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執政12年的勞爾·卡斯楚卸任,他給古巴留下了什麼?

在勞爾·卡斯楚的任內, 古巴進行了“結構性改革”, 試圖把更多的市場機制引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4月19日《南方週末》,

原標題為《勞爾的古巴》)

筆者遇到一位古巴作家, 他寫過一篇關於改革中不同看法的小說。

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是翁婿二人, 都是作家。 岳父是革命的一代, 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不滿;女婿是年輕的一代, 更嚮往物質豐富。 在一次小說徵文競賽中, 翁婿二人各寫了一篇小說, 由於共用同一台電腦, 下載檔案時搞錯了, 岳父把女婿的稿子當成自己的投了出去, 女婿則把岳父的稿子當成自己的投了出去。 評獎揭曉後先公佈獲獎者的名字, 岳父得了獎, 他很高興, 感到古巴的革命精神仍在。 但第二天公佈了作品, 才發現原來是女婿的作品得了獎。 這時女婿感到特別高興, 他看到古巴社會正在發生變化。

當地時間2018年4月18日,

勞爾·卡斯楚卸任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 在這個國家元首的位置上, 他任職了12年(2006年-2018年)。 在他的任內, 古巴進行了“結構性改革”, 試圖把更多的市場機制引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這個改革取得了什麼結果呢?

在勞爾改革期間, 筆者去古巴考察過, 看到改革的成果, 也看到改革遭遇的困境。 勞爾主政後, 古巴頒佈了幾個改革法案, 涉及的範圍主要是擴大私有經濟、改革國有企業、房屋買賣、外國投資、貨幣改革。 從成果來看, 旅遊業表現得最為突出, 而農業的表現則不如人意。

觀察古巴的得失, 可以更深地體會到這個國家經濟改革的不易, 價值觀的衝突, 公平效率的兩難, 各方利益的平衡……

蓬勃的旅遊業, 奇特的房地產

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

古巴建立了一所特別的“修舊”學校, 專門培養能操作舊工藝的技工, 吸引了不少拉丁美洲國家, 甚至歐洲國家的學生。

在勞爾主政的12年間, 古巴旅遊業發展迅速, 國際遊客人數從每年200萬增加到四五百萬, 給古巴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 也提供了大量就業。 旅遊業直接和間接提供的就業每年都在增加, 2017年比2016年直接就業增加6.8%, 間接就業增加5.8%。

旅遊業的發展, 受益于勞爾時代的擴大私有經濟政策。 2012年, 古巴頒佈了新的合作企業法, 使非國有經濟可以通過合作企業的形式進入更多的領域、形成更大的規模。 旅館、飯店、計程車是古巴私有經濟的先行者, 是旅遊業的支柱。

古巴的房產業也在旅遊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是因為遊客需要的旅館飯館和房產相關, 二是因為古巴的許多景點本身就是“房產”(譬如哈瓦那的老城區)。

哈瓦那的老城區是西班牙人建造的, 充滿歷史風情, 深受國際遊客青睞。 而這老城區的房子在1959年古巴革命之後逐漸破舊。 古巴有許多豪華美麗的大別墅, 是革命前建造的。 古巴革命後, 大批富人逃往國外, 他們的豪宅都被沒收。 很多豪宅分配給普通居民, 一座房子住幾戶人家。 由於缺乏修繕, 這些豪宅漸漸變成了慘不忍睹的大雜院。

筆者2010年去那裡時, 雖然有些房子修整了, 但仍有不少慘不忍睹的破房。

這些房子之所以如此破敗, 是由於古巴的房屋政策非常獨特:一方面實行“居者有其屋”的社會主義原則,

讓古巴人擁有自己的房屋, 另一方面又從反對資本主義的原則出發, 不允許與房產相關的行業以私有經濟的形式發展。 其結果是, 私人擁有房屋, 維修需要自己負責, 而維修所需的材料卻難以買到, 所需的勞工也難以找到。 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中, 古巴有國營房屋維修機構, 但數量少、效率低、服務差。 古巴人對筆者抱怨, 讓他們來修房子要排隊等兩三年。

2010年筆者在古巴時, 房屋修繕是改革辯論的一大熱點, 筆者聽到三種建議:第一種是讓民營經濟從事房屋修繕;第二種是推動社區參與修繕;第三種是開放房屋買賣市場。 這三種建議後來都實行了。

