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散淡高人張伯駒與暫得之樂胡惠春

由於民國時期的資本盈利率十分可觀, 在北方陸續出現了四家著名的商業銀行:鹽業、金城、中南和大陸銀行。 其中鹽業銀行創始人張鎮芳的獨子張伯駒、中南銀行總經理胡筆江的長子胡惠春, 雖是銀行大佬的公子, 後來卻都成為名垂青史的收藏家。 前者癡迷于歷代書畫, 藏品基本捐給了北京故宮;後者鍾情於明清瓷器, 大量珍藏獻給了上海博物館。

張伯駒:散淡高人出塵世

民國四公子 張伯駒, 博雅通脫, 是造詣高深的鑒藏家、書法家、詩詞學家。

眾所周知, 張伯駒把傾家蕩產購藏的傳世最古墨蹟《平復帖》、最古畫卷《遊春圖》等捐給了北京故宮。 然而, 能有此壯舉的高人, 他的境界和胸懷一定遠不止於此。 他的為學與做人, 他的“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 才是張伯駒生命真正的氣息和光澤。

中國傳世最古畫跡 隋 展子虔《遊春圖》, 距今1400多年, 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

1946年, 張伯駒為之幾乎傾家蕩產, 以240兩黃金購藏之。

七歲過繼不愛戎裝愛古裝

清末民初的河南項城, 有兩姓大戶:袁世凱家族和書香門第的張家。 張袁兩家不僅是姻親(張家千金嫁給袁世凱長兄), 更是政治和經濟上的緊密同盟。

年幼的張伯駒(1898-1982)原本和這些沒什麼關係, 因為他的生父、排行老六的張錦芳是一位喜愛詩詞的地方鄉紳。 直到他七歲時被過繼給遠在天津、排行老五的伯父張鎮芳——張家當時最有錢有勢的人, 張伯駒的人生自此改變了。

這位清末民初的活躍人物張鎮芳(1863-1933)是光緒進士、袁世凱哥哥的內弟。 袁世凱當上直隸總督後, 把他從戶部調出, 主管鹽政。 後升任鹽運使、直隸按察使, 還曾當上河南都督, 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長。 在袁世凱的支持下, 1915年3月, 以擅長理財而出名的張鎮芳在天津創辦了北方第一家商業銀行——鹽業銀行。 就是這麼一位官運亨通、財運發達的張家頂樑柱, 其兩子女卻先後夭折。 42歲的張鎮芳只好與已有4個孩子的弟弟張錦芳商量,

將弟弟的長子和幼女過繼給自己。 這個長子就是張伯駒, 他日後繼承了張鎮芳的龐大家產。

張伯駒確實是個好苗子, 7歲入私塾, 9歲就能寫詩, 大家都稱他“神童”。 由於張鎮芳與袁世凱非同一般的關係, 伯駒自幼也常有機會與袁家接觸, 後來還曾與袁世凱的幾個兒子同在英國人辦的一所書院讀書。 接受傳統和西式教育後, 張伯駒順理成章地當了幾年軍人。 先是在袁世凱的陸軍裡受訓, 其後又在軍閥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部任參謀之類的職務。 但書生氣息的張伯駒哪裡是當軍人的材料, 他從骨子裡厭倦軍隊生活, 認為當軍人是一種恥辱。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 他對軍閥混戰的局面徹底失望, 從此放棄行伍仕途。

1927年起, 三十而立的張伯駒投身金融界, 協助父親打理銀行, 任鹽業銀行常務董事。 這個差事清閒自由多了, 讓張伯駒壓抑良久的文人本性終於得以釋放。 退去軍裝的他, 長年一襲傳統長衫, 利用自家的優越條件, 在家藏的古典文史書中找到了一方馳騁的天地。 寫詩填詞、收藏書畫、聽曲學戲, 陶醉在中國古文化最精雅的層面。 這終究是像極了自己的生父, 那樣淡泊名利、吟詠風雅。

張伯駒夫人潘素,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邊,長長的黑旗袍和長長的耳墜子襯出溫柔的民國風韻。

才子遇佳人英雄識英雄

在事業上幾經輾轉的張伯駒,38歲之前已娶三房太太。前兩位都沒有生養,三姨太為他生下兒子張柳溪。這是張鎮芳期盼已久的孫子,所以此後就和張伯駒說,不允許他再娶妻子了。但是1935年,張伯駒還是在上海遇見了令他一見傾心、成為真正知音的潘素。兩人自此相惜相愛近半個世紀,共同經歷了無數盛衰、榮辱和悲喜。

