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陳光威及光威複材風雲激蕩“從軍”路

本報記者 同黎娜

我國目前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而“中國夢”蘊含“強軍夢”, “強軍夢”支撐中國夢。 作為國防軍工、航空航太領域需要的戰略性材料——碳纖維的發展和壯大事關“強軍夢”的實現。 尤其是在國家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背景下, 碳纖維更是責任重大。

1959年, 日本人用聚丙烯腈基原絲製造出碳纖維。 從那時起至今, 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始終是碳纖維強國。 中國碳纖維產業此前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低谷期, 2000年之後獲得重大突破, 從無到有、快速發展。 這個艱苦的過程,

凝聚了以師昌緒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專家和以陳光威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家等幾代碳纖維人的心血。

尤其是陳光威, 在其人生的最後十幾年中, 心懷“實業報國”之夢想, 秉承實幹、創新之精神, 歷經長期艱苦攻關, 最終打破了發達國家對中國碳纖維的重重封鎖, 使我國碳纖維研究取得實質性突破, 並逐步產業化, 保障了國產碳纖維在國防軍工領域的自主供應, 也為中國碳纖維產業在世界舞臺贏得應有尊嚴。

正因陳光威的突出貢獻, 軍委首長曾評價他是“民族英雄”;在今年2月3日陳光威誕辰紀念日這一天,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追授其“碳纖維產業突出貢獻獎”。

為致敬陳光威, 也為了在全行業弘揚這種寶貴的“光威精神”,

在4月22日陳光威去世一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前, 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牽頭組織, 本報記者對光威集團多名高管、陳光威家人, 以及多年來與光威集團有密切合作的多家知名科研院所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深入採訪。

在中國碳纖維產業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中, 地處威海的光威複材是業界公認的“一號選手”。

這不僅僅是因為其創始人陳光威帶領著企業, 在日本和美國對中國碳纖維產品、技術和裝備進行重重封鎖的環境下, 在中國“國家隊”多年研究卻沒有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 在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鑒的異常艱苦的環境中撕開一道口子, 成功打破了國際壟斷和封鎖, 使中國碳纖維製備技術歷經近半個世紀終於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這更是因為, 當國家國防軍工有需求的時候, 陳光威果斷調整光威碳纖維的研發方向, 由民轉軍, 毅然“參軍”, 雖然歷經重重磨難, 在2012年之前漫長的10年裡相繼投入近30億元, 不僅耗盡了光威集團所有的積蓄, 且負債累累, 貸款最多時近20億元, 一度面臨“傾家蕩產”, 承受著“只見投入不見贏利”的巨大煎熬, 但是始終不改“報國之心”, 從而使中國的航空航太領域用上了自己的碳纖維。

“悄無聲息”幹碳纖

陳光威怎麼也沒有想到, 在他用了15年時間把光威集團的釣具業務已打造成全球釣具界龍頭的時候, 卻緣於“跳出院牆, 始終圍著院牆轉”的思路, 陰差陽錯地開啟了他人生最後15年裡跌宕起伏的奮戰國產碳纖維的艱苦創業征程。

▲2010年,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的劉延東(前排左二)視察威海拓展時, 陳光威(前排右二)給其介紹碳纖維產品。

時光退回1998年, 那時光威集團的釣具已較知名, 但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 陳光威發現, 日本企業開始用碳纖維做釣具。

於是, 這一年, 陳光威大膽地從日本進口了中國第一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

與陳光威一起工作了近30年、早期的創業夥伴梁日信回憶道:“引進這條預浸料生產線時, 國外企業對光威很不看好, 大家都勸他不要幹, 但公司開研究會時, 他下了決心。 他說, 我們按照自己的思路幹就行了, 我們有漁竿, 生產出來的碳纖維預浸料如果不好用自己用就是了。 ”那時, 光威集團還引進進口織機進行碳纖維織物的生產, 這給當時碳纖維應用領域最具實力的國外企業造成極大震動。

在光威集團控股上市公司、威海光威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釗鈞看來, 做碳纖維預浸料就像是一塊“試金石”, 正是這塊“試金石”讓陳光威敏銳地捕捉到做新材料會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 也正是通過做碳纖維預浸料,使光威集團有了一個轉型升級過渡期,並為後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事實上,在生產預浸料的過程中,陳光威很快就發現,買進口的碳纖維不但要用很多外匯,而且還要受制於人。2000年後,日本等國際碳纖維供應商對中國碳纖維應用企業採取“施捨性供給、通知性漲價”政策。深切地體會了這種“被人卡著脖子”的感覺後,陳光威下定決心要打破國外封鎖,做出中國自己的碳纖維,實現材料的自給自足。他十分堅定地對身邊的人說:“這輩子一定要把碳纖維幹出來。”

2002年,在基本還不清楚碳纖維除了能用來生產漁具,還有其他什麼價值的時候,光威集團成立了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悄無聲息”地搞起了碳纖維研發。

“但那時,他和我們都還不是很清楚碳纖維對國防軍工的重要意義,不清楚它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材料。”盧釗鈞說。

需要強調的是,當時,陳光威在碳纖維研發上還是比較謹慎的。經過近1年的調研後,他決定先拿出100萬美元做小試試驗。他說:“如果小試成功我們就繼續往下做,如果小試不成功我們就當交學費了,以後再說。”

打破封鎖壯國威

2001年對中國碳纖維來說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年份。這一年,眼看著歷經幾十年的研究仍無重大突破,我國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師昌緒感到非常著急。在組織各方進行了充分地調研、論證後,師昌緒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呈上了一份《關於加速開發高性能碳纖維的請示報告》。他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一代材料,一代裝備。21世紀中國如果沒有自己的碳纖維,將落後於整個時代。隨後,國家科技部設立碳纖維專項,成立“863”專家組,投入2億元研發碳纖維。

到了2003年,光威集團在碳纖維預浸料領域已摸爬滾打了好幾年,“863”專家組也已成立了2年,聽說了光威集團在碳纖維預浸料生產領域有所突破,“863”專家組一行便來到光威集團實地考察。時任國家科技部副部長的馬頌德也到光威集團考察。

在車間裡,專家組成員看見角落上還有機器在生產,就問:“那是做什麼的?”得到的回答是,做碳纖維,這讓專家組成員大吃一驚。

據介紹,當時,專家組一行和馬頌德對光威集團並不信任,因為大家怎麼也不敢相信,國家幾十年攻關無大進展的材料,居然被威海的一家民營小魚竿廠做成了。但本著負責的態度,專家現場取樣,由馬頌德簽字、封樣,此後樣品被送至北京化工大學進行評測。

