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媲美林芝的梨溪坪~鎮巴天坑采風之二(原創)

昨天還感歎“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攝影:太乙真人)

今天上天又給了我們一個更大的驚喜,

讓我們感受平原和高山之間的季節差異:平原上春已歸去, 而偏遠高山上正白雪映桃花。

這裡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攝影:芭蕉)

(攝影:想飛的時候)

春天最動人心弦的是桃花盛開時:夭夭桃花開、花落地成霜; 灼灼桃花開、 芳菲入水流。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年復一年的花開花落卻總能讓人激情高漲, 春心萌動。

(攝影:照片⑤~⑦想飛的時候)

(攝影:太乙真人)

四月飄飛雪 、風動百花香 。

心似合音弦 、美景勝林芝 。

(攝影:想飛的時候。 )

以前有一種記憶, 叫春暖花開。 以後會有一種永久性記憶, 是終生難忘的~鎮巴四月飛雪桃花。

(攝影:⑨~⑩心靈福至)

(攝影:11~12太乙真人)

我一直夢想去西藏林芝看桃花賞奇景,而今天從火地壩到梨溪坪村、一路映入我眼中的雪景桃花,真是春風十裡花香樸鼻。

心底突然有種喊聲:“還去什麼林芝!鎮巴就有林芝,甚至勝過林芝!”

按照計畫:我們要沿圈子崖天坑方向新修的山路行進。

到山上去俯瞰幾個典型著名天坑(天懸天坑→淩冰洞天坑→倒龍洞天坑 → 圈了崖天坑 )之間,四周高山圍成的一個凹形原始草甸~“倉埡"。

(穀歌地圖:林海雪原)

圈子崖,前面的兩個草壩,小的叫“倉埡”,大的叫“北山嶺”。

倉埡草甸後期形成了有人居住的梨溪坪古老村落。

登上高山才覺得天的高遠廣闊,四周的田園山野盡收眼底。山下的村落~仿佛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圖片:楊帆航拍)

鎮巴縣屬北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區,大陸性較強,氣溫年差較大。平均氣溫13.8℃,無霜期236天,年均降水1250~1350毫米。而梨溪坪村年降雨平均在1700毫米以上。是一個降雨量非常豐富的地域,但奇怪的是,這裡卻是一個人畜、耕地長年都缺水的地方!

(圖片:楊帆航拍)

這裡的土地長不出莊稼!只能種一些生長期較短的蔬菜,因長期缺水,土地產糧很少。吃糧要在其他鄉村買,吃水也要在其他鄉村去拉,因缺水村民生活很艱難。

這裡的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個直經約一米的大水缸,專門在下雨天儲存雨水。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還買有拉水車,以滿足牲畜和耕地用水。

大多數貧困的村民只能靠天雨吃飯,而從多張航拍圖片上看,草甸四周山上的植被很好,甚至可以用“茂盛"二字來形容,但為何山下的盆地反而成了長不出莊稼的乾旱地帶???

(圖片:楊帆航拍)

這個問題困擾了村民們幾代人,後來還是地質專家給出了秘底:這就是天坑地質板塊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天坑一般都出現在峰叢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區.天坑的形成分三個階段:先是有地下河流;如果地質條件有利,由於水的長期沖蝕,就會形成地下大廳;長期被地下河水衝擊、地下大廳垮塌後就形成了天坑。

由於幾十萬年的地質變遷,有跡象表明三元鎮天坑群的地下河已遷移,地下河床長期處於缺水狀態~且在梨溪坪村地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漏斗。

所以儘管此地年降雨量不低於1700毫米,既使是連續幾天暴雨,此地形如漏斗、下多少雨就會漏多少水。

(圖片:楊帆航拍)

在鎮巴廣袤的地界上,有這麼多的天坑群形成的巨大坑洞,它們斧砍刀削一般的絕壁深不見底,宛如一條深藏秘密的巨大地下通道。

聽村民講:這裡產不出糧食,村民就得想辦法找到其他活路。天坑群周邊有一片亞洲最大的木竹林海、可以靠山吃山呀!可過去哪有什麼公路?又哪有車可駛!巍巍群山,縱橫交錯,交通運輸難如登天!用木竹做的竹器又怎麼背的出去?出一次山就得十天半月!把人累死了、還賺不到一分錢!