奇女子潘素(1915—1992)的祖上是清道光時宰相潘世恩。這麼說來,她與畫家吳湖帆的原配妻子潘靜淑,都是蘇州顯貴潘家的千金,只是輩分不同。潘素從小受到母親良好的淑女教育,女紅、繪畫、撫琴等,都有學習,也是見過世面的小姑娘。不料13歲時,母親病逝,而父親潘智合又是紈絝子弟,家道中落。豆蔻年華的潘素就被繼母賣入歡笑場所,直到7年後遇上張伯駒。

一位朱門繡戶的青澀小姑娘,喪母之後被送入歡場,這其中長久的身心磨難,只有潘素自己吞下。時間久了,為了生存,擁有閉月羞花之貌的潘素,邊彈琵琶邊唱曲兒,在上海灘的“花界”也是一位頭牌了。小小年紀就經過大起大落的潘素,旁人只識得她的美貌,卻不識得她的內秀。才子張伯駒初見“江南第一美女”潘素,驚為天人,一見鍾情。這實則是英雄識英雄,慧眼識明珠。

於是張伯駒救潘素於“虎口”之中,篤定將她娶回家。別看潘素當時只有20歲,高貴的出身和豐富的閱歷讓她恰恰能懂得夫君的超逸不俗,欣賞並看重。她自己也有相似的“慧根”。這正是為什麼張伯駒尊重她、愛惜她、成就她。不僅讓潘素拜師學畫,也讓她拜師學習古文,並潛心觀摩張府珍貴書畫真跡。靈性十足的潘素悉心鑽研隋唐兩宋工筆重彩畫法,並陪伯駒遊歷名山大川,進行實地寫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日後畫風細密嚴謹、金碧緋映,成為頗有造詣的青綠山水畫家。

潘素的青綠山水作品設色妍麗,清潤而有光影,卻傳達出幽深淡遠的意境。

這幅《峒關蒲雪》 便是極好的例子。

傾家購國寶傾囊贈故宮

張伯駒最為看重的是自己的詞人身份,他曾說:“文物,有錢則可到手;若少眼力,可請人幫忙。而詩,完全要靠自己。”但是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還是收藏家。他與末代皇帝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並稱“民國四公子”。

經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上陽臺貼》、唐代詩人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藝術史上璀璨之傑作。 其中,《平復帖》和《遊春圖》最為如雷貫耳,合稱雙壁。

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法墨蹟。張伯駒起初是在湖北一次賑災書畫會上見到此帖,當時是舊王孫溥心畬的寶藏。溥在1936年將所藏的國寶級名作唐代韓幹《照夜白圖》賣於他人,後流於海外。這件事讓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據文物大家王世襄回憶,張伯駒深恐《平復帖》蹈此覆轍,因此委託琉璃廠一家老闆向溥心畬求售。但溥索價20萬大洋,張伯駒力不能勝而未果。第二年他又請張大千也向溥求購,同樣在20萬大洋的要價前止步。

1937年盧溝橋事變,當時鹽業銀行總部仍設在天津,張伯駒往返于北平與天津之間,在火車上碰到民國教育總長溥增湘,聊到想買《平復帖》的事。溥增湘說,哎,正好啊,他母親去世,家裡急需錢發喪。在他的撮合下,張伯駒最終以4萬大洋拿下,並欣喜地將北平寓所命名為平復堂。4萬塊大洋是多少?有文章記民國時清華法學院院長陳岱孫先生,說他月收入400多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4萬元。那麼,不考慮嚴重通脹,僅從面上數字折算,77年前張伯駒為購長不足一尺的《平復帖》用去400多萬元,這真是普通人不能想像的天價。

中國傳世最古墨蹟 西晉 陸機《平復帖》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

張伯駒1937年以4萬大洋買下它。

在購得《平復帖》十年之後的1946年,北平古玩界傳出消息:琉璃廠玉池山房的老闆馬霽川,正出售一件非同尋常的“東北貨”(古董商對流落山海關外的文物珍寶的叫法)。這幅古畫正是稀世珍寶《遊春圖》。就在一年前,這位馬老闆剛剛把另一件“東北貨”、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500兩黃金賣給張大千。為此,張大千不得不退掉了預購的一座清王府大宅。