當時的情況是,“863”專項裡已經有兩個“國家隊”立項,但基本沒有進展。當北化肯定性的評測結果一出來,光威集團獲得了專家組和科技部的認可,旗下的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得以進入測試專家組的抽樣企業名單。經過現場抽樣、協力廠商盲測和公正、公開評比後,威海拓展取得了申請“863”專案的資格。

所謂抽樣盲測,是當時由師昌緒提出的一種評比方法,後來得到業內贊同並被廣泛採用。即由專門組成的抽樣專家小組到現場抽樣,然後將樣品統一編號,送到指定的協力廠商測試單位進行測試,測試單位並不知道樣品來源。當專家組根據測試報告和還原樣品單位進行評比、排序,威海拓展碳纖維的性能名列前茅,並以最快的速度被臨時追加進“863”項目組,獲得了1600萬元的資金支持。其中,800萬元用於支持CCF-1級PAN級碳纖維原絲中試項目,其餘800萬元用於支持穩定化和連續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百噸生產線)專案。

業界或許有人羡慕光威集團在碳纖維研發的起步階段就能獲得國家認可,可陳光威在此期間所承受的種種煎熬,旁人是無法體會的。

梁日信回憶道:“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糾結,是旁人無法想像的。當時他已下定決心要幹碳纖維,可挑戰首先是人才從哪裡來?他打聽到東北一個退休的老工程師以前幹過碳纖維,便下決心請來。可一晃5年過去了,公司的碳纖維研究只見投入,不見效果。但他不退縮,認為所有的困難都是暫時的,中國人只要想幹就一定能夠幹成。”

2005年4月,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承擔的國家“863”計畫“CCF-1級PAN基碳纖維原絲中試”專案圓滿驗收。這次會議的間隙,師昌緒非常激動,揮毫寫下“發揚光威精神,創建中國碳纖維基地”贈送給陳光威,並深情地說:“老陳,你為民族爭了光。”

▲2005年,光威碳纖維通過“863”專案驗收,陳光威(前排右一)陪同師昌緒(前排中)考察企業。

2005年11月8日這一天,國家“863”計畫專案“CCF-1級PAN級碳纖維原絲中試”以及“穩定化和連續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技術鑒定會在光威集團舉行,兩個項目都成功地通過了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碳纖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研發的CCF300碳纖維達到同類產品世界先進水準,並實現工程化,通過“863”計畫專案驗收,填補了國內空白。

這是光威集團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轉捩點,更是中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若從1962年中國開始研究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算起,時間已整整過去了43年。若從1975年我國啟動“7511工程”進行碳纖維研究攻關算起,時間也已過去了30年。

當天開鑒定會的場所,正對著劉公島。現場掌聲響起的那一刻,陳光威起身,非常動情地說道:“感謝師老,感謝杜善義院士,感謝‘863’項目組把我們領進了國家隊,使我們自己的成績終於能被國家所認可。”

此時,師昌緒帶著“863”專案組在現場的專家集體起立,向陳光威說:“是你救了我們,要不然我們‘863’項目組無法向國家交代。”然後,師昌緒指著劉公島的方向,非常激動地說:“日本,我們終於不怕你們了。”

毅然“從軍”報國情

陳光威家裡常年掛著一張他的大照片,照片裡的他一身戎裝,英武逼人。“他常說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參過軍,這張照片是老陳當選預備役政委時所拍攝。”其妻子王言卿說道。

▲光威集團碳纖維展廳

雖然個人沒有軍旅生涯,但陳光威卻帶領光威碳纖維走上了一條“參軍報國”路。

2005年前後,台海局勢緊張,日本對中國國防軍工亟須的碳纖維材料實行全面封鎖,中國航空航太領域處於“等米下鍋”的狀態。當得知中國碳纖維研究在光威集團取得突破時,來自國內航空航太領域各研究機構的專家紛紛來到光威集團走訪、調研。

2005年11月9日,一個完全是自發組織的“國產碳纖維應用驗證啟動會”在威海召開,組織者主要來自中航沈飛、601所、航太703所等單位。這就是業內知名的“119會議”。

盧釗鈞回憶:“當時形勢非常緊迫,國家根本來不及立項,參會各方每家承擔部分任務,由光威承擔碳纖維生產,其他部門分別承擔碳纖維驗證、型號部件驗證等任務,大家合力把中國的碳纖維放到某航空機型上進行複合材料認證。這是自發組織的國產碳纖維應用驗證團隊,這次會議也意味著光威走上了自發參軍路。”

2007年6月22日,來自中央軍委,以及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發改委、科技部,以及航空、航太等方面的相關代表一行60多人乘專機來到光威集團。當時,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的一名高層對陳光威說:“老陳,你們在休閒體育產業領域做魚竿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今天,我邀請你加入,讓我們都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做點事情。”

正是這次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會議標誌著光威集團正式“參軍”,也標誌著陳光威這個民營企業家面對國家的需要,毅然走上了一條“從軍報國”之路。

盧釗鈞感慨地說:“那是他人生志向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從那天開始,他帶領著光威的碳纖維研發走上了高強高模的道路。直到今天,光威碳纖維的主攻方向仍舊是軍品,我們一直為雖然應用量不大、但性能要求卻非常高的國防用碳纖維做著探索。”

然而,美好的報國情懷需要經受現實的嚴酷考驗。那時的中國碳纖維尚在起步階段,要想武裝國防軍工,產品的各項指標必須過硬。而要想“養好”這種高端用品,更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決心,以及大量的真金白銀“砸進去”。

要知道,軍品用碳纖維與民用不同,研發投入巨大,且投入期漫長,見效緩慢。在最艱難的時候,陳光威一度面臨“傾家蕩產”的境地。

“為了研發碳纖維,他將全部家產都做了抵押,直到銀行工作人員來要求我簽字時,我才知道他的工作有多難。我很生氣,也很心疼,就是不簽字。我問他,你把我們住的房子都抵押了,把家裡所有的錢都搭進去了,萬一還是不行,我們母子住哪兒?孩子上學的錢怎麼辦?那是他第一次對我低頭,求我簽字。他不停地對我說,你要相信我,還逗我說,大街上支個帳篷也能住。”王言卿至今回憶起那段日子仍是滿眼淚光。

