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理論】山丹縣縣委書記劉曉雲:奮力開創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

奮力開創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

劉曉雲

黨的十九大確定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我們必須認真對標十九大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 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

一、聚焦核心要義, 堅持正確的縣域經濟發展方向。 我們必須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準確把握這一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主要內容, 準確把握新時代“三個意味著”和“五個時代”的科學內涵和鮮明特徵,

準確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和總體佈局戰略佈局, 堅決樹牢“四個意識”, 強化“四個自信”, 堅定不移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切實增強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 把力量凝聚到各項任務上來, 奮力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山丹落地生根見效。 緊密結合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謀劃的重大目標、提出的重大舉措, 立足山丹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重新審視、考量、調整、完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自覺融入大局、把准發展大勢、強化戰略謀劃, 始終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體現到党的建設各方面,
著力推動生態工業、現代農業、文化旅遊、和諧平安、全面小康“五型山丹”建設實現新突破, 始終確保縣域發展方向正確、思路清晰、措施有力。

二、聚焦第一要務, 全力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我們必須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堅持問題導向、品質導向、效益導向, 堅決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 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具體化、方案化、專案化、清單化, 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層次和水準。 立足山丹工業經濟長期“短腿”的弱項, 在優化升級現有工業集群的基礎上, 大力發展低熱值煤發電產業, 精心培育打造“鐵騎水泥”“山丹羊肉”等著名品牌,

著力構建以礦能新能源新產業為牽引、綠色有機食品和特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為支撐的工業發展新體系, 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的品質和效益。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大力發展油料、啤酒大麥、馬鈴薯、草畜、枸杞等優勢特色產業,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健全完善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機制, 加快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按照全域發展理念, 著力打造“焉支風、馬場夢、長城魂、艾黎情、佛山緣”五張旅遊品牌, 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景區和農旅結合休閒觀光體驗區, 有效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持續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著力打造行政審批、產權制度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的樣板工程,
著力推動“互聯網+”、現代物流、智慧服務等創新創業新業態, 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 催生經濟發展新動能。

三、聚焦民生福祉, 全力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全力解決新時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期待的民生問題, 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用水準。 著力開展精准精細精微“繡花”式扶貧, 扭住到村到戶這個關鍵, 做細做實基礎改善、產業培育、易地搬遷等工程項目, 不斷增強貧困村社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建設教育、醫療健康、住房等社會事業, 加快構建全民參保、最低生活、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等多層次多領域社會保障體系,

著力完善鄉村舞臺、農家書屋等文化惠農工程運行機制, 豐富活躍“三下鄉”和民間文藝社團演出活動, 不斷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著力構建社會治理體系, 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會治理模式運行機制, 充分發揮百姓參政團、道德評判團和百事服務團的作用, 提升基層共建共治共用合力, 努力形成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鄉村治理新局面。 著力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更加有效的市場監管、更加嚴格的安全生產, 持續鞏固“平安山丹”創建成果。 著力打造群眾性綜治“雪亮工程”, 加快建設矛盾糾紛多元調解中心, 健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切實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作者系中共山丹縣縣委書記)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切實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作者系中共山丹縣縣委書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