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工具產品內容化:眼前苟且與遠方田野的博弈論

【城頭又換大王旗】, 轉型似乎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的主旋律, 畢竟世事變遷太快, 【下半場論】喧囂一時, 戰場都換了, 工具類應用作為一款低調卻又實在的產品種類,

勢必也要調整方向。 獵豹內容化、UC內容化、網秦秀場化、美圖、墨蹟天氣等也在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內容版圖, 甚至連淘寶也在推廣自己的淘寶號, 切入內容領域。

一方面, 對於工具類產品而言, 顧名思義, 就是一個工具, 工具的目的很明確, 就是為了方便用戶, 提升效率, 【君子性非異也, 善假於物也】。 而另一方面, 工具類產品內容化, 不可避免的會降低辦事效率, 對於工具型產品, 效率至上, 使用者體驗與商業變現, 總是相違背, 這也許就是免費工具的宿命。

眼下工具類產品到了流量變現的時刻, 部分工具類產品嘗試內容化之路, 在眼前苟且與遠方田野之間, 在用戶體驗與商業變現之間, 如何做好博弈,

取得平衡點是關鍵。

收割“入口效應”:工具撬動流量, 內容流量變現

移動互聯網時代, 流量入口碎片化, 每一家公司都在積極佈局, 這也是工具化產品的初衷, 靠著某一項功能, 比如WIFI萬能鑰匙, 為使用者提供解鎖服務, 從而囤積使用者, 然後再通過廣告模式獲利, 還有部分平臺靠電商盈利。

我們知道, 廣告主在投放廣告時, 不僅僅要看用戶量, 用戶時長也很關鍵, 不然的話, 廣告植入的意義不大, 還拿WIFI萬能鑰匙為例, 一旦用戶連上無線網, 便不會停留, 鑰匙的工具屬性已經完成, 此時為了增加時長, 便靠內容或者社區。

而社區那?比較複雜, 相對於內容來講, 模式比較重, 內容是單向的, 而社區涉及到互動。 原本增加社區的出發點是希望通過社區提高使用者在產品內的停留時長和黏性,

以社交化的方式提高使用者活躍度, 但實際情況是社區冷開機是更大的問題, 社區功能有了, 但互動交流的用戶寥寥無幾。 多數工具型產品的運營人員並沒有社區冷開機的經驗, 對於工具型產品而言, 運營承擔的角色更多在新用戶引入方面, 使用者進入產品後產生的是人機交互, 而非人人交互, 沒有順利完成冷開機階段就會意味著社區化轉型的失敗。

另外, 我們再看電商管道。 電商管道也有不少嘗試者, 比如跑步工具產品做運動類的衍生品, 但是我們知道, 模式重, 工具類APP從來不會碰到物流、倉儲、客服的事情, 做電商的時候也要去遵循電商的客觀規律,

除非原來就特別會玩這個東西, 搞得清楚供應鏈、庫存、以及庫存周轉, 因此這個會有一部分公司切入, 但絕非主流, 尤其是很多小的工具應用, 也沒有那個能力做電商。

其次, 我們來看內容。 相對于電商、社區來講, 文字是很好做的, 模式輕的多, 純線上的東西, 很好操作, 找幾個編輯, 再找技術做個技術開發便可上線運營。 另外如今內容火爆, 不缺文字內容, 市場好, 減少教育培訓市場的成本。 而且, 文字內容粘性最高。 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依然是通過內容來爭奪流量。 而且一個大趨勢是, 大家對於內容需求的“顆粒度越來越細”。 這給大百度帶來長期競爭壓力。 我們看到百度的搜索業務增長已經創了歷史新低。 這種過於粗糙的顆粒度,

已經不再符合移動搜索的新需求。 百度份額少了, 其他平臺多少可以分得一杯羹。

最後, 工具類產品切入內容領域, 不僅可以活躍用戶時長, 增強廣告的議價能力, 而且還能開闢新的贏利點, 這個就跟智慧機切入APP分發應用邏輯相似, 智慧機為了轉移成本, 新手機內置協力廠商APP或者手機內置自己的應用分發商城。 工具類產品內容化, 就相當於有了媒體屬性, 不再像以往一樣就能在開機介面等處植入硬廣, 可以植入軟文, 像媒體一樣賺取更細分的廣告。

打破“二律背反”詛咒:平衡好工具效率與用戶粘度

對於有潔癖的產品經理來講, 加廣告都是對工具效率的一種損耗, 如果再加上內容又將如何那?很難說。 工具型產品的使用者稍有不爽,立馬卸載毫不留情,而且馬上就能找到新歡,工具型產品,對於使用者來說更換成本非常低,何況身後備胎雲集,因此做內容須謹慎,要結合自己的用戶群體,做深度垂直。

因此相比其工具型產品,內容型產品的區域化非常明顯,要考慮到當地用戶的使用習慣,不然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之前好不太容易積累起來的用戶,也消失了。

偽頭部內容盛行:內容創業的一場災難

內容創業火爆,很多工具類產品都開始進軍該領域,有點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施加一個力】,也就是說,力是相互的,那麼工具類產品進軍內容領域,對內容領域有會產生何種【作用力】那?