隋代展子虔《遊春圖》是中國存世最早的山水畫卷。張伯駒原本建議故宮出面買下,並表示如果經費不夠,自己“願代周轉”,但故宮方面沒有回應。無奈之下,張伯駒決心個人出面。他忍痛將弓弦胡同占地十多畝的精美宅院(原為李蓮英舊墅)出售2100美金,再用美元換成220兩黃金。加上夫人潘素賣掉珠寶首飾的20兩黃金,才使得《遊春圖》未流出國外。

《遊春圖》是保下來了,但張伯駒也從豪門巨富變為債臺高築,甚而生命堪虞。原來,重金買下《遊春圖》的事被傳開後,張伯駒被可怕綁匪——汪偽特工總部的“76號”特務組織盯上了。他們沖著張的錢財而來,稍後在上海綁架了他,贖金開價300萬(偽幣)。然而張伯駒“甯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僵持八個月之久,綁匪終於妥協,贖金降至40萬。潘素到處借錢,這才贖回了丈夫。

重見天日後,張伯駒很快離開上海,取道南京、河南來到西安。潘素將唯一的年幼女兒張傳彩托給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後來的幾年裡,張傳彩只記得父母一次次往返于北京和西安,長大後才知道,母親潘素為了不讓這些國寶級的字畫出任何意外,將它們偷偷地縫在被子裡,一路擔驚受怕地帶出北京。

1952年,張伯駒和潘素夫婦把這幅幾乎讓他們“傾家蕩產”的《遊春圖》,以購時之原價讓與故宮。1956年,更將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等八件古代字畫極品,無償捐獻。它們至今仍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張伯駒舊藏 明 唐寅 《王蜀宮妓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打為右派依然故我

捐獻國寶後不到一年,社會氣候急轉直下,花甲之年的張伯駒竟被打成“右派”。車馬喧囂的張府頓時門庭冷落。1961年,張伯駒夫婦在北京的處境實在艱難,偏居到長春工作。“文革”中他們經歷千溝萬壑,在此恐怕只得省略千言萬語。

儘管如此,王世襄說:“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難的三年,我曾幾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齡增長,心情神態和20年前住在李蓮英舊宅時並無差異。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這樣散淡高妙的個性,正是民國遺老張伯駒的硬度之所在。無論時局用不用他,他都是這樣,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過著他的那份生活。即使曠日持久、威力無比的文革,也沒能“消化”掉這根老硬骨頭。

從1958年被劃為“右派”到1982年去世(1980年才平反),張伯駒晚年的這25載時光,基本都是在清貧和不受待見的逆流中過活,與往昔富家公子的日子簡直天壤之別。但他仿若閑雲野鶴般置身世外,選擇做一位“大忍人”。也或許,他沒有選擇。 就在這樣步履維艱的晚年,他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用筆飄逸,如春蠶吐絲,人稱“鳥羽體”,像極了他本人自由自在、博雅通脫的心性。

若去上海博物館二樓,會看到一個清雅別致的展廳 “暫得樓陶瓷館”。暫得樓的主人正是民國上海大藏家胡惠春,主要珍藏明清禦瓷,尤愛單色釉。他晚年以捐贈和拍賣的方式散去大量藏品。千帆過眼、繁華落盡,那時的胡惠春已不再執著於器物的擁有,而進入到空無之境。

1955年,45歲的胡惠春,儀錶堂堂。

虎父無犬子大學始收藏

暫得樓樓主胡惠春(1911-1995)與張伯駒一樣,也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傳奇父親——被稱為“中國十大銀行家”之一的胡筆江。

胡筆江20歲時就喜得長子胡惠春,那時他還在揚州仙女廟義善源銀號當店員。聰明又勤奮的胡店員,就在這最基層的職位上扎扎實實積累了幾年經驗。後來經人介紹,他進入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任調查專員。1914年升任北京分行經理。胡經理主持行事,井井有條,營業猛增,成績斐然,這讓交行的老大樑士詒頗為滿意。於是,自從胡惠春有記憶起,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銀行界精英。

銀行家父親並沒有急功近利地把兒子培養為金融人士,而是聘請名師在家教授四書五經,使其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先成人、後成才。中學畢業後,胡惠春進入當時著名的燕京大學,攻讀地質學。這個學科和家族的金融行業無關,和他當時的文史藝術興趣也無關。至於為什麼會選此冷門,現在已不得而知。總之大學時,胡惠春就喜歡上了陶瓷,開始了收藏。