一邊是持續的投錢卻不見回報,另一邊是專業的技術難題一個又一個擺在陳光威面前,這使他的身心備受煎熬。2009年~2013年,一個個技術難關久攻不破,陳光威晚上常常睡不著覺。“每晚兩三點,他爬起來開車就走了,一頭紮進車間,常常要到早晨六七點才回家。”王言卿說。

▲拓展纖維生產的碳纖維

如今任光威集團董事長、陳光威的大兒子陳亮感慨:“公司從2005年就開始進行航空應用驗證,到最終通過驗證整整用了3年。如果不是走軍品路線,光威碳纖維贏利的時間會提前很多。但是父親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決定將生產的碳纖維全部投入國防軍工事業,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光威則由此‘脫富致貧’。直到2012年,為支持碳纖維研發,整個光威集團沒有分紅,工資水準也很低。從2002年開始做碳纖維到2012年光威複材終於贏利,父親把30多億元砸了進去。”

光威精神放光芒

或許是因為幼年時經歷坎坷、受盡苦難,陳光威一生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畏懼,都靠著一股不服輸、敢創新的精神去拼。

▲2016年,陳光威(前排右二)在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分中心揭牌儀式現場。

跟隨陳光威工作20多年,從當年意氣風發的青年到如今鬢染白髮的中年,李書鄉、盧釗鈞等一批高管對陳光威的這種“精氣神”感受深刻。幾十年跟隨在陳光威身邊,他們之間積累起一種亦師亦友、甚至是父子般的深厚情感。在光威集團,李書鄉、陳亮、盧釗鈞等7人被稱為“七兄弟”,他們笑稱是“葫蘆娃七兄弟”。

在盧釗鈞看來,陳光威作為一名企業帶頭人,始終具備一種高度的戰略眼光,且有思想、有魄力、很執著。“在他生病住院之前,他的眼睛總是那麼炯炯有神。雖然做碳纖維很苦,可我們為什麼能幾十年跟在他身邊?因為我們覺得跟著他幹,即便有天大的困難他都能解決,他是我們的精神領袖,只要跟著他一起往前走就好了。”盧釗鈞說道。

▲陳光威與時任光威複材董事長的李書鄉給客戶展示產品。

“知識份子”李書鄉曾是中航技的一名處長,1994年,他果斷放棄了公職加入光威,一直幹到今天。李書鄉感慨:“老闆真抓實幹、寬容大度,有超高的執行力,跟他一起工作特別痛快。知識份子臉皮薄,我日常工作中即便有什麼錯,他從來都是把責任扛在自己身上。他一直奉行功勞都是別人的,過錯都是自己的,這非常可貴。”

在生命最後的那段日子,陳光威心裡仍想著碳纖維。“那時,他已說不清楚話了,只是昏沉地躺著,其他人去看他,他幾乎沒有反應,但張大勇去看他,他忽然呼嚕呼嚕地說了起來。雖然聽不清他說什麼,但我知道,他仍牽掛工廠。”王言卿回憶道。

讓他忽然有了些許精神的張大勇,是光威複材的總工程師。那段時間,他正與陳光威的二兒子、光威集團副董事長陳洞一頭紮在生產線上,調試企業承擔的T700、T800國家專案。

“父親住院期間,有段時間還能說話。有一次我去看他,他說,我這輩子總算為國家幹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值了。”陳亮動情地說。

斯人已乘黃鶴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果說當初為滿足魚竿業務原料需求,陳光威憑藉敏銳的商業觸覺感知到新材料領域大有可為,“一腳踏進”碳纖維行業,並打破國際壟斷,這是一個“能人”骨子裡流淌著的一種商業天分以及不畏難、敢突破、勇創新的個人性格魅力的最好體現,可這仍更多地體現了一名“小我”的卓爾不群。那麼後來,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陳光威開始急國家之所急,堅定地調整了企業發展方向,雖然歷經磨難卻矢志不渝,則真正彰顯了光威精神的寶貴之處。

中國自古崇尚“士大夫精神”,其核心包括“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以及“不重小我重大我”的精神境界。陳光威在碳纖維艱苦創業的十幾年裡所體現出的,正是這種精神。這也正是光威精神最動人之所在。

如今,雖然陳光威已經離開了他深愛的工廠,可“光威精神”仍在閃耀,它驅動著“光威七兄弟”帶領著數千員工,駕馭著光威這艘大航船繼續勇往直前。

採訪手記

有情懷,也要贏利

男人的確不止一面,哪一面才是真正的陳光威?

他48歲創業,自知時間緊迫,“不用揚鞭自奮蹄”,幹事爭分奪秒。他常年到頭、從早到晚幾乎都紮在工廠裡,幹勁十足,卻總是一到過年放假就感冒、生病。他常問家人:“為什麼要過年?放假弄得人沒法工作。人為什麼一天要吃3頓飯?如果吃兩頓就可以多點時間工作”。曾有人問他什麼時候退休?他答,小車不倒儘管推。在最後那段時間,他是從工廠上著班感到身體撐不住了才住進了醫院,沒在家休息一天。

自1987年接管瀕臨倒閉的鎮辦小廠走上創業路,到2000年前後,陳光威已經將光威建成了全球漁具行業的“航母”,明明已經很成功,本可從容守業,可他卻在60歲以後的“退休時段”二度創業,並由勞動密集型向新材料行業轉型升級,向高科技領域進軍,幹起了磨難重重的碳纖維。

他雖只有小學文憑,卻學習能力超強,有著“院士”般的頭腦,是威海遠近聞名的“發明大王”。光威碳纖維發展中的種種技術難關,都是在他的帶領下一一攻克的。

在與他一起工作近30年的創業夥伴梁日信眼裡,陳光威虛懷若谷、海納百川。“我非常佩服他的創業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梁日信說。

在給他做了五六年助理的張順眼裡,陳光威博聞強記,開會的各種資料,他不用筆記,下次開會能直接講出來;只要是他看過的書,內容基本能背下來。“在工作中,他是公司的靈魂。在生活中,他是員工的長輩,像是親人。”張順說。

他慷慨、大方,甚至有著“俠士”般的情懷,為做碳纖維砸了30多億元,卻又十分“摳門”,自己不講究吃穿,喜歡買10元5雙的襪子,常年到頭基本只穿工作服。

在兒子們眼裡,陳光威是典型的工作狂。在美國學習管理的陳洞怎麼也沒想到,他也加入了父親的事業。“我在國外,父親感到艱難就給我打電話說,兒子,你就回來幫幫我吧。我父親身上好像有一種磁力,誰靠近他就會變成工作狂。現在,我也變成了工作狂。大家很難想像,這麼大的公司當時沒有辦公室,我們成天就紮在車間裡,實在累得不行了就靠在機器上休息一會兒。”陳洞說。

