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乘公交變成“逛”公交,螞蟻金服是如何“始于支付,超越支付”的

說好一起坐公交, 他卻偷偷買了車。

當身邊的小夥伴因為效率低、體驗差, 一個接一個對公共出行徹底無愛, 而投身開車上下班的陣營之時, 你卻還在每天愁眉苦臉地等著公交, 擠著地鐵。

但熊出墨請注意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傳統公共交通行業正在煥發自己的“第二春”, 未來, 乘公交、地鐵的體驗會和自己開車一樣方便, 不僅能夠在手機上查詢到站時間, 還能看到即將進站的車輛是不是擁擠, 甚至能根據你的需求定制路線, 那些之前棄你而去的小夥伴們正在陸續回到你身邊。

來自2018公共交通出行峰會上的資料顯示, 2016到2017年, 國內已經有50多個城市實現了支付寶掃碼乘公交, 未來一年這個範圍將擴大到100個城市, 不僅是北上廣深, 很多三四線及以下城市都將實現掃碼乘公交。 這背後, 離不開支付寶以及各地方公交地鐵集團、一卡通公司以及協力廠商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

在多方聯手推動下, 互聯網+正在席捲整個公共交通出行行業。

實現“觸網”只是第一步, 公共出行領域更大的想像空間正在被打開。 2017年, 武漢公交集團的手機APP日啟動次數150萬次, 日活接近40萬次, 這對於一個區域服務APP來說相當不易;而在西安的網紅地鐵線裡, 文化、娛樂、旅遊伸甚至新零售都被資訊化重新啟動了起來, 一個可預期的智慧城市雛形正在形成。

傳統公交出行的困局

早晚高峰在公交或者地鐵裡限流量、排隊的痛, 很多城市的上班族都深有體會。 在人們眼裡, 公共交通出行行業似乎與互聯網、資訊化沒有太大關係。

先來看兩組數據: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做的一個市場調查顯示,

北京從家門到單位的平均出行速度只有10-14公里/小時;但這個路程中, 只有43%的時間是花在地鐵、公交內, 另外57%的時間耗費在等車、換乘、進出站等步行時間上。 這個數字說明公共交通的通勤連接某種意義上來說還不如騎自行車快。

交通運輸部官網公佈的《2017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截至2017年年底, 我國共有公共汽電車65萬輛, 增長7%;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56786條, 增加3997條;運營里程106萬公里, 增加8.8萬公里;但城市公共汽電車2017的客運量較前一年卻下降了3%。 儘管車輛、線路和運營里程每年都在增加, 但常規公交客運量卻連續第三年在下降。

這兩個數字充分說明了公共交通面臨的困局:在C端客流一直在流失且乘車體驗差,

B端運營效率低。

而公交公司自己的運營成本也面臨著居高不下的痛苦。 以杭州公交為例, 熊出墨請注意從相關負責人口中得知, 杭州公交此前會專門雇一隻約200人的隊伍, 以此來清點每天收到的約170萬元零錢。 與此同時, 杭州公交運營資料顯示, 大量售票員、調度員、零錢清點員等人員成本又到占運營成本的75%到85%。

江西九江公交集團負責人也坦言, 這些硬幣看著是錢, 實際上費錢, 因為“倉庫放不下, 銀行不願收, 只能拿硬幣來支付供應商的貨款, 四五十萬的硬幣, 一輛皮卡才拉走。 ”

一個大的背景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 互聯網+公共交通轉型升級正是交通強國戰略的時代需求。

這些痛點和機遇給了互聯網平臺機會,

從支付寶到微信開始滲透到公共出行領域。 尤其隨著2016年支付寶開發的雙離線二維碼支付技術在杭州公交的落地, 整個行業開始從實驗室正式推向商業化試點。

最直觀的問題是解決了公交企業清點零錢的負擔。 杭州公交接入支付寶後, 零錢使用率下降了20%;石家莊公交最高時每日零錢減少量達到了30萬元;濟南公交接入支付寶後,每日人力整理點零幣減少近10萬元,每日按照1萬/天計算,節約人力10人次。

如今,在支付寶的推動下,已經有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廣州、鄭州等50多個城市實現了公交和地鐵掃碼乘車,騰訊也在加速這一領域的佈局,在去年下半年進入這一領域後,又推廣落地至青島、駐馬店、佛山、合肥、濟南等城市。