上百年前,梨溪坪地下水聲隆隆、不絕於耳。一個聰明的人就經常背著乾糧沿著有水聲的地段和洞穴觀察,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於在比鎮巴海拔低的西鄉地界找到了出口。

為了確定地下確實有一個巨大的地下河通道,他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絕妙辦法:在山上伐了十根松木,都是大碗口粗,把它們截成一米長。 因他沿水聲走過一次西鄉出口路,心裡有數,通過周密計算、他和眾鄉親商定好漂流木頭的具體時間後,他就帶了一幫人先行到地勢低的西鄉地下河出口等著,上游在約定時間將十根松木投放到洞穴中,讓其順著地下河漂流。

大半天十根木頭就流到了西鄉出口。

(圖片:楊帆航拍)

村民高興的不得了。通過漂流運木的成功試驗,村民們知道:地下河很寬,水流量很大且暢通無阻!

於是村民們派人在西鄉地下河出口安營紮寨,在村裡的鄉親們砍伐了許多野生木竹,50根一梱一梱地綁緊,從梨溪地下河洞口漂流而下,大半天后,住紮在西鄉地下河出口的人就陸陸續續收到了成捆成梱的木竹,再組織人賣到西鄉編竹器或造紙的商人那裡,他們每隔30天就派壯勞力帶著賣竹錢回一次家,在楊家河一帶開始沿途買糧食、布匹、鹽巴 。梨溪這邊派人去接應。

糧食等生活物資背回梨溪後,全村人按勞平均分配。正因為這裡有條生命運輸線, 黎溪才沒有因為長年幹悍而衰落滅亡。反而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視頻:楊帆航拍)

古樸原始的村子裡,房屋基本是原始茅草屋。能進出村的山路明顯看到是近兩年才新修的。可想而知,此村因交通閉塞發展嚴重滯後,甚至基本處於原始狀態。

但這裡卻是人與動物及自然和諧相處的天堂。畜禽是自然散養的: 豬在房前屋後自由覓食。

雞也是一群一群地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戲。

(攝影:芭蕉)

可能是散養,加之享受了充足的陽光,這裡的牲畜個個毛皮光鮮亮麗。

(攝影:賈老師)

(攝影:芭蕉)

(攝影:賈老師)

許多地方的牛是春天趕到天坦或高山中的草甸裡,任其自生自長、晚上睡洞穴,喝得是天然雨水,甚至是天然礦泉水,吃得是天然絕無污染的鮮草,所以每頭牛毛皮發亮、體態矯健、精神氣十足。

這裡堪稱中國西部最原始也是最美的香格里拉。

野牛群也時常出沒。

(視頻:心靈福至)

放眼望去:四面群山,盆地中花田縱橫交錯、紅色的土地、白色整齊反光的地膜、茅舍及少量現代的藍色彩鋼瓦、共同構成一幅完美的原生態自然鄉村景觀,自然和諧地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這裡原始、純樸、簡單、自然、寧靜,讓人輕鬆愉快,煩憂盡失。在這裡只有發自內心的開懷大笑。

(攝影:薛老師)

美麗的梨溪:

其實不想走,

其實我想留。

(攝影:薛老師)

梨溪原始自然,地質資源豐富。周邊分別有世界級海撥最高的圈子崖天坑、最美心型天懸天坑、倒龍洞、淩冰洞,窪地、草甸等岩溶地質地貌,光照充足,天然純氧,民風純樸,適合休閒、康養、科研、開發、探秘等為一體的旅遊專案開發,是原始風貌保留最好的西部原生態村落。

天坑辦田主任說:“ 鎮巴縣圍繞地質遺跡資源的`三橫七縱'交通網基本改造形成。鎮巴與外界的交流合作將更加便捷緊密。

希望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宣傳和支持下,讓更多的人走進梨溪,推動其發展。“

(攝影:心靈福至)

(後記)

再次感謝“漢中在路上”團隊,感謝鎮巴天坑辦的工作人員,感謝穿山甲探險隊的勇士,感謝所有一路陪伴的同行者!