更讓太多人不理解的是,去年光威複材上市完成後,陳亮卻賣掉了光威集團旗下的房地產業務。陳亮說:“雖然這是一條艱苦的路,可碳纖維是父親創下的事業,凝聚著他畢生的心血。我父親一直都對物質的東西不是那麼看重,這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精力有限,賣掉房地產,是希望能專心把父親留下的碳纖維做好。”

事實上,光威精神指引形成的“光威模式”,對於中國碳纖維產業更大的意義還在於,在連續虧損10年後,2012年,光威複材終於實現贏利,成為中國最早贏利的碳纖維企業,且2012年~2017年連續贏利。2017年9 月1日,光威複材在深圳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我國登陸資本市場的第一家專業碳纖維企業。

據最新發佈的財報顯示,2017年,光威複材實現營收9.49億元,同比增長49.8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7億元,同比增長18.99%。

對此,國內碳纖維行業資深專家、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樑華表示:“目前,光威複材已經形成了企業的良性發展機制,這非常關鍵。”

綜觀日本等碳纖維強國,其碳纖維名企都是民營企業,且都具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贏利能力。對於中國碳纖維企業來說,在發展的起步階段或某些關鍵項目上獲得國家相關部門和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自是十分關鍵,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要想真正可持續發展,真正具有贏利能力十分關鍵。只有做到一定階段後實現贏利,才能在“產業報國”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而不是倒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光威模式”已經成為中國碳纖維產業如何尋求競爭力提升的一個“生動樣本”。

而在舉國上下齊為“中國夢”奮鬥的歷史性征程中,應該、也必須包含“碳纖維強國夢”。要想一步步朝著這個夢想邁進,毫無疑問,只有那些具備持續贏利能力,且在技術、裝備、人才、理念等各方面能與國際碳纖維“巨頭”一決高下的企業,才能堪當大任。

我所瞭解的陳光威和光威複材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我國碳纖維技術研發始於上世紀70年代,但在“十一五”之前產業化關鍵技術一直未能突破,基本局限在實驗室。發達國家對我國碳纖維實行技術和產品雙重封鎖,使我國碳纖維一直處於受制於人的狀態。

多方共同努力

促使我國碳纖維產業取得驕人成就

2005年以來,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和中央領導的重要批示,經過企業、科研機構院校、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的共同努力,我國高性能碳纖維的產業化取得了突破性的重要進展,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打破了國防軍工用碳纖維完全受制於人的局面,高強型碳纖維攻克了幹噴濕紡工藝技術難關,建設起千噸級產能規模,部分品種實現了軍民若干領域的應用;二是高強中模碳纖維完成了百噸級工程化,正在實施千噸級產業化建設,高模高強型碳纖維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部分品種進入工程化研製與應用驗證環節;三是碳纖維生產裝備製造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四是產業化技術的突破使國內碳纖維產能快速增長;五是國產碳纖維已在運載火箭、衛星、大運飛機和高端國防軍工型號任務裝備上陸續得到應用,同時在建築補強、複合船艇、高壓輸電纜、裝備製造、交通運輸、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六是碳纖維龍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創新體系已現雛形。

光威複材公司、連雲港中複神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碳纖維龍頭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均已形成了碳纖維製備工藝技術和關鍵裝備的自主設計和製造能力,為我國碳纖維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已經建設了多個關鍵碳纖維及複合材料工程技術中心、關鍵工程實驗室、國防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高水準研發基地,培養了一支理論水準較高並且具有實際經驗的高水準研發隊伍,初步形成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並形成了以江蘇、山東、吉林等省為主的碳纖維產業集聚地。

在我國碳纖維的發展過程中,國家通過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振興等一系列專項,協調解決產 業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促進碳纖維生產企業和重大用戶的密切合作,推動了我國碳纖維從實驗室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新階段跨越。並先後支援建設了若干國家工程實驗室。應該說我國碳纖維產業近10多年來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與發達國家先進水準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如產品品質有待穩定,應用技術開發落後,制約國內碳纖維產能的發揮,技術裝備水準還有待提高,油劑、樹脂等技術開發水準還比較低等,這也是我國碳纖維產業今後的努力方向。

民族情懷支撐

歷經15年打破國外封鎖壟斷

在今天回顧我國碳纖維所取得巨大成就時,在我的腦海中總會閃現出推進我國碳纖維產業化的幾位重點企業的創始人,其中就有我非常敬重的陳光威。我國的碳纖維事業能走到今天,離不開光威複材的創始人陳光威和他的團隊。在工作中,我與陳光威見面並不多,由於他的山東話口音比較重,到光威去調研或聽他談光威複材的發展情況時,我經常請他的同事幫助“翻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典型的山東大漢,非常樸實,埋頭苦幹,不善言表。

碳纖維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和禁運,對於一些低端用於民品生產的碳纖維比如魚竿等,也是“通知性漲價,賞賜性發貨”。光威是做釣魚竿起家的,他們研發碳纖維的最初目的是擺脫碳纖維原料受制於人的局面,解決自用問題,後來當陳光威得知國防軍工對碳纖維的需求更加迫切,直接影響某些型號的生產後,便立即調整公司發展戰略,義無反顧地全身心踏上了國產碳纖維國防應用驗證的道路。他表示:“我們希望得到國家的支持,但是即使國家不能支持,我們也會一直幹下去,不能讓外國人掐我們的脖子”。

陳光威帶領他的團隊參加了國家“863”計畫,突破了高性能碳纖維關鍵技術,纖維性能達到了指標要求,並實現了碳纖維小規模穩定生產,為國產碳纖維的產業化生產奠定了扎實基礎。2006年,當全球碳纖維供貨危機來臨,我國相關航空型號處於“等米下鍋”之際,光威複材作為碳纖維生產的唯一一家民營企業,參加了國家跨領域、多學科交叉的產學研聯合攻關團隊,歷經長達5年多的時間,圓滿完成了國產碳纖維航空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驗證工作。他們的碳纖維經過驗證,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水準,替代了國外的T300碳纖維,保證了國產高性能碳纖維航空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驗證以及裝機應用的進行。目前,光威集團的高強型碳纖維已在殲擊機直升機、運輸機等20多個航空裝備上得到了應用。

