“301條款”調查。 可以說是“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之所以這麼說, 是因為中美巨額貿易赤字成因複雜, 簡單地把責任歸咎於中國, 明顯不合適。 綜述相關研究發現, 大概有四個因素:

第一, 中國是全球產業鏈諸多製造業的最終集散地。 很多產業鏈上游的國家, 會選擇將零部件輸入勞動力、土地等成本相對較低的中國,

由中國加工完成後再輸往美國。 這其中涉及貿易價值核算的問題, 如果去除掉“中間產品”的價值, 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將顯著縮減。

第二, 美國政府選擇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 眾所周知, 高科技產品出口能夠創造大量利潤, 但美國政府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卻愈演愈烈。 其背後的意圖顯然不簡單。

第三, 美元長期保持堅挺。 由於美國金融市場的優勢地位, 美國長期是全球資本流動的理想避風港, 甚至吸納了全球近半數的淨資本出口。 這就促使美元長期保持堅挺, 實際上也就不可避免地使美國出現貿易赤字。

第四, 中國整個服務業開放程度遠低於製造業。 因此, 人們大多關注中對美的商品貿易順差,

而容易忽略中對美的服務貿易逆差。 其實, 中美兩國的貿易失衡在近年來已經有了顯著的改善。 2016年以來, 美國的貿易逆差占整個美國GDP的比重是處於下降趨勢的, 貨物貿易逆差占美國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6%以上, 下降到如今的4%。 現在特朗普把雙方的貿易問題提高如此程度, 大做文章, 顯然是別有用意。

行動

從近期動作來看,美國正動用一系列的組合拳,大力鞏固它位於全球科技創新經濟制高點的地位,全面延緩中國在關鍵科技創新領域的步伐。

第一,關稅矛頭指向“中國製造2025”戰略。加征的關稅覆蓋該戰略所轄的十大高科技產業,比如新一代資訊技術、航空航太設備、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新能源裝備等;

第二,限制中國通過收購美國企業獲取高新科技。特朗普的總統備忘錄明確要求美國財政部限制中國對美投資。這一舉措可能和美國國會正在討論的,外國在美投資審查委員會改革相結合,進一步擴大中國對美投資的審查範圍和力度;

第三,美國對中國吸納高科技人才的國家戰略如“千人計畫”等非常警惕。FBI通過一系列近乎“無恥”的手段,嚴厲打擊華裔學者和留學生,通過在美國學習工作“竊取”核心技術的所謂“間諜”行為,同時加強對高端人才的爭奪。可見,美國對付中國高科技發展的手段,是一個系統化的打擊計畫。

差距

為什麼美國現在把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問題看得如此嚴重?這可能跟中美在高科技領域投入上的激烈競爭,以及日漸縮小的差距有關係。

通過下圖可以看出,中美研發投入近年來越來越接近,中國在最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有可能在今年就達到美國的兩倍。

不過,需要清醒地看到,儘管中國在科研上的投入越來越多,中美之間的科技實力差距仍然巨大,尤其是在原創性和前沿領域。比如,近期一些文章指出,在一定程度上,美國用一台發動機就可以掣肘整個中國製造的發展。這有誇張之處,不過也深刻說明了中美的差距。而在航太領域,中國竭盡半個多世紀之力,至今還沒造出一個成熟可靠的核心機,難以匹及波音737。

再看企業收購的情況。美國今年以國家安全為由,多次否定中企收購美國半導體企業。華為和中興為什麼現在特別緊張?因為很難從美國,甚至歐洲拿到想要的前沿技術。上個月新加坡博通公司收購高通案,美國政府也以擔憂高通被收購後,華為會取而代之成為5G無線標準的領導者的理由,否定了這筆收購。

原因

那麼,進一步看,為什麼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如此之強?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前段時間,特斯拉公司的老總馬斯克發射Space X,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民營企業,完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沒法實現的獵鷹重型火箭發射任務,不可謂不讓人驚歎。

