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鉗工夏立:為“私人訂制”通訊天線保駕護航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 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 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 通過採訪報導基層工匠典型, 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光明網記者 邱曉琴

65米射電望遠鏡、嫦娥工程、北斗工程、索馬里護航船站、國慶閱兵、抗戰閱兵、遠望系列船、國家地震局應急通信工程、中央電視臺上星站……在這些國家級重大項目中,

都有夏立及其團隊的身影。

夏立,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54所天線伺服專業部鉗工, 連續在崗30多年, 他從不到17歲的學徒鉗工做起, 已成長為高級技能帶頭人, 並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多年來, 團隊成員足跡遍及天南海北, 裝配的“私人訂制”天線分佈全國各地。

夏立正在裝配車載衛星天線。 景希朝 攝

主攻“私人訂制”:每一個產品都是一次挑戰

在博士紮堆兒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54所, “70後”夏立是一名普通卻不平凡的鉗工。 在天線伺服專業部, 他一絲不苟、勤學肯幹、鑽研創新, 參與了許多國家級重大工程中衛星天線的預研與裝配, 其中最難的當屬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天線的裝配。

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 性能達到“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在該任務中, 夏立負責方位俯仰控制裝置的裝配任務, 該裝置是控制天線轉動的核心設備, 直接決定了65米天線的指向精度。 該任務的關鍵在於P2級軸承、鋼碼盤的裝配。

P2級軸承的裝配精度要求很高,

是考驗鉗工最頂級的裝配技術。 鋼碼盤的裝配難點在於, 裝配的終端間隙需要達到0.004毫米的精度, 是目前天線控制設備中精度要求最高的, 直接決定了65米射電望遠鏡的性能。

“0.004毫米的裝配精度, 是目前機器替代不了的, 只能靠鉗工通過經驗反復觀察和測算, 尋找零件的移動變形量。 ”夏立回憶, 單單為攻克鋼碼盤這一難關, 他就手工研磨了整整三天, 確保了65米天線指向精度的苛刻要求。

天線伺服專業部負責人介紹, 客戶訂單的最大特點是定制化而非標準化, 所以一種天線基本生產不了兩三套, 而且生產週期都比較短。 2017年, 他們完成了500多種、共計1700多套天線的裝配任務。 對於夏立來說, 每一個產品就是一次挑戰。

夏立談到,

他們裝配的天線服務範圍廣泛, 不僅有“嫦娥”“北斗”等國家重大工程, 還有潛艇、航母等軍方設施, 此外還涉及銀行、民航空管等資料傳輸, 可謂責任重大, 不敢有絲毫懈怠。

“汶川地震時, 我們負責裝配的應急通訊指揮車正在驗收。 汶川地震發生後, 指揮車就直接開到了災區。 據說, 地震災區的第一波通信, 就是從我們的指揮車傳送出來的。 ”夏立說。

夏立見證著國家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 而在一次次攻堅克難中, 這名曾經的小學徒快速成長為高級技師。 2016年, 他又收穫了“河北省金牌工人”“河北省軍工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面對榮譽他表現得很淡定, 因為在他看來, “工匠精神”不是說做了多大的事, 而是堅持把一件事做得更好,

這也是他和他的團隊多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當好“帶頭人”:教會徒弟、帶好團隊才是好師傅

2016年收穫榮譽之前, 夏立已是54所第一屆高級技能帶頭人中的一員。 “我的觀念要變, 同事的觀念也要變。 ”技能提高的同時, 他常會思考自己在單位的價值。 “我去安裝一台天線比別人快了1個小時, 這是價值, 但就不如我帶領團隊去裝配共同提高效率, 創造1+1>2的價值。 ”

他努力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把簡單的事情標準化, 即把複雜的操作分解成一步一步規範、簡單的動作, 把複雜的裝配工藝分成一段一段, 由不同同事完成, 過一段時間後再輪崗。 在他的帶動下, 團隊成員個個兢兢業業, 獨當一面。

日前, 記者走進了以夏立命名的天線工藝與製造工作室, 操作臺上擺滿了各式半成品通信設備,工人師傅們正聚精會神地忙碌著。這裡沒有現代化流水線,大家用手工細緻地將一個個部件組裝起來,並不斷地調試,使其達到最佳水準。

夏立介紹,27歲到35歲是廠區的主力人群,大家在“兩彈一星”精神感召下不斷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在團隊建設方面,他認為最核心的是要改變年輕人的思維模式及工作態度。為了更好地保證產品品質,單位各種規章制度一定要嚴格執行。

大家形成了一個習慣,每完成一項任務出一個總結報告,拿出來一起討論,並成為新同事學習參考。“工人靠技能在單位生存,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在我們這裡,只要徒弟去問,師傅都會耐心講解。知識是海量的,詢問也是一個交流。

在夏立眼裡,工人師傅們的功勞和貢獻和搞科研的博士們不一樣,“我們每天踏踏實實完成任務,保證產品品質,這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的堅持。”

雖然工作任務繁重,但他們也有了一些“意外收穫”。由於需要到室外為客戶安裝天線,夏立團隊的鉗工師傅們天南海北到處跑,“全國各地、天南海北、溝溝角角,我們都去過。”夏立還是一名攝影發燒友,抓拍了不少美圖。

天線伺服專業部負責人談到,今年的訂單數量或為去年的兩倍。“我們的定制化產品,需要一大批技術全面、精湛的高素質裝配工人、機加工人,這對於我們去社會化非常重要。”他希望夏立等人的工匠精神能影響更多一線工人,讓大家從技術、思維和態度上都有一個提高。

操作臺上擺滿了各式半成品通信設備,工人師傅們正聚精會神地忙碌著。這裡沒有現代化流水線,大家用手工細緻地將一個個部件組裝起來,並不斷地調試,使其達到最佳水準。

夏立介紹,27歲到35歲是廠區的主力人群,大家在“兩彈一星”精神感召下不斷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在團隊建設方面,他認為最核心的是要改變年輕人的思維模式及工作態度。為了更好地保證產品品質,單位各種規章制度一定要嚴格執行。

大家形成了一個習慣,每完成一項任務出一個總結報告,拿出來一起討論,並成為新同事學習參考。“工人靠技能在單位生存,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在我們這裡,只要徒弟去問,師傅都會耐心講解。知識是海量的,詢問也是一個交流。

在夏立眼裡,工人師傅們的功勞和貢獻和搞科研的博士們不一樣,“我們每天踏踏實實完成任務,保證產品品質,這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的堅持。”

雖然工作任務繁重,但他們也有了一些“意外收穫”。由於需要到室外為客戶安裝天線,夏立團隊的鉗工師傅們天南海北到處跑,“全國各地、天南海北、溝溝角角,我們都去過。”夏立還是一名攝影發燒友,抓拍了不少美圖。

天線伺服專業部負責人談到,今年的訂單數量或為去年的兩倍。“我們的定制化產品,需要一大批技術全面、精湛的高素質裝配工人、機加工人,這對於我們去社會化非常重要。”他希望夏立等人的工匠精神能影響更多一線工人,讓大家從技術、思維和態度上都有一個提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