社區參與房屋修繕是古巴特色, 古巴的社區組織非常發達。 在修繕房屋的活動中, 社區委員會組織鄰里互助,通過政府管道搞到建築材料,由社區大眾參與,互助修房。

筆者看到的最成功的修繕項目,是哈瓦那老城區的舊城改造,其成功之處不僅是把破房修好,而且是“修舊如舊”——那些老房子都被修復得重獲當年西班牙殖民地時代的風采。這得到了政府的特別重視,因為這裡是旅遊熱點,要修舊如舊地創造出遊客喜愛的懷舊風情。

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古巴建立了一所特別的“修舊”學校,專門培養能操作舊工藝的技工。古巴的專業人士認識到,要想獲得最好的“如舊”效果,不能僅在表面做文章,還要深入到工藝層面,真正使用舊的工藝,如舊式的木工、石匠、泥瓦師傅等等,而這些舊的工藝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被淘汰了、失傳了,需要發掘出來重新訓練特殊的技工。古巴的這所“修舊”學校很成功,吸引了不少拉丁美洲國家,甚至歐洲國家的學生。

欠佳的農村農業,成功的都市農業

古巴有機農業的產品,多數是自我消費,沒有什麼出口。不過,都市農業和有機農業的概念卻“出口”了,不少拉美國家學習了古巴的經驗,連美國近年來也開始提倡“有機菜園”。

在農業方面,古巴雖然推出了不少改革舉措,但農業表現卻相當差,產量提高極少,有的年份甚至有所下降。目前,許多民生必需的農產品依賴進口,小麥、玉米、禽肉、煉乳是古巴進口中的最大類項目。

古巴的可耕地很多,本應能夠生產足夠的糧食,但不少土地卻被拋荒閒置。2009年古巴政府公佈了一項新政策,鼓勵人們去耕種閒置的土地。國家保留土地的所有權,私人可以獲得使用權,農民使用這些土地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自由出售。但這個政策對增加農業產出並沒有產生很大的效果。這是因為政策規定的使用權合同年限只有10年,到期有可能續約,也有可能土地被政府收回。農民在土地上的投資,政府酌情償付,但估價權在政府手中。這樣的合同條件對農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即使有人簽了合同,也不願意在土地上做大投資,因此難以增加產出。

比較古巴和越南的農業改革,會看到天壤之別。在改革開放之前,越南的農業很糟,糧食需要大量進口,因此造成700%以上的通貨膨脹。1986年越南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市場化改革,土地政策相當靈活,有的地區把所有權給了農民,有的地區給農民長達50年的土地使用權,政府還在金融、技術、外貿等方面幫助農民。越南農業獲得了快速發展,不僅不再需要進口糧食,還成為了農產品出口大國。目前,越南大米出口是世界第一,咖啡出口是世界第二。

古巴生產咖啡,也有少量的出口,但遠遠少於越南。從歷史上看,古巴的咖啡種植業是遠優於越南的,19世紀的一個古巴咖啡種植園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在革命之前,古巴也曾大量出口咖啡,大種植園主富甲一方。古巴之所以不願把土地所有權給予私人,是因為擔憂會出現財富過度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現象。“平等”是古巴革命追求的目標,在平等和效率的兩難中,古巴的改革政策傾向於平等。

雖然古巴農業整體表現不佳,但有一個項目卻表現很好,那就是“都市農業”——政府鼓勵居民在城市中發展農業。古巴城市的人口密度不高,有不少可以利用的土地,譬如宅前屋後的花園、樓宇間的空地、街道中的綠地。這些土地主要用來種蔬菜水果,也有人用來養雞養羊。殘菜爛果喂雞羊,雞羊糞便作肥料。

嚴酷的形勢逼著古巴就地取材尋找解決辦法,沒有進口的肥料,就用糞便和枯爛樹葉,想不到後來發展成了城市有機農業。在勞爾時代的改革中,城市有機農業又有了新發展,2009年推出了“城郊農業”,在郊區推廣有機農業。

古巴有機農業的產品,多數是自我消費,沒有什麼出口。不過,都市農業和有機農業的概念卻“出口”了,不少拉美國家學習了古巴的經驗,連美國近年來也開始提倡“有機菜園”。奧巴馬夫人兩年前在白宮裡開闢了一個有機菜園,被媒體廣泛報導。