在巨頭們的推動下,互聯網+公共出行開始落地、生根和發芽並快速成長起來。

互聯網賦能下的回春

最大的改變是公交出行行業運營效率的提升,而帶來最直觀的變化是客運人數的回升。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武漢公交集團的常規公交客運量自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增長,接近15億人次。這距離武漢市政府、武漢交通集團與螞蟻金服集團共同召開發佈會宣佈要將武漢市打造成為移動智慧城市新標杆僅過去了不到半年的時間。

在武漢市公交集團資訊中心主任肖英看來,這個數字變化背後是公交線路網調整、換乘優惠政策、公交專用道使用、夜行公交運營等一系列硬體設施和軟體服務的配套優化調整後的結果。

除了客運量出現增長,在資料優化方面,武漢公共出行也從中唱到了“互聯網+”的甜頭。武漢市公交的資料更新的頻次超過了全國的其他城市,平均每天更新超過5次。並且通過資料採擷,武漢公交得到了乘客出行的需求熱力圖,對111條公交路線進行了優化,公交線網長度同比增長196.1公里,調整20條道路空白點。

很明顯,如此一來就解決了前文中所說的傳統公交出行中存在的BUG,提高了公交出行的效率,並且優化了乘車體驗,乘客回流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在擁抱互聯網+走在前列的杭州亦是如此。2017年5月23日,杭州市民卡與支付寶合作上線了“杭州通支付寶電子公交卡”,7個月即開卡超過330萬,截至今年3月底,杭州通支付寶公交卡累計開卡472萬張,“相當於半年幹了以前兩年的活兒。”杭州市民卡中心董事長徐曉表示。

但老話說知易行難,我們今天看到這些切切實實的改變,背後其實蘊藏著以支付寶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幾年的艱苦攻關。這一點熊出墨請注意在此前的文章《啃下了掃碼坐公交之後,螞蟻金服在圖謀什麼?》也有提到。

眾所周知的一個問題,移動支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其中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就是網路不穩定。尤其是在公共出行場景,更是把這個問題放大。站在支付寶的角度,若真想將移動支付在公共出行普及開來,其必須解決這一難題。

最終支付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雙離線二維碼支付,與平時購物支付時不同,乘客在乘坐公交是的支付資訊並非瞬間顯示,而是在“叮叮”聲響後的大約2-3秒。此項技術保證了在0.3秒內,在閘機、手機雙雙離線的情況市民也可以順利刷卡乘車。

除了解決網路穩定性問題之外,這個二維碼還被賦予了更重的使命,那就是推動“信用社會”的理念。支付寶通過引入實名和信用,讓信用良好的用戶能夠體驗到“先乘車後付款”,甚至不少地鐵還支援了花唄付款,這對於用戶體驗來說又是進一步的提升。

至此不難看出,新潮的互聯網和傳統的公共出行之間產生化學反應的大前提,並非是顛覆,而是在原有基礎之上進行增量、賦能。像杭州這樣的城市,其公共出行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入局的互聯網想要全盤推翻原有的玩家來重塑格局,難於登天。

因此這也在考驗著互聯網企業的協同智慧。像支付寶這樣,從行業的高度切入進去,同公眾、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皆做好協調,同時不斷進行探索,從“乘車碼”這樣的產品方案再到“電子公交卡”這樣的產業方案,都是致力於降低行業成本,提高行業效率,提升用戶體驗。與此同時,類似公交雲、小碼聯城、通卡聯城、佳都資料等與螞蟻金服一起開拓這一領域的公司也都獲得了快速成長。

互聯網+賦能的更多可能性

“始于支付,超越支付”。在螞蟻金服公共服務事業部總經理劉曉捷看來,目前的智慧公交系統雖然看上去只是一個支付的問題,但其背後的核心是幫助交通網絡和乘客實現數位化,在這個背景上進行更多探索。

在熊出墨請注意看來,互聯網+的賦能還將展現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是有望解決城市擁堵問題。

實際上交通擁堵是中國城市化建設與發展面臨的頑疾。交通部副部長劉小明曾經說過,“解決擁堵問題,還是要靠公共交通。”而隨著互聯網公司的介入,通過移動支付提升效率和體驗,通過積累資料來優化公交路線,甚至提供定制公司,能夠在相當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共交通的運營效率,公交行業的服務品質有所回升,那麼更多人選擇公交出行也指日可待,擁堵問題也有望得到緩解。