胡氏全家福。1950年在香港。後排胡惠春、胡夫人王華雲、長女胡盈瑩。前排兒子胡建國、二女胡安琪。

婚姻登對子承父業

大學結束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力下,21歲的胡惠春很快成婚了。新娘是16歲的大家閨秀王華雲,甜美賢慧、知書達理。1932年王家與胡家聯姻時,均為名傾一方的望族。王華雲的父親王景琦,少年入舉,字冠八邑,憑藉書法名聲大噪。民國後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文史資料所載《王氏兄弟小傳》提及王景琦生活時說:王景琦家財富裕,為人不謀權不爭利,“故里人很尊敬他,稱王三太爺,不失為舊社會之一名士”。

相比之下,金融大家胡家更為顯赫。胡筆江當時的事業如日中天,與南洋華僑黃奕柱創辦中南銀行已有十年之久。他以金融家身份與政界過從甚密,1933年被民國“四大家族”成員之一的宋子文指派為交通銀行董事長。1938年8月24日,胡筆江從香港乘坐飛機,準備到西安與民國政府要員商討戰時金融問題,不料起飛不久,即在廣東中山市上空遭到日本軍用飛機截擊,機墜人亡。58歲的胡筆江遇難後,國民政府追認他為烈士,蔣介石電唁其家屬,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都送了花圈挽聯,在挽聯中稱其為“金融鉅子”。

父親的突然離世無疑對長子胡惠春是一道猛烈的晴天霹靂。在承受巨大悲痛之後,胡惠春仿佛一夜長大。他必須擔當責任,撐起整個大家族。他必須放棄以文史與藝術為主業的想法,子承父業,挑起大樑,掌管中南銀行。

雖然晚年的他回憶一生時常常困惑在過去的生命歷程中,是否走錯了路。他認為自己實在應該從事文化活動。自從購藏第一件藝術品開始,他對每件重要藏品及其相關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反而於他本身銀行有關的事宜,卻似乎印象不深。然而,人生沒有回頭路。如果當初他選擇走藝術道路,還會有後來的大藏家胡惠春嗎?

1980年代初,70多歲的胡惠春在自家客廳。

客廳前端放置一對明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後面擺放一對有蓋青花大罐,

中間單放一件霸氣十足的粉彩蟠桃天球瓶。都是價值連城的禦瓷珍品。

欣然而遇好古敏求

在忙碌的銀行事務之外,胡惠春一直沒有停下收藏的腳步。他欣賞書畫之博大精深、寫懷抒情;喜歡文玩之含蓄婉轉、詼諧風趣;更醉心於禦瓷之雅致細膩、傲綻華彩。他給自己的堂名取之“暫得樓”,句出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這不僅表達樓主對藏品欣然而遇的喜悅心情,更折射出胡惠春不執迷於私人對器物的佔有。

由於他篤學尚古、專精覃思,胡惠春1945年就曾受聘為北京故宮陶瓷專門委員,那年他才35歲。1950年,他又受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他任此委員時,就將他珍藏的明清官窯瓷器等各類文物268件捐獻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這一大宗珍貴瓷器,對於籌建當時文物基礎極為薄弱的上海博物館,可以說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胡惠春舊藏 清乾隆 茶葉末釉如意耳葫蘆尊,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1164萬港元被亞洲古董商拿下。

此尊妖嬈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十分養眼。

1960年,胡惠春又積極參與創建香港著名文物收藏團體——敏求精舍。後曾八次擔任敏求精舍的主席。“敏求”語出《論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並不是天生就懂得,而是追慕古人、勤奮求索罷了。所以“敏求精舍”就是勤奮研習古代文化的修煉之地。胡惠春到了晚年健康轉壞,原來飽滿的臉頰都瘦削下去。雖不能再參加敏求的活動,他仍然稱之為“我們的會舍”。

胡惠春舊藏 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被亞洲古董商以458萬港元買下。

退休後,胡惠春移居美國,西方收藏界習慣稱呼其為 J. M. Hu。他執著地追求藏品之完美,令人印象深刻。任何一件清代官窯瓷器若有絲毫瑕疵,他都不會接受。藏品成雙配對,以達到陳列時的美觀,這是胡惠春在收藏中追求完美的另一種表現。登門胡府拜訪過的已故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曾說:“胡先生對陳設之講究,可以說達到美輪美奐的佳境。傢俱完全是清初之紫檀,四壁懸掛明代緙絲花鳥樹石畫,瓷器對稱陳列,此外一無雜物,氣象清雅脫俗。”

