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

□ 胡立彪

美英兩國對中興通訊發佈禁令, 這一事件在國內引發強烈反響。 人民日報發文稱, 事件在輿論場上引發深入討論, 出口禁運觸碰到了中國通信產業缺乏核心技術的痛點。 “缺芯少魂”的問題, 再次嚴峻地擺在人們面前。

事實上, 缺乏核心技術問題並非現在才有, 而因此受制於人的痛苦, 諸多行業領域也早已經體味過。 莫說是互聯網等高精尖領域, 許多基礎性製造行業, 缺乏核心技術的事實也十分明顯。 調查顯示, 在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行業領域,

我國關鍵設備國產化率僅有一半, 進口依賴嚴重, 裝備製造基礎薄弱。 進口依賴除了要增加設備投入成本, 還會埋下其他風險, 比如, 在設備維護、零部件更換、人員培訓等方面, 將持續受國外設備製造商牽制, 對我國一些行業產業整體發展和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這種不利局面帶來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 不少國內企業已經習慣於“受制”, “採用國外進口設備”這個說法經常出現在一些國內廠商的廣告宣傳中, 用於表明其技術水準先進、產品品質過硬。 還有一些單位招標時明確“必須原裝進口”的條款。 瀝幹“宣傳”的水分, 卻凸顯出一個事實:國內設備不濟。

國內設備何以不濟?原因非常簡單:研發不足。 技術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是研發出來的;研發不是喊出來的, 是錢砸出來的。 資料顯示, 國外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可以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10%以上, 創新型企業甚至可以超過30%, 而國內企業的這個比例卻只有0.2%~0.3%。 沒有研發當然就得不到技術, 沒有技術則只好買, 這樣就容易陷入一種怪圈:設備比人家差, 生產設備的設備也比人家差;要改變現狀就得引進技術, 而這一種引進技術還得靠另一種引進技術支撐, 於是引進複引進, 引進難自拔。

中國製造企業是時候反思了。 中興事件作為一個外部刺激, 或許算是一種提醒。 正如人民日報文章所說, 面對技術差距, 既不能盲目悲觀, 也不能被非理性情緒裹挾, 而應該激發理性自強的心態與能力。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

也是花錢買不來的。 中國經濟發展的下半場重點是實現高品質發展, 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 這條路很長, 但只有靠我們自己走下來。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的告誡, 可謂刻骨銘心。 所有中國製造企業都該把這一告誡置於座右, 以為警戒。

《中國品質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