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 個讓你作品更棒的快速錄音小貼士

錄音是藝術和科學相結合的工作, 但是你可以從一些經驗豐富的製作人那裡來獲得一些專業的幫助。 這裡有7個重要的小貼士可以幫助你更好的來工作。

大家現在把更多的關注點和金錢放在了混音上(這是正確的), 但是最原本的一切還是始於錄音本身:如果最原始的錄音效果不是像期望的那麼好, 那麼混音就會變成一場來解決各種缺陷的艱苦戰鬥, 而不是它應該擁有的一個創造的過程。 所以這裡沒有什麼特定的順序。 9個小意見, 下次在你使用到錄音工作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

1.錄音電平

即使是最初級的錄音師也知道, 他們應該在錄音時保持儀錶在正常健康的範圍, 同時避免超載(儀錶顯示進入紅燈)。 但是構成是健康或是較佳水準的因素並不總是像看起來那麼明顯。 在類比時代, 電平需要盡可能的接近較大值而不失真, 以保持信號遠遠超過磁帶一直自帶的嘶嘶聲的背景雜音。 但是數位錄音並沒有背景雜音, 而且按照今天的24位元錄音標準, 數位錄音過程中任何潛在的小雜音噪音都會消失的很低很低, 低到完全足以無法聽到。 另外, 雖然偶爾會爆紅, 這是允許的, 即使可能超過了你的理想範圍一點點(也就是電子管驅動或磁帶飽和度的暖度和存在感), 數字爆紅是很苛刻的並且令人挺不爽的,

而且必須得更加嚴格的避免。

但是可惜的是, 在錄音前的調音過程中檢查設置好的音量等等, 表演者在實際錄製過程中往往會更加努力, 所以在調音檢查過程中的較大音量會很容易就被錄音時實際的音量超過, 往往就會破壞掉實際錄音, 但是你也知道, 有時候就那麼一遍靈感來了特別棒就再也沒了。 雖然一些音訊修復軟體可能能夠救一下這些錄音片段, 但是這東西是不應該依賴的, 錄音剪輯其實是一個不好的東西。 一個較大(峰值)音量大概在-6dBfs 左右(6 dB 低於數字較大值), 甚至低到大約-12左右, 都應該能留下足夠的空間用於追蹤錄音過程中出現的任何電平波動, 而通過這些音量設置出來的音訊檔在聲音和視覺上看起來都很低,

但是只需要簡單的為這些乾淨的未經修剪的24位音訊增加增益就可以輕易的修復了。

2.輸入種類

有三種截然不同的音訊輸入類型, 專門為不同級別的信號輸入而設計:線路輸入, 麥克風輸入和『樂器』輸入, 為每個音源選擇正確的輸入類型是非常重要的。 這不僅僅是一個音量的控制, 如果只是音量的話, 那麼你簡單的調整輸入的增益就行了。 但是這三種不同的輸入信號類型對輸入阻抗也有不同的要求, 以確保較佳的信號傳輸。 如果沒有按照合適的輸入阻抗來輸入的話, 信號可能會受到雜訊和頻率異常的影響。 麥克風信號是很容易設置的, 在大多數介面上, 它們不僅被清晰的標記出來了很容易找到,

還可以使用大家熟悉的標準3針 XLR 口來連結。 它們為麥克風提供了合適的阻抗(通常在 2k 歐姆左右), 並且具有足夠的增益將低級別的麥克風信號連接到標準線路電平上。 線路輸入通常使用1/4"(6.3mm)介面(一般好點兒的音訊介面上是平衡口(TRS)), 只需要較少的增益, 而且輸入阻抗較高, 通常為 10k 歐姆或者更多。

圖一:一般音訊介面上不同的輸入介面類別型

可能最常見的錯誤是使用線路電平輸入代替樂器輸入, 這個錯誤經常有啊, 因為他們都是使用1/4"(6.3mm)介面(盡管樂器輸入可能是不平衡的 TS 口), 但是它可能會損害『樂器』的信號。 具體來說, 這裡的樂器大概也就是說電吉他和貝斯, 它們的輸出電平非常低, 需要非常高的輸入阻抗(大約1兆歐姆左右)來避免錄進太多噪音或者亂七八糟的信號。 大多數介面都會仔細的標注出來這些不同的輸入類型(儘管有時線路和樂器輸入可能真的就共用一個插孔, 但是每個應用都會有一個開關來選擇正確的類型/阻抗), 所以稍微注意一下, 就可以確保所有人都能使用正確的、較佳的錄音信號類型。

