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有袋類動物只生存在大洋洲?其實它們曾廣泛分佈,為啥都沒了呢

我們都知道袋鼠這種動物?其最大的特色並非稱為“鼠”, 也不是跳的高, 而是肚子上有一個口袋。 袋鼠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哺乳動物, 但是說起這裡的哺乳動物, 可不只是袋鼠, 其實很多動物的肚子上都自然生長著一個袋子然而據統計, 如果你先前不知道澳洲的有袋類動物, 那麼當你聽說有動物的肚皮上天生長了一個裝東西的口袋, 一定會非常驚奇, 因為百年之前我們都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動物, 而且我們中國乃至世界很多地方都沒有會自己長口袋的動物。

但是在大洋洲卻竟然有240多種有袋類哺乳動物, 包括負鼠科, 袋鼴科, 袋鼬科, 袋狸科, 袋鼠科, 袋貂科, 袋熊科等等十多種科類。 那麼為什麼只有澳洲才有這種有袋類動物, 世界其他地方卻沒有呢?其實這樣認為是不對的!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 有袋類動物在大洋洲, 南美洲以及東南亞東部的一些地區都是存在的。

有袋類屬於哺乳動物, 是其出現早期就產生的一個科目, 其特徵是母體孕育胎體時子宮內不會像其他種類哺乳動物那樣形成發育完全的胎盤, 因此胎體在發育不完全時就會早產, 之後幼體會待在母體之育兒袋裡吸奶繼續發育長大,

而它們所謂的育兒袋, 實際就是一層包裹乳頭的皮膚, 可以把幼獸裹在裡面, 有袋類動物就是以其口袋狀之育兒袋得名。

那麼有袋類動物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它們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 當恐龍於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之後,

哺乳動物開始興起, 其中一支就是有袋類動物, 它們在如今大洋洲、非洲、南極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方繁衍進化, 不過那個時候的大洋洲和南美洲以及南極洲和非洲等還連在一起, 只是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時這幾個大洲開始分開, 中間漸漸出現了遼闊的海洋, 導致有袋類動物踏上了隔離演化的道路。

古生物學家認為有袋類動物可能曾經遍佈於世界各地, 在白堊紀晚期及第三紀早期的時候曾經數量很多, 不過隨著更高等級的真獸類哺乳動物的崛起, 有袋類動物開始在生存競爭上處於劣勢, 它們中缺少大型食肉猛獸, 因此大部分都成為真獸類食肉哺乳動物的捕食對象, 而且發育不完全的幼獸相比真獸類哺乳動物則不容易養活, 同時幼獸哺乳期很長, 光靠吮奶也成長較慢, 這樣就逐漸導致有袋類動物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大陸上絕跡了。 而由於生存有最多有袋類動物的大洋洲在這之前就已經與其他大陸分離開來了, 真獸類哺乳動物沒有能夠踏上澳洲大陸和主要島嶼, 就導致了大洋洲成為有袋類哺乳動物的“世外桃源”,這一事件使得有袋類動物終於幸運地生存至今。

澳洲是唯一獨立存在于海洋中的大洲,孤立的生態環境也導致有袋類哺乳動物發展進化出類似於世界其它地域的哺乳動物的各種生態類群,如袋狼、袋鼬、袋貓等食肉類動物的生活方式類似於狼、鼬、貓等,袋鼠生活方式類似于鹿、羊和羚羊等食草類動物,袋熊、袋貂和袋兔類似於樹獺、松鼠、野兔等齧齒類動物,所以澳洲有袋哺乳動物雖然是迥異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哺乳動物,然而在生物生活形態上來看卻是大致趨同的。

就導致了大洋洲成為有袋類哺乳動物的“世外桃源”,這一事件使得有袋類動物終於幸運地生存至今。

澳洲是唯一獨立存在于海洋中的大洲,孤立的生態環境也導致有袋類哺乳動物發展進化出類似於世界其它地域的哺乳動物的各種生態類群,如袋狼、袋鼬、袋貓等食肉類動物的生活方式類似於狼、鼬、貓等,袋鼠生活方式類似于鹿、羊和羚羊等食草類動物,袋熊、袋貂和袋兔類似於樹獺、松鼠、野兔等齧齒類動物,所以澳洲有袋哺乳動物雖然是迥異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哺乳動物,然而在生物生活形態上來看卻是大致趨同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