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生不逢時!當年美國想法太奇特 才有了這個“奇葩”戰艦

瀕海戰鬥艦並不是軍火商炒作的產物, 其如今定位略顯尷尬, 主要是因為美海軍曾設想的作戰環境和當前現實出現“差距”, 也算是一種“適應不良”。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

瀕海戰鬥艦其實可算作是美海軍SC-21(21世紀未來水面艦艇計畫)計畫中衍生產品, 該計畫雖在2010年被取消, 但依舊誕生了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而瀕海戰鬥艦的前身則可追溯到SC-21計畫中“Street fighter”小型戰鬥艦概念。

具體來看, “Street fighter”概念原指一種噸位小、速度快, 能進行所謂“快進、快出”作戰的艦艇, 主要也是用於如反恐、反海盜等非傳統作戰。 不過, 在之後的發展中, “Street fighter”的概念被擴充(原計劃中的“Street fighter”排水量僅有幾百噸), 也就誕生了如今可執行多種任務的瀕海戰鬥艦。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

需要注意是, 美軍這種在別國瀕海地區活動的設想, 主要也是建立在其擁有較“絕對”制空、制海權的情況下。 不過, 隨雷達探測距離、反艦導彈射程增加等因素, 即使在瀕海戰鬥艦隱身能力較突出的情況下, 對擁有一定近岸防禦能力的國家而言, 瀕海戰鬥艦這種作戰模式風險依舊偏高。

瀕海戰鬥艦

另外, 就所謂模組化而言, 瀕海戰鬥艦在實際使用中也不如預期。 按計劃, 瀕海戰鬥艦更換其反潛(ASW)、獵雷(MCM)、水面作戰(SUW)及特種作戰等模組時, 時間是要求在幾小時之內的。 但據2012年海軍行動指揮部(OPNAV)報告顯示, 這一過程至少需要幾周, 且在實際部署中, 進行模組轉換的情況很少發生;到2014年, 瀕海戰鬥艦從獵雷(MCM)向水面作戰(SUW)轉換仍需96小時;到2016年之後,

這種所謂“模組化”也不再被過於強調, 而是以“各司其職”的方式進行部署, 曾經的“模組化”也漸成其保留優勢。

瀕海戰鬥艦投放無人潛航器

至於和普通護衛艦相比, 瀕海戰鬥艦由於在設計時所注重方向不同, 如速度、隱身等, 這也導致其同噸位艦艇中(自由級(三體)排水量約3100噸,

獨立級排水量約3500噸), 火力配置相對較弱。 不過, 在其它方面, 同樣得益於模組化, 在進行單一任務時, 相關設備的更換及增減還是比傳統艦艇方便的。 此外, 在航速上, 兩級瀕海戰鬥艦都可輕鬆超過40節, 對於其它現役護衛艦而言, 是難以追上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