筆者曾問過一個古巴人,在1990年代的艱難時期,古巴人比東歐人生活苦得多,為什麼古巴沒有利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來改善生活?他說,古巴人對1959年革命之前的資本主義社會記憶深刻,那時貧富不均、獨裁腐敗,他們不想回到那樣的社會中去。

古巴人對資本主義的這種看法,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改革。

進口低端產品,出口高端服務

赤字改善與一項特殊出口的增加密切相關,這項出口是古巴醫務人員到外國作醫療服務。世界上提供高端服務出口的國家多數是發達國家,古巴是發展中國家,卻能夠出口高端服務,這是古巴經濟的特色。

由於需要大量進口農產品,古巴的貿易赤字嚴重。古巴也想吸引外資,也想擴大出口,2014年頒佈了新的外資法,允許外資進入更多的領域,給了外資更好的減稅待遇。但是並沒有吸引到很多外資,美國制裁的影響固然是一個原因,古巴審批外資時的官僚作風是另一個原因,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外資雇傭方面所作的特殊規定。

這項規定是:外資企業不能直接雇用古巴人,必須通過古巴政府的雇傭機構;外資企業也不能直接支付古巴員工工資,而是要付給古巴政府,再由政府支付給員工。外資必須付給政府硬通貨,政府付給員工的則是古巴比索,而且只是外資付出工資中的一部分。

這項規定為了遵循平等的原則,古巴人工資普遍很低,據估計平均月薪只有30美元左右,外資企業的工資要遠遠高於30美元。

古巴實行雙軌貨幣,一種是普通比索,另一種是和美元同值的比索,稱為可兌換比索CUC(庫)。政府規定的比價是25普通比索等於1庫。外國人在古巴多數用庫,那些旅館、飯館、司機都向外國人索取大量的庫,這使得參與旅遊工作的人的收入大大高於普通人。如此的收入差距,吸引了高端人才來從事旅遊相關的低技能工作。在哈瓦那街頭,筆者看到工程師當司機、教授作導遊。

為了防止大量高技能人才流入這些低技能行業,也為了社會平等的理想,勞爾時代對國有部門的工資作了一些改革,譬如部分工資用庫支付。政府用庫支付工資,需要有硬通貨的來源,外資企業付給古巴政府的硬通貨工資就是一個來源,這也成為古巴實行這項規定的重要理由。古巴全民享受公費的醫療和教育,這樣的公費體制需要全民的努力來維持。如果醫生教師的收入過低,他們很可能離職流入低技能、高收入的行業,將使這個體制無法持續,全民都會受到傷害。

外資不多,出口產品不多,而進口需要又不斷增加,古巴的貿易赤字逐年攀升,在2007年後稍有改善。赤字改善與一項特殊出口的增加密切相關,這項出口不是產品,而是服務,是古巴醫務人員到外國作醫療服務。

古巴醫生人數龐大,每千人有6.7名醫生,美國只有2.4名。這是古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集中資源培養出來的,如此大量的醫生一方面使得古巴可以在國內建成優良的醫療體制,被聯合國譽為發展中國家的楷模,另一方面還可以出口醫療服務。世界上提供高端服務出口的國家多數是發達國家,其金融、研發等服務出口為它們賺取大量的硬通貨。古巴是發展中國家,卻能夠出口高端服務,這是古巴經濟的特色。

古巴特色的醫療服務是社會主義的產物,古巴人對此很有自豪感。一位古巴人對筆者說:“我們的醫療教育制度比美國好得多,當然美國也有很多東西比我們好得多,希望改革能把這兩樣好東西讓我們都得到。社會主義的好東西,資本主義的好東西,我們都想要。”

老一代的精神,新一代的追求

在後卡斯楚時代,古巴仍然面臨著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平等、效率的兼顧問題。在老一代革命精神的指導下,古巴沒有取得物質豐富的快速發展,但創造了“醫療出口”“都市農業”“修舊學校”等古巴特色。新一代又將如何呢?世界在注視著他們。

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平等、效率……如何兼得?如何平衡?這些問題是古巴改革關注的焦點,不同的古巴人有不同的看法。

