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親友群成養生謠言“重災區” 中老年群體是轉發主體

水母網4月20日訊 “醫生警告, 晚上不能吃這三種食物”“天天吃這種早餐, 患癌風險高十倍”“警惕!這種致癌物你每天都在接觸”……相信這類“養生”文章, 許多市民在朋友圈裡都看過, 尤其許多年輕人, 被迫從父母處接收了諸多此類資訊。 以至於不少年輕市民調侃, “剛把父母從保健課堂勸出來, 不吃保健品了, 他們又陷入了微信裡的養生謠言圈裡, 什麼也不敢吃了。 ”

有資料統計顯示, 在去年騰訊各平臺處理的有效謠言文章中, 健康與養生、奇聞趣事、食品安全類文章占比最大。 其中, 健康養生類話題超過總謠言量的四成。

這類謠言經常出現在家庭、親友群裡, 傳閱量大, 親友群已成為養生謠言的“重災區”。

養生類謠言“佔領”爸媽朋友圈

“我有一個家庭群, 裡面是父母和其他長輩, 這個群每天能發二十多條關於養生的文章, 一看就是標題黨, 裡面內容也都是誇大其詞。 ”市民于女士對於父母熱衷微信養生類文章一事十分煩惱, 自從父母用上微信後就特別喜歡轉發此類文章, 而且吃什麼、用什麼都以文章為參照標準。 “有一些明顯就是謠言, 比如‘早上吃姜勝參湯, 晚上吃薑似砒霜’早就被闢謠, 但是父母信以為真, 晚上的菜裡有一點薑也不行, 喝個薑茶也不可以。 ”于女士說, 她母親的朋友圈一天能轉發10多條養生文章, 母親不光自身深信不疑,

還總是單獨轉給她, 這讓她哭笑不得。

記者調查發現, 八成的微信使用者表示經常在親友圈看到此類養生資訊。 其中, 中老年用戶更願意相信並轉發此類資訊, 年輕人對此則很少關注, 甚至不會點開流覽。 根據微信官方後臺的統計, 中老年人每日發送微信消息次數達44次, 在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中, 80%的人每個月轉發謠言數量超過5條。 就謠言內容而言, 數量最多的是健康養生類謠言。 更令人擔憂的是, 調查顯示, 生活中, 老人們不但樂於在自己身上實驗謠言中的養生“秘訣”、“偏方”, 還經常強迫子女接受此類“養生知識”。

“致癌”成養生謠言標題的熱詞

為何此類文章被中老年群體熱捧, 轉發無數?記者調查發現, 養生類謠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標題黨”。

主要套路是以誇張表達來嚇唬讀者, 標題裡通常使用“震驚”“真相”“緊急通知”等詞語, 告訴你一定要關注, 並且要轉發給親人, 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健康養生類謠言都提到了癌症, “致癌”成為謠言文章中最常見“熱詞”, 以此吸引流量做行銷。 “XX和XX同吃會中毒”、“80%得癌症原因是因為……”、“這個致癌行為快看看你有沒有”等編造或誇大健康危害的謠言最易使人中招。

有實驗室利用大資料對微信謠言做過分析, 排名靠前的謠言主題是:健康養生、疾病、金錢、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關、社會秩序、呼籲求救, 其中以“養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慮為主題的謠言占55%。 原因是健康養生、疾病主題的謠言在引起讀者恐慌情緒和死亡焦慮上有著不容小覷的能力。

而且許多謠言通常假借專家身份, 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加拿大腫瘤專家等, 說服讀者相信。 同時, 用專業術語精心包裝, 激素催生技術、抗生素、硫化促進劑等專業術語的使用使這些謠言看起來逼真。

養生謠言背後多有利益推手

中老年群體對一些養生類文章真偽辨別能力較弱, 容易相信跟自己切身相關的資訊, 加上多數謠言都會在醒目位置提醒“要轉發給子女”, 導致該類文章轉發頻率高、閱讀量大。

王先生的父母最近加了一個公眾號, 裡面全是“養生”文章, 例如“喝這樣的水容易致癌”“喝水喝不對不如不喝”之類, 文章最後是推銷淨水器的廣告。 有業內人士透露了微信廣告推送的“潛規則”,

根據公眾號粉絲數量不同, 5-10萬粉絲公眾號, 一條頭條圖文廣告收費一般在1000元-10000元之間, 謠言與廣告之間已然建立了目標與手段的因果關聯, 利益已經成為其內在驅動。 此外, 一些企業利用微信謠言抹黑競爭對手的文章也夾雜在朋友圈謠言中。

養生謠言的造謠者往往利用公眾恐懼死亡、疾病的心理來製造噱頭, 傳播錯誤健康知識。 實際上, 造謠傳謠者背後往往有著很強的商業利益驅使, 不少公眾號通過造謠文章博取點擊率出售廣告, 甚至直接推銷產品。

辨別謠言要查看出處

經過包裝的“養生謠言”很具有迷惑性, 如何讓父母正確辨別這類消息?專家認為, 辨別謠言出處是最直接的辦法。 據瞭解, 2017年微信平臺共有約18萬個公眾號因造謠被罰, 因此可見許多公眾號並不具備專業素養,純屬為了博眼球而傳播謠言。

一些證據來源不明、穿插廣告、專業性不強、資料不客觀的資訊,基本可判定為謠言。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一些健康謠言通常都會推薦一個公眾微信號,甚至有些還附著養生項目的地址和電話。這是一些行銷公司用作行銷、推廣盈利的工具,利用人們對養生資訊的關注而推廣傳播。在看到類似資訊時,如果有很明顯的資訊植入,不要輕易相信。用戶還可以對微信公眾號的定位和所發內容進行對比,比如房地產商轉發醫學內容的文章,顯然不如權威認證的醫療帳號可靠。

專家建議,戳破朋友圈的偽科學,還需要政府、新媒體、用戶多方合力。政府在對微信的監管方面,應做好微信公眾號的備案,對微信自媒體的言論以及傳播內容進行監督,在出現違規行為時可以及時處理,從而推動自媒體平臺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應的規範措施,建立處罰機制、提高違規成本,使各微信公眾號自覺杜絕謠言的傳播。

因此可見許多公眾號並不具備專業素養,純屬為了博眼球而傳播謠言。

一些證據來源不明、穿插廣告、專業性不強、資料不客觀的資訊,基本可判定為謠言。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一些健康謠言通常都會推薦一個公眾微信號,甚至有些還附著養生項目的地址和電話。這是一些行銷公司用作行銷、推廣盈利的工具,利用人們對養生資訊的關注而推廣傳播。在看到類似資訊時,如果有很明顯的資訊植入,不要輕易相信。用戶還可以對微信公眾號的定位和所發內容進行對比,比如房地產商轉發醫學內容的文章,顯然不如權威認證的醫療帳號可靠。

專家建議,戳破朋友圈的偽科學,還需要政府、新媒體、用戶多方合力。政府在對微信的監管方面,應做好微信公眾號的備案,對微信自媒體的言論以及傳播內容進行監督,在出現違規行為時可以及時處理,從而推動自媒體平臺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應的規範措施,建立處罰機制、提高違規成本,使各微信公眾號自覺杜絕謠言的傳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