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這些解放軍英雄在昆侖山與詩相伴:如果我死了,請把我埋得淺一點

高海拔的地方總會有高境界, 這句話適合於解放軍西北部隊進藏英雄先遣連。

先遣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某部第1連, 進軍西藏阿裡地區部隊的英雄集體。 這個連隊由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 藏族等7個民族的136名幹部戰士組成。

1950年8月1日,該連在團保衛股長李狄三率領下, 從新疆于田的普魯出發, 克服了高原缺氧、風雪嚴寒等困難, 艱苦跋涉數百公里, 翻越終年積雪海拔6420米的昆侖山, 到達藏北高原。 一路上, 嚴格遵守群眾紀律, 尊重藏族人民風俗習慣, 宣傳並嚴格執行民族政策, 受到藏族人民的歡迎。 1951年 5月28日和後續部隊在紮麻芒保會師後, 又繼續前進, 跨越了海拔7615米的岡底斯山的東君拉達阪, 8月3日抵達阿裡首府噶大克, 為解放軍勝利進軍藏北高原, 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和解放西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挺進和駐守藏北的短短一年間,

全連共有63名官兵光榮犧牲。 195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領導機關授予該連“進藏英雄先遣連”稱號。

關於先遣連我們在以前的文章裡介紹過很多, 有很多朋友詢問先遣連最終的結局, 即除了進軍途中光榮犧牲的60多名官兵, 其他英雄後來過得怎麼樣。

在這方面史料為我們留下來的記憶非常有限, 即先遣連完成任務返回新疆後, 連隊活下的來的官兵大多數或是回了原籍, 或是進了兵團農場。 其中幾位英雄的經歷是這樣的:

彭清雲:特等戰鬥英雄, 先遣連副連長, 曾擔任呼圖壁療養院管理科長, 烏爾禾兵站站長和二十九分部副部長等職務。

李子祥:先遣連指導員, 執行任務時失去5個手指, 曾擔任新疆軍區後勤部門協理員。 50年代末, 被復員回家, 後被恢復離休幹部待遇。 2013年12月5日病逝于山西聞喜縣。

曹海林:先遣連連長, 起義幹部, 進藏途中入黨, 轉業後曾擔任農二師三十五團副團長。 1978年病逝于雲南.

周奎琪:偵察參謀, 曾擔任農三師四十一團副業隊長, 離休幹部, 已去世。

斯拉甫:先遣連三排長, 哈薩克族, 轉業回新疆老家, 曾擔任鄉幹部。

楊富成:先遣連二排長, 復員回到烏魯木齊, 2005年病逝。

我所知道的情況是這樣的:

彭清雲, 1995年前後, 我在烏魯木齊軍幹所工作時, 曾經見過他。 他是四川蓬溪人, 1948年3月加入解放軍。 上世紀七十年代, 他一直下放在克拉瑪依烏爾河兵站當站長, 直到後來被前往檢查工作的一位軍區領導發現, 才調至新疆軍區後勤部門, 享受副師級待遇, 成為先遣連中享受級別待遇最高的人。 但是, 那時, 我太年輕, 並不懂得從先輩與英雄的身上汲取他們革命的精神和營養, 以至於白白浪費了很多接近英雄的機會。現在想起來,在後悔中有太多的感慨,但已不可挽回。

馬占山,先遣連戰士。據說,他是當時先遣連官兵中年齡最小的人。他是是甘肅臨夏人,後來當過偵察班長、偵察參謀、翻譯科長、阿裡軍分區留守處主任。1976年轉業到地方,任阿裡地區工交局副局長、地直機關黨委書記,1983年,擔任阿裡地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88年,離休後和愛人曲珍來到拉薩生活,但因感到高原氣候不適合安度晚年,後來到蘭州定居。

1975年,阿裡地區首府新址獅泉河要建一座烈士陵園,地區和部隊黨委決定將“先遣連”英雄們的遺骨遷移到烈士陵園。因為瞭解當時、當地的情況,最終馬占山成了執行任務的最佳人選。他帶了一台大卡車和一個班的戰士,又一次踏上了藏北無人區,來到“先遣連”當年駐地紮麻芒堡。

