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地獄在人間,鏡頭下俄羅斯吸毒、愛滋病群體的悲慘現狀

自從蘇聯解體後, 俄羅斯的吸毒人群、以及愛滋病和色情業氾濫成災, 據資料記載, 1987年俄羅斯出現了第一例愛滋病患者, 截至目前, 感染HIV的患者高達74萬多。

1、鏡頭下的吸毒者

一九九八年莫斯科, 賣淫女通過身體交易, 換取毒品海洛因

相當可怕的是, 俄羅斯青少年中有人從14、5歲就開始吸毒, 最小的只有4歲, 全國兩三成中小學生有過吸毒體驗。 可能這與家庭教育、社會風氣不無關係。

1995年, 兩名邋遢的婦女正在跟毒販討價還價

絕大多數愛滋病患都是癮君子, 此外, 俄羅斯有六成以上的賣淫者吸毒。

站街女和“媽咪”在等待接客

這組照片攝于蘇聯解體後, 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 反應了俄羅斯癮君子、性工作者、愛滋病患的真實生活狀態。

1998年, 俄羅斯一名吸毒女橫臥在冰冷街頭, 毫無生氣

蘇聯解體後, 西方思潮迅速在俄羅斯蔓延, 吸毒色情氾濫, 愛滋病隨之流行。

2001年, 俄羅斯監獄中, 女子正在展示吸毒後留下的紋身

2002年, 賣淫女用肉體換取毒品的真實生活狀態

女子感染HIV後孤獨的生活狀態

1995年,三名俄羅斯大學生正在注射毒品

1997年,兩名吸毒者正準備注射毒品

1998年俄羅斯兩名男子正在準備注射毒品

2001年的俄羅斯監獄中,愛滋病患被單獨關押

1998年,俄羅斯監獄中多名愛滋病患居住在一起

2001年俄羅斯愛滋病犯人正在剃鬍子

2001年俄羅斯癮君子正在準備注射毒品

1998年,便衣員警突擊緝毒查毒

2000年,一名女子感染了HIV病毒,身形枯槁,面容憔悴,身上滿是創傷

2000年的俄羅斯,癮君子看著鏡頭兩眼無神

1998年,俄羅斯愛滋病患者正在治療

2002年,因吸毒死亡的癮君子遺像

2002年一名吸毒過量的病人緊急入院搶救

2002年癮君子蹲在樓道內等待賣毒的

1997年,感染了愛滋病的男人

1998年的俄羅斯,愛滋病患正在治療檢查

2、鱷魚毒品

2002年在俄羅斯出現了一種取名“鱷魚”的毒品,類似海洛因,具有鎮痛效果,但其效果卻是嗎啡的8到10倍,一旦使用極易上癮。

更為恐怖的是這種毒品的副作用:在注射或吸食這種毒品後,使用者的肌肉會從體內向外腐爛;持續使用者的皮膚會像被鱷魚皮一般呈現鱗片狀,也因為這樣,這種毒品被稱為“鱷魚”。毒品使用者大多在兩到三年內就會死亡。

毒品“鱷魚”不但價格低廉,更令人憂慮的是,它極易製造,由可待因和普通家用洗滌劑或汽油等混合提取便能製成。很多吸毒者則用非處方藥便能自製毒品。

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告,毒品“鱷魚”從出現以來,已有多達300萬的俄羅斯人使用了該毒品。每年都有上萬人因此喪命。令人訝異的是,直到2012年俄羅斯才訂立法律禁止。在這之前,令人觸目驚心的效果早已透過網路引起國際注意。這個戰鬥的民族正在流淌著“鱷魚的眼淚”。

“鱷魚”毒品是什麼?

Desomorphine俗稱“鱷魚”Krokodil。化學名為二氫去氧嗎啡,是一種可待因和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

就跟吸毒者用可卡因藥丸代替可卡因一樣,“鱷魚”則是另一種比較昂貴的毒品海洛因的替代品。“鱷魚”中主要活性成分為二氫去氧嗎啡(與嗎啡相比,它的6位上羥基脫去氧原子,7,8位上碳碳雙鍵發生加成反應),1932年在實驗室合成後迅速被用作嗎啡的替代品。它的活性是嗎啡的8-10倍,現在主要是歐洲的一些國家尤其是瑞士,將其用作臨床鎮痛藥。

利用可待因,一種常見且易得的鎮痛藥,只需要經過三步簡單的化學反應就可以合成二氫去氧嗎啡。與注射海若因每次需要150美元相比,“鱷魚”則便宜得多,每次注射只需要6-8美元的成本。

“鱷魚”為什麼致命?

儘管“鱷魚”與海若因性狀活性高度相似,但是持物時間卻比海若因短不少。一般來講,海若因注射一次可以持續4到8個小時,而“鱷魚”只有一個半小時左右。如果利用這些易得的日常原料在廚房熬制一份“鱷魚”大概需要30分鐘到一個小時。

如此短的持續時間使得“鱷魚”的上癮者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中,一天24小時基本上在不斷地在熬制與注射,這樣才能維持藥效,不犯毒癮。任何人一旦上癮後,由於大劑量的使用,身體組織就會慢慢由內而外開始腐爛,在兩到三年內死亡,大部分人更會在首次注射後一年內斃命。

近幾十年來,俄羅斯的吸毒者人數幾乎每年新增吸毒者8萬人,平均每天增加220人,而每天死於吸毒的人數更是多達80人。據俄反毒品專家估計,2011年俄羅斯實際吸毒者的人數可能近510萬(全國人口數才一億多)。