3.DI(直接輸入)錄音

現在大多數錄音師對 DI(直接輸入)錄音比較熟悉或者感覺比較舒服順手,在音訊介面的樂器輸入端直接插入電吉他或者貝斯而不是使用虛擬吉他或者貝斯放大器來增加所需要的邊緣化效果和失真。但是為了得到較佳的效果,較好還是認真校準一下輸入信號的電平,來匹配你所選擇的虛擬放大器的預製電平級別。大多數虛擬功放是設計用在虛擬前置面板上調整一下想要的效果和音量,而且如果它們被扭的太低或者太高,就不會出現你想要的音色或者效果了。很多虛擬放大器在模擬放大器之前指定了一個較佳輸入電平(一些型號提供了輸入電平顯示器和調整控制來幫助你使用),但是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個,我試驗出來大概較大信號電平(使用全音量和絃測試)-3到-6 dBfs 左右,是可以用於大多數虛擬放大器上的。

圖二:正確的 DI 信號增益分級,有助於發出比較好的虛擬放大器的音色

關於貝斯的 DI 給出個快速的建議,長久以來一直習慣用DI(直接輸入)軌和話筒拾音的放大器軌來這兩個同時來錄製貝斯,就算話筒拾音的放大器軌其實就是第二個通過虛擬貝斯放大器的DI(直插輸入)軌(實際上很多虛擬低音放大器已經內置了一個 DI/『放大器』混合的控制,所以讓只有一個DI貝斯軌可以實際用來加入混音),也一定要這麼做。

4.麥克風問題:不太明顯的一些東西

一些跟麥克風有關係的潛在問題(可能不像大家比較熟悉的問題,比如爆音和近接效應那麼明顯)跟定位有關,特別是距離和角度的問題。錄音師(LDC)電容話筒的較佳距離通常為6英尺到1英寸左右,這個距離可以用來捕捉到歌手/樂器周圍的『空氣感』。但是表演者,尤其是歌手,往往會四處走動,導致距離一直不太一致,然後錄出來的音調和音量會有明顯的變化,這樣在之後的編曲中就會出現問題(可以將較好的位置的幾個片段組合成最終版本)。有時候也可以將彈出式螢幕放在較佳距離的位置作為給歌手或者樂手的指引來用,讓歌手一直保持位置的一致性;或者使用膠帶在地板上做個 X 的標記也很常用,不管是哪種方法,錄音師應該保持眼鏡和耳朵同時注意,來保持較佳的錄音距離和位置。

另一個麥克風的問題跟麥克風的角度有關係,尤其是歌手跟麥克風的角度有關。由於大多數的話筒(至少是錄音室裡錄製人聲常用的心形話筒)的拾音在不同的角度上是會有變化的,所以你要確保歌手離軸心不能太遠(側面)。不管你的麥克風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非常輕微的傾斜(即使可能只有幾度),有時候都可以避免歌手口中的氣體噴出到麥克風導致爆破聲,來保持對拾音最小化的影響。

5.監控:耳機混音

音樂家的耳機混音是,演奏者在錄音時,即時在耳機中聽到的樂器和聲音的混音,對於表現出較佳的演奏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這個步驟常常被忽視掉了。花一點兒時間和精力來確保表演者得到了合適的混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演奏者所有的音樂選擇--動態,音高和節奏--都是基於 ta 在房間裡聽到的內容來做出反應和調整的。太多的自我發揮可能會導致表演者表現的不好,或者可以這麼說,歌手如果不能足夠清楚和正常的聽到背景音軌來保持自己的音準,那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如果歌手聽的不清楚,ta 的表現就會損害到音樂動態和聲音。一般大家會盡力去推混音中的某些特定元素(比如底鼓,比如貝斯手)或其他部分,特別是容易吸引/分散到注意力的 scratch 或者對旋律部分。

即使在很需要的時候,太多的混響在手機裡播放也會導致歌手出現跑調的問題。很多歌手為了更好地聽到自己的聲音會把耳機的一邊摘掉來確保自己的音準問題。如果不太注意的話,可能會導致麥克風漏錄的問題,所以在錄製的前期和同期都要隨時檢查。不過錄音師是始終需要盯著監視器裡的混音技術問題的,比如失真問題,可能就是因為耳機放大器的功率不足而導致的,或者是由於不合適的 DAW 緩衝設置造成的過度延遲。這些問題都需要實際放到演奏者的手機裡去測試,不管要花費多少時間,都是要去做的。