然而,除了李狄三的墓清晰可辨,其他人的墓地連名字都沒有。馬占山他們含淚從墳堆下、塹壕裡挖出了30多具烈士遺骨,把他們分別裝在我們帶去的新面袋子裡。後來,馬占山他們又到巴噶等地找到了犧牲在解放普蘭途中的幾位戰友遺骨,將烈士的遺骨一起運至獅泉河後,在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因為多數遺骨都無法分清是誰的,只好修了一個李狄三的墓,其餘的合葬為一個墓。”馬占山說,“這也是我為先遣連那些犧牲的戰友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我在蘭州晚報的同事穆珺在2012年電視劇《先遣連》播出後,曾經採訪過馬占山。當時,馬占山已經86歲,但仍然有著“清晰的思維、挺直的身板、輕快的腳步”。在那次採訪中,馬占山向穆珺透露了這樣一個關於先遣連的細節:在困守雪域200多天,完全失去後勤供給的情況下,先遣連官兵們只能靠打獵維持生命,很多同志都“走”了。但在1951年5月28日後續部隊趕到時,有幾位戰士卻因為聽到這一消息太激動了,“高興死了”,“我們只好將他們就地掩埋了……”

藏族姑娘曲珍是1960年走進馬占山生活的,他們在蘭州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另外是,在先遣連之後到達阿裡的後續部隊中的某團團長安志明。安團長的部隊到達阿裡後,妻子王君植也隨隊而來,是部隊的宣傳幹事,兩人在阿裡生下女兒安阿裡。但讓人想不到也想不通的是,王君植在老家有位男同學非常愛慕王君植,聽說王君植結婚後,出於嫉妒,那位男同學竟然寫信告王君植是“特務”。在那個年代,有時這樣的一封信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王君植由此被隔離審查,和安志明離婚。

同樣講述以先遣連為代表的、為解放西藏阿裡而英勇獻身的人民解放軍,可歌可泣英雄事蹟的電視劇《雪浴昆侖》播出後,劇組採訪了安阿裡。安阿裡泣不成聲:“我母親因為是被冤枉的,她自然不服,就一直申訴。後來母親得到平反,那時已經46歲,她進入了新疆阿克蘇一家報社當編輯……當我的母親和我的父親在烏魯木齊重逢時,我父親已和一位女醫生結婚,並有了兩個孩子,我的母親悲痛欲絕……”而《雪浴昆侖》編劇李君為了編寫劇本,從2009年5月開始,和出品人李德華走訪6個省,採訪當年先遣連的老戰士和知情者達百余人……英雄的歷史就這樣被一代代人記錄、抒寫,這也是對先輩們寶貴的革命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還有一位值得一說的老人陳永泰,他是先遣連烈士陳忠義的兒子。陳忠義犧牲時只有34歲,時間大約在1950年底或1951年初,但家人得到他犧牲的消息卻是在1963年。當時,陳永泰已經15歲,但他與父親“相見”時已經距父親犧牲整整60年——直到2010年,陳永泰才在部隊幫助下,來到了阿裡獅泉河,才找到了父親陳忠義的墓。

此後,陳永泰聽說“進藏先遣連一些烈士的家屬估計還不知道親人犧牲的情況”,便開始了自己大海撈針般的尋找。他面對的難點一是:63位烈士分佈在9個省和自治區,其中家庭位址有村名的19人(沒有一個準確的),有鄉鎮名的5人,有縣名的22人,有市名的2人,只有省名的16人。二是:一部分地址存在筆誤或口誤。如把“秦渡鎮”寫成“勸土鎮”,把“方家寨”寫成“方家裁”等,有的由於解放後鄉村合併使原來的地名不存在了。三是:有些烈士的名字不準確。如把“張佛子”寫成“張佛成”,把“甘正華”寫成“甘紹華”等。

陳永泰說,由於時過60多年,烈士的父母及妻子(一部分末結婚)已經去世,現有兒女或侄兒侄女以及孫子輩對親人沒有印象,因此,對發出的尋找資訊引不起注意,這些都為尋找增加了許多困難……2016年5月8日,陳永泰尋找烈士家屬的求助在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播出,現場找到了一位烈士家屬,節目播出後又找到了5位烈士家屬。為此,陳永泰已先後跨越了山東、山西、河南等6個省22個市(縣),與一些烈士家屬取得了聯繫,但另一些烈士的親屬還沒有找到……

大約在2002年,我曾經到過獅泉河烈士陵園,見到過這些烈士們,他們就在孔繁森的“身後”,在高海拔的昆侖山默默無言。我記得,那一年昆侖山的“紅”柳開得很豔,像鮮血在湧動,如河流在奔騰,又如我們抬起手臂像英雄們致敬。歸來後,我曾經寫下過這樣一些長短句: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你一定要把我埋得淺一點