第二,為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認為,當公共交通實現了智慧化後,將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體系進一步融合,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效率。

比如智慧出行系統能夠打通公交、地鐵以及網約車、共用單車等系統,為使用者推薦效率更高的綜合性出行方案,而當這一城市基礎型的系統實現數位化以後,不僅效率能夠得以提升,反過來還可以推動商業、醫療、教育等城市系統的智慧水準。

第三,讓城市公共服務有機會形成商業化閉環。

相比于打車和單車,公交地鐵的體量巨大,據行業估算,公交地鐵每天的交易量達到3億筆,超過了外賣、共用單車、網約車等平臺的交易筆數總和。此前全國的公交系統,幾乎都處於虧損狀態,主要依靠政府財政補貼。

如今這些資料在資訊化之後,相當於給各地公交公司匯總了百萬甚至千萬的活躍線上用戶,而基於這些使用者和資料,公交公司可以通過打通公共出行的商圈、商戶甚至旅遊資源來為使用者提供更多服務,形成人與服務、人與商業之間的閉環。

比如,西安地鐵就在籌備一條名叫“小安”的網紅地鐵,欲將新零售、文娛、旅遊等等概念應用到地鐵的運營中,探索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商業化。在他們看來,這就把以前的乘地鐵變成了“逛”地鐵。

在未來,擁擠、沒座位、換乘浪費時間、沒有直達線路……這些可能阻礙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理由都在逐一消失。

未來,坐公車的體驗有望和自己開車一樣方便,能夠在出門前就規劃好不擁堵且人流少的公車,還能看到車輛什麼時候到站,是否擁堵,甚至按照你的需求來定制線路。小夥伴很快就會回頭轉向,和你一起重新擁抱公交、地鐵。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熊出墨請注意」

零錢使用率下降了20%;石家莊公交最高時每日零錢減少量達到了30萬元;濟南公交接入支付寶後,每日人力整理點零幣減少近10萬元,每日按照1萬/天計算,節約人力10人次。

如今,在支付寶的推動下,已經有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廣州、鄭州等50多個城市實現了公交和地鐵掃碼乘車,騰訊也在加速這一領域的佈局,在去年下半年進入這一領域後,又推廣落地至青島、駐馬店、佛山、合肥、濟南等城市。

在巨頭們的推動下,互聯網+公共出行開始落地、生根和發芽並快速成長起來。

互聯網賦能下的回春

最大的改變是公交出行行業運營效率的提升,而帶來最直觀的變化是客運人數的回升。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武漢公交集團的常規公交客運量自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增長,接近15億人次。這距離武漢市政府、武漢交通集團與螞蟻金服集團共同召開發佈會宣佈要將武漢市打造成為移動智慧城市新標杆僅過去了不到半年的時間。

在武漢市公交集團資訊中心主任肖英看來,這個數字變化背後是公交線路網調整、換乘優惠政策、公交專用道使用、夜行公交運營等一系列硬體設施和軟體服務的配套優化調整後的結果。

除了客運量出現增長,在資料優化方面,武漢公共出行也從中唱到了“互聯網+”的甜頭。武漢市公交的資料更新的頻次超過了全國的其他城市,平均每天更新超過5次。並且通過資料採擷,武漢公交得到了乘客出行的需求熱力圖,對111條公交路線進行了優化,公交線網長度同比增長196.1公里,調整20條道路空白點。

很明顯,如此一來就解決了前文中所說的傳統公交出行中存在的BUG,提高了公交出行的效率,並且優化了乘車體驗,乘客回流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在擁抱互聯網+走在前列的杭州亦是如此。2017年5月23日,杭州市民卡與支付寶合作上線了“杭州通支付寶電子公交卡”,7個月即開卡超過330萬,截至今年3月底,杭州通支付寶公交卡累計開卡472萬張,“相當於半年幹了以前兩年的活兒。”杭州市民卡中心董事長徐曉表示。

但老話說知易行難,我們今天看到這些切切實實的改變,背後其實蘊藏著以支付寶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幾年的艱苦攻關。這一點熊出墨請注意在此前的文章《啃下了掃碼坐公交之後,螞蟻金服在圖謀什麼?》也有提到。

