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口老地標的新記憶

(潮起海之南)海口老地標的新記憶

中新社海口4月19日電 題:海口老地標的新記憶

中新社記者 王子謙

櫛風沐雨三十年, 海南從一個邊陲島嶼, 發展成為中國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省會海口也從一座南方小城, 向現代化的濱海花園都市前進。 這座城市的地標建築, 在時代流轉中有了不同意義。

資料圖:金色的陽光籠罩在椰城的樓宇上, 風光分外妖嬈壯麗。 駱雲飛 攝

鐘樓與騎樓

在海口市海甸溪畔, 一座具有歐式風格的鐘樓矗立於此。 近百年來, 她與對面騎樓老街隔長堤路相望, 共同見證海口的變化。

“我小時候總在鐘樓下玩耍, 民國時這裡就是碼頭, 人流和貨物在這集散。 ”家住海口騎樓老街的陳強, 從小就聽長輩說起先民下南洋的故事。

海口自1858年即被辟為對外口岸, 大量海南人登船前往東南亞地區, 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通航貿易可達新加坡、泰國等地。

1926年海口正式設市後, 建設鐘樓以統一計時標準。

與鐘樓相對, 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騎樓老街。 這裡是中國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築群, 是闖南洋的海南人回鄉後建造的融合中西方及南洋文化風格的騎樓建築。

炭畫師韓翠瓊的小店“炭畫世家”就開在騎樓老街, 家族傳承70多年的炭畫生意隨老街的興衰而起落。 韓翠瓊說, 當年老街商業發達, 人流興盛, 後因歷史原因也曾破敗落寞, “如今經過政府修繕, 熱鬧的老街又回來了。 ”

現在, 海口騎樓老街業態重現, 人氣日增, 街道兩旁店鋪相連, 天后宮、騎樓博物館點綴其間, 文化活動接連不斷, 成為海南融匯“一帶一路”交流的文化地標。

鐘樓經歷變化, 但一直觀察城市的成長。 “鐘樓對岸的海甸島從一片灘塗到高樓林立, 不過用了20多年。 ”陳強感歎。

三角池與“闖海人”

30年前, 年輕的大學教師王太喜, 就是在三角池找到了“下海”後的第一份工作。

王太喜說, 三角池是所有“闖海人”此生最難忘的記憶。 在這個位於海秀路與博愛路、海府路三條路交叉地帶, 由於距人才交流中心不過幾百米且求職者眾多, 當年自發形成了一個求職資訊交流場所。

三角池曾經是個小池塘, 當年的“闖海人”在附近的“闖海牆”上粘貼留言、互換資訊。 白天, 密密麻麻的人群圍著查找工作資訊, 夜幕降臨, 不時有年輕人唱歌朗誦, 宣洩情感。

不過, 隨著時代的發展, 當年的新潮之地也慢慢落後。

由於三角池在老城區, 建築年代久遠, 房屋低矮破舊。 海口市2017年對三角池片區進行綜合整治, 塑造具有文化內涵、承擔生態功能、環境舒適宜人的中心城區濱水休閒空間。

如今, 經過整治的三角池以嶄新姿態呈現:水清岸綠, 鳥語花香, 建築風格統一, 交通有序。 海口市政府介紹, 一面具有紀念意義的“闖海牆”將建在三角池邊, 闖海文化的特色歷史記憶將得以保留。

中國城與高鐵站

中國城是上世紀90年代海口最富盛名的娛樂場所, 不僅裝修豪華消費高檔, 還曾是日後諸多明星的發跡之地, 以至於曾有“到北京登長城, 到海南逛中國城”之說。

“中國城是當時海南夜生活的場所, 也是時尚的風向標。 ”市民陳東華難忘當年中國城的興盛,

“每次路過都忍不住多看幾眼”, 此後, 定位豪華消費的中國城最終歇業。

幾十年過去了, 距離中國城不遠的地方, 海口高鐵東站人流密集, 在這個全球首條環島高鐵上的最大車站, 每天要接發超過40對環島高鐵列車, 發送旅客3萬多人次。

“從海口到三亞, 高鐵時代最快只需一個半小時。 ”陳東華說, 海口高鐵站不僅是新的城市地標, 更是海口城市南部區域發展的最大動力。

海南近年來旅遊業的發展, 也重新啟動了中國城。 不少人注意到, 中國城最近以“文化娛樂綜合體”的姿態回歸, 欲在海南旅遊新時代續寫輝煌。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