筆者遇到一位古巴作家,他寫過一篇關於改革中不同看法的小說。

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是翁婿二人,都是作家。岳父參加過遊擊戰,是革命的一代,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不滿;女婿是年輕的一代,不喜歡僵化的教條,更嚮往物質豐富。兩人對改革前景都很茫然。在一次小說徵文競賽中,翁婿二人各寫了一篇小說,由於共用同一台電腦,下載檔案時搞錯了,岳父把女婿的稿子當成自己的投了出去,女婿則把岳父的稿子當成自己的投了出去。評獎揭曉後先公佈獲獎者的名字,岳父得了獎,他很高興,感到古巴的革命精神仍在,沒有被改革沖刷掉。但第二天公佈了作品,才發現原來是女婿的作品得了獎。這時女婿感到特別高興,他看到古巴社會正在發生變化,正在擺脫教條。

一位古巴經濟學家也和筆者談到這個問題:“古巴的局面是靠老一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支撐著,他們一旦離去,古巴不知道會向何處去。”

現在老一代的革命者即將離去,新的接班人將會如何改革呢?

按照那位作家的描述,老一輩才有革命精神,年輕人只嚮往物質豐富。根據筆者的觀察,革命精神並非以年齡劃界。在古巴,筆者遇到一位二十多歲的醫生,非常具有革命精神,勤懇為社區作奉獻;筆者也遇到一位五十多歲的教授,只想賺錢,認為人生幸福就是到高端消費場所去享樂。

勞爾卸任之後,國務委員會主席一職據輿論推測是由副主席迪亞斯·卡內爾繼任。他1960年出生,未參加過革命戰爭,在紅旗下長大。

他在大學是學電子工程的,1985年在母校任教,參與了大學的共青聯盟工作(古巴的共青團)。他的仕途始於“共青團”,從大學到省,再到“團中央”。1994年他被提拔為“封疆大吏”,擔任省委書記,同時成為中央委員,那時他才33歲。當他43歲時,進入了政治局,成為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此後他擔任過教育部長,2012年晉升為部長會議副主席,2013年被勞爾任命為國務委員會副主席。

在政治價值取向方面,他表露得不多。在有限的表露中,既有自由化取向的,如主張新聞網路自由,也有反自由化取向的,如批評一些私有企業是“反革命”。

社區委員會組織鄰里互助,通過政府管道搞到建築材料,由社區大眾參與,互助修房。

筆者看到的最成功的修繕項目,是哈瓦那老城區的舊城改造,其成功之處不僅是把破房修好,而且是“修舊如舊”——那些老房子都被修復得重獲當年西班牙殖民地時代的風采。這得到了政府的特別重視,因為這裡是旅遊熱點,要修舊如舊地創造出遊客喜愛的懷舊風情。

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古巴建立了一所特別的“修舊”學校,專門培養能操作舊工藝的技工。古巴的專業人士認識到,要想獲得最好的“如舊”效果,不能僅在表面做文章,還要深入到工藝層面,真正使用舊的工藝,如舊式的木工、石匠、泥瓦師傅等等,而這些舊的工藝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被淘汰了、失傳了,需要發掘出來重新訓練特殊的技工。古巴的這所“修舊”學校很成功,吸引了不少拉丁美洲國家,甚至歐洲國家的學生。

欠佳的農村農業,成功的都市農業

古巴有機農業的產品,多數是自我消費,沒有什麼出口。不過,都市農業和有機農業的概念卻“出口”了,不少拉美國家學習了古巴的經驗,連美國近年來也開始提倡“有機菜園”。

在農業方面,古巴雖然推出了不少改革舉措,但農業表現卻相當差,產量提高極少,有的年份甚至有所下降。目前,許多民生必需的農產品依賴進口,小麥、玉米、禽肉、煉乳是古巴進口中的最大類項目。

古巴的可耕地很多,本應能夠生產足夠的糧食,但不少土地卻被拋荒閒置。2009年古巴政府公佈了一項新政策,鼓勵人們去耕種閒置的土地。國家保留土地的所有權,私人可以獲得使用權,農民使用這些土地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自由出售。但這個政策對增加農業產出並沒有產生很大的效果。這是因為政策規定的使用權合同年限只有10年,到期有可能續約,也有可能土地被政府收回。農民在土地上的投資,政府酌情償付,但估價權在政府手中。這樣的合同條件對農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即使有人簽了合同,也不願意在土地上做大投資,因此難以增加產出。