6.監控:監控混音小技巧

圖三:在監視器混音裡稍稍隱藏一點兒歌手的音量,有時候會引導他們做出更抓人的表演

更有經驗的錄音師可能會在監聽混音中扮演一個故意去影響歌手表演的一個角色。如果一位主唱表現的不太好,有些工程師可能會嘗試悄悄的把 ta 的混音軌稍稍拉低,來迫使 ta 稍微更用力一些,做出更好的表現,不知不覺的配合到背景音樂裡。這樣可能會迫使歌手加倍努力來達到希望的水準,有些外界的推力可能會為 ta 的表演增加更多的表演感染力。這個小技巧其實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使用手段,但是應該謹慎使用,你應該不太希望主唱為了舒服的跟在背景音軌裡而去犧牲音樂性的動態,而去你也不希望 ta 過早的增加嗓子的使用疲勞度。所以如果你這樣做了的話,要隨著錄音進程密切的觀察歌手的表現。

7.輸入處理

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是,隨著錄音一直走一直加上像是 EQ 或者壓縮的處理,還是錄製幹聲(或者盡可能的幹聲),然後將所有的處理保留在混音中,後期處理可以隨意使用或者撤銷,然後在完整編曲的時候使用。當我在教課的時候,我總是建議學生如果剛開始就選擇從錄幹聲開始,等之後有經驗了以後,就可以根據需要添加外掛程式或者需要的東西來輸入同步處理。

圖四:對輸入的最小化的處理(如果有的話)保證了混音後期更大化的靈活性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少在同步錄音的時候使用 EQ(除非它是一個『角色』的 EQ,即使這樣我也可以通過它平穩的過信號,只是為了類比暖的聲音)。我更喜歡選擇較好的麥克風並且仔細擺位元來實現需要的音準和音色。我傾向於在一些型號上添加一些溫柔的壓縮或者限制器,可能這樣對低音部分有一些微妙的限制,或者對高動態的歌手加一點兒非常溫和的壓縮。但我一直將任何輸入動態,無論是在峰值還是整體上,都降低到不超過 3dB 左右的增益,所以這個部分是根本聽不到壓縮的。讓我在混音中不使用限制器,然後又好多好多的選擇去再選擇合適的壓縮。

總結

所以以上只是幾個簡單的走向錄音藝術路上的小建議。我希望這些小建議對你們使用到自己的項目和藝術家的時候,會有一些幫助!

就可以確保所有人都能使用正確的、較佳的錄音信號類型。

3.DI(直接輸入)錄音

現在大多數錄音師對 DI(直接輸入)錄音比較熟悉或者感覺比較舒服順手,在音訊介面的樂器輸入端直接插入電吉他或者貝斯而不是使用虛擬吉他或者貝斯放大器來增加所需要的邊緣化效果和失真。但是為了得到較佳的效果,較好還是認真校準一下輸入信號的電平,來匹配你所選擇的虛擬放大器的預製電平級別。大多數虛擬功放是設計用在虛擬前置面板上調整一下想要的效果和音量,而且如果它們被扭的太低或者太高,就不會出現你想要的音色或者效果了。很多虛擬放大器在模擬放大器之前指定了一個較佳輸入電平(一些型號提供了輸入電平顯示器和調整控制來幫助你使用),但是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個,我試驗出來大概較大信號電平(使用全音量和絃測試)-3到-6 dBfs 左右,是可以用於大多數虛擬放大器上的。

圖二:正確的 DI 信號增益分級,有助於發出比較好的虛擬放大器的音色

關於貝斯的 DI 給出個快速的建議,長久以來一直習慣用DI(直接輸入)軌和話筒拾音的放大器軌來這兩個同時來錄製貝斯,就算話筒拾音的放大器軌其實就是第二個通過虛擬貝斯放大器的DI(直插輸入)軌(實際上很多虛擬低音放大器已經內置了一個 DI/『放大器』混合的控制,所以讓只有一個DI貝斯軌可以實際用來加入混音),也一定要這麼做。

4.麥克風問題:不太明顯的一些東西

一些跟麥克風有關係的潛在問題(可能不像大家比較熟悉的問題,比如爆音和近接效應那麼明顯)跟定位有關,特別是距離和角度的問題。錄音師(LDC)電容話筒的較佳距離通常為6英尺到1英寸左右,這個距離可以用來捕捉到歌手/樂器周圍的『空氣感』。但是表演者,尤其是歌手,往往會四處走動,導致距離一直不太一致,然後錄出來的音調和音量會有明顯的變化,這樣在之後的編曲中就會出現問題(可以將較好的位置的幾個片段組合成最終版本)。有時候也可以將彈出式螢幕放在較佳距離的位置作為給歌手或者樂手的指引來用,讓歌手一直保持位置的一致性;或者使用膠帶在地板上做個 X 的標記也很常用,不管是哪種方法,錄音師應該保持眼鏡和耳朵同時注意,來保持較佳的錄音距離和位置。