為了提高我國碳纖維產業的水準,“十一五”以來,從國家層面開始積極引導和支援國產碳纖維工程化、產業化技術工作,幾乎在每一輪的支援中,光威複材都在其中。使得光威碳纖維產業規模、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無論在航空航太領域的應用還是在工業領域應用均取得驕人成績,為國產碳纖維的產業化和應用領域的拓展起到了示範和引領作用。

開拓精神永存

指引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實現新突破

近些年來,光威複材積極完成體制轉型,建立了多個國家研發平臺,並向資本市場邁進。光威複材於2013年12月引入著名機構投資者中信產業投資基金,於2014年10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17年9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我國碳纖維產業的首家上市企業。不幸的是,陳光威在距光威複材在深圳掛牌上市不足5個月時,於2017年4月22日因病逝世,對此我和他的同事們以及碳纖維業界都感到十分的悲痛。

作為我國碳纖維國產化事業的開拓者、國產碳纖維在航空領域應用的先行者,陳光威以民族企業家的膽識和強軍報國的胸懷義無反顧,投入了個人數十億資金。他帶領團隊深入一線,從噸級小試線到50噸中試線,再到千噸線的穩定化生產,以矢志不渝和堅韌不拔的決心毅力歷盡15年艱辛,打破國外封鎖壟斷,實現了國產碳纖維從無到有,開創了民營企業家與軍工集團合作的成功範例,保障了國產碳纖維在國防軍工領域的自主供應,改變了世界碳纖維格局,為我國碳纖維趕超國際水準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陳光威以國家的困難為己任,這崇高的國家民族情懷和精神境界令人欽佩。目前,我國碳纖維產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產量與品質上要趕超世界強國,在碳纖維的應用上還要積極攻關打開新局面,任務還十分艱巨。以陳光威為代表的碳纖維產業的開創者們的家國情懷和甘於奉獻的精神,將指引著仍奮戰著的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們,為提升碳纖維在國際領域的話語權做出新的貢獻。

也正是通過做碳纖維預浸料,使光威集團有了一個轉型升級過渡期,並為後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事實上,在生產預浸料的過程中,陳光威很快就發現,買進口的碳纖維不但要用很多外匯,而且還要受制於人。2000年後,日本等國際碳纖維供應商對中國碳纖維應用企業採取“施捨性供給、通知性漲價”政策。深切地體會了這種“被人卡著脖子”的感覺後,陳光威下定決心要打破國外封鎖,做出中國自己的碳纖維,實現材料的自給自足。他十分堅定地對身邊的人說:“這輩子一定要把碳纖維幹出來。”

2002年,在基本還不清楚碳纖維除了能用來生產漁具,還有其他什麼價值的時候,光威集團成立了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悄無聲息”地搞起了碳纖維研發。

“但那時,他和我們都還不是很清楚碳纖維對國防軍工的重要意義,不清楚它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材料。”盧釗鈞說。

需要強調的是,當時,陳光威在碳纖維研發上還是比較謹慎的。經過近1年的調研後,他決定先拿出100萬美元做小試試驗。他說:“如果小試成功我們就繼續往下做,如果小試不成功我們就當交學費了,以後再說。”

打破封鎖壯國威

2001年對中國碳纖維來說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年份。這一年,眼看著歷經幾十年的研究仍無重大突破,我國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師昌緒感到非常著急。在組織各方進行了充分地調研、論證後,師昌緒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呈上了一份《關於加速開發高性能碳纖維的請示報告》。他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一代材料,一代裝備。21世紀中國如果沒有自己的碳纖維,將落後於整個時代。隨後,國家科技部設立碳纖維專項,成立“863”專家組,投入2億元研發碳纖維。

到了2003年,光威集團在碳纖維預浸料領域已摸爬滾打了好幾年,“863”專家組也已成立了2年,聽說了光威集團在碳纖維預浸料生產領域有所突破,“863”專家組一行便來到光威集團實地考察。時任國家科技部副部長的馬頌德也到光威集團考察。

在車間裡,專家組成員看見角落上還有機器在生產,就問:“那是做什麼的?”得到的回答是,做碳纖維,這讓專家組成員大吃一驚。

據介紹,當時,專家組一行和馬頌德對光威集團並不信任,因為大家怎麼也不敢相信,國家幾十年攻關無大進展的材料,居然被威海的一家民營小魚竿廠做成了。但本著負責的態度,專家現場取樣,由馬頌德簽字、封樣,此後樣品被送至北京化工大學進行評測。

當時的情況是,“863”專項裡已經有兩個“國家隊”立項,但基本沒有進展。當北化肯定性的評測結果一出來,光威集團獲得了專家組和科技部的認可,旗下的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得以進入測試專家組的抽樣企業名單。經過現場抽樣、協力廠商盲測和公正、公開評比後,威海拓展取得了申請“863”專案的資格。

所謂抽樣盲測,是當時由師昌緒提出的一種評比方法,後來得到業內贊同並被廣泛採用。即由專門組成的抽樣專家小組到現場抽樣,然後將樣品統一編號,送到指定的協力廠商測試單位進行測試,測試單位並不知道樣品來源。當專家組根據測試報告和還原樣品單位進行評比、排序,威海拓展碳纖維的性能名列前茅,並以最快的速度被臨時追加進“863”項目組,獲得了1600萬元的資金支持。其中,800萬元用於支持CCF-1級PAN級碳纖維原絲中試項目,其餘800萬元用於支持穩定化和連續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百噸生產線)專案。

業界或許有人羡慕光威集團在碳纖維研發的起步階段就能獲得國家認可,可陳光威在此期間所承受的種種煎熬,旁人是無法體會的。

梁日信回憶道:“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糾結,是旁人無法想像的。當時他已下定決心要幹碳纖維,可挑戰首先是人才從哪裡來?他打聽到東北一個退休的老工程師以前幹過碳纖維,便下決心請來。可一晃5年過去了,公司的碳纖維研究只見投入,不見效果。但他不退縮,認為所有的困難都是暫時的,中國人只要想幹就一定能夠幹成。”

2005年4月,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承擔的國家“863”計畫“CCF-1級PAN基碳纖維原絲中試”專案圓滿驗收。這次會議的間隙,師昌緒非常激動,揮毫寫下“發揚光威精神,創建中國碳纖維基地”贈送給陳光威,並深情地說:“老陳,你為民族爭了光。”