眾所周知的一個問題,移動支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其中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就是網路不穩定。尤其是在公共出行場景,更是把這個問題放大。站在支付寶的角度,若真想將移動支付在公共出行普及開來,其必須解決這一難題。

最終支付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雙離線二維碼支付,與平時購物支付時不同,乘客在乘坐公交是的支付資訊並非瞬間顯示,而是在“叮叮”聲響後的大約2-3秒。此項技術保證了在0.3秒內,在閘機、手機雙雙離線的情況市民也可以順利刷卡乘車。

除了解決網路穩定性問題之外,這個二維碼還被賦予了更重的使命,那就是推動“信用社會”的理念。支付寶通過引入實名和信用,讓信用良好的用戶能夠體驗到“先乘車後付款”,甚至不少地鐵還支援了花唄付款,這對於用戶體驗來說又是進一步的提升。

至此不難看出,新潮的互聯網和傳統的公共出行之間產生化學反應的大前提,並非是顛覆,而是在原有基礎之上進行增量、賦能。像杭州這樣的城市,其公共出行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入局的互聯網想要全盤推翻原有的玩家來重塑格局,難於登天。

因此這也在考驗著互聯網企業的協同智慧。像支付寶這樣,從行業的高度切入進去,同公眾、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皆做好協調,同時不斷進行探索,從“乘車碼”這樣的產品方案再到“電子公交卡”這樣的產業方案,都是致力於降低行業成本,提高行業效率,提升用戶體驗。與此同時,類似公交雲、小碼聯城、通卡聯城、佳都資料等與螞蟻金服一起開拓這一領域的公司也都獲得了快速成長。

互聯網+賦能的更多可能性

“始于支付,超越支付”。在螞蟻金服公共服務事業部總經理劉曉捷看來,目前的智慧公交系統雖然看上去只是一個支付的問題,但其背後的核心是幫助交通網絡和乘客實現數位化,在這個背景上進行更多探索。

在熊出墨請注意看來,互聯網+的賦能還將展現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是有望解決城市擁堵問題。

實際上交通擁堵是中國城市化建設與發展面臨的頑疾。交通部副部長劉小明曾經說過,“解決擁堵問題,還是要靠公共交通。”而隨著互聯網公司的介入,通過移動支付提升效率和體驗,通過積累資料來優化公交路線,甚至提供定制公司,能夠在相當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共交通的運營效率,公交行業的服務品質有所回升,那麼更多人選擇公交出行也指日可待,擁堵問題也有望得到緩解。

第二,為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認為,當公共交通實現了智慧化後,將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體系進一步融合,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效率。

比如智慧出行系統能夠打通公交、地鐵以及網約車、共用單車等系統,為使用者推薦效率更高的綜合性出行方案,而當這一城市基礎型的系統實現數位化以後,不僅效率能夠得以提升,反過來還可以推動商業、醫療、教育等城市系統的智慧水準。

第三,讓城市公共服務有機會形成商業化閉環。

相比于打車和單車,公交地鐵的體量巨大,據行業估算,公交地鐵每天的交易量達到3億筆,超過了外賣、共用單車、網約車等平臺的交易筆數總和。此前全國的公交系統,幾乎都處於虧損狀態,主要依靠政府財政補貼。

如今這些資料在資訊化之後,相當於給各地公交公司匯總了百萬甚至千萬的活躍線上用戶,而基於這些使用者和資料,公交公司可以通過打通公共出行的商圈、商戶甚至旅遊資源來為使用者提供更多服務,形成人與服務、人與商業之間的閉環。

比如,西安地鐵就在籌備一條名叫“小安”的網紅地鐵,欲將新零售、文娛、旅遊等等概念應用到地鐵的運營中,探索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商業化。在他們看來,這就把以前的乘地鐵變成了“逛”地鐵。

在未來,擁擠、沒座位、換乘浪費時間、沒有直達線路……這些可能阻礙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理由都在逐一消失。

未來,坐公車的體驗有望和自己開車一樣方便,能夠在出門前就規劃好不擁堵且人流少的公車,還能看到車輛什麼時候到站,是否擁堵,甚至按照你的需求來定制線路。小夥伴很快就會回頭轉向,和你一起重新擁抱公交、地鐵。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熊出墨請注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