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草料,竟引得奶牛肚子脹也要吃?

我當年讀書的學校, 東面有一大片苜蓿[mù xu]地, 是作物系研究牧草的實驗室種的, 每年夏天都鬱鬱蔥蔥, 十分惹人喜愛。

但這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每年都很焦慮, 因為就在這片苜蓿地的南邊, 是我們學校的奶牛場, 裡面養著幾百頭黑白花奶牛——全校食堂、小賣部的優酪乳和霜淇淋等乳製品的原料均由它們提供。 研究苜蓿的教授和學生們總是擔心哪天奶牛場的人忘記鎖門, 奶牛都跑出來, 把他們實驗田裡的苜蓿吃光。

好在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可愛的苜蓿花。

產量大戶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也叫牧蓿、苜蓿或紫苜蓿。 我在去美國讀書之前, 雖然也聽說過苜蓿、三葉草這些名字, 但畢竟從小不在乳畜區長大, 對於各種牧草缺乏直觀的概念。 到了大學裡, 身邊幾乎全是從小在美國農村長大的朋友, 他們說起各種牧草可謂如數家珍。

收割中的苜蓿地。

紫花苜蓿在北美的俗名叫做Alfalfa, 它從一開始就讓我產生了好奇。 一方面因為它的名字聽上去很有異域風情, 最早來源於阿拉伯語, 意為“最好的草料”;另一方面也因為所有人都很重視這種牧草——你能強烈感覺到大家都覺得想要養出好奶牛, 就得喂上好的Alfalfa。 在英國、南非、澳洲和紐西蘭,

苜蓿的英語俗名是lucerne, 和瑞士的一個城市/湖同名, 個人覺得不如Alfalfa這個名字有風情。

花色為苜蓿更添一份風情

經常看物種日曆的朋友應該對紫花苜蓿的種加詞sativa不陌生, 這是一個特別常見於農作物的種加詞, 意為“被耕種的”。

其實,

紫花苜蓿全球種植面積達到了3300萬公頃, 是世界上大豆之外種植量最大的豆科牧草植物。 苜蓿的種植覆蓋各種海拔高度, 最高可以適應海拔4000米的地區。 它喜歡充足的光照, 最喜歡21℃~27℃的氣溫, 但是在5℃~45℃的地區也可以存活, 前提是有充沛的降水(年降水量至少600毫米)。

灌溉中的苜蓿田。

那麼, 紫花苜蓿是如何成為最受歡迎的豆科牧草的呢?

最好的草料

根據史料, 苜蓿起源於中亞地區, 最早在古代波斯(現伊朗)地區種植。 根據寫作了史上第一本百科全書《博物志》的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記載, 苜蓿是在西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臘時被帶到希臘的。

據他的外甥小普林尼記載, 老普林尼在觀察著名的維蘇威火山爆發時, 不幸被火山噴出的毒氣毒死(一說死於心臟病突發)。

在古羅馬農業論著《論農業》中, 帕拉狄烏斯寫道:”苜蓿這個好東西啊, 播種一次管十年, 每年能割四到六茬, 有個四畝啊就夠三匹馬飽飽的吃上一年還有剩, 也可以喂給牛吃, 但新手啊要注意, 喂給牛啊要小心, 搞不好啊牛就脹氣得一塌糊塗啊……”

在當時的拉丁文中,老普林尼和帕拉狄烏斯都把苜蓿稱為Medica,因為他們認為苜蓿來自米底亞王國(古波斯地區的一個王國),苜蓿屬的屬名就來源於此。

非洲南部沙漠中滴灌種植的苜蓿。

《論農業》中短短幾句對苜蓿的描述,今天依然是事實:苜蓿在全球範圍內的大量種植,和它多年生且高產有很大關係。苜蓿的根系很發達,可以長到15米深的地下去獲取水源,地面莖葉可以長到一米左右高,還可以一年反復割取。和其他豆科植物一樣,苜蓿通過在根瘤中共生的根瘤菌從空氣中固氮,合成蛋白質。