▲2005年,光威碳纖維通過“863”專案驗收,陳光威(前排右一)陪同師昌緒(前排中)考察企業。

2005年11月8日這一天,國家“863”計畫專案“CCF-1級PAN級碳纖維原絲中試”以及“穩定化和連續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技術鑒定會在光威集團舉行,兩個項目都成功地通過了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碳纖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研發的CCF300碳纖維達到同類產品世界先進水準,並實現工程化,通過“863”計畫專案驗收,填補了國內空白。

這是光威集團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轉捩點,更是中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若從1962年中國開始研究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算起,時間已整整過去了43年。若從1975年我國啟動“7511工程”進行碳纖維研究攻關算起,時間也已過去了30年。

當天開鑒定會的場所,正對著劉公島。現場掌聲響起的那一刻,陳光威起身,非常動情地說道:“感謝師老,感謝杜善義院士,感謝‘863’項目組把我們領進了國家隊,使我們自己的成績終於能被國家所認可。”

此時,師昌緒帶著“863”專案組在現場的專家集體起立,向陳光威說:“是你救了我們,要不然我們‘863’項目組無法向國家交代。”然後,師昌緒指著劉公島的方向,非常激動地說:“日本,我們終於不怕你們了。”

毅然“從軍”報國情

陳光威家裡常年掛著一張他的大照片,照片裡的他一身戎裝,英武逼人。“他常說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參過軍,這張照片是老陳當選預備役政委時所拍攝。”其妻子王言卿說道。

▲光威集團碳纖維展廳

雖然個人沒有軍旅生涯,但陳光威卻帶領光威碳纖維走上了一條“參軍報國”路。

2005年前後,台海局勢緊張,日本對中國國防軍工亟須的碳纖維材料實行全面封鎖,中國航空航太領域處於“等米下鍋”的狀態。當得知中國碳纖維研究在光威集團取得突破時,來自國內航空航太領域各研究機構的專家紛紛來到光威集團走訪、調研。

2005年11月9日,一個完全是自發組織的“國產碳纖維應用驗證啟動會”在威海召開,組織者主要來自中航沈飛、601所、航太703所等單位。這就是業內知名的“119會議”。

盧釗鈞回憶:“當時形勢非常緊迫,國家根本來不及立項,參會各方每家承擔部分任務,由光威承擔碳纖維生產,其他部門分別承擔碳纖維驗證、型號部件驗證等任務,大家合力把中國的碳纖維放到某航空機型上進行複合材料認證。這是自發組織的國產碳纖維應用驗證團隊,這次會議也意味著光威走上了自發參軍路。”

2007年6月22日,來自中央軍委,以及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發改委、科技部,以及航空、航太等方面的相關代表一行60多人乘專機來到光威集團。當時,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的一名高層對陳光威說:“老陳,你們在休閒體育產業領域做魚竿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今天,我邀請你加入,讓我們都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做點事情。”

正是這次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會議標誌著光威集團正式“參軍”,也標誌著陳光威這個民營企業家面對國家的需要,毅然走上了一條“從軍報國”之路。

盧釗鈞感慨地說:“那是他人生志向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從那天開始,他帶領著光威的碳纖維研發走上了高強高模的道路。直到今天,光威碳纖維的主攻方向仍舊是軍品,我們一直為雖然應用量不大、但性能要求卻非常高的國防用碳纖維做著探索。”

然而,美好的報國情懷需要經受現實的嚴酷考驗。那時的中國碳纖維尚在起步階段,要想武裝國防軍工,產品的各項指標必須過硬。而要想“養好”這種高端用品,更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決心,以及大量的真金白銀“砸進去”。

要知道,軍品用碳纖維與民用不同,研發投入巨大,且投入期漫長,見效緩慢。在最艱難的時候,陳光威一度面臨“傾家蕩產”的境地。

“為了研發碳纖維,他將全部家產都做了抵押,直到銀行工作人員來要求我簽字時,我才知道他的工作有多難。我很生氣,也很心疼,就是不簽字。我問他,你把我們住的房子都抵押了,把家裡所有的錢都搭進去了,萬一還是不行,我們母子住哪兒?孩子上學的錢怎麼辦?那是他第一次對我低頭,求我簽字。他不停地對我說,你要相信我,還逗我說,大街上支個帳篷也能住。”王言卿至今回憶起那段日子仍是滿眼淚光。

一邊是持續的投錢卻不見回報,另一邊是專業的技術難題一個又一個擺在陳光威面前,這使他的身心備受煎熬。2009年~2013年,一個個技術難關久攻不破,陳光威晚上常常睡不著覺。“每晚兩三點,他爬起來開車就走了,一頭紮進車間,常常要到早晨六七點才回家。”王言卿說。

▲拓展纖維生產的碳纖維

如今任光威集團董事長、陳光威的大兒子陳亮感慨:“公司從2005年就開始進行航空應用驗證,到最終通過驗證整整用了3年。如果不是走軍品路線,光威碳纖維贏利的時間會提前很多。但是父親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決定將生產的碳纖維全部投入國防軍工事業,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光威則由此‘脫富致貧’。直到2012年,為支持碳纖維研發,整個光威集團沒有分紅,工資水準也很低。從2002年開始做碳纖維到2012年光威複材終於贏利,父親把30多億元砸了進去。”

光威精神放光芒

或許是因為幼年時經歷坎坷、受盡苦難,陳光威一生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畏懼,都靠著一股不服輸、敢創新的精神去拼。

▲2016年,陳光威(前排右二)在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分中心揭牌儀式現場。

跟隨陳光威工作20多年,從當年意氣風發的青年到如今鬢染白髮的中年,李書鄉、盧釗鈞等一批高管對陳光威的這種“精氣神”感受深刻。幾十年跟隨在陳光威身邊,他們之間積累起一種亦師亦友、甚至是父子般的深厚情感。在光威集團,李書鄉、陳亮、盧釗鈞等7人被稱為“七兄弟”,他們笑稱是“葫蘆娃七兄弟”。

在盧釗鈞看來,陳光威作為一名企業帶頭人,始終具備一種高度的戰略眼光,且有思想、有魄力、很執著。“在他生病住院之前,他的眼睛總是那麼炯炯有神。雖然做碳纖維很苦,可我們為什麼能幾十年跟在他身邊?因為我們覺得跟著他幹,即便有天大的困難他都能解決,他是我們的精神領袖,只要跟著他一起往前走就好了。”盧釗鈞說道。

