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人民日報》專訪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黃明:當好守夜人 築牢安全線

內設機構不搞簡單物理相加

應急管理進入“應急”狀態

當好守夜人 築牢安全線

近日, 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 我國災害事故多發, 面對應急管理的專業性複雜性, 如何積極穩妥推進機構改革?此次改革的方向是什麼?具體工作進展如何?近日, 《人民日報》記者專訪了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黃明, 回應社會關切。

解讀人:

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 黃明

把分散的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 形成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

記者:如何理解應急管理部的職責和定位?

黃明:應急管理部的職責定位很明確:防範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的主管部門,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的牽頭部門, 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的組織部門, 推動形成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的支撐部門, 承擔提高國家應急管理水準、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任務。

機構改革能否如期到位、新組建部門何時步入正常運轉, 牽動社會各界的心。 這是因為應急管理部負責的事務與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 能不能經得住歷史和現實考驗, 事關群眾切身利益。 此外, 新組建的部門整合了9個單位相關職責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職責, 牽涉面廣、改革力度大。

記者: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哪些新形勢?對此, 應急管理部有何動作?

黃明:主要是兩個“前所未有”:

一是機遇前所未有。 把分散於各有關部門的應急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 形成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 全面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是我國應急管理戰線幾代人的夢想。

通過深化改革形成這一體制, 就是最大機遇。 必須堅決支持改革、搞好改革, 提高風險防控、搶險救援等各方面應急能力, 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全力保護好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二是挑戰前所未有。 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 也會帶來高風險。 如果防範不力, 就可能釀成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和重大經濟損失。 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多發, 如果防災減災救災不力, 就會給群眾生命財產帶來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 同時, 我國安全生產基礎薄弱, 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不健全, 全民防範意識不夠強, 應急救援整體能力水準不夠高。 因此, 責任十分重大、任務十分繁重。

當前, 應急管理工作進入“應急”狀態。

一是全面啟動應急值守。 由部領導帶頭, 每天24小時輪流在崗值守, 一旦遇到突發重特大安全事故或自然災害, 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二是研究制定應急管理部應急預案, 明確系統如何操作運行, 確保應急回應救援有序有力有效。

三是抓緊實現應急資訊互聯互通。 儘快把相關部門應急資訊接入應急管理部, 實現資訊資源分享, 抓緊規劃建設全國統一的應急管理資訊平臺, 在應急回應時形成高效聯動的整體合力。

改革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原則, 目前集中辦公基本完成, 人員轉隸有序進行

記者:應急管理部機構改革重點有哪些?與之前有什麼不同?

黃明:組建應急管理部不是哪一個單位改名字、換牌子,

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脫胎換骨。 此次機構改革與之前不同, 原則是“優化、協同、高效”。

優化整個組織結構、應急體系、管理機制, 研究內設機構設置, 不能搞簡單“物理相加”, 必須起“化學反應”, 努力把分散體系變成集中體系, 把低效資源變成高效資源, 全面提升國家應急管理綜合能力和水準。

科學合理界定職責, 既要勇挑重擔, 又不能大包大攬, 要做到有主有次、有統有分, 權責一致, 與各有關部門形成合力。

高效對應急管理部非常重要, 時間效率就是生命, 必須從體制、機制、素質、作風上保障應急回應運行便捷通暢, 處置有力有效, 努力將應急管理部建設成高效率國家機關。

適應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 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形成團結奮鬥、雷厲風行的應急作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應隨時準備上前線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記者:機構改革目前進度如何?在機構、人員等變更情況下,如何積極穩妥度過磨合期?