他的部分藏品在1985年6月交給紐約蘇富比舉辦專場拍賣,轟動一時。該場拍賣共計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原藏1對,這次拍賣只拿出1件)以110萬美元成交,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最高紀錄。事隔7年,胡惠春將另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再交蘇富比拍賣,結果拍到260萬美元,再創中國瓷器當年的超高天價。胡惠春除透過拍賣釋出藏品外,1989年更將101件自晉至清的歷代瓷器精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上博為其出版專書,並以胡氏堂號“暫得樓”為名,開闢專館陳列。2012年,香港蘇富比隆重推出胡惠春遺珍專場——“敦樸涵芳:胡惠春舊藏清代單色禦瓷”,12件瑰寶全數成交,創下成交率100%的白手套佳績,總額高達8446萬港元。

然而,垂暮之年的胡惠春對藝術及收藏失去了興趣。他晚年曾寫下老子《道德經》中的語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指愛的太深、擁有的太多,必會為其所累。這位感性、敏銳及熱誠的收藏家,終究看透緣起緣滅,領悟生死輪回,不再執著於“收藏”,而是學會“放手”。這正是他全身而退、進入空性的歸宿。

1985年,紐約蘇富比推出胡惠春的暫得樓珍藏名瓷專拍,拍品79件。這是當時的拍賣圖錄。

封面重器:明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拍得110萬美元,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最高價的紀錄。

胡惠春舊藏 清乾隆 仿汝釉花觚一對,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506萬港元被香港藏家購入。

專業送拍,目前國內業務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國嘉德;海外業務有送拍澳門中信,香港皇室貴族,中國藝海,臺灣中正,香港勞倫斯,新加坡金沙,美國大聯盟,阿聯酋迪拜拍賣等,承諾送不進去全額退款,根據各拍賣行歷史成交記錄為您選擇您藏品適合的拍賣行合作上拍。

張伯駒夫人潘素,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邊,長長的黑旗袍和長長的耳墜子襯出溫柔的民國風韻。

才子遇佳人英雄識英雄

在事業上幾經輾轉的張伯駒,38歲之前已娶三房太太。前兩位都沒有生養,三姨太為他生下兒子張柳溪。這是張鎮芳期盼已久的孫子,所以此後就和張伯駒說,不允許他再娶妻子了。但是1935年,張伯駒還是在上海遇見了令他一見傾心、成為真正知音的潘素。兩人自此相惜相愛近半個世紀,共同經歷了無數盛衰、榮辱和悲喜。

奇女子潘素(1915—1992)的祖上是清道光時宰相潘世恩。這麼說來,她與畫家吳湖帆的原配妻子潘靜淑,都是蘇州顯貴潘家的千金,只是輩分不同。潘素從小受到母親良好的淑女教育,女紅、繪畫、撫琴等,都有學習,也是見過世面的小姑娘。不料13歲時,母親病逝,而父親潘智合又是紈絝子弟,家道中落。豆蔻年華的潘素就被繼母賣入歡笑場所,直到7年後遇上張伯駒。

一位朱門繡戶的青澀小姑娘,喪母之後被送入歡場,這其中長久的身心磨難,只有潘素自己吞下。時間久了,為了生存,擁有閉月羞花之貌的潘素,邊彈琵琶邊唱曲兒,在上海灘的“花界”也是一位頭牌了。小小年紀就經過大起大落的潘素,旁人只識得她的美貌,卻不識得她的內秀。才子張伯駒初見“江南第一美女”潘素,驚為天人,一見鍾情。這實則是英雄識英雄,慧眼識明珠。

於是張伯駒救潘素於“虎口”之中,篤定將她娶回家。別看潘素當時只有20歲,高貴的出身和豐富的閱歷讓她恰恰能懂得夫君的超逸不俗,欣賞並看重。她自己也有相似的“慧根”。這正是為什麼張伯駒尊重她、愛惜她、成就她。不僅讓潘素拜師學畫,也讓她拜師學習古文,並潛心觀摩張府珍貴書畫真跡。靈性十足的潘素悉心鑽研隋唐兩宋工筆重彩畫法,並陪伯駒遊歷名山大川,進行實地寫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日後畫風細密嚴謹、金碧緋映,成為頗有造詣的青綠山水畫家。

