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關於中興事件,這是最客觀、最深度的一篇解讀!

劉遠舉:中國未來的各產業趕超戰略, 仍需尊重市場機制。 國家競爭終究應該為國民服務, “給人民以晶片, 而不是給晶片以人民”。

美國封殺中興, 中國輿論場中, “晶片元帥”升帳。

美國人封殺中興, 但並未封殺華為、小米、OPPO等, 可以看到這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封鎖。 然而, 這仍引發了一種虛幻的屈辱感, 於是事情變為:美國封鎖中國。 這幾天, 中國各層面輿論都群情激奮的大談晶片。 很多人甚至遷怒與其他行業, 說國與國的競爭靠共用單車、外賣是不行的。 言下之意, 國人浮躁, 只看重短期賺錢, 忽略了技術積累。

國家競爭?

這種國家競爭的說法在一定角度上是成立的。 但同時也暗藏前提, 有偏頗之處。 瑞士、丹麥、冰島、紐西蘭、加拿大, 當下的國際分工中, 都沒有自己的手機晶片。 然而, 這些國家, 人民安康幸福, 二戰後的世界秩序, 也保證了他們不會受到外界威脅。

他們不是國家競爭中的失敗者, 而是優勝者。 在現今的國際貿易體系中, 他們並不需要完整的擁有這一切, 依靠國際貿易即可, 他們並不感到屈辱與失敗。

實際上, 中國遠勝這些國家。 戰鬥機、武器、導彈、汽車、高鐵、光伏, 乃至互聯網的商業創新模式, 已經可以說佔據了國際產業的高端。 所以, 很大程度上, 當下輿論迷戀的所謂往產業鏈高端走, 與其說指的是高端, 不如說指的是高端、且全面。 這是一個宏偉的目標, 畢竟, 英法德這些發達工業國家, 也沒有完整的技術樹, 即便是美國, 其晶片也依賴於國際分工。

渴望獲得完整的科技樹, 這是國人特有的迷思。

改革開放前, 中國與西方對抗, 用道義向中國人解釋世界關係, 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非正義與正義區分國家。 改革開放後, 這一套不用了, 改用叢林法則向中國人解釋世界。 在這套理論中, 國與國之間不存在任何道義, 只有弱肉強食。 實際上, 當下國際關係, 雖仍然有叢林法則的色彩, 但也並不是野蠻的誰拳頭硬誰說了算的時代。 所以, 兩種對世界的闡釋都不真實, 但潛在的, 都指向中國與世界的對抗, 渲染一種並不真實的屈辱感。 這正是國家競爭這種說法暗藏的危險前提。

所以, 說到底, 意識形態對抗導致了技術封鎖, 從而使得完整獲取技術樹成為必要。 另一方面它渲染出屈辱感, 由此生產自力更生的產業鏈迷思, 而晶片迷思則是最新的一個例子。

趕超!趕超!

自力更生, 本質上是產業趕超。

趕超有多種途徑。 最市場化的比較優勢戰略, 一般都是從產業鏈低端開始慢慢爬升, 速度慢, 更重要的是, 比較優勢戰略, 理論上並不通向全面、完整的工業體系, 不能滿足全面抗衡的目標。 所以, 市場化的趕超, 並不能滿足中國短期、全面的大國崛起的趕超目標。

另一種是彎道超車, 即在新技術出現的時候, 利用對技術同樣的不確定性, 或僅是成熟技術的組合, 或商業模式, 一舉超過。 在這一點上, 不管是電動車、太陽能板, 還是各種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中國做得很好。

