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佛系青年”到“隱形貧困人口”,別總活在“話語溫室”裡

文 | 範娜娜

最近, “隱形貧困人口”這個詞火了。

網路上的定義是, “隱形貧困人口”指的是有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很多80、90後表示, “嗯, 這說得正是我自己。 ”

━━━━

“隱形貧困人口”是矯情表達

從佛系青年到“隱形貧困人口”, 社會對青年人的各類標籤式定義逐漸變得平常。 而當這種標籤成為潮流, 縱然是標榜個性的青年群體也開始自覺異類。

但我認為, 這些所謂的流行詞, 不過是一種情緒表達, 與真實社會之間存在著割裂的鴻溝。

新京報動新聞就在視頻中指出, 非理性消費、收入較低、生活成本較高、缺乏理財意識是“隱形貧困人口”出現的四大原因。

有文章就追問, “‘隱形貧困人口’都把錢花哪了”?訪談顯示, 大部分年輕人月入一萬多, 但在護膚、穿衣、飲食上毫不吝嗇——穿著3000塊的西裝, 敷著100塊一片的面膜, 吃著來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兒, 租著6500帶落地窗的大房子。

追求有品質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消費經常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 享受了高級生活還高喊自己貧窮, 可能就是矯情了。

所以, 所謂“隱形貧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費不節制所造成的——不是沒有錢, 只是花的多而已。

很多人會覺得我只是儀式性地說說而已, 自我打趣一番, 稍微矯情一下, 避免自己被流行拋棄。 然而這樣的話語, 並不能反映真實社會。

從《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佛系青年, 到《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拋棄體”, 製造“流行”成為自媒體收割流量的方式, 這背後可能只有商業的邏輯, 卻缺乏真切的社會關照。

“隱形貧困人口”火了, 但真正的貧困人口或許連接觸到這個熱詞的機會都沒有。

━━━━

網路熱詞鑄造的媒介奇觀

網路熱詞作為一種語言符號, 被使用到網路聊天中, 能夠對個體身份進行一種全新的建構, 成為個體身份辨認的關鍵。 個體間通過使用“隱形貧困人口”這一符號的互動, 在自嘲中互相安慰, 從而獲得一種群體的認同感。

雖然它能給個體帶來群體認同感, 讓個人更好地融入到與周圍人的對話和交流中去, 但不可否認的是, 它也“誇大了因觀看而帶來的快感, 它對那些可見之物誇大其辭, 吹捧, 凸顯那些浮面的表像, 並拒絕意義或深度。 ”

此次的“隱形貧困人口”這一熱詞的流行也是因為其準確捕捉到了當代青年的痛點, 讓很多網友認領這就是自己的狀態——“是我本人”, 由此引發了全民的二次創作, 對其進行了意義上的延伸。

緊隨其後“隱形單身人口”、“隱形貧困人口”、“隱形吃貨人口”集體上線, 各類段子橫空出爐, 形成新的群體狂歡。 但這種創作只是個體情緒的表達。 用惡搞來調侃, 用娛樂來戲謔, 狂歡過後一地雞毛, 不良的消費習慣依舊沒有改變。

沉浸在諸如“隱形貧困人口”這類“話語溫室”中的青年, 是時候走出來了。 追求生活品質可以, 但也要注意經濟承擔能力;適度矯情可以, 但也要活在真實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