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王彬:做患者的“護心人”

4月3日上午9點, 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教授王彬像往常一樣正在查看病人的診療記錄。

說話簡單明瞭, 做事雷厲風行, 成了 52 歲的心血管內科主任王彬的寫照。 他作為心血管內科的主任隨時處於備戰狀態, 當手機鈴聲響起的時候, 不論時間多晚、身在何處, 王彬必 須 要 像 士 兵 一 樣 立 馬 投 入“ 戰鬥”。 “因為心臟病患者的時間最寶貴, 僅以心肌梗死為例, 治療的時間距發病時間越短越佳。 ”王彬說, 心血管內科的醫生不能拖拖拉拉, 因為每過一秒鐘就有可能耽誤一條人命。

2013年的一個心梗手術,

至今讓王彬印象深刻。

“手術過程中 , 患者的血管撕裂, 發生心臟驟停, 在這之前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 但情況緊急, 容不得一刻猶豫, 王彬當機立斷立馬做了一個心臟穿刺手術, 在高度緊張的 6個小時手術後, 病人終於被我們的團隊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王彬說, 手術結束後, 自己才發現汗水早已爬滿了的後背, 往日穩健的雙手都開始顫抖。

“手術, 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是一個集體和團隊一起奮鬥的結果, 而我希望能夠帶領我的團隊走得更遠。 ”王彬說, 要帶領團隊首先在技術上要有權威, 要精通專業技術, 尤其是醫院這種業務單位更要有真才實學, 與同事“零距離”。

“許許多多的患者, 可謂是‘千人千面’, 沒有哪一位患者的病情是一模一樣的。

要想治好患者的病, 除了要個性化治療外, 更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氛圍, 讓大家可以從身邊去學習、去發現。 ”王彬說, 在提升自身專業水準的同時, 更加注重團隊的培訓, 對下級醫院、醫生的培訓。

採訪中, 王彬不時地調整著他的坐姿。 直到他覺得自己變換的坐姿太頻繁時, 才向記者解釋, 一個姿勢坐的時間久了就會腰疼。 原來, 由於做心臟介入手術時, 王彬需要穿上十幾斤重的鉛衣, 負重太多且長時間站立手術, 致使腰部勞損。

1999年, 王彬選擇到上海進修半年心內科重症醫學監護, 在進修同時瞭解了心內科發展趨勢。 2003年, 心臟介入手術興起, 王彬選擇進修介入導管室, 回來就在昭通開始開展冠心病介入手術,

心臟起搏植入技術。

2006年, 王彬率先在昭通開展先天性心臟病封堵, 成為昭通第一批擁有此技術的醫生。 2009年, 王彬被調到心血管內科, 同時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走入快速發展的通道。 急性心梗急診手術、三維標測心律失常, 從逐步請專家指導到完全獨立開展手術。 王彬所在的心血管科是省級重點專科, 平時也會開展篩查先天性心臟病、免費做先天性心臟病手術, 同時科室也會派人到彝良、永善等縣醫院作技術指導。 在王彬自己遇到棘手問題的時候, 王彬除了自己翻書查閱資料, 還會請求遠端指導。

“現在別說三天, 一天不學習, 感覺都跟不上大部隊。 ”王彬平時下班後也沒什麼愛好, 每天沒事的時候都是讀專業書,

學習成了他唯一的愛好。

王彬同時還是昆明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我的學生現在已經有四五個能主刀了。 ”王彬說起時一臉驕傲。

和王彬一樣, 王彬的妻子也是醫生, 由於夫妻兩個都比較忙, 女兒小時候都是寄養在親戚家, 或許受父母的影響, 現在大學生的女兒也選擇了學醫這條道路。 “選擇對得起病人, 就有對不起家人的時候, ”王彬說, 大年三十做手術、睡夢中被電話吵醒, 都是常態, 但好在家人更多的是理解。

“患者將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交給我, 我不敢有一絲懶惰與怠慢, 必將盡自己最大的能力, 為患者傾盡所有!”王彬說。 身著厚重的鉛衣, 常年在手術室中與 X 光射線為伴, 王彬就是堅守在心血管內科崗位上,

為了留住患者的生命, 勇於同時間賽跑的人。

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hdwk2158200)丨《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永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