另一個麥克風的問題跟麥克風的角度有關係,尤其是歌手跟麥克風的角度有關。由於大多數的話筒(至少是錄音室裡錄製人聲常用的心形話筒)的拾音在不同的角度上是會有變化的,所以你要確保歌手離軸心不能太遠(側面)。不管你的麥克風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非常輕微的傾斜(即使可能只有幾度),有時候都可以避免歌手口中的氣體噴出到麥克風導致爆破聲,來保持對拾音最小化的影響。

5.監控:耳機混音

音樂家的耳機混音是,演奏者在錄音時,即時在耳機中聽到的樂器和聲音的混音,對於表現出較佳的演奏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這個步驟常常被忽視掉了。花一點兒時間和精力來確保表演者得到了合適的混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演奏者所有的音樂選擇--動態,音高和節奏--都是基於 ta 在房間裡聽到的內容來做出反應和調整的。太多的自我發揮可能會導致表演者表現的不好,或者可以這麼說,歌手如果不能足夠清楚和正常的聽到背景音軌來保持自己的音準,那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如果歌手聽的不清楚,ta 的表現就會損害到音樂動態和聲音。一般大家會盡力去推混音中的某些特定元素(比如底鼓,比如貝斯手)或其他部分,特別是容易吸引/分散到注意力的 scratch 或者對旋律部分。

即使在很需要的時候,太多的混響在手機裡播放也會導致歌手出現跑調的問題。很多歌手為了更好地聽到自己的聲音會把耳機的一邊摘掉來確保自己的音準問題。如果不太注意的話,可能會導致麥克風漏錄的問題,所以在錄製的前期和同期都要隨時檢查。不過錄音師是始終需要盯著監視器裡的混音技術問題的,比如失真問題,可能就是因為耳機放大器的功率不足而導致的,或者是由於不合適的 DAW 緩衝設置造成的過度延遲。這些問題都需要實際放到演奏者的手機裡去測試,不管要花費多少時間,都是要去做的。

6.監控:監控混音小技巧

圖三:在監視器混音裡稍稍隱藏一點兒歌手的音量,有時候會引導他們做出更抓人的表演

更有經驗的錄音師可能會在監聽混音中扮演一個故意去影響歌手表演的一個角色。如果一位主唱表現的不太好,有些工程師可能會嘗試悄悄的把 ta 的混音軌稍稍拉低,來迫使 ta 稍微更用力一些,做出更好的表現,不知不覺的配合到背景音樂裡。這樣可能會迫使歌手加倍努力來達到希望的水準,有些外界的推力可能會為 ta 的表演增加更多的表演感染力。這個小技巧其實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使用手段,但是應該謹慎使用,你應該不太希望主唱為了舒服的跟在背景音軌裡而去犧牲音樂性的動態,而去你也不希望 ta 過早的增加嗓子的使用疲勞度。所以如果你這樣做了的話,要隨著錄音進程密切的觀察歌手的表現。

7.輸入處理

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是,隨著錄音一直走一直加上像是 EQ 或者壓縮的處理,還是錄製幹聲(或者盡可能的幹聲),然後將所有的處理保留在混音中,後期處理可以隨意使用或者撤銷,然後在完整編曲的時候使用。當我在教課的時候,我總是建議學生如果剛開始就選擇從錄幹聲開始,等之後有經驗了以後,就可以根據需要添加外掛程式或者需要的東西來輸入同步處理。

圖四:對輸入的最小化的處理(如果有的話)保證了混音後期更大化的靈活性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少在同步錄音的時候使用 EQ(除非它是一個『角色』的 EQ,即使這樣我也可以通過它平穩的過信號,只是為了類比暖的聲音)。我更喜歡選擇較好的麥克風並且仔細擺位元來實現需要的音準和音色。我傾向於在一些型號上添加一些溫柔的壓縮或者限制器,可能這樣對低音部分有一些微妙的限制,或者對高動態的歌手加一點兒非常溫和的壓縮。但我一直將任何輸入動態,無論是在峰值還是整體上,都降低到不超過 3dB 左右的增益,所以這個部分是根本聽不到壓縮的。讓我在混音中不使用限制器,然後又好多好多的選擇去再選擇合適的壓縮。

總結

所以以上只是幾個簡單的走向錄音藝術路上的小建議。我希望這些小建議對你們使用到自己的項目和藝術家的時候,會有一些幫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