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職場受傷需治療,高校不是避風港

近來, 一個頗為新奇的“人口遷徙”現象, 頻頻出現於職場年輕群體中間。 一些踏入社會時間不長, 工作資歷較淺的85後、90後, 不同程度地對職場心生負面情緒:受傷、厭倦、迷茫……面對種種痛苦, 他們選擇做“職場逃兵”。 而逃離的地點, 則是大學校園。 (4月20日 中國青年報)

年輕人總是渴望成長, 渴望獨立, 渴望被世人認知與尊重。 剛剛離開“象牙塔”進入職場, 就選做“職場逃兵”上演 “鳳還巢”, 其實暴露的是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問題。

抗挫折能力是指人們對思想挫折的控制、調節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是培養學生正確控制情緒、適應環境、調節行為、改善自我的過程。

我國處於經濟高速發輾轉型時期, 各方面競爭激烈。 對於剛剛步入社會進入職場的大學生, 如果沒有充足的思想準備, 沒有對現實的瞭解, 沒有健康的心理素質, 面臨的挑戰和承受的壓力非常大。 從溫馨、平靜、和諧充滿人情味的校園, 一下子踏入競爭、動盪、公平崇尚“叢林法則”的職場, 巨大的反差、驟然激增的壓力、環顧四周茫然會使那些抗挫折能力弱的年輕人丟盔卸甲捨棄職場退守校園。 成為職場逃兵。 這是個人素質修養的欠缺也是長久以來教育的敗筆。

長期以來彌漫於家庭、學校、社會的功利性教育, 往往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績。 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於孩子的文化成績的提高。

重智育, 輕德體;重特長, 輕全面發展;無視學生作為一個社會個體的正常社會交往需要和人生體驗。 分數成了命根子, 文憑成了終極目的。 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被排除在人的培養途徑之外。 離開社會實踐活動, 不僅人的知識難於轉化為能力和信仰, 人的社會性難於生成, 結果是一些學生分數很高, 素質不高, 缺乏抗挫折能力, 失去積極進取的活力, 依賴性強, 辦事和自理能力較弱, 意志力薄弱, 缺乏進取精神, 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 遇到困難不是積極尋求方法加以解決而是選擇逃離現實, 甚至出現輕生或者殺人的惡性事件。

職場受傷“人口遷徙”返回校園的現象, 讓我們反思也更應當重視, 社會各方面應當積極開展“挫折教育”引導職場受傷的大學生,

“積極充電”“自我完善”補齊短板。 讓大學生校園由避風港變成加油站, 讓受傷的職場生成為鵬程萬里的鴻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