作者:美篇@心靈福至

投稿郵箱:auld.langsyne@163.com

(攝影:⑨~⑩心靈福至)

(攝影:11~12太乙真人)

我一直夢想去西藏林芝看桃花賞奇景,而今天從火地壩到梨溪坪村、一路映入我眼中的雪景桃花,真是春風十裡花香樸鼻。

心底突然有種喊聲:“還去什麼林芝!鎮巴就有林芝,甚至勝過林芝!”

按照計畫:我們要沿圈子崖天坑方向新修的山路行進。

到山上去俯瞰幾個典型著名天坑(天懸天坑→淩冰洞天坑→倒龍洞天坑 → 圈了崖天坑 )之間,四周高山圍成的一個凹形原始草甸~“倉埡"。

(穀歌地圖:林海雪原)

圈子崖,前面的兩個草壩,小的叫“倉埡”,大的叫“北山嶺”。

倉埡草甸後期形成了有人居住的梨溪坪古老村落。

登上高山才覺得天的高遠廣闊,四周的田園山野盡收眼底。山下的村落~仿佛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圖片:楊帆航拍)

鎮巴縣屬北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區,大陸性較強,氣溫年差較大。平均氣溫13.8℃,無霜期236天,年均降水1250~1350毫米。而梨溪坪村年降雨平均在1700毫米以上。是一個降雨量非常豐富的地域,但奇怪的是,這裡卻是一個人畜、耕地長年都缺水的地方!

(圖片:楊帆航拍)

這裡的土地長不出莊稼!只能種一些生長期較短的蔬菜,因長期缺水,土地產糧很少。吃糧要在其他鄉村買,吃水也要在其他鄉村去拉,因缺水村民生活很艱難。

這裡的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個直經約一米的大水缸,專門在下雨天儲存雨水。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還買有拉水車,以滿足牲畜和耕地用水。

大多數貧困的村民只能靠天雨吃飯,而從多張航拍圖片上看,草甸四周山上的植被很好,甚至可以用“茂盛"二字來形容,但為何山下的盆地反而成了長不出莊稼的乾旱地帶???

(圖片:楊帆航拍)

這個問題困擾了村民們幾代人,後來還是地質專家給出了秘底:這就是天坑地質板塊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天坑一般都出現在峰叢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區.天坑的形成分三個階段:先是有地下河流;如果地質條件有利,由於水的長期沖蝕,就會形成地下大廳;長期被地下河水衝擊、地下大廳垮塌後就形成了天坑。

由於幾十萬年的地質變遷,有跡象表明三元鎮天坑群的地下河已遷移,地下河床長期處於缺水狀態~且在梨溪坪村地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漏斗。

所以儘管此地年降雨量不低於1700毫米,既使是連續幾天暴雨,此地形如漏斗、下多少雨就會漏多少水。

(圖片:楊帆航拍)

在鎮巴廣袤的地界上,有這麼多的天坑群形成的巨大坑洞,它們斧砍刀削一般的絕壁深不見底,宛如一條深藏秘密的巨大地下通道。

聽村民講:這裡產不出糧食,村民就得想辦法找到其他活路。天坑群周邊有一片亞洲最大的木竹林海、可以靠山吃山呀!可過去哪有什麼公路?又哪有車可駛!巍巍群山,縱橫交錯,交通運輸難如登天!用木竹做的竹器又怎麼背的出去?出一次山就得十天半月!把人累死了、還賺不到一分錢!

