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卡脖子”嚇怕了?中國的今天恰恰要感謝美國的封鎖

連日來, 中興遭美國“封殺”強烈震動了中國社會, 輿論場上反應很多, 既包括對美國的做法很憤怒, 又有些人認為中興“活該”, 既有強大聲音主張中國須以此為鑒(“封殺”中興只是開始?中國不能被美國“芯”卡住脖子|長安觀察),

提醒核心技術還得靠自己, 也有不少悲觀的判斷, 認為美國打到了我們的軟肋, 中國“很可能鬥不過”。

值貿易戰漸入膠著之際, 美國人這一手很容易被解讀出多個層面的意涵, 但毫無疑問的是, 這是直奔中國製造2025而來的。 因為在這份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方案中, 2025十大領域中的第一個就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 而這, 也是未來中國可能挑戰美國技術霸權地位的重要一環。

中興通訊創始人侯為貴老人臨危受命, 推著行李箱在機場穿行的落寞背影, 讓國人深刻感受到了“缺芯少魂”之痛。 資料顯示, 2016年中國進口晶片金額高達2300億美元, 花費幾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進口金額的兩倍。

審視當前中國製造的各大領域, 互聯網核心技術堪稱最大“命門”,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中興的遭遇更讓我們清醒地看到, 一家技術公司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 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

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 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 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 甚至會不堪一擊。

模式創新終有盡頭, 國與國的競爭, 不是靠誰家的網店強, 誰街頭的二維碼多, 終究還是要靠硬科技, 硬實力!

那麼, 核心技術從哪裡來?

我們不妨回溯幾個歷史場景:

1949年, 美國秘密糾集了17個國家, 搞了所謂“巴統組織”, 對社會主義陣營實施高技術封鎖, 其中更單獨給中國增加了500項禁止項目。

一邊是動不動就祭出的“核訛詐”, 一邊是密不透風的封鎖網, 再加上蘇聯突然撤走專家、撕毀合同, 彼時百廢待興的中國似乎發展前景黯淡。

無法進口高性能電腦, 我們就用手搖電腦、還有算盤。 靠著這些原始裝備,

先輩們硬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原子彈計算, 以一聲平地驚雷, 讓世界刮目相看。 1970年, 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莫斯科電臺和《真理報》僅用一句話報導中國的發射:毛澤東的人造月亮是打在俄國臉上的一記耳光!

▲“兩彈一星”紀念館裡陳列的特殊液體泵

1996年, 還是為了對付中國, 美國又搞了一個“瓦森納協定”。 這一次更狠, 居然糾集了33個國家, 對中國進行高技術封鎖以及武器禁運。

效果也確實不錯, 我們想買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 沒買成, 想買歐洲的“颱風”“陣風”戰機, 還是沒能如願。

可今天再看, 中國的預警機世界領先, 空警200、空警2000、空警500, 一個個預警機驕子, 傲視全世界。 同時, 我們自己也已經搞出了殲十一、殲十五、殲十六等一大批國產戰機, 歐洲“雙風”現在就算白送, 我們都看不上了。

▲中國空警-2000預警機

新中國一路走來,這樣的故事實在太多了。實際上,也恰恰是這種極為惡劣的環境,讓中國人心裡始終憋著一股勁兒,破釜沉舟。

“封鎖吧!封鎖它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毛澤東同志當年的豪言壯語,至今聽來依然讓人熱血沸騰。

今人或許很難想像,共和國的先輩們是在怎樣一種艱險的狀態下奮鬥拼搏,才最終構建起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我們卻深刻地明白,如果沒有老一輩打下的工業底子,不用說飛機大炮、“兩彈一星”這樣的國之重器了,就連螺絲釘、圓珠筆芯這樣的小物件,都難以製造出來。

核心技術不會憑空而來,必須要有一套中國人自己的實踐工廠,才能鍛造出來。如果說彼時的建國者們無懼封鎖、迎難而上是帶有某種無奈的被迫選擇,那麼如今在這個空前開放的時代,強調自主創新就更有了一種自我加壓的迫切。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一種觀點甚是流行,那就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以市場換技術,允許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並以此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但隨著與世界交往的愈發深入,中國人開始清醒地認識到,市場可以換來技術,但決換不來核心技術;技術引進是後發國家的必經之路,卻也註定是一條“被別人卡著脖子”的路。

一方面,西方挾核心技術漫天要價,即便肯賣也是遮遮掩掩、大打折扣。30多年前,美國人把一台超級電腦賣給中國,卻用不透明的玻璃包裹得嚴嚴實實,中國技術人員沒有授權不得入內,只能由美方人員操作。另一方面,我們花重金買來的裝備不僅技術總是差半拍甚至幾拍,還得忍受人家居高臨下的輕視與鄙夷。日本政府就曾要求各汽車廠家必須讓中國的汽車技術落後20年以上。“引進—落後—再引進”,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最後只能是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

面對眼下的“中芯”之困,不少分析文章都表達出了莫名的悲觀,甚至詳細地對比分析了中國的晶片製造水準到底有多low。但公道君(ID:bjrbplb)想說,認識差距難能可貴,妄自菲薄毫無必要。

曾記否,美國人對中國嚴格封鎖航太技術,不但不與中國交流,還嚴禁中國參加世界航太會議,一位NASA的職員曾無奈地說道:“如果我的中國同事過來,我甚至不能給他買一杯咖啡。”而現在的我們,已經走向了星辰大海。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箭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總裝測試

