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空間探測 有雙“慧眼”

“慧眼”衛星研製團隊。 南 勇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近年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慧眼”衛星遨遊太空,“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開港……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捷報頻傳的背後,是一批精於專業、勤於奉獻的科研團隊。

本欄目今起推出“創新在路上”系列報導,通過講述真實生動的創新故事,為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偉力鼓勁加油!

——編 者

“我為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偉力喝彩!”當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慧眼”衛星研製團隊從電視裡收看了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新年賀詞時,大家頓時沸騰起來!團隊研製的衛星被總書記點贊,這個好消息讓35歲的衛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顧荃瑩喜出望外。

2018年年初,“慧眼”衛星通過成功發射後的所有在軌“大考”,正式交付用戶。

“慧眼”是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觀測衛星,通過接收宇宙中的X射線,研究黑洞與中子星活動特性。 這個明眸善睞的“宇宙星探”讓國人得以睜開自己的“慧眼”,洞見驚心動魄的宇宙。 而這背後,五院衛星研製團隊已專注前行了十年。

面對技術難度,始終選擇“Hard”模式

“慧眼”的全名叫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衛星。 “Hard”這個關鍵字,既彰顯了衛星的技術特點,又象徵著衛星團隊的闖關精神——在無數個技術“攔路虎”面前,團隊始終選擇了最難的模式。

顧荃瑩至今仍對一個重大的選擇印象深刻。 那是在衛星研製的方案階段,大家遇到了一個在中國航太領域前所未有的難題。 由於“慧眼”要隨時眼觀六路,捕捉宇宙中的蛛絲馬跡,因此,遙感和通信衛星對地球固定指向的設計思路在這裡行不通——如何確保衛星在任何姿態、任意天線面向地球時,都能準確而快捷地往“家裡”傳遞資料呢?

必須讓“慧眼”更智慧!這是團隊成員的一致觀點。 但具體如何實施則有兩種意見:其一是半自主地計算、選擇最佳的天線,技術難度相對小,但需要地面始終有人在操作;其二是全自主智慧,用戶更加好用易用,但攻關難度非常大。 面對這樣的分歧,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潘騰堅決地選擇了後者。

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張龍對此十分佩服。 這個選擇意味著他們要在精確性、機動性等方面開展艱苦的攻關和試驗。 最終,他們用交叉佈局、自主選擇演算法等創新性方法,圓滿實現了需求。

從衛星出色的在軌表現看,當時的選擇雖“苦”了自己,卻為用戶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也帶動了我國空間科學技術創新的步伐。

2016年2月,已完成力學試驗的“慧眼”,馬上就要鑽進真空罐開展熱試驗。 衛星團隊卻接到了來自用戶“腦洞大開”的需求:加入觀測伽馬暴的功能。 從航天器工程的角度來說,在最後時刻添加需求,簡直是天方夜譚。

可是“慧眼”生來就是為了探索宇宙奧秘的,錯過這個,就意味著在空間科學俱樂部裡缺少話語權。 因此,潘騰絲毫沒有試著向科學家們解釋各種“不可能”,咬定牙關埋頭苦幹。

為此,潘騰帶著團隊成員,與科學載荷展開深入的溝通,牽引著相關分系統展開了艱苦的論證。

他們和時間賽跑,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實現了科學家們的需求,創下我國航太領域又一個佳績。

就這樣,“慧眼”一躍成為國際上硬X射線和伽馬射線能段最大面積的探測器,也是這一能段天空中最靈敏的探測器。 在軌的前7個月內,“慧眼”就探測到數十個伽馬射線暴,其中有幾個是獨家發現。 用戶評價道,“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果已遠遠超過預期。 ”

這樣的故事,在“慧眼”衛星團隊有很多。 憑藉闖關精神,團隊攻破了一個個難題。 “慧眼”雖採用的是成熟的平臺,但是為了科學目標的實現進行了大量個性化定制,不論是平臺設計、姿態控制,還是溫度控制設計,都體現了世界一流水準,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