上百年前,梨溪坪地下水聲隆隆、不絕於耳。一個聰明的人就經常背著乾糧沿著有水聲的地段和洞穴觀察,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於在比鎮巴海拔低的西鄉地界找到了出口。

為了確定地下確實有一個巨大的地下河通道,他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絕妙辦法:在山上伐了十根松木,都是大碗口粗,把它們截成一米長。 因他沿水聲走過一次西鄉出口路,心裡有數,通過周密計算、他和眾鄉親商定好漂流木頭的具體時間後,他就帶了一幫人先行到地勢低的西鄉地下河出口等著,上游在約定時間將十根松木投放到洞穴中,讓其順著地下河漂流。

大半天十根木頭就流到了西鄉出口。

(圖片:楊帆航拍)

村民高興的不得了。通過漂流運木的成功試驗,村民們知道:地下河很寬,水流量很大且暢通無阻!

於是村民們派人在西鄉地下河出口安營紮寨,在村裡的鄉親們砍伐了許多野生木竹,50根一梱一梱地綁緊,從梨溪地下河洞口漂流而下,大半天后,住紮在西鄉地下河出口的人就陸陸續續收到了成捆成梱的木竹,再組織人賣到西鄉編竹器或造紙的商人那裡,他們每隔30天就派壯勞力帶著賣竹錢回一次家,在楊家河一帶開始沿途買糧食、布匹、鹽巴 。梨溪這邊派人去接應。

糧食等生活物資背回梨溪後,全村人按勞平均分配。正因為這裡有條生命運輸線, 黎溪才沒有因為長年幹悍而衰落滅亡。反而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視頻:楊帆航拍)

古樸原始的村子裡,房屋基本是原始茅草屋。能進出村的山路明顯看到是近兩年才新修的。可想而知,此村因交通閉塞發展嚴重滯後,甚至基本處於原始狀態。

但這裡卻是人與動物及自然和諧相處的天堂。畜禽是自然散養的: 豬在房前屋後自由覓食。

雞也是一群一群地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戲。

(攝影:芭蕉)

可能是散養,加之享受了充足的陽光,這裡的牲畜個個毛皮光鮮亮麗。

(攝影:賈老師)

(攝影:芭蕉)

(攝影:賈老師)

許多地方的牛是春天趕到天坦或高山中的草甸裡,任其自生自長、晚上睡洞穴,喝得是天然雨水,甚至是天然礦泉水,吃得是天然絕無污染的鮮草,所以每頭牛毛皮發亮、體態矯健、精神氣十足。

這裡堪稱中國西部最原始也是最美的香格里拉。

野牛群也時常出沒。

(視頻:心靈福至)

放眼望去:四面群山,盆地中花田縱橫交錯、紅色的土地、白色整齊反光的地膜、茅舍及少量現代的藍色彩鋼瓦、共同構成一幅完美的原生態自然鄉村景觀,自然和諧地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這裡原始、純樸、簡單、自然、寧靜,讓人輕鬆愉快,煩憂盡失。在這裡只有發自內心的開懷大笑。

(攝影:薛老師)

美麗的梨溪:

其實不想走,

其實我想留。

(攝影:薛老師)

梨溪原始自然,地質資源豐富。周邊分別有世界級海撥最高的圈子崖天坑、最美心型天懸天坑、倒龍洞、淩冰洞,窪地、草甸等岩溶地質地貌,光照充足,天然純氧,民風純樸,適合休閒、康養、科研、開發、探秘等為一體的旅遊專案開發,是原始風貌保留最好的西部原生態村落。

天坑辦田主任說:“ 鎮巴縣圍繞地質遺跡資源的`三橫七縱'交通網基本改造形成。鎮巴與外界的交流合作將更加便捷緊密。

希望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宣傳和支持下,讓更多的人走進梨溪,推動其發展。“

(攝影:心靈福至)

(後記)

再次感謝“漢中在路上”團隊,感謝鎮巴天坑辦的工作人員,感謝穿山甲探險隊的勇士,感謝所有一路陪伴的同行者!

作者:美篇@心靈福至

投稿郵箱:auld.langsyne@163.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