還有一種就是, 以補貼等產業政策, 去扭曲產品和要素價格, 甚至以計畫制度替代市場機制, 提高國家動員資源的能力, 把資源廉價的、密集的投向某個行業,

實行進口替代政策。 形象地說, 是直道強行超車。 某種程度上當下輿論呼籲的, 似乎能滿足晶片迷思、似乎能成就短期大國崛起的, 就是這一種。

太陽之下無新事, 直道超車, 早已有之。

上世紀20年代的蘇聯工業化比重很小。 蘇聯政府採取了不允許市場機制, 利用國家壟斷地位, 扭曲工資、能源、原材料等要素價格, 進行工農業產品不等價交換;用低利率政策、低匯率政策、通貨膨脹、犧牲當前消費、進行強制性的工業化積累, 發展重工業。 蘇聯的趕超取得了成功。 但卻同時造成工業體系比例失調, 人民生活水準低下。 曾有這樣一個蘇聯政治笑話:蘇聯可以造出最好的客機, 西伯利亞的人就可以趕到莫斯科去排隊買麵包, 然後當天返回。 在不斷的趕超戰略之下,蘇聯誤判,被美國誘導進入軍備競賽的趕超之中,終於崩潰。

中國的趕超歷史更加沉重。

某種程度上,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就是一部充滿血與淚的趕超史。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才從趕超戰略中走出來。

放棄趕超戰略之後,中國用市場化機制理順要素價格,更強調民生、老百姓的經濟自由多了,消費也多了起來,隨後,中國加入WTO,融入國際體系。此後,僅僅20年不到,中國鋼鐵產量在90年代末達到世界第一,並從此一直保持,其產量比2-8位的國家的總量還要多,產能過剩反而成為頭等難題。2012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這3大世界造船指標,達到世界第一。

歷史與中國人開了一個極其沉重卻充滿反諷意味的玩笑。

在計劃經濟時期,趕超戰略之下,即便砸掉鐵鍋,餓殍倒地,也未能獲得如此產量。而放棄趕超之後,中國卻快速發展。實際上,如果不是這種趕超戰略,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其實可以更快一些。歷史並不遠,可人們已經在迫不及待地忘記。

補貼是有效的嗎?

企業是以利潤導向,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沒有企業願意搞晶片,從業者工資低,不是因為沒情懷,中國人太浮躁,而是因為經濟發展水準,全球自由貿易分工,科研體系,乃至長期產權安排,都不傾向於自己搞晶片。

經濟自有規律,當中國技術、經濟,製造到了那一步,自然就會做。實際上,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半導體生態逐漸建成,設計製造封測三業發展日趨均衡。當然,市場機制下的產業升級,是相對緩慢的,遠不如倡議產業政策那麼激動人心,那麼能擴大部門權力與預算。所以,林毅夫提倡政府識別產業優勢、因勢利導的新結構主義,成為政府的座上賓,而張維迎的市場理論總有著微妙的危險。

補貼、產業政策當然是有用的,但效率始終存疑。當然,以中國當下的經濟體量,有限度的向晶片行業輸血,不會傷筋動骨,但如真要在CPU、GPU、類比晶片等領域全面直道趕超,並不見得毫不吃力。晶片不是空間站,火箭,導彈,這樣的國家工程,而是講性價比、良品率、利潤的市場行為,在這些目標之下,美國的晶片也是全球分工的結果。中國完全獨立的晶片體系大概率的會遇到性能低,良品率低,成本高等問題,需要政府補貼,且需要長期持續,而研究上也需要大量基礎研究作為依託、也需花錢。那麼,擠佔其他領域的民生預算,也必然難免。

更重要的是,扭曲本該按市場化原則配置的要素效率到底如何呢?可以肯定的是,一批人要發財了。用砂紙抹掉外國公司logo的漢芯醜聞不遠,新能源汽車大規模造假騙取國家財政補貼,已不了了之。顯然,沒有補貼,私人資本投資的企業斷不會這樣自己騙自己。

晶片行業僅僅跟隨性發展,就涉及巨大的投資。若要站在世界領先水準,更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這些研發投入大、見效慢、週期長、且充滿風險。顯然,這需要給企業家以長遠而穩定的預期;建立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透明、公開的科研體系,遠非一蹴而就之事。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涉及更加基礎的制度。所以,某種程度上,如果說晶片如果是工業的皇冠上的明珠,那麼,它同樣是一系列制度的結晶。

產業政策、補貼必然陷入另一個惡性循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思,必然包含著“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用非市場方式,試圖快速的掌握完整的科技樹,往小處說,是小農意識在國際關係、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往大了說,體現出的是中國對和平與發展的不信任,必然會引發外界的進一步反彈。