比較古巴和越南的農業改革,會看到天壤之別。在改革開放之前,越南的農業很糟,糧食需要大量進口,因此造成700%以上的通貨膨脹。1986年越南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市場化改革,土地政策相當靈活,有的地區把所有權給了農民,有的地區給農民長達50年的土地使用權,政府還在金融、技術、外貿等方面幫助農民。越南農業獲得了快速發展,不僅不再需要進口糧食,還成為了農產品出口大國。目前,越南大米出口是世界第一,咖啡出口是世界第二。

古巴生產咖啡,也有少量的出口,但遠遠少於越南。從歷史上看,古巴的咖啡種植業是遠優於越南的,19世紀的一個古巴咖啡種植園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在革命之前,古巴也曾大量出口咖啡,大種植園主富甲一方。古巴之所以不願把土地所有權給予私人,是因為擔憂會出現財富過度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現象。“平等”是古巴革命追求的目標,在平等和效率的兩難中,古巴的改革政策傾向於平等。

雖然古巴農業整體表現不佳,但有一個項目卻表現很好,那就是“都市農業”——政府鼓勵居民在城市中發展農業。古巴城市的人口密度不高,有不少可以利用的土地,譬如宅前屋後的花園、樓宇間的空地、街道中的綠地。這些土地主要用來種蔬菜水果,也有人用來養雞養羊。殘菜爛果喂雞羊,雞羊糞便作肥料。

嚴酷的形勢逼著古巴就地取材尋找解決辦法,沒有進口的肥料,就用糞便和枯爛樹葉,想不到後來發展成了城市有機農業。在勞爾時代的改革中,城市有機農業又有了新發展,2009年推出了“城郊農業”,在郊區推廣有機農業。

古巴有機農業的產品,多數是自我消費,沒有什麼出口。不過,都市農業和有機農業的概念卻“出口”了,不少拉美國家學習了古巴的經驗,連美國近年來也開始提倡“有機菜園”。奧巴馬夫人兩年前在白宮裡開闢了一個有機菜園,被媒體廣泛報導。

筆者曾問過一個古巴人,在1990年代的艱難時期,古巴人比東歐人生活苦得多,為什麼古巴沒有利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來改善生活?他說,古巴人對1959年革命之前的資本主義社會記憶深刻,那時貧富不均、獨裁腐敗,他們不想回到那樣的社會中去。

古巴人對資本主義的這種看法,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改革。

進口低端產品,出口高端服務

赤字改善與一項特殊出口的增加密切相關,這項出口是古巴醫務人員到外國作醫療服務。世界上提供高端服務出口的國家多數是發達國家,古巴是發展中國家,卻能夠出口高端服務,這是古巴經濟的特色。

由於需要大量進口農產品,古巴的貿易赤字嚴重。古巴也想吸引外資,也想擴大出口,2014年頒佈了新的外資法,允許外資進入更多的領域,給了外資更好的減稅待遇。但是並沒有吸引到很多外資,美國制裁的影響固然是一個原因,古巴審批外資時的官僚作風是另一個原因,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外資雇傭方面所作的特殊規定。

這項規定是:外資企業不能直接雇用古巴人,必須通過古巴政府的雇傭機構;外資企業也不能直接支付古巴員工工資,而是要付給古巴政府,再由政府支付給員工。外資必須付給政府硬通貨,政府付給員工的則是古巴比索,而且只是外資付出工資中的一部分。

這項規定為了遵循平等的原則,古巴人工資普遍很低,據估計平均月薪只有30美元左右,外資企業的工資要遠遠高於30美元。

古巴實行雙軌貨幣,一種是普通比索,另一種是和美元同值的比索,稱為可兌換比索CUC(庫)。政府規定的比價是25普通比索等於1庫。外國人在古巴多數用庫,那些旅館、飯館、司機都向外國人索取大量的庫,這使得參與旅遊工作的人的收入大大高於普通人。如此的收入差距,吸引了高端人才來從事旅遊相關的低技能工作。在哈瓦那街頭,筆者看到工程師當司機、教授作導遊。