潘素的青綠山水作品設色妍麗,清潤而有光影,卻傳達出幽深淡遠的意境。

這幅《峒關蒲雪》 便是極好的例子。

傾家購國寶傾囊贈故宮

張伯駒最為看重的是自己的詞人身份,他曾說:“文物,有錢則可到手;若少眼力,可請人幫忙。而詩,完全要靠自己。”但是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還是收藏家。他與末代皇帝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並稱“民國四公子”。

經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上陽臺貼》、唐代詩人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藝術史上璀璨之傑作。 其中,《平復帖》和《遊春圖》最為如雷貫耳,合稱雙壁。

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法墨蹟。張伯駒起初是在湖北一次賑災書畫會上見到此帖,當時是舊王孫溥心畬的寶藏。溥在1936年將所藏的國寶級名作唐代韓幹《照夜白圖》賣於他人,後流於海外。這件事讓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據文物大家王世襄回憶,張伯駒深恐《平復帖》蹈此覆轍,因此委託琉璃廠一家老闆向溥心畬求售。但溥索價20萬大洋,張伯駒力不能勝而未果。第二年他又請張大千也向溥求購,同樣在20萬大洋的要價前止步。

1937年盧溝橋事變,當時鹽業銀行總部仍設在天津,張伯駒往返于北平與天津之間,在火車上碰到民國教育總長溥增湘,聊到想買《平復帖》的事。溥增湘說,哎,正好啊,他母親去世,家裡急需錢發喪。在他的撮合下,張伯駒最終以4萬大洋拿下,並欣喜地將北平寓所命名為平復堂。4萬塊大洋是多少?有文章記民國時清華法學院院長陳岱孫先生,說他月收入400多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4萬元。那麼,不考慮嚴重通脹,僅從面上數字折算,77年前張伯駒為購長不足一尺的《平復帖》用去400多萬元,這真是普通人不能想像的天價。

中國傳世最古墨蹟 西晉 陸機《平復帖》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

張伯駒1937年以4萬大洋買下它。

在購得《平復帖》十年之後的1946年,北平古玩界傳出消息:琉璃廠玉池山房的老闆馬霽川,正出售一件非同尋常的“東北貨”(古董商對流落山海關外的文物珍寶的叫法)。這幅古畫正是稀世珍寶《遊春圖》。就在一年前,這位馬老闆剛剛把另一件“東北貨”、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500兩黃金賣給張大千。為此,張大千不得不退掉了預購的一座清王府大宅。

隋代展子虔《遊春圖》是中國存世最早的山水畫卷。張伯駒原本建議故宮出面買下,並表示如果經費不夠,自己“願代周轉”,但故宮方面沒有回應。無奈之下,張伯駒決心個人出面。他忍痛將弓弦胡同占地十多畝的精美宅院(原為李蓮英舊墅)出售2100美金,再用美元換成220兩黃金。加上夫人潘素賣掉珠寶首飾的20兩黃金,才使得《遊春圖》未流出國外。

《遊春圖》是保下來了,但張伯駒也從豪門巨富變為債臺高築,甚而生命堪虞。原來,重金買下《遊春圖》的事被傳開後,張伯駒被可怕綁匪——汪偽特工總部的“76號”特務組織盯上了。他們沖著張的錢財而來,稍後在上海綁架了他,贖金開價300萬(偽幣)。然而張伯駒“甯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僵持八個月之久,綁匪終於妥協,贖金降至40萬。潘素到處借錢,這才贖回了丈夫。

重見天日後,張伯駒很快離開上海,取道南京、河南來到西安。潘素將唯一的年幼女兒張傳彩托給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後來的幾年裡,張傳彩只記得父母一次次往返于北京和西安,長大後才知道,母親潘素為了不讓這些國寶級的字畫出任何意外,將它們偷偷地縫在被子裡,一路擔驚受怕地帶出北京。

1952年,張伯駒和潘素夫婦把這幅幾乎讓他們“傾家蕩產”的《遊春圖》,以購時之原價讓與故宮。1956年,更將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等八件古代字畫極品,無償捐獻。它們至今仍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張伯駒舊藏 明 唐寅 《王蜀宮妓圖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打為右派依然故我

捐獻國寶後不到一年,社會氣候急轉直下,花甲之年的張伯駒竟被打成“右派”。車馬喧囂的張府頓時門庭冷落。1961年,張伯駒夫婦在北京的處境實在艱難,偏居到長春工作。“文革”中他們經歷千溝萬壑,在此恐怕只得省略千言萬語。

