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騰沖老井:古人沒有現代工具,是怎樣挖出來的

小時候回騰沖老家時, 見過許多吊井, 有單眼的、雙眼的, 還有三眼四眼的, 井欄都是用整石鑿出來的, 像件藝術品。 趴在井欄邊往下看,

少說也有幾丈或十幾丈深, 所以各家各戶來挑水時, 扁擔上都會掛著滿滿一大圈棕繩, 以拴吊桶取水用。 吊桶打水是很有講究的, 有經驗的輕輕一擺繩索, 水便灌滿了;初來乍到的人, 任你怎樣擺動, 桶就是浮在水面, 沉不下去, 只有經過慢慢摸索, 才能掌握打水技巧。

這些井有私家的, 也有公用的, 大多都在百年以上, 有的歷史更是久遠。 很多井欄口沿上, 被繩索勒起了一道道深深的繩印, 讓你看到了歲月的痕跡, 透過這些印跡眼前會浮出古人在井邊汲水洗菜的情景……有的井欄上還鐫刻著吉語和造井的日子, 書法極好, 後來有人做成拓片, 裝裱起來掛在家裡, 既美觀又有補風水之意, 很有些意思。

關於吊井, 多年來我心裡一直有個謎團。

我一直在想這麼深的井, 古人沒有現代工具, 是怎樣挖出來的, 井壁的石頭磚塊又是怎樣一層層從下面砌起來的——如果按我的想像, 打一口井將是一個多麼浩大的工程。 直到有一天, 我家也打了一眼井後才弄明白, 打井是古人的大智慧, 而打井的古法依然在民間得到了傳承。 原來不是像我想像要先挖掘好很寬大的深坑, 然後從最下面層層往上砌井壁, 最後回填。 與我的想像恰恰相反, 是在上面挖出一兩米略寬於井口的坑後, 先砌好一段, 然後再掏空下面, 讓砌好的井壁慢慢往下落, 落穩後又繼續接著砌, 就這樣邊砌邊掏, 井壁由上往下慢慢沉下去, 井就打成了。 現在雖改為用水泥管, 但原理是一樣的,
十三米深的井, 一對年輕夫婦幾天就能打好, 我想他們也算是打井文化的傳承人了。

井打好後, 我到老家去轉了一圈, 想找一個繩印累累的井欄來增添點懷舊的韻味, 但沒能找到, 原來的很多老井已被掩埋在新的高大建築群下了……

作者:倪國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