而馬斯克之所以取得此番成績,其實也與美國政府的支持離不開關係。

通過搜索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與美國國家航太航空局(NASA)的官方網站,可以發現,這種支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NASA借助科研人員相互流動,為Space X提供了不竭的知識來源和技術支援;二是為Space X提供難以獨立建設的試驗場所和發射場地;三是通過外包航太發射的合同,來幫助Space X實現資金周轉。

與此同時,Space X也為NASA提供了正向回饋,包括通過商業化運作航太發射,壓縮發射開支;企業決策週期短且靈敏度高,可以快速實現技術的轉化運用;還有實現實驗及發射資料共用,為NASA自身項目提供必要知識支援等。

當然,Space X只是美國科技產業的一個縮影,其折射的則是,美國軍民融合內在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體系,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美國就先後頒佈“聯邦技術轉移法案”、“12591號行政命令”和“國家技術轉讓競爭法”,為聯邦實驗室向企業實施技術轉讓和商業化提供了系統化的法律依據。事實上,從1980年的拜杜法案一直到現在的38年中,美國政府幾乎每平均兩年就出臺一個推動創新的法案,為整個國家的官產學研體系、軍民融合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體系。

應對

總結來看,當前應對美國對華貿易戰,尤其要與美國競爭高科技領域的制高點,除了必要的回應措施以外,還是要認真地去學對方背後的真功夫。

因此,我們的基本觀點就是,不能將眼光局限在貿易報復措施,而是要將貿易戰置於如何加快促進我國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大局之下進行通盤思考,尤其避免墮入軍事競賽,進而陷入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陷阱。

美蘇冷戰期間,軍民融合的良好機制,極大促進了美國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但蘇聯的國民經濟卻陷入了崩潰境地。若國家不信任民營經濟,一旦中美新冷戰爆發,就可能促使國有資本全面侵入到國民經濟的每個領域,進而可能嚴重抑制創新活力和經濟效率,從而導致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基於此,我們提出三個方面供參考。其一,必須旗幟鮮明地推動深層次的改革開放。“資本無國界”且無意識形態。中國需要通過進一步推動深層次的經濟制度改革和市場開放(尤其是服務業)來吸引外國資本,消除貿易逆差產生的部分結構性障礙,創造對我國有利的國際輿論,以外壓促進國內經濟的深度轉型升級。

其二,加快內生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以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戰略性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並且將戰略性創新平臺的佈局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結合,打破限制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約束,探索更加自由靈活的創新激勵機制。

其三,主要吸納民營經濟推進實施軍民融合。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著力改善營商環境,積極引導支援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切實推動軍民用技術的相互交流和轉化,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

總而言之,中國確有建設創新型大國的決心和信心,不過,單有決心還不夠。只有認識到差距,堅持對科研的投入,真正尊重科研、智慧財產權,中美之間的科技鴻溝才可能被填平。

文/曾志敏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

行動

從近期動作來看,美國正動用一系列的組合拳,大力鞏固它位於全球科技創新經濟制高點的地位,全面延緩中國在關鍵科技創新領域的步伐。

第一,關稅矛頭指向“中國製造2025”戰略。加征的關稅覆蓋該戰略所轄的十大高科技產業,比如新一代資訊技術、航空航太設備、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新能源裝備等;

第二,限制中國通過收購美國企業獲取高新科技。特朗普的總統備忘錄明確要求美國財政部限制中國對美投資。這一舉措可能和美國國會正在討論的,外國在美投資審查委員會改革相結合,進一步擴大中國對美投資的審查範圍和力度;

第三,美國對中國吸納高科技人才的國家戰略如“千人計畫”等非常警惕。FBI通過一系列近乎“無恥”的手段,嚴厲打擊華裔學者和留學生,通過在美國學習工作“竊取”核心技術的所謂“間諜”行為,同時加強對高端人才的爭奪。可見,美國對付中國高科技發展的手段,是一個系統化的打擊計畫。

差距

為什麼美國現在把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問題看得如此嚴重?這可能跟中美在高科技領域投入上的激烈競爭,以及日漸縮小的差距有關係。