這樣,在祖國有難的時候

我依然能起身而戰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你一定要把我葬得高一點

這樣,在祖國有事的時候

我仍然能及時看見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你一定要把我埋得淺一點

葬得高一點

如果你還能聽到我在唱向前的歌

那一定是我時刻準備著

為祖國奉獻

請記住

一定要把我埋得淺一點

葬得高一點

也請你和我一樣

時刻為祖國而戰

我想,也許在五百年或者一千年之後,我們再讀先遣連的故事,就一定會發現,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在這一時期崛起的標籤,因為它在當下已經和更多的英雄事蹟一起融入了復興中華的壯烈史詩。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1993年春天,孔繁森赴任阿裡地委書記,聽到先遣連留在雪域高原的壯歌後,含淚給南疆軍區發了一封電報,請軍區首長和政治部的同志們轉告先遣連當時還健在的10余位老英雄:“阿裡再窮、再困難,也要給英雄們提供生活費用,阿裡人民心甘情願為他們養老送終!” 先遣連的英雄們聽到這一消息後,激動地熱淚盈眶,彭清雲代表先遣連的老兵們,給孔繁森回信,感謝阿裡人民沒有忘記他們……如今,孔繁森的墓地也在獅泉河烈士陵園,就“站”在先遣連英雄們的前邊。

烈士永存。在這裡,英雄前赴後繼,為的都是屬於我們的、共同的、偉大的事業。

以至於白白浪費了很多接近英雄的機會。現在想起來,在後悔中有太多的感慨,但已不可挽回。

馬占山,先遣連戰士。據說,他是當時先遣連官兵中年齡最小的人。他是是甘肅臨夏人,後來當過偵察班長、偵察參謀、翻譯科長、阿裡軍分區留守處主任。1976年轉業到地方,任阿裡地區工交局副局長、地直機關黨委書記,1983年,擔任阿裡地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88年,離休後和愛人曲珍來到拉薩生活,但因感到高原氣候不適合安度晚年,後來到蘭州定居。

1975年,阿裡地區首府新址獅泉河要建一座烈士陵園,地區和部隊黨委決定將“先遣連”英雄們的遺骨遷移到烈士陵園。因為瞭解當時、當地的情況,最終馬占山成了執行任務的最佳人選。他帶了一台大卡車和一個班的戰士,又一次踏上了藏北無人區,來到“先遣連”當年駐地紮麻芒堡。

然而,除了李狄三的墓清晰可辨,其他人的墓地連名字都沒有。馬占山他們含淚從墳堆下、塹壕裡挖出了30多具烈士遺骨,把他們分別裝在我們帶去的新面袋子裡。後來,馬占山他們又到巴噶等地找到了犧牲在解放普蘭途中的幾位戰友遺骨,將烈士的遺骨一起運至獅泉河後,在烈士陵園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因為多數遺骨都無法分清是誰的,只好修了一個李狄三的墓,其餘的合葬為一個墓。”馬占山說,“這也是我為先遣連那些犧牲的戰友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我在蘭州晚報的同事穆珺在2012年電視劇《先遣連》播出後,曾經採訪過馬占山。當時,馬占山已經86歲,但仍然有著“清晰的思維、挺直的身板、輕快的腳步”。在那次採訪中,馬占山向穆珺透露了這樣一個關於先遣連的細節:在困守雪域200多天,完全失去後勤供給的情況下,先遣連官兵們只能靠打獵維持生命,很多同志都“走”了。但在1951年5月28日後續部隊趕到時,有幾位戰士卻因為聽到這一消息太激動了,“高興死了”,“我們只好將他們就地掩埋了……”

藏族姑娘曲珍是1960年走進馬占山生活的,他們在蘭州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另外是,在先遣連之後到達阿裡的後續部隊中的某團團長安志明。安團長的部隊到達阿裡後,妻子王君植也隨隊而來,是部隊的宣傳幹事,兩人在阿裡生下女兒安阿裡。但讓人想不到也想不通的是,王君植在老家有位男同學非常愛慕王君植,聽說王君植結婚後,出於嫉妒,那位男同學竟然寫信告王君植是“特務”。在那個年代,有時這樣的一封信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王君植由此被隔離審查,和安志明離婚。