儘管如此,王世襄說:“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難的三年,我曾幾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齡增長,心情神態和20年前住在李蓮英舊宅時並無差異。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這樣散淡高妙的個性,正是民國遺老張伯駒的硬度之所在。無論時局用不用他,他都是這樣,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過著他的那份生活。即使曠日持久、威力無比的文革,也沒能“消化”掉這根老硬骨頭。

從1958年被劃為“右派”到1982年去世(1980年才平反),張伯駒晚年的這25載時光,基本都是在清貧和不受待見的逆流中過活,與往昔富家公子的日子簡直天壤之別。但他仿若閑雲野鶴般置身世外,選擇做一位“大忍人”。也或許,他沒有選擇。 就在這樣步履維艱的晚年,他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用筆飄逸,如春蠶吐絲,人稱“鳥羽體”,像極了他本人自由自在、博雅通脫的心性。

若去上海博物館二樓,會看到一個清雅別致的展廳 “暫得樓陶瓷館”。暫得樓的主人正是民國上海大藏家胡惠春,主要珍藏明清禦瓷,尤愛單色釉。他晚年以捐贈和拍賣的方式散去大量藏品。千帆過眼、繁華落盡,那時的胡惠春已不再執著於器物的擁有,而進入到空無之境。

1955年,45歲的胡惠春,儀錶堂堂。

虎父無犬子大學始收藏

暫得樓樓主胡惠春(1911-1995)與張伯駒一樣,也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傳奇父親——被稱為“中國十大銀行家”之一的胡筆江。

胡筆江20歲時就喜得長子胡惠春,那時他還在揚州仙女廟義善源銀號當店員。聰明又勤奮的胡店員,就在這最基層的職位上扎扎實實積累了幾年經驗。後來經人介紹,他進入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任調查專員。1914年升任北京分行經理。胡經理主持行事,井井有條,營業猛增,成績斐然,這讓交行的老大樑士詒頗為滿意。於是,自從胡惠春有記憶起,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銀行界精英。

銀行家父親並沒有急功近利地把兒子培養為金融人士,而是聘請名師在家教授四書五經,使其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先成人、後成才。中學畢業後,胡惠春進入當時著名的燕京大學,攻讀地質學。這個學科和家族的金融行業無關,和他當時的文史藝術興趣也無關。至於為什麼會選此冷門,現在已不得而知。總之大學時,胡惠春就喜歡上了陶瓷,開始了收藏。

胡氏全家福。1950年在香港。後排胡惠春、胡夫人王華雲、長女胡盈瑩。前排兒子胡建國、二女胡安琪。

婚姻登對子承父業

大學結束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力下,21歲的胡惠春很快成婚了。新娘是16歲的大家閨秀王華雲,甜美賢慧、知書達理。1932年王家與胡家聯姻時,均為名傾一方的望族。王華雲的父親王景琦,少年入舉,字冠八邑,憑藉書法名聲大噪。民國後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文史資料所載《王氏兄弟小傳》提及王景琦生活時說:王景琦家財富裕,為人不謀權不爭利,“故里人很尊敬他,稱王三太爺,不失為舊社會之一名士”。

相比之下,金融大家胡家更為顯赫。胡筆江當時的事業如日中天,與南洋華僑黃奕柱創辦中南銀行已有十年之久。他以金融家身份與政界過從甚密,1933年被民國“四大家族”成員之一的宋子文指派為交通銀行董事長。1938年8月24日,胡筆江從香港乘坐飛機,準備到西安與民國政府要員商討戰時金融問題,不料起飛不久,即在廣東中山市上空遭到日本軍用飛機截擊,機墜人亡。58歲的胡筆江遇難後,國民政府追認他為烈士,蔣介石電唁其家屬,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都送了花圈挽聯,在挽聯中稱其為“金融鉅子”。

父親的突然離世無疑對長子胡惠春是一道猛烈的晴天霹靂。在承受巨大悲痛之後,胡惠春仿佛一夜長大。他必須擔當責任,撐起整個大家族。他必須放棄以文史與藝術為主業的想法,子承父業,挑起大樑,掌管中南銀行。

雖然晚年的他回憶一生時常常困惑在過去的生命歷程中,是否走錯了路。他認為自己實在應該從事文化活動。自從購藏第一件藝術品開始,他對每件重要藏品及其相關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反而於他本身銀行有關的事宜,卻似乎印象不深。然而,人生沒有回頭路。如果當初他選擇走藝術道路,還會有後來的大藏家胡惠春嗎?

