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師開示:道法自然與法爾如是

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則, 如何修道, 如何行道。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這是老子千古不易的密語, 為老子思想的精華所在,

懂了這番話的道理, 也就差不多掌握了修道、行道的關鍵了。

在這裡這個“法”字是動詞, 是效法、學習的意思。 人要效法大地, 大地則依法於天, 這裡的“天”, 是指有形的太陽系統的自然物理的天, 也就是天文學上的天體之天, 它不是抽象的概念。 地依法於天, 天則要效法道, 以道為其運行的依歸。 那麼, 道又以什麼為效法的物件呢?“道法自然”。

現在首先要解釋“自然”的問題。 目前新興的“比較宗教學”或稱“宗教哲學”, 把世界上各地的宗教, 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 每一宗教的哲學理論與實況綜合起來研究, 相互比較, 尋求其中異同和彼此間的關係, 已經發現了不少有趣的問題, 值得更進一步去深入探討。

我們若以比較宗教的態度, 拋開那些粗淺的宗教情緒心理, 把眼光放在一般宗教教人如何行善做好事的普通倫理層面上, 那也個個滿好, 滿合于同一的水準。 至於再進一步, 要透徹各個宗教實際內涵程度的深淺, 則問題重重, 就不能顢頇籠統, 值得仔細研究、體會。

長期以來, 有不少佛家的著作, 批評道家是“自然外道”。 因為他們看到老子講“道法自然”, 便自然而然地將二者聯想在一起。 其實, 印度釋迦牟尼佛在世時, 與佛教對立的幾十種哲學思想, 尤其當時同釋迦牟尼佛影響一樣大的幾個大學派之一, 專講“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 和中國老子所說“道法自然”的自然, 並不相關。 二者並未結為姊妹道, 或者兄弟道什麼的, 並無彼此互通聲氣之嫌。

印度當時的自然外道, 屬自然學派, 其所謂的“自然”, 完全從物理觀點而說。 但是老子的思想絕非如此。 近代中國翻譯西方典籍, 把物理、化學等學科, 統稱為自然科學, 這是借用老子的名詞, 我們不能因此便認為老子說的“自然”, 就等同物理範疇的自然。 將老子的思想硬往上套, 這是指鹿為馬, 栽贓前人, 非常沒有道理的。

雖然老子並未給予直接的定義, 但老子的“自然”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卻也不可以如法庭上的法官們, 審判一個案件, 可以採用了“自由心證”, 隨便判決學術思想的歸化, 亂下斷語, 硬是認定老子所說的“自然”也就是印度的“自然外道”;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老子一竿打入“唯物哲學”的案例, 這是千錯萬錯,

大錯特錯的誤解。 這種情況, 如借用佛學名稱來說, 就是“眾生顛倒”, “顛倒眾生”, 這所謂“顛倒”, 是指我們在見地觀念上和思想上的錯誤, 因此而形成見惑、思惑。 由於我們一直被這見惑、思惑兩種認識上的不清所障礙, 因此不能成道, 無法徹見宇宙天地間的真諦。

那麼老子說:“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這個“自然”的確實含義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簡單, “自然”二字, 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 便要分開來講,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 “然”是當然如此。 老子所說的“自然”, 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 道是“自然”如此, “自然”便是道, 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 道是本來如是, 原來如此, 所以謂之“自然”。

我們如果將大乘佛學徹底貫通了, 必然不會對於宇宙本體和現象的哲學問題,

感到左右為難。 佛家有一個名詞“法爾如是”, 它是說明諸法本身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人生來怎麼會成那個樣子?人就是那個樣子。 你怎麼會是這個樣子?我就是這個樣子。 一切本來就是如此, 一切法便是一切法的理由, 更沒有什麼其他原因不原因的, 這樣就叫“法爾如是”。 從“法爾如是”來看“道法自然”, 最清楚不過了。 “道法自然”, 而“自然”自己本身原來就是如此這般, 沒有別的規範可尋, 再也找不到一個東西可以另為之主, “道”就是“自然”, “自然而然”, 就是“法爾如是”, 古人翻譯佛經, 怕與老子的“自然”混合了名詞, 只好另創一詞, 便叫 “法爾如是”。

講到這裡, 我曾經一再強調, 我們後世之人讀古人的著作, 常常拿著自己當代的思想觀念, 或者現代語言文字的習慣,一知半解地對古人下了偏差的注解,誣衊了古人,這是何等的罪過。讀什麼時代的書,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來那個時代的實際狀況裡去,體會當時社會的文物風俗,瞭解當時朝野各階層的生活心態,以及當時的語言習慣,如此掌握了一個時代文化思想創造的動源,看清這個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這才能避免曲解當時的哲學思想和文藝創作,並給予正確合理的評價。

比如,我們研究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也要退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的農業社會,設身處地替當時的人民想一想。那時的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極不平等,到處充滿愚昧和痛苦的世界。假若你讀歷史,真能“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地將自己整個投入,身歷其境,于那種痛苦如同親嘗,那麼方能真切地瞭解到釋迦牟尼佛何以會提倡“眾生平等”,何以會呼籲人人要有濟度一切眾生的行願,才能體會到當時的佛陀真正偉大之處。如果天下太平,世界本來就好好的,大家生活無憂無慮,什麼都不虞缺乏,汽車、洋房、冷暖氣,樣樣俱足,日子過得滿舒服的;即使比這種情況差一點,那也還甘之如飴,又何必期待你去救度個什麼?幫助個什麼呢?

或者現代語言文字的習慣,一知半解地對古人下了偏差的注解,誣衊了古人,這是何等的罪過。讀什麼時代的書,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來那個時代的實際狀況裡去,體會當時社會的文物風俗,瞭解當時朝野各階層的生活心態,以及當時的語言習慣,如此掌握了一個時代文化思想創造的動源,看清這個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這才能避免曲解當時的哲學思想和文藝創作,並給予正確合理的評價。

比如,我們研究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也要退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的農業社會,設身處地替當時的人民想一想。那時的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極不平等,到處充滿愚昧和痛苦的世界。假若你讀歷史,真能“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地將自己整個投入,身歷其境,于那種痛苦如同親嘗,那麼方能真切地瞭解到釋迦牟尼佛何以會提倡“眾生平等”,何以會呼籲人人要有濟度一切眾生的行願,才能體會到當時的佛陀真正偉大之處。如果天下太平,世界本來就好好的,大家生活無憂無慮,什麼都不虞缺乏,汽車、洋房、冷暖氣,樣樣俱足,日子過得滿舒服的;即使比這種情況差一點,那也還甘之如飴,又何必期待你去救度個什麼?幫助個什麼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