為了防止大量高技能人才流入這些低技能行業,也為了社會平等的理想,勞爾時代對國有部門的工資作了一些改革,譬如部分工資用庫支付。政府用庫支付工資,需要有硬通貨的來源,外資企業付給古巴政府的硬通貨工資就是一個來源,這也成為古巴實行這項規定的重要理由。古巴全民享受公費的醫療和教育,這樣的公費體制需要全民的努力來維持。如果醫生教師的收入過低,他們很可能離職流入低技能、高收入的行業,將使這個體制無法持續,全民都會受到傷害。

外資不多,出口產品不多,而進口需要又不斷增加,古巴的貿易赤字逐年攀升,在2007年後稍有改善。赤字改善與一項特殊出口的增加密切相關,這項出口不是產品,而是服務,是古巴醫務人員到外國作醫療服務。

古巴醫生人數龐大,每千人有6.7名醫生,美國只有2.4名。這是古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集中資源培養出來的,如此大量的醫生一方面使得古巴可以在國內建成優良的醫療體制,被聯合國譽為發展中國家的楷模,另一方面還可以出口醫療服務。世界上提供高端服務出口的國家多數是發達國家,其金融、研發等服務出口為它們賺取大量的硬通貨。古巴是發展中國家,卻能夠出口高端服務,這是古巴經濟的特色。

古巴特色的醫療服務是社會主義的產物,古巴人對此很有自豪感。一位古巴人對筆者說:“我們的醫療教育制度比美國好得多,當然美國也有很多東西比我們好得多,希望改革能把這兩樣好東西讓我們都得到。社會主義的好東西,資本主義的好東西,我們都想要。”

老一代的精神,新一代的追求

在後卡斯楚時代,古巴仍然面臨著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平等、效率的兼顧問題。在老一代革命精神的指導下,古巴沒有取得物質豐富的快速發展,但創造了“醫療出口”“都市農業”“修舊學校”等古巴特色。新一代又將如何呢?世界在注視著他們。

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平等、效率……如何兼得?如何平衡?這些問題是古巴改革關注的焦點,不同的古巴人有不同的看法。

筆者遇到一位古巴作家,他寫過一篇關於改革中不同看法的小說。

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是翁婿二人,都是作家。岳父參加過遊擊戰,是革命的一代,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不滿;女婿是年輕的一代,不喜歡僵化的教條,更嚮往物質豐富。兩人對改革前景都很茫然。在一次小說徵文競賽中,翁婿二人各寫了一篇小說,由於共用同一台電腦,下載檔案時搞錯了,岳父把女婿的稿子當成自己的投了出去,女婿則把岳父的稿子當成自己的投了出去。評獎揭曉後先公佈獲獎者的名字,岳父得了獎,他很高興,感到古巴的革命精神仍在,沒有被改革沖刷掉。但第二天公佈了作品,才發現原來是女婿的作品得了獎。這時女婿感到特別高興,他看到古巴社會正在發生變化,正在擺脫教條。

一位古巴經濟學家也和筆者談到這個問題:“古巴的局面是靠老一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支撐著,他們一旦離去,古巴不知道會向何處去。”

現在老一代的革命者即將離去,新的接班人將會如何改革呢?

按照那位作家的描述,老一輩才有革命精神,年輕人只嚮往物質豐富。根據筆者的觀察,革命精神並非以年齡劃界。在古巴,筆者遇到一位二十多歲的醫生,非常具有革命精神,勤懇為社區作奉獻;筆者也遇到一位五十多歲的教授,只想賺錢,認為人生幸福就是到高端消費場所去享樂。

勞爾卸任之後,國務委員會主席一職據輿論推測是由副主席迪亞斯·卡內爾繼任。他1960年出生,未參加過革命戰爭,在紅旗下長大。

他在大學是學電子工程的,1985年在母校任教,參與了大學的共青聯盟工作(古巴的共青團)。他的仕途始於“共青團”,從大學到省,再到“團中央”。1994年他被提拔為“封疆大吏”,擔任省委書記,同時成為中央委員,那時他才33歲。當他43歲時,進入了政治局,成為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此後他擔任過教育部長,2012年晉升為部長會議副主席,2013年被勞爾任命為國務委員會副主席。

在政治價值取向方面,他表露得不多。在有限的表露中,既有自由化取向的,如主張新聞網路自由,也有反自由化取向的,如批評一些私有企業是“反革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