黃明:目前,集中辦公基本完成,人員轉隸有序進行,“三定”方案正抓緊研究制定。

面對平穩過渡問題,主要從三方面著力。

一是堅持“先立後破”,分步實施。在新機構運行前,原有機構照常運作,職責照常承擔。把能夠接的先接過來,比如國務院應急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國家減災委員會等已轉隸到位。而防汛抗旱指揮部職能,今年先由水利部承擔。

二是統籌協調機構改革和各項重點工作。毫不放鬆地抓好安全生產,堅決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管理部每週一的工作例會都要研究安全生產問題。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是重要職責,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統籌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與機構改革,既要注重在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中優化職能配置,又要通過機構改革為安全生產領域改革提供體制制度保障。

三是盡力縮短磨合期。加強與各有關部門溝通對接,制定轉隸移交時間表,成熟一個,接收一個,指揮一個。儘快理順內部各司局、各轄屬單位職責,做到流程通暢,履職到位,形成整體工作能力。

建強建好消防、森林、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國家隊

記者:您曾表示,應急管理部在出現突發情況時應第一時間回應、最快速度出發、有序有力有效應對處置,當好黨和人民的“守夜人”。如何擔起這份責任?

黃明:為黨守夜、為百姓守夜,築牢風險防控和應急救援防線,切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這是我對組建應急管理部的理解。

必須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高強、能打勝仗的應急管理隊伍。應急管理系統幹部、指戰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增強“四個意識”,敢於擔當、勇於負責,在災害危難面前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扛起責任。

組建應急管理部,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加強應急管理,是全新的事業。只靠老經驗、老辦法、老思路,很難適應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需要。應急管理系統所有幹部、指戰員必須正視能力不足問題,切實來個大學習,學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的重要思想,學好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預案,學好應急管理知識技能。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摸清資源底數、掌握風險隱患、總結先進經驗、找准薄弱環節,增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

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轉制後,和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隊伍明確作為綜合性常備應急骨幹力量。要把這支應急救援國家隊建強建好。加強預案演練,不斷提高應急救援專業水準,做到隨時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

-END-

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形成團結奮鬥、雷厲風行的應急作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應隨時準備上前線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記者:機構改革目前進度如何?在機構、人員等變更情況下,如何積極穩妥度過磨合期?

黃明:目前,集中辦公基本完成,人員轉隸有序進行,“三定”方案正抓緊研究制定。

面對平穩過渡問題,主要從三方面著力。

一是堅持“先立後破”,分步實施。在新機構運行前,原有機構照常運作,職責照常承擔。把能夠接的先接過來,比如國務院應急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國家減災委員會等已轉隸到位。而防汛抗旱指揮部職能,今年先由水利部承擔。

二是統籌協調機構改革和各項重點工作。毫不放鬆地抓好安全生產,堅決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管理部每週一的工作例會都要研究安全生產問題。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是重要職責,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統籌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與機構改革,既要注重在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中優化職能配置,又要通過機構改革為安全生產領域改革提供體制制度保障。

三是盡力縮短磨合期。加強與各有關部門溝通對接,制定轉隸移交時間表,成熟一個,接收一個,指揮一個。儘快理順內部各司局、各轄屬單位職責,做到流程通暢,履職到位,形成整體工作能力。

建強建好消防、森林、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國家隊

記者:您曾表示,應急管理部在出現突發情況時應第一時間回應、最快速度出發、有序有力有效應對處置,當好黨和人民的“守夜人”。如何擔起這份責任?

黃明:為黨守夜、為百姓守夜,築牢風險防控和應急救援防線,切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這是我對組建應急管理部的理解。

必須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高強、能打勝仗的應急管理隊伍。應急管理系統幹部、指戰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增強“四個意識”,敢於擔當、勇於負責,在災害危難面前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扛起責任。

組建應急管理部,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加強應急管理,是全新的事業。只靠老經驗、老辦法、老思路,很難適應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需要。應急管理系統所有幹部、指戰員必須正視能力不足問題,切實來個大學習,學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的重要思想,學好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預案,學好應急管理知識技能。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摸清資源底數、掌握風險隱患、總結先進經驗、找准薄弱環節,增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

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轉制後,和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隊伍明確作為綜合性常備應急骨幹力量。要把這支應急救援國家隊建強建好。加強預案演練,不斷提高應急救援專業水準,做到隨時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