國與民

饑荒結束之後兩年,也就是1963年,一個男孩出生了。他的整個少年時期,都處於趕超戰略階段,物質貧乏、充斥著各種票證;他成年後,則經歷了快速豐裕起來的生活。或許正是這兩種對比,使他在自己風靡世界,描述人類與外星人抗爭的小說《三體》中,這樣描述人類的技術趕超:在技術趕超帶來的大蕭條之後,人類放棄了趕超,轉而專注眼下的生活,但技術進步卻飛快的出現了。是的,即便劉慈欣可以看做是“工業黨”,有“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情懷,但他仍然寫出了著名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畢竟,經歷過物質貧乏才能明白,人的歲月靜好,才是一切的根本目的。

外賣、共用單車、網約車、街邊的小餐館,這些東西,在一定角度,並不比晶片等而下之。它們是市場經濟模式導向下的典型例子。市場經濟帶來了人民的安康幸福,提供了長治久安的績效合法性。中國這40年的快速發展,在於以市場配置資源,也就是說,是放棄重工業趕超的結果。實際上,拋掉宏大目標,關注日常生活,尋求個人幸福、自我實現的動機,才是經濟發展,技術經濟的真正動力。美國60年代半導體初起之時,是如此;美國晶片產業的鼻祖仙童公司的八個叛逆者,也是如此;中國的快速發展,也是如此。

所以,晶片迷思、趕超戰略背後的本質問題是:如何認識國家與人的關係。某種程度上,在並不真實的屈辱教育之下,中國輿論已經喪失了從個人、老百姓、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動輒的大國視角,家國情懷。

愛因斯坦永久放棄德國國籍72年後,德國這個當初被愛因斯坦拋棄的國家,決定將2005年命名為“愛因斯坦年”,並決定將愛因斯坦的政治信條刻在政府大樓上:“國家是為人而設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

所以,此次中興被封殺,如果激發晶片迷思,並不是國之幸事。產業政策,財政補貼,不可或缺,但是,過猶不及,中國未來的各產業趕超戰略,仍需尊重市場機制,不能以狂熱推動,不能犧牲民生福利。國家競爭,終究應該為國民服務,“給人民以晶片,而不是給晶片以人民”。把國家奉獻給中國人的勤勞與智慧,而不是把中國人的勤勞與智慧奉獻給國家,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國家競爭中真正勝出。

在不斷的趕超戰略之下,蘇聯誤判,被美國誘導進入軍備競賽的趕超之中,終於崩潰。

中國的趕超歷史更加沉重。

某種程度上,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就是一部充滿血與淚的趕超史。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才從趕超戰略中走出來。

放棄趕超戰略之後,中國用市場化機制理順要素價格,更強調民生、老百姓的經濟自由多了,消費也多了起來,隨後,中國加入WTO,融入國際體系。此後,僅僅20年不到,中國鋼鐵產量在90年代末達到世界第一,並從此一直保持,其產量比2-8位的國家的總量還要多,產能過剩反而成為頭等難題。2012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這3大世界造船指標,達到世界第一。

歷史與中國人開了一個極其沉重卻充滿反諷意味的玩笑。

在計劃經濟時期,趕超戰略之下,即便砸掉鐵鍋,餓殍倒地,也未能獲得如此產量。而放棄趕超之後,中國卻快速發展。實際上,如果不是這種趕超戰略,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其實可以更快一些。歷史並不遠,可人們已經在迫不及待地忘記。

補貼是有效的嗎?

企業是以利潤導向,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沒有企業願意搞晶片,從業者工資低,不是因為沒情懷,中國人太浮躁,而是因為經濟發展水準,全球自由貿易分工,科研體系,乃至長期產權安排,都不傾向於自己搞晶片。

經濟自有規律,當中國技術、經濟,製造到了那一步,自然就會做。實際上,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半導體生態逐漸建成,設計製造封測三業發展日趨均衡。當然,市場機制下的產業升級,是相對緩慢的,遠不如倡議產業政策那麼激動人心,那麼能擴大部門權力與預算。所以,林毅夫提倡政府識別產業優勢、因勢利導的新結構主義,成為政府的座上賓,而張維迎的市場理論總有著微妙的危險。