最主要的是俄羅斯查出的30萬名愛滋病患者中,90%是吸毒者。青少年吸毒現象日趨嚴重也是目前俄羅斯政府最大的心病。在俄戒毒機構正式登記的35萬吸毒者中,30歲以下的吸毒者超過60%。

時下的俄羅斯,年輕人在參加迪斯可舞會和流行音樂會等活動時都時興吸食毒品。此外,毒品在街頭青少年之間也相互傳播,甚至學校裡也有公開吸毒現象。資料表明,莫斯科約13%的高中生和25%的大學生嘗試過毒品。

儘管中國對於毒品一直是高壓狀態,但目前毒品蔓延的趨勢也非常嚴峻,與毒品的戰爭,任重而道遠。

1995年,三名俄羅斯大學生正在注射毒品

1997年,兩名吸毒者正準備注射毒品

1998年俄羅斯兩名男子正在準備注射毒品

2001年的俄羅斯監獄中,愛滋病患被單獨關押

1998年,俄羅斯監獄中多名愛滋病患居住在一起

2001年俄羅斯愛滋病犯人正在剃鬍子

2001年俄羅斯癮君子正在準備注射毒品

1998年,便衣員警突擊緝毒查毒

2000年,一名女子感染了HIV病毒,身形枯槁,面容憔悴,身上滿是創傷

2000年的俄羅斯,癮君子看著鏡頭兩眼無神

1998年,俄羅斯愛滋病患者正在治療

2002年,因吸毒死亡的癮君子遺像

2002年一名吸毒過量的病人緊急入院搶救

2002年癮君子蹲在樓道內等待賣毒的

1997年,感染了愛滋病的男人

1998年的俄羅斯,愛滋病患正在治療檢查

2、鱷魚毒品

2002年在俄羅斯出現了一種取名“鱷魚”的毒品,類似海洛因,具有鎮痛效果,但其效果卻是嗎啡的8到10倍,一旦使用極易上癮。

更為恐怖的是這種毒品的副作用:在注射或吸食這種毒品後,使用者的肌肉會從體內向外腐爛;持續使用者的皮膚會像被鱷魚皮一般呈現鱗片狀,也因為這樣,這種毒品被稱為“鱷魚”。毒品使用者大多在兩到三年內就會死亡。

毒品“鱷魚”不但價格低廉,更令人憂慮的是,它極易製造,由可待因和普通家用洗滌劑或汽油等混合提取便能製成。很多吸毒者則用非處方藥便能自製毒品。

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告,毒品“鱷魚”從出現以來,已有多達300萬的俄羅斯人使用了該毒品。每年都有上萬人因此喪命。令人訝異的是,直到2012年俄羅斯才訂立法律禁止。在這之前,令人觸目驚心的效果早已透過網路引起國際注意。這個戰鬥的民族正在流淌著“鱷魚的眼淚”。

“鱷魚”毒品是什麼?

Desomorphine俗稱“鱷魚”Krokodil。化學名為二氫去氧嗎啡,是一種可待因和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

就跟吸毒者用可卡因藥丸代替可卡因一樣,“鱷魚”則是另一種比較昂貴的毒品海洛因的替代品。“鱷魚”中主要活性成分為二氫去氧嗎啡(與嗎啡相比,它的6位上羥基脫去氧原子,7,8位上碳碳雙鍵發生加成反應),1932年在實驗室合成後迅速被用作嗎啡的替代品。它的活性是嗎啡的8-10倍,現在主要是歐洲的一些國家尤其是瑞士,將其用作臨床鎮痛藥。

利用可待因,一種常見且易得的鎮痛藥,只需要經過三步簡單的化學反應就可以合成二氫去氧嗎啡。與注射海若因每次需要150美元相比,“鱷魚”則便宜得多,每次注射只需要6-8美元的成本。

“鱷魚”為什麼致命?

儘管“鱷魚”與海若因性狀活性高度相似,但是持物時間卻比海若因短不少。一般來講,海若因注射一次可以持續4到8個小時,而“鱷魚”只有一個半小時左右。如果利用這些易得的日常原料在廚房熬制一份“鱷魚”大概需要30分鐘到一個小時。

如此短的持續時間使得“鱷魚”的上癮者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中,一天24小時基本上在不斷地在熬制與注射,這樣才能維持藥效,不犯毒癮。任何人一旦上癮後,由於大劑量的使用,身體組織就會慢慢由內而外開始腐爛,在兩到三年內死亡,大部分人更會在首次注射後一年內斃命。

近幾十年來,俄羅斯的吸毒者人數幾乎每年新增吸毒者8萬人,平均每天增加220人,而每天死於吸毒的人數更是多達80人。據俄反毒品專家估計,2011年俄羅斯實際吸毒者的人數可能近510萬(全國人口數才一億多)。

最主要的是俄羅斯查出的30萬名愛滋病患者中,90%是吸毒者。青少年吸毒現象日趨嚴重也是目前俄羅斯政府最大的心病。在俄戒毒機構正式登記的35萬吸毒者中,30歲以下的吸毒者超過60%。

時下的俄羅斯,年輕人在參加迪斯可舞會和流行音樂會等活動時都時興吸食毒品。此外,毒品在街頭青少年之間也相互傳播,甚至學校裡也有公開吸毒現象。資料表明,莫斯科約13%的高中生和25%的大學生嘗試過毒品。

儘管中國對於毒品一直是高壓狀態,但目前毒品蔓延的趨勢也非常嚴峻,與毒品的戰爭,任重而道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