曾記否,美國人曾在我們演習時掐斷GPS信號,讓我們的導彈失去了目標,現實告訴我們,中國人不能沒有自己的導航系統。於是20多年後,中國的北斗不但打敗了歐洲伽利略,在精度上更比GPS還高。

▲展覽會上展出的北斗導航系統模型

曾記否,美國人為遏制中國超算發展,宣佈停止向中國供應intel晶片,以為這一招“釜底抽薪”,就可以讓我們徹底歇菜。可僅僅一年之後,中國的“神威超算”還是世界第一,晶片達到百分百國產。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

晶片技術固然很難,但只要有那麼一股子勁兒在,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更何況,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意味著,再高精尖的技術,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也一定能夠研發生產出來。

最後,公道君還想到一個歷史故事:

康熙晚年,面對自己一手開創的“康熙盛世”,他在眾人面前擺出了三碗酒,

第一碗,敬太皇太后孝莊,沒有她便沒有康熙;

第二碗,敬所有跟他一起開創盛世的臣工臣民;

第三碗,敬他的敵人,鼇拜、吳三桂、鄭經、葛爾丹、朱三太子。

思古談今,中國今天的崛起,恐怕也要感謝一個國家:美國!

感謝美國曾經對我們徹底封鎖,讓我們學會了獨立自強,

所以今天,我們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能生產的商品種類,世界第一;

所以今天,我們擁有了世界第二的GDP,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引擎;

所以今天,我們擁有了世界前3的軍事實力,沒有像某些國家一樣淪為萬國軍火庫,國產武器寥寥無幾。

繼續前行,只要我們在核心技術上有自己的東西,就無懼任何封鎖。

▲中國空警-2000預警機

新中國一路走來,這樣的故事實在太多了。實際上,也恰恰是這種極為惡劣的環境,讓中國人心裡始終憋著一股勁兒,破釜沉舟。

“封鎖吧!封鎖它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毛澤東同志當年的豪言壯語,至今聽來依然讓人熱血沸騰。

今人或許很難想像,共和國的先輩們是在怎樣一種艱險的狀態下奮鬥拼搏,才最終構建起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我們卻深刻地明白,如果沒有老一輩打下的工業底子,不用說飛機大炮、“兩彈一星”這樣的國之重器了,就連螺絲釘、圓珠筆芯這樣的小物件,都難以製造出來。

核心技術不會憑空而來,必須要有一套中國人自己的實踐工廠,才能鍛造出來。如果說彼時的建國者們無懼封鎖、迎難而上是帶有某種無奈的被迫選擇,那麼如今在這個空前開放的時代,強調自主創新就更有了一種自我加壓的迫切。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一種觀點甚是流行,那就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以市場換技術,允許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並以此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但隨著與世界交往的愈發深入,中國人開始清醒地認識到,市場可以換來技術,但決換不來核心技術;技術引進是後發國家的必經之路,卻也註定是一條“被別人卡著脖子”的路。

一方面,西方挾核心技術漫天要價,即便肯賣也是遮遮掩掩、大打折扣。30多年前,美國人把一台超級電腦賣給中國,卻用不透明的玻璃包裹得嚴嚴實實,中國技術人員沒有授權不得入內,只能由美方人員操作。另一方面,我們花重金買來的裝備不僅技術總是差半拍甚至幾拍,還得忍受人家居高臨下的輕視與鄙夷。日本政府就曾要求各汽車廠家必須讓中國的汽車技術落後20年以上。“引進—落後—再引進”,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最後只能是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

面對眼下的“中芯”之困,不少分析文章都表達出了莫名的悲觀,甚至詳細地對比分析了中國的晶片製造水準到底有多low。但公道君(ID:bjrbplb)想說,認識差距難能可貴,妄自菲薄毫無必要。

曾記否,美國人對中國嚴格封鎖航太技術,不但不與中國交流,還嚴禁中國參加世界航太會議,一位NASA的職員曾無奈地說道:“如果我的中國同事過來,我甚至不能給他買一杯咖啡。”而現在的我們,已經走向了星辰大海。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箭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總裝測試

曾記否,美國人曾在我們演習時掐斷GPS信號,讓我們的導彈失去了目標,現實告訴我們,中國人不能沒有自己的導航系統。於是20多年後,中國的北斗不但打敗了歐洲伽利略,在精度上更比GPS還高。

▲展覽會上展出的北斗導航系統模型

曾記否,美國人為遏制中國超算發展,宣佈停止向中國供應intel晶片,以為這一招“釜底抽薪”,就可以讓我們徹底歇菜。可僅僅一年之後,中國的“神威超算”還是世界第一,晶片達到百分百國產。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

晶片技術固然很難,但只要有那麼一股子勁兒在,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更何況,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意味著,再高精尖的技術,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也一定能夠研發生產出來。

最後,公道君還想到一個歷史故事:

康熙晚年,面對自己一手開創的“康熙盛世”,他在眾人面前擺出了三碗酒,

第一碗,敬太皇太后孝莊,沒有她便沒有康熙;

第二碗,敬所有跟他一起開創盛世的臣工臣民;

第三碗,敬他的敵人,鼇拜、吳三桂、鄭經、葛爾丹、朱三太子。

思古談今,中國今天的崛起,恐怕也要感謝一個國家:美國!

感謝美國曾經對我們徹底封鎖,讓我們學會了獨立自強,

所以今天,我們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能生產的商品種類,世界第一;

所以今天,我們擁有了世界第二的GDP,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引擎;

所以今天,我們擁有了世界前3的軍事實力,沒有像某些國家一樣淪為萬國軍火庫,國產武器寥寥無幾。

繼續前行,只要我們在核心技術上有自己的東西,就無懼任何封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