同樣講述以先遣連為代表的、為解放西藏阿裡而英勇獻身的人民解放軍,可歌可泣英雄事蹟的電視劇《雪浴昆侖》播出後,劇組採訪了安阿裡。安阿裡泣不成聲:“我母親因為是被冤枉的,她自然不服,就一直申訴。後來母親得到平反,那時已經46歲,她進入了新疆阿克蘇一家報社當編輯……當我的母親和我的父親在烏魯木齊重逢時,我父親已和一位女醫生結婚,並有了兩個孩子,我的母親悲痛欲絕……”而《雪浴昆侖》編劇李君為了編寫劇本,從2009年5月開始,和出品人李德華走訪6個省,採訪當年先遣連的老戰士和知情者達百余人……英雄的歷史就這樣被一代代人記錄、抒寫,這也是對先輩們寶貴的革命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還有一位值得一說的老人陳永泰,他是先遣連烈士陳忠義的兒子。陳忠義犧牲時只有34歲,時間大約在1950年底或1951年初,但家人得到他犧牲的消息卻是在1963年。當時,陳永泰已經15歲,但他與父親“相見”時已經距父親犧牲整整60年——直到2010年,陳永泰才在部隊幫助下,來到了阿裡獅泉河,才找到了父親陳忠義的墓。

此後,陳永泰聽說“進藏先遣連一些烈士的家屬估計還不知道親人犧牲的情況”,便開始了自己大海撈針般的尋找。他面對的難點一是:63位烈士分佈在9個省和自治區,其中家庭位址有村名的19人(沒有一個準確的),有鄉鎮名的5人,有縣名的22人,有市名的2人,只有省名的16人。二是:一部分地址存在筆誤或口誤。如把“秦渡鎮”寫成“勸土鎮”,把“方家寨”寫成“方家裁”等,有的由於解放後鄉村合併使原來的地名不存在了。三是:有些烈士的名字不準確。如把“張佛子”寫成“張佛成”,把“甘正華”寫成“甘紹華”等。

陳永泰說,由於時過60多年,烈士的父母及妻子(一部分末結婚)已經去世,現有兒女或侄兒侄女以及孫子輩對親人沒有印象,因此,對發出的尋找資訊引不起注意,這些都為尋找增加了許多困難……2016年5月8日,陳永泰尋找烈士家屬的求助在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播出,現場找到了一位烈士家屬,節目播出後又找到了5位烈士家屬。為此,陳永泰已先後跨越了山東、山西、河南等6個省22個市(縣),與一些烈士家屬取得了聯繫,但另一些烈士的親屬還沒有找到……

大約在2002年,我曾經到過獅泉河烈士陵園,見到過這些烈士們,他們就在孔繁森的“身後”,在高海拔的昆侖山默默無言。我記得,那一年昆侖山的“紅”柳開得很豔,像鮮血在湧動,如河流在奔騰,又如我們抬起手臂像英雄們致敬。歸來後,我曾經寫下過這樣一些長短句: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你一定要把我埋得淺一點

這樣,在祖國有難的時候

我依然能起身而戰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你一定要把我葬得高一點

這樣,在祖國有事的時候

我仍然能及時看見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你一定要把我埋得淺一點

葬得高一點

如果你還能聽到我在唱向前的歌

那一定是我時刻準備著

為祖國奉獻

請記住

一定要把我埋得淺一點

葬得高一點

也請你和我一樣

時刻為祖國而戰

我想,也許在五百年或者一千年之後,我們再讀先遣連的故事,就一定會發現,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在這一時期崛起的標籤,因為它在當下已經和更多的英雄事蹟一起融入了復興中華的壯烈史詩。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1993年春天,孔繁森赴任阿裡地委書記,聽到先遣連留在雪域高原的壯歌後,含淚給南疆軍區發了一封電報,請軍區首長和政治部的同志們轉告先遣連當時還健在的10余位老英雄:“阿裡再窮、再困難,也要給英雄們提供生活費用,阿裡人民心甘情願為他們養老送終!” 先遣連的英雄們聽到這一消息後,激動地熱淚盈眶,彭清雲代表先遣連的老兵們,給孔繁森回信,感謝阿裡人民沒有忘記他們……如今,孔繁森的墓地也在獅泉河烈士陵園,就“站”在先遣連英雄們的前邊。

烈士永存。在這裡,英雄前赴後繼,為的都是屬於我們的、共同的、偉大的事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