通過下圖可以看出,中美研發投入近年來越來越接近,中國在最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有可能在今年就達到美國的兩倍。

不過,需要清醒地看到,儘管中國在科研上的投入越來越多,中美之間的科技實力差距仍然巨大,尤其是在原創性和前沿領域。比如,近期一些文章指出,在一定程度上,美國用一台發動機就可以掣肘整個中國製造的發展。這有誇張之處,不過也深刻說明了中美的差距。而在航太領域,中國竭盡半個多世紀之力,至今還沒造出一個成熟可靠的核心機,難以匹及波音737。

再看企業收購的情況。美國今年以國家安全為由,多次否定中企收購美國半導體企業。華為和中興為什麼現在特別緊張?因為很難從美國,甚至歐洲拿到想要的前沿技術。上個月新加坡博通公司收購高通案,美國政府也以擔憂高通被收購後,華為會取而代之成為5G無線標準的領導者的理由,否定了這筆收購。

原因

那麼,進一步看,為什麼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如此之強?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前段時間,特斯拉公司的老總馬斯克發射Space X,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民營企業,完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沒法實現的獵鷹重型火箭發射任務,不可謂不讓人驚歎。

而馬斯克之所以取得此番成績,其實也與美國政府的支持離不開關係。

通過搜索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與美國國家航太航空局(NASA)的官方網站,可以發現,這種支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NASA借助科研人員相互流動,為Space X提供了不竭的知識來源和技術支援;二是為Space X提供難以獨立建設的試驗場所和發射場地;三是通過外包航太發射的合同,來幫助Space X實現資金周轉。

與此同時,Space X也為NASA提供了正向回饋,包括通過商業化運作航太發射,壓縮發射開支;企業決策週期短且靈敏度高,可以快速實現技術的轉化運用;還有實現實驗及發射資料共用,為NASA自身項目提供必要知識支援等。

當然,Space X只是美國科技產業的一個縮影,其折射的則是,美國軍民融合內在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體系,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美國就先後頒佈“聯邦技術轉移法案”、“12591號行政命令”和“國家技術轉讓競爭法”,為聯邦實驗室向企業實施技術轉讓和商業化提供了系統化的法律依據。事實上,從1980年的拜杜法案一直到現在的38年中,美國政府幾乎每平均兩年就出臺一個推動創新的法案,為整個國家的官產學研體系、軍民融合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體系。

應對

總結來看,當前應對美國對華貿易戰,尤其要與美國競爭高科技領域的制高點,除了必要的回應措施以外,還是要認真地去學對方背後的真功夫。

因此,我們的基本觀點就是,不能將眼光局限在貿易報復措施,而是要將貿易戰置於如何加快促進我國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大局之下進行通盤思考,尤其避免墮入軍事競賽,進而陷入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陷阱。

美蘇冷戰期間,軍民融合的良好機制,極大促進了美國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但蘇聯的國民經濟卻陷入了崩潰境地。若國家不信任民營經濟,一旦中美新冷戰爆發,就可能促使國有資本全面侵入到國民經濟的每個領域,進而可能嚴重抑制創新活力和經濟效率,從而導致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基於此,我們提出三個方面供參考。其一,必須旗幟鮮明地推動深層次的改革開放。“資本無國界”且無意識形態。中國需要通過進一步推動深層次的經濟制度改革和市場開放(尤其是服務業)來吸引外國資本,消除貿易逆差產生的部分結構性障礙,創造對我國有利的國際輿論,以外壓促進國內經濟的深度轉型升級。

其二,加快內生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快以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戰略性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並且將戰略性創新平臺的佈局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結合,打破限制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約束,探索更加自由靈活的創新激勵機制。

其三,主要吸納民營經濟推進實施軍民融合。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著力改善營商環境,積極引導支援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切實推動軍民用技術的相互交流和轉化,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

總而言之,中國確有建設創新型大國的決心和信心,不過,單有決心還不夠。只有認識到差距,堅持對科研的投入,真正尊重科研、智慧財產權,中美之間的科技鴻溝才可能被填平。

文/曾志敏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