←左右滑動查看→牧民們會將苜蓿收割成方草垛或圓草捆。

高產的奶牛十分喜歡苜蓿,因為它有著近20%的蛋白質含量和好消化的纖維,它也可以喂肉牛、馬和羊,苜蓿乾草還可以喂肉兔。

貪嘴有風險

苜蓿雖然好吃,但卻不能讓動物貪嘴,因為它屬於精飼料,如果牛羊這類反芻動物吃多了新鮮苜蓿,是非常容易脹氣的。牛羊脹氣輕則因為不適影響產量,重則導致死亡。

所以,前文提到的牧草研究者擔心的事從未成真,或許就在於此吧:奶牛場的工作人員應該會更擔心奶牛跑出去大吃一通苜蓿,然後脹氣到有生命危險吧!

一頭因脹氣致死的牛。由於牛的胃部結構,一般脹氣都是左邊鼓起來(瘤胃在左側),但嚴重時左右兩邊均會鼓起。

吃貨們或許要問,我國江南一帶春季會吃的“草頭”是什麼?其實那是紫花苜蓿的親戚南苜蓿。(見今天第二篇文章)

南苜蓿的黃色花序

吃貨又會問,那人可不可以吃苜蓿呢?事實上,論人類的牙口是嚼不動苜蓿草的,苜蓿芽還可以。有些西餐製作者會用苜蓿籽發芽成苜蓿芽,然後拌成沙拉或夾在三明治裡吃。個人體驗苜蓿並不如豆芽好吃,而且有證據表明苜蓿籽吃多了可能對人有健康風險,還會干擾一些常見藥物發揮作用,所以還是留給動物們吃吧。

苜蓿芽。

搞不好啊牛就脹氣得一塌糊塗啊……”

在當時的拉丁文中,老普林尼和帕拉狄烏斯都把苜蓿稱為Medica,因為他們認為苜蓿來自米底亞王國(古波斯地區的一個王國),苜蓿屬的屬名就來源於此。

非洲南部沙漠中滴灌種植的苜蓿。

《論農業》中短短幾句對苜蓿的描述,今天依然是事實:苜蓿在全球範圍內的大量種植,和它多年生且高產有很大關係。苜蓿的根系很發達,可以長到15米深的地下去獲取水源,地面莖葉可以長到一米左右高,還可以一年反復割取。和其他豆科植物一樣,苜蓿通過在根瘤中共生的根瘤菌從空氣中固氮,合成蛋白質。

←左右滑動查看→牧民們會將苜蓿收割成方草垛或圓草捆。

高產的奶牛十分喜歡苜蓿,因為它有著近20%的蛋白質含量和好消化的纖維,它也可以喂肉牛、馬和羊,苜蓿乾草還可以喂肉兔。

貪嘴有風險

苜蓿雖然好吃,但卻不能讓動物貪嘴,因為它屬於精飼料,如果牛羊這類反芻動物吃多了新鮮苜蓿,是非常容易脹氣的。牛羊脹氣輕則因為不適影響產量,重則導致死亡。

所以,前文提到的牧草研究者擔心的事從未成真,或許就在於此吧:奶牛場的工作人員應該會更擔心奶牛跑出去大吃一通苜蓿,然後脹氣到有生命危險吧!

一頭因脹氣致死的牛。由於牛的胃部結構,一般脹氣都是左邊鼓起來(瘤胃在左側),但嚴重時左右兩邊均會鼓起。

吃貨們或許要問,我國江南一帶春季會吃的“草頭”是什麼?其實那是紫花苜蓿的親戚南苜蓿。(見今天第二篇文章)

南苜蓿的黃色花序

吃貨又會問,那人可不可以吃苜蓿呢?事實上,論人類的牙口是嚼不動苜蓿草的,苜蓿芽還可以。有些西餐製作者會用苜蓿籽發芽成苜蓿芽,然後拌成沙拉或夾在三明治裡吃。個人體驗苜蓿並不如豆芽好吃,而且有證據表明苜蓿籽吃多了可能對人有健康風險,還會干擾一些常見藥物發揮作用,所以還是留給動物們吃吧。

苜蓿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