▲陳光威與時任光威複材董事長的李書鄉給客戶展示產品。

“知識份子”李書鄉曾是中航技的一名處長,1994年,他果斷放棄了公職加入光威,一直幹到今天。李書鄉感慨:“老闆真抓實幹、寬容大度,有超高的執行力,跟他一起工作特別痛快。知識份子臉皮薄,我日常工作中即便有什麼錯,他從來都是把責任扛在自己身上。他一直奉行功勞都是別人的,過錯都是自己的,這非常可貴。”

在生命最後的那段日子,陳光威心裡仍想著碳纖維。“那時,他已說不清楚話了,只是昏沉地躺著,其他人去看他,他幾乎沒有反應,但張大勇去看他,他忽然呼嚕呼嚕地說了起來。雖然聽不清他說什麼,但我知道,他仍牽掛工廠。”王言卿回憶道。

讓他忽然有了些許精神的張大勇,是光威複材的總工程師。那段時間,他正與陳光威的二兒子、光威集團副董事長陳洞一頭紮在生產線上,調試企業承擔的T700、T800國家專案。

“父親住院期間,有段時間還能說話。有一次我去看他,他說,我這輩子總算為國家幹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值了。”陳亮動情地說。

斯人已乘黃鶴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果說當初為滿足魚竿業務原料需求,陳光威憑藉敏銳的商業觸覺感知到新材料領域大有可為,“一腳踏進”碳纖維行業,並打破國際壟斷,這是一個“能人”骨子裡流淌著的一種商業天分以及不畏難、敢突破、勇創新的個人性格魅力的最好體現,可這仍更多地體現了一名“小我”的卓爾不群。那麼後來,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陳光威開始急國家之所急,堅定地調整了企業發展方向,雖然歷經磨難卻矢志不渝,則真正彰顯了光威精神的寶貴之處。

中國自古崇尚“士大夫精神”,其核心包括“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以及“不重小我重大我”的精神境界。陳光威在碳纖維艱苦創業的十幾年裡所體現出的,正是這種精神。這也正是光威精神最動人之所在。

如今,雖然陳光威已經離開了他深愛的工廠,可“光威精神”仍在閃耀,它驅動著“光威七兄弟”帶領著數千員工,駕馭著光威這艘大航船繼續勇往直前。

採訪手記

有情懷,也要贏利

男人的確不止一面,哪一面才是真正的陳光威?

他48歲創業,自知時間緊迫,“不用揚鞭自奮蹄”,幹事爭分奪秒。他常年到頭、從早到晚幾乎都紮在工廠裡,幹勁十足,卻總是一到過年放假就感冒、生病。他常問家人:“為什麼要過年?放假弄得人沒法工作。人為什麼一天要吃3頓飯?如果吃兩頓就可以多點時間工作”。曾有人問他什麼時候退休?他答,小車不倒儘管推。在最後那段時間,他是從工廠上著班感到身體撐不住了才住進了醫院,沒在家休息一天。

自1987年接管瀕臨倒閉的鎮辦小廠走上創業路,到2000年前後,陳光威已經將光威建成了全球漁具行業的“航母”,明明已經很成功,本可從容守業,可他卻在60歲以後的“退休時段”二度創業,並由勞動密集型向新材料行業轉型升級,向高科技領域進軍,幹起了磨難重重的碳纖維。

他雖只有小學文憑,卻學習能力超強,有著“院士”般的頭腦,是威海遠近聞名的“發明大王”。光威碳纖維發展中的種種技術難關,都是在他的帶領下一一攻克的。

在與他一起工作近30年的創業夥伴梁日信眼裡,陳光威虛懷若谷、海納百川。“我非常佩服他的創業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梁日信說。

在給他做了五六年助理的張順眼裡,陳光威博聞強記,開會的各種資料,他不用筆記,下次開會能直接講出來;只要是他看過的書,內容基本能背下來。“在工作中,他是公司的靈魂。在生活中,他是員工的長輩,像是親人。”張順說。

他慷慨、大方,甚至有著“俠士”般的情懷,為做碳纖維砸了30多億元,卻又十分“摳門”,自己不講究吃穿,喜歡買10元5雙的襪子,常年到頭基本只穿工作服。

在兒子們眼裡,陳光威是典型的工作狂。在美國學習管理的陳洞怎麼也沒想到,他也加入了父親的事業。“我在國外,父親感到艱難就給我打電話說,兒子,你就回來幫幫我吧。我父親身上好像有一種磁力,誰靠近他就會變成工作狂。現在,我也變成了工作狂。大家很難想像,這麼大的公司當時沒有辦公室,我們成天就紮在車間裡,實在累得不行了就靠在機器上休息一會兒。”陳洞說。

更讓太多人不理解的是,去年光威複材上市完成後,陳亮卻賣掉了光威集團旗下的房地產業務。陳亮說:“雖然這是一條艱苦的路,可碳纖維是父親創下的事業,凝聚著他畢生的心血。我父親一直都對物質的東西不是那麼看重,這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精力有限,賣掉房地產,是希望能專心把父親留下的碳纖維做好。”

事實上,光威精神指引形成的“光威模式”,對於中國碳纖維產業更大的意義還在於,在連續虧損10年後,2012年,光威複材終於實現贏利,成為中國最早贏利的碳纖維企業,且2012年~2017年連續贏利。2017年9 月1日,光威複材在深圳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我國登陸資本市場的第一家專業碳纖維企業。

據最新發佈的財報顯示,2017年,光威複材實現營收9.49億元,同比增長49.8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7億元,同比增長18.99%。

對此,國內碳纖維行業資深專家、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樑華表示:“目前,光威複材已經形成了企業的良性發展機制,這非常關鍵。”

綜觀日本等碳纖維強國,其碳纖維名企都是民營企業,且都具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贏利能力。對於中國碳纖維企業來說,在發展的起步階段或某些關鍵項目上獲得國家相關部門和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自是十分關鍵,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要想真正可持續發展,真正具有贏利能力十分關鍵。只有做到一定階段後實現贏利,才能在“產業報國”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而不是倒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光威模式”已經成為中國碳纖維產業如何尋求競爭力提升的一個“生動樣本”。

而在舉國上下齊為“中國夢”奮鬥的歷史性征程中,應該、也必須包含“碳纖維強國夢”。要想一步步朝著這個夢想邁進,毫無疑問,只有那些具備持續贏利能力,且在技術、裝備、人才、理念等各方面能與國際碳纖維“巨頭”一決高下的企業,才能堪當大任。

