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食標準裡的中華文化

□丁曉利

煎餅餜子要有團體標準了?麵糊得用綠豆、小米加五香粉混合而成;一張煎餅的用油量要有具體的規格限制;面餅該攤多大要有明確範圍。 消息一經天津市餐飲行業協會煎餅餜子分會發出就引發了關於美食標準化的熱議。

輿論爭議的觀點主要有兩個:支持者認為傳統美食必須要標準化, 走一條規範化、品牌化的道路, 讓更多的從業者有標可依, 按標作業, 實現行業製作、衛生、食品安全整體上水準, 還可以讓中華美食走向世界, 繼而傳播中華文化;反對者認為中華美食的魅力就在於從來“不標準”,

美食不只有果腹之用, 還承載著記憶與情懷, 過於標準化會讓傳統美食的味道過於雷同, 進而會喪失中華美食的活力。

傳統美食要標準化並非首例。 在此次天津煎餅餜子定標準之前, 饅頭、揚州炒飯、蘭州拉麵、沙縣小吃等都引發過類似的討論。 國家推薦性標準《小麥粉饅頭》2008年1月起在全國實施, 標準要求饅頭外觀形態完整, 色澤正常, 表面無皺縮、塌陷, 無黃斑等缺陷, 無異物等。 就沙縣小吃而言, 沙縣有關部門曾出臺《沙縣小吃餐飲門店經營規範》省地方標準, 對沙縣小吃餐飲門店的門面裝飾、集體商標使用、經營品種、餐飲文化和服務要求等特色規範作出了規範化的要求。

細細觀察可發現, 爭議中的美食“標準”其實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部分是針對美食本身的“標準”, 一部分是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標準”。 美食“標準”的概念一直被混淆, 因此, 爭議中的“標準”應該被區別對待。

事實上, 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中國傳統美食也在嘗試走一條標準化的生產之路, 比如蘭州拉麵嘗試引用半自動拉麵機進行和麵和順筋, 大大節省勞動力和勞動時間, 但在拉麵環節依然需要拉麵師傅進行面的拉制, 保留了蘭州拉麵最具觀賞性的部分, 做到標準化生產與傳統飲食文化的兼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而飲食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對於對外傳播中國國家形象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據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在2018年初發佈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顯示,

談及中華文化的代表元素, 海外受訪者首選中餐(52%), 其次是中醫藥(47%)和武術(44%)。 近八成海外受訪者接觸過中餐。 發達國家和海外年長群體接觸中餐的比例高於發展中國家和年輕群體, 其中在嘗試過中餐的人群中, 72%的受訪者給出好評。 由此可見, 傳統美食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環節。

對傳統美食進行標準化的生產經營管理創新是新時代對中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 但是, 在標準化的過程中, 無論是蘭州拉麵、沙縣小吃, 還是煎餅餜子, 千篇一律的味道是中國傳統美食致命的缺陷, 對美食本身進行過度“標準化”, 會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進而喪失傳統美食的生命力。

美食如果能夠讓品味它的人有更高層次的豐富精神享受,

便是傳統美食的魅力所在, 也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了。

《中國國門時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