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隱形貧困人口”,一個紮心的熱詞|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 夢中有世界。 大家好, 我是黨報評論君,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新鮮出爐的熱詞:隱形貧困人口。

根據網路定義, 隱形貧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 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了;100塊錢一張的“前男友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一有健身衝動, 就非得去辦張年卡。 總之, 朋友圈光鮮靚麗, 口袋空空如也, “吃土”是常態, 在精緻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藝、拼盡全力。 看到這裡的, 朋友們腦回路大致兵分兩路。 一種:你你你, 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另一種:哈哈哈,

這絕不是我, 我是真·貧困人口。

確實, “隱形貧困人口”一詞, 可以用得很自嘲, 但也可以呈現得很真實。 其實, 很能花錢但沒有錢花, 並不新鮮, 與許多年前說的“月光族”“啃老族”沒多大區別。 明明消費能力不夠, 一件3000塊的衣服下手穩准狠, 外婆知道了一定劈頭蓋臉來一句:這就是愛慕虛榮!然而,

當“隱形”與“貧困人口”結合在一起, 它似乎又產生了一種別樣的文化語義。

“我是為了看起來富一點, 才窮下來的”。 換個角度看, 顯性奢侈, 其實是融入城市的一種方式。 當年輕人爭相穿上消費文化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 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種安全感。 一兩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顯;每場不落的電影——社交的有效談資;與小姐妹一同訂健身餐——保證觀念不落伍。 記得很多年前, 有篇文章很火, 名字大概是《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星巴克》。 今天, 一杯星巴克, 已是年輕人找個地方休息的標配, 消費升級了, 奮鬥顯然有了其他燈塔。

因此, 消極地看, “隱形貧困人口”是有些離經叛道;但積極地說,

“隱形貧困人口”也確實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 雖然磕磕絆絆、姿態並非那麼優美。 甚至在批評之前, 不妨也先問一句:今天的城市, 剝離了電影、打車、時尚、美食、健身, 其內容還剩多少呢?

消費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頭, 商業之水無孔不入。 一個地鐵燈箱廣告, 向明星展現, 也向嚼著煎餅趕地鐵的小白領展現, 眼界都被抬得差不多高;社交網路搭橋, 網紅買手助推, 更是大大促進消費知識的擴散, 好吃好玩好用的, 前一秒鐘在上海興起, 後一秒就抵達武漢。 沒錯, 富起來的中國, 從沒有拒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但也要承認, 過度的商業化確實在製造“腎可以不要, iPhone必須買下”的消費錯覺。

具體而言, 這種消費文化心態還面臨著正反兩種刺激。 從正向來看, 金融創新的力量不容小覷, 芝麻信用、京東白條、各色小額消費貸, “不動聲色”地推動了超前消費, 有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擔心, 一個高儲蓄的中國正慢慢走向個人消費的高負債。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這代年輕人的父母,

晚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年輕人眼下家庭負擔還不大。 而反向刺激則是壓力。 生活有壓力, “反正買不起房”, 很多年輕人索性在其他物質消費上放飛自我;工作有壓力, 據說十點後加完班的計程車上, 不少女性白領喜歡打開淘寶, 怒刷幾單, 以解心頭憤懣。

所以, 透過一個可能本為調侃而創設的熱詞, 我們看得見消費文化的爆炸式發展、消費預期的代際變化以及“貧困線”背後的心靈曲線。

很巧, 一位做電商的朋友剛在朋友圈發表了這樣的感慨:“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很多並不富裕的人在提升生活品質方面可能比一些高管更闊綽, 因為這是他們夠得著的即時自我獎勵。 ”我想, 她寫下這段話的時候, 不僅想表達一位電商從業者的洞察, 更在傳遞對“貧困線”上年輕人的一份包容的理解。

其實,與這些有著強大消費能力的人群比起來,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錢”“不敢花錢”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隱形貧困人口”。物質社會循循善誘地擠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體驗新的消費,但消費能力的真實局限,卻讓他們既要接受物質的相對匱乏,更承受著體面和尊嚴的喪失感。或許,他們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

好了,隱形貧困人口和你說聲晚安,下周見。

(文 | 何鼎鼎)

更在傳遞對“貧困線”上年輕人的一份包容的理解。

其實,與這些有著強大消費能力的人群比起來,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錢”“不敢花錢”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隱形貧困人口”。物質社會循循善誘地擠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體驗新的消費,但消費能力的真實局限,卻讓他們既要接受物質的相對匱乏,更承受著體面和尊嚴的喪失感。或許,他們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

好了,隱形貧困人口和你說聲晚安,下周見。

(文 | 何鼎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