在志剛看來,工具類產品進軍內容創業領域,不啻為一場災難。我們以WIFI萬能鑰匙為例,每次連接上之後,都會提示連結成功,然後附帶著是一條新聞,嚴重的標題黨,色情、獵豔、驚悚、奇聞充斥其間。我們知道,內容創業,頭部效應顯著,但是知名kol就那麼些個,專門做內容的平臺,自媒體號那麼多,百家號、鳳凰號、一點資訊等,平臺太多,自媒體都不夠用了,是當下的真實寫照,因此對於一些工具類產品,尤其是基因與主營業務完全不搭邊的工具產品,其做內容,根本不佔據優勢,遑論優秀自媒體駐入。因此頭部內容稀缺,此時便靠色情、驚悚等內容,製造【偽頭部效應】。

也就是說,工具產品內容化,只是【具備了媒介屬性,而不具有媒體精髓】,畢竟他們的出發點就是為了佔據用戶更多的時長,從而增加廣告的議價能力,而非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諮詢服務,這樣只會加劇了資訊氾濫,內容的良莠不齊,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時,會感覺有資訊冗餘的壓力。

工具類做內容看似較電商、社區容易,但是要做好,依然不易。如何做到降噪,是工具類類產品必須攻克的難關。

我們再看大背景,內容創業風靡,隨之配套的是內容付費時代的到來,資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而缺少的只是優質的資訊。工具類產品內容化看似與內容創業大潮同時發生,其實卻處於兩個不同的發展歷程,內容創業是一套資訊處理和篩選發佈機制,處於媒介的高維度階段,具備智慧屬性,而很多工具產品內容化,只是最基本的傳播管道,是腦殘的。

如今很多Saas市場,也在紛紛開啟付費功能,比如釘釘,「免費試用N天」,借助於C端用戶獲取時常用的免費打法,先讓用戶來體驗使用,具備效率提升價值的工具通常用戶是願意付費的。而且相比於國內C端用戶付費意願差的情況,只要是產品優勢,工具實用性強,B端市場對於使用付費工具提升企業效率這件事上的認可度是比較高的。

另外,對於想兼顧使用者規模和商業化收益的產品來說,基礎功能免費+增值付費收費的商業模式也可以,通過付費很好的區分開來,既可以通過硬廣賺錢也能通過優質服務賺錢,很好的平衡了用戶體驗與工具效率性。

因此,對於大部分不擅長媒體的工具類產品,不管直接收費還是通過增值服務收費,都比盲目內容化要好得多,對用戶好,對自身也好,也給內容創業去掉了把虛火。

工具型產品的使用者稍有不爽,立馬卸載毫不留情,而且馬上就能找到新歡,工具型產品,對於使用者來說更換成本非常低,何況身後備胎雲集,因此做內容須謹慎,要結合自己的用戶群體,做深度垂直。

因此相比其工具型產品,內容型產品的區域化非常明顯,要考慮到當地用戶的使用習慣,不然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之前好不太容易積累起來的用戶,也消失了。

偽頭部內容盛行:內容創業的一場災難

內容創業火爆,很多工具類產品都開始進軍該領域,有點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施加一個力】,也就是說,力是相互的,那麼工具類產品進軍內容領域,對內容領域有會產生何種【作用力】那?

在志剛看來,工具類產品進軍內容創業領域,不啻為一場災難。我們以WIFI萬能鑰匙為例,每次連接上之後,都會提示連結成功,然後附帶著是一條新聞,嚴重的標題黨,色情、獵豔、驚悚、奇聞充斥其間。我們知道,內容創業,頭部效應顯著,但是知名kol就那麼些個,專門做內容的平臺,自媒體號那麼多,百家號、鳳凰號、一點資訊等,平臺太多,自媒體都不夠用了,是當下的真實寫照,因此對於一些工具類產品,尤其是基因與主營業務完全不搭邊的工具產品,其做內容,根本不佔據優勢,遑論優秀自媒體駐入。因此頭部內容稀缺,此時便靠色情、驚悚等內容,製造【偽頭部效應】。

也就是說,工具產品內容化,只是【具備了媒介屬性,而不具有媒體精髓】,畢竟他們的出發點就是為了佔據用戶更多的時長,從而增加廣告的議價能力,而非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諮詢服務,這樣只會加劇了資訊氾濫,內容的良莠不齊,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時,會感覺有資訊冗餘的壓力。

工具類做內容看似較電商、社區容易,但是要做好,依然不易。如何做到降噪,是工具類類產品必須攻克的難關。

我們再看大背景,內容創業風靡,隨之配套的是內容付費時代的到來,資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而缺少的只是優質的資訊。工具類產品內容化看似與內容創業大潮同時發生,其實卻處於兩個不同的發展歷程,內容創業是一套資訊處理和篩選發佈機制,處於媒介的高維度階段,具備智慧屬性,而很多工具產品內容化,只是最基本的傳播管道,是腦殘的。

如今很多Saas市場,也在紛紛開啟付費功能,比如釘釘,「免費試用N天」,借助於C端用戶獲取時常用的免費打法,先讓用戶來體驗使用,具備效率提升價值的工具通常用戶是願意付費的。而且相比於國內C端用戶付費意願差的情況,只要是產品優勢,工具實用性強,B端市場對於使用付費工具提升企業效率這件事上的認可度是比較高的。

另外,對於想兼顧使用者規模和商業化收益的產品來說,基礎功能免費+增值付費收費的商業模式也可以,通過付費很好的區分開來,既可以通過硬廣賺錢也能通過優質服務賺錢,很好的平衡了用戶體驗與工具效率性。

因此,對於大部分不擅長媒體的工具類產品,不管直接收費還是通過增值服務收費,都比盲目內容化要好得多,對用戶好,對自身也好,也給內容創業去掉了把虛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