1980年代初,70多歲的胡惠春在自家客廳。

客廳前端放置一對明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後面擺放一對有蓋青花大罐,

中間單放一件霸氣十足的粉彩蟠桃天球瓶。都是價值連城的禦瓷珍品。

欣然而遇好古敏求

在忙碌的銀行事務之外,胡惠春一直沒有停下收藏的腳步。他欣賞書畫之博大精深、寫懷抒情;喜歡文玩之含蓄婉轉、詼諧風趣;更醉心於禦瓷之雅致細膩、傲綻華彩。他給自己的堂名取之“暫得樓”,句出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這不僅表達樓主對藏品欣然而遇的喜悅心情,更折射出胡惠春不執迷於私人對器物的佔有。

由於他篤學尚古、專精覃思,胡惠春1945年就曾受聘為北京故宮陶瓷專門委員,那年他才35歲。1950年,他又受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他任此委員時,就將他珍藏的明清官窯瓷器等各類文物268件捐獻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這一大宗珍貴瓷器,對於籌建當時文物基礎極為薄弱的上海博物館,可以說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胡惠春舊藏 清乾隆 茶葉末釉如意耳葫蘆尊,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1164萬港元被亞洲古董商拿下。

此尊妖嬈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十分養眼。

1960年,胡惠春又積極參與創建香港著名文物收藏團體——敏求精舍。後曾八次擔任敏求精舍的主席。“敏求”語出《論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並不是天生就懂得,而是追慕古人、勤奮求索罷了。所以“敏求精舍”就是勤奮研習古代文化的修煉之地。胡惠春到了晚年健康轉壞,原來飽滿的臉頰都瘦削下去。雖不能再參加敏求的活動,他仍然稱之為“我們的會舍”。

胡惠春舊藏 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被亞洲古董商以458萬港元買下。

退休後,胡惠春移居美國,西方收藏界習慣稱呼其為 J. M. Hu。他執著地追求藏品之完美,令人印象深刻。任何一件清代官窯瓷器若有絲毫瑕疵,他都不會接受。藏品成雙配對,以達到陳列時的美觀,這是胡惠春在收藏中追求完美的另一種表現。登門胡府拜訪過的已故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曾說:“胡先生對陳設之講究,可以說達到美輪美奐的佳境。傢俱完全是清初之紫檀,四壁懸掛明代緙絲花鳥樹石畫,瓷器對稱陳列,此外一無雜物,氣象清雅脫俗。”

他的部分藏品在1985年6月交給紐約蘇富比舉辦專場拍賣,轟動一時。該場拍賣共計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原藏1對,這次拍賣只拿出1件)以110萬美元成交,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最高紀錄。事隔7年,胡惠春將另一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罐再交蘇富比拍賣,結果拍到260萬美元,再創中國瓷器當年的超高天價。胡惠春除透過拍賣釋出藏品外,1989年更將101件自晉至清的歷代瓷器精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上博為其出版專書,並以胡氏堂號“暫得樓”為名,開闢專館陳列。2012年,香港蘇富比隆重推出胡惠春遺珍專場——“敦樸涵芳:胡惠春舊藏清代單色禦瓷”,12件瑰寶全數成交,創下成交率100%的白手套佳績,總額高達8446萬港元。

然而,垂暮之年的胡惠春對藝術及收藏失去了興趣。他晚年曾寫下老子《道德經》中的語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指愛的太深、擁有的太多,必會為其所累。這位感性、敏銳及熱誠的收藏家,終究看透緣起緣滅,領悟生死輪回,不再執著於“收藏”,而是學會“放手”。這正是他全身而退、進入空性的歸宿。

1985年,紐約蘇富比推出胡惠春的暫得樓珍藏名瓷專拍,拍品79件。這是當時的拍賣圖錄。

封面重器:明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拍得110萬美元,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最高價的紀錄。

胡惠春舊藏 清乾隆 仿汝釉花觚一對,在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506萬港元被香港藏家購入。

專業送拍,目前國內業務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國嘉德;海外業務有送拍澳門中信,香港皇室貴族,中國藝海,臺灣中正,香港勞倫斯,新加坡金沙,美國大聯盟,阿聯酋迪拜拍賣等,承諾送不進去全額退款,根據各拍賣行歷史成交記錄為您選擇您藏品適合的拍賣行合作上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