我所瞭解的陳光威和光威複材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我國碳纖維技術研發始於上世紀70年代,但在“十一五”之前產業化關鍵技術一直未能突破,基本局限在實驗室。發達國家對我國碳纖維實行技術和產品雙重封鎖,使我國碳纖維一直處於受制於人的狀態。

多方共同努力

促使我國碳纖維產業取得驕人成就

2005年以來,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和中央領導的重要批示,經過企業、科研機構院校、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的共同努力,我國高性能碳纖維的產業化取得了突破性的重要進展,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打破了國防軍工用碳纖維完全受制於人的局面,高強型碳纖維攻克了幹噴濕紡工藝技術難關,建設起千噸級產能規模,部分品種實現了軍民若干領域的應用;二是高強中模碳纖維完成了百噸級工程化,正在實施千噸級產業化建設,高模高強型碳纖維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部分品種進入工程化研製與應用驗證環節;三是碳纖維生產裝備製造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四是產業化技術的突破使國內碳纖維產能快速增長;五是國產碳纖維已在運載火箭、衛星、大運飛機和高端國防軍工型號任務裝備上陸續得到應用,同時在建築補強、複合船艇、高壓輸電纜、裝備製造、交通運輸、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六是碳纖維龍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創新體系已現雛形。

光威複材公司、連雲港中複神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碳纖維龍頭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均已形成了碳纖維製備工藝技術和關鍵裝備的自主設計和製造能力,為我國碳纖維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已經建設了多個關鍵碳纖維及複合材料工程技術中心、關鍵工程實驗室、國防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高水準研發基地,培養了一支理論水準較高並且具有實際經驗的高水準研發隊伍,初步形成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並形成了以江蘇、山東、吉林等省為主的碳纖維產業集聚地。

在我國碳纖維的發展過程中,國家通過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振興等一系列專項,協調解決產 業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促進碳纖維生產企業和重大用戶的密切合作,推動了我國碳纖維從實驗室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新階段跨越。並先後支援建設了若干國家工程實驗室。應該說我國碳纖維產業近10多年來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與發達國家先進水準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如產品品質有待穩定,應用技術開發落後,制約國內碳纖維產能的發揮,技術裝備水準還有待提高,油劑、樹脂等技術開發水準還比較低等,這也是我國碳纖維產業今後的努力方向。

民族情懷支撐

歷經15年打破國外封鎖壟斷

在今天回顧我國碳纖維所取得巨大成就時,在我的腦海中總會閃現出推進我國碳纖維產業化的幾位重點企業的創始人,其中就有我非常敬重的陳光威。我國的碳纖維事業能走到今天,離不開光威複材的創始人陳光威和他的團隊。在工作中,我與陳光威見面並不多,由於他的山東話口音比較重,到光威去調研或聽他談光威複材的發展情況時,我經常請他的同事幫助“翻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典型的山東大漢,非常樸實,埋頭苦幹,不善言表。

碳纖維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和禁運,對於一些低端用於民品生產的碳纖維比如魚竿等,也是“通知性漲價,賞賜性發貨”。光威是做釣魚竿起家的,他們研發碳纖維的最初目的是擺脫碳纖維原料受制於人的局面,解決自用問題,後來當陳光威得知國防軍工對碳纖維的需求更加迫切,直接影響某些型號的生產後,便立即調整公司發展戰略,義無反顧地全身心踏上了國產碳纖維國防應用驗證的道路。他表示:“我們希望得到國家的支持,但是即使國家不能支持,我們也會一直幹下去,不能讓外國人掐我們的脖子”。

陳光威帶領他的團隊參加了國家“863”計畫,突破了高性能碳纖維關鍵技術,纖維性能達到了指標要求,並實現了碳纖維小規模穩定生產,為國產碳纖維的產業化生產奠定了扎實基礎。2006年,當全球碳纖維供貨危機來臨,我國相關航空型號處於“等米下鍋”之際,光威複材作為碳纖維生產的唯一一家民營企業,參加了國家跨領域、多學科交叉的產學研聯合攻關團隊,歷經長達5年多的時間,圓滿完成了國產碳纖維航空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驗證工作。他們的碳纖維經過驗證,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水準,替代了國外的T300碳纖維,保證了國產高性能碳纖維航空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驗證以及裝機應用的進行。目前,光威集團的高強型碳纖維已在殲擊機直升機、運輸機等20多個航空裝備上得到了應用。

為了提高我國碳纖維產業的水準,“十一五”以來,從國家層面開始積極引導和支援國產碳纖維工程化、產業化技術工作,幾乎在每一輪的支援中,光威複材都在其中。使得光威碳纖維產業規模、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無論在航空航太領域的應用還是在工業領域應用均取得驕人成績,為國產碳纖維的產業化和應用領域的拓展起到了示範和引領作用。

開拓精神永存

指引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實現新突破

近些年來,光威複材積極完成體制轉型,建立了多個國家研發平臺,並向資本市場邁進。光威複材於2013年12月引入著名機構投資者中信產業投資基金,於2014年10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17年9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我國碳纖維產業的首家上市企業。不幸的是,陳光威在距光威複材在深圳掛牌上市不足5個月時,於2017年4月22日因病逝世,對此我和他的同事們以及碳纖維業界都感到十分的悲痛。

作為我國碳纖維國產化事業的開拓者、國產碳纖維在航空領域應用的先行者,陳光威以民族企業家的膽識和強軍報國的胸懷義無反顧,投入了個人數十億資金。他帶領團隊深入一線,從噸級小試線到50噸中試線,再到千噸線的穩定化生產,以矢志不渝和堅韌不拔的決心毅力歷盡15年艱辛,打破國外封鎖壟斷,實現了國產碳纖維從無到有,開創了民營企業家與軍工集團合作的成功範例,保障了國產碳纖維在國防軍工領域的自主供應,改變了世界碳纖維格局,為我國碳纖維趕超國際水準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陳光威以國家的困難為己任,這崇高的國家民族情懷和精神境界令人欽佩。目前,我國碳纖維產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產量與品質上要趕超世界強國,在碳纖維的應用上還要積極攻關打開新局面,任務還十分艱巨。以陳光威為代表的碳纖維產業的開創者們的家國情懷和甘於奉獻的精神,將指引著仍奮戰著的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們,為提升碳纖維在國際領域的話語權做出新的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