補貼、產業政策當然是有用的,但效率始終存疑。當然,以中國當下的經濟體量,有限度的向晶片行業輸血,不會傷筋動骨,但如真要在CPU、GPU、類比晶片等領域全面直道趕超,並不見得毫不吃力。晶片不是空間站,火箭,導彈,這樣的國家工程,而是講性價比、良品率、利潤的市場行為,在這些目標之下,美國的晶片也是全球分工的結果。中國完全獨立的晶片體系大概率的會遇到性能低,良品率低,成本高等問題,需要政府補貼,且需要長期持續,而研究上也需要大量基礎研究作為依託、也需花錢。那麼,擠佔其他領域的民生預算,也必然難免。

更重要的是,扭曲本該按市場化原則配置的要素效率到底如何呢?可以肯定的是,一批人要發財了。用砂紙抹掉外國公司logo的漢芯醜聞不遠,新能源汽車大規模造假騙取國家財政補貼,已不了了之。顯然,沒有補貼,私人資本投資的企業斷不會這樣自己騙自己。

晶片行業僅僅跟隨性發展,就涉及巨大的投資。若要站在世界領先水準,更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這些研發投入大、見效慢、週期長、且充滿風險。顯然,這需要給企業家以長遠而穩定的預期;建立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透明、公開的科研體系,遠非一蹴而就之事。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涉及更加基礎的制度。所以,某種程度上,如果說晶片如果是工業的皇冠上的明珠,那麼,它同樣是一系列制度的結晶。

產業政策、補貼必然陷入另一個惡性循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思,必然包含著“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用非市場方式,試圖快速的掌握完整的科技樹,往小處說,是小農意識在國際關係、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往大了說,體現出的是中國對和平與發展的不信任,必然會引發外界的進一步反彈。

國與民

饑荒結束之後兩年,也就是1963年,一個男孩出生了。他的整個少年時期,都處於趕超戰略階段,物質貧乏、充斥著各種票證;他成年後,則經歷了快速豐裕起來的生活。或許正是這兩種對比,使他在自己風靡世界,描述人類與外星人抗爭的小說《三體》中,這樣描述人類的技術趕超:在技術趕超帶來的大蕭條之後,人類放棄了趕超,轉而專注眼下的生活,但技術進步卻飛快的出現了。是的,即便劉慈欣可以看做是“工業黨”,有“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情懷,但他仍然寫出了著名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畢竟,經歷過物質貧乏才能明白,人的歲月靜好,才是一切的根本目的。

外賣、共用單車、網約車、街邊的小餐館,這些東西,在一定角度,並不比晶片等而下之。它們是市場經濟模式導向下的典型例子。市場經濟帶來了人民的安康幸福,提供了長治久安的績效合法性。中國這40年的快速發展,在於以市場配置資源,也就是說,是放棄重工業趕超的結果。實際上,拋掉宏大目標,關注日常生活,尋求個人幸福、自我實現的動機,才是經濟發展,技術經濟的真正動力。美國60年代半導體初起之時,是如此;美國晶片產業的鼻祖仙童公司的八個叛逆者,也是如此;中國的快速發展,也是如此。

所以,晶片迷思、趕超戰略背後的本質問題是:如何認識國家與人的關係。某種程度上,在並不真實的屈辱教育之下,中國輿論已經喪失了從個人、老百姓、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動輒的大國視角,家國情懷。

愛因斯坦永久放棄德國國籍72年後,德國這個當初被愛因斯坦拋棄的國家,決定將2005年命名為“愛因斯坦年”,並決定將愛因斯坦的政治信條刻在政府大樓上:“國家是為人而設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

所以,此次中興被封殺,如果激發晶片迷思,並不是國之幸事。產業政策,財政補貼,不可或缺,但是,過猶不及,中國未來的各產業趕超戰略,仍需尊重市場機制,不能以狂熱推動,不能犧牲民生福利。國家競爭,終究應該為國民服務,“給人民以晶片,而不是給晶片以人民”。把國家奉獻給中國人的勤勞與智慧,而不是把中國人的勤勞與智慧奉獻給國家,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國家競爭中真正勝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