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厲害!鄭州醫生帶上神奇眼鏡 15塊骨頭碎成渣被修復 手術如科幻片

河南商報記者 李佳

經過電腦類比, 可列印出人體組織器官模型;手術中醫生戴上VR眼鏡, 患者成了“透明人”, 血管、神經、器官都看得一清二楚。

近日,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手術室裡, 骨科專家、院長連鴻凱和手術團隊運用3D列印、混合現實、虛擬實境技術成功為一名脛骨平臺碎成15塊30歲骨折患者實行復位內固定手術。

厲害

碎成15塊的骨頭被成功復位固定

電動車是30歲小夥陳曉、增強現實(AR)等最新技術。

雖然之前有兄弟醫院分別採用了這些技術, 但是要把如此多的新技術綜合應用在一次手術, 在省內這還是第一次。

解密

手術過程如同科幻大片

A、用3D列印技術, 複製人體組織器官

很多患者手術之前, 也是心有忐忑, 因為現在大多數的CT、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結果, 看起來也就是黑白光影, 非專業人士無法辨識。 精准位置在哪, 從何處著手切除, 影響如何?不僅患者很茫然, 醫生有時也吃不准, 很多時候憑藉的是經驗。

手術前, 病人陳曉也存在同樣的困惑。

首先登場的就是3D列印技術。 利用CT、核磁共振多角度拍攝的片子, 進行電腦類比合成三維立體影像。 這樣根據這個立體影像, 用特質材料, 列印出一個逼真的、內部結構層次分明的脛骨模型, 骨折的位置, 每一塊碎骨都一清二楚。 醫生拿著模型放在患者面前, 給患者講解, 方便很多。

最關鍵的是, 醫生自己也更加心中有數。

B、用虛擬實境(VR)技術, 顯現人體結構

VR現在更多的是用在遊戲當中, 戴上眼鏡, 體驗者立即就進入一個虛擬逼真的世界中, 讓自己沉浸其中。 同樣, 利用CT、核磁共振多角度拍攝的片子, 電腦還原出一個虛擬卻又無比逼真的人體。

這樣病人和醫生更加清楚手術怎麼做了。 戴上眼鏡後, 甚至可以手指一滑, 虛擬的手術部位和人體結構解刨完全就剝離出來, 醫生可以在這樣動畫逼真的世界裡, 模擬手術過程。

朱智主任介紹, 以前, 類似的手術, 外科醫生要通過影像檢查來瞭解病變情況。 還要對人體解剖結構有著極深造詣, 並且還要有著很強的空間感。 需要把二維的影像片在腦內形成一個立體的映射。 每一項經驗技能需要醫生長期訓練。有了混合現實技術後,醫生就能很好地進行術前的手術演練,術中手術指引。而且只需要進行CT檢查,並不額外增加患者負擔。

患者戴上VR眼鏡,讓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有了真實的認識,增進了醫患溝通。

C、臨場應用增強現實技術“透視”手術部位

在進行手術中,連鴻凱佩戴上數位化眼鏡,將術前通過病人CT影像製作的3D視覺化影像投射在真實手術場景中,並通過特定手勢對虛擬影像進行大小方向的調整,最終將虛擬影像與病灶1:1完美匹配投射到手術視野中去,從而對於患者破碎的脛骨平臺及周圍血管情況瞭若指掌。

簡單說,就是將虛擬實境(VR)技術,與真實手術“無縫”對接。如果在手術中碰到棘手的部位,可以戴上眼鏡,眼睛掃過的地方,視野裡就會出現一個逼真的虛擬場景,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即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兩種資訊相互補充、疊加,患者腿部構造也就一清二楚。需要手術部位仿佛“透明”一樣,血管、組織、肌肉、病灶、骨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手術就更加順利。

360度旋轉圖像像極了好萊塢科幻大片中的操作。通過虛擬影像的術中導航,手術十分順利,借助於這塊即時“漂浮”在術野上方的虛擬脛骨平臺的指引,最終利用三塊鋼板將陳曉的破碎脛骨平臺牢牢固定住,原本至少需要3個小時的手術,被壓縮到了不到2個小時,類似的手術今後將更加順利。

總之,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術前、術中、術後全過程的精准可視,患者得到了最佳的治療效果。

延伸

以後醫生越來越好當了?

“3D列印”技術、“3D虛擬實境”技術等一些新技術的應用讓之前高難度的手術變的越來越容易,當然這並不表示以後的醫生也越來越好當

雖然手術前可以通過3D技術模擬手術,術中也可以運用透視技術進行精准切除,技術雖然厲害,但也必須通過人工來一步步操作完成;

如果沒有扎實的外科手術切開、止血、暴露、切除、整形重建等堅實的基礎,再簡單的手術也完成不了。因此,將來不管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也替代不了人的基本操作。

手術的成功與長期的學習實踐、經驗積累密不可分,加上現在醫患雙方對於疾病治療的療效和個性化的手術要求也都越來越高,因此對醫生的要求也會也來越高。

(河南商報編輯 戴晨曦 張曙輝)

每一項經驗技能需要醫生長期訓練。有了混合現實技術後,醫生就能很好地進行術前的手術演練,術中手術指引。而且只需要進行CT檢查,並不額外增加患者負擔。

患者戴上VR眼鏡,讓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有了真實的認識,增進了醫患溝通。

C、臨場應用增強現實技術“透視”手術部位

在進行手術中,連鴻凱佩戴上數位化眼鏡,將術前通過病人CT影像製作的3D視覺化影像投射在真實手術場景中,並通過特定手勢對虛擬影像進行大小方向的調整,最終將虛擬影像與病灶1:1完美匹配投射到手術視野中去,從而對於患者破碎的脛骨平臺及周圍血管情況瞭若指掌。

簡單說,就是將虛擬實境(VR)技術,與真實手術“無縫”對接。如果在手術中碰到棘手的部位,可以戴上眼鏡,眼睛掃過的地方,視野裡就會出現一個逼真的虛擬場景,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即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兩種資訊相互補充、疊加,患者腿部構造也就一清二楚。需要手術部位仿佛“透明”一樣,血管、組織、肌肉、病灶、骨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手術就更加順利。

360度旋轉圖像像極了好萊塢科幻大片中的操作。通過虛擬影像的術中導航,手術十分順利,借助於這塊即時“漂浮”在術野上方的虛擬脛骨平臺的指引,最終利用三塊鋼板將陳曉的破碎脛骨平臺牢牢固定住,原本至少需要3個小時的手術,被壓縮到了不到2個小時,類似的手術今後將更加順利。

總之,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術前、術中、術後全過程的精准可視,患者得到了最佳的治療效果。

延伸

以後醫生越來越好當了?

“3D列印”技術、“3D虛擬實境”技術等一些新技術的應用讓之前高難度的手術變的越來越容易,當然這並不表示以後的醫生也越來越好當

雖然手術前可以通過3D技術模擬手術,術中也可以運用透視技術進行精准切除,技術雖然厲害,但也必須通過人工來一步步操作完成;

如果沒有扎實的外科手術切開、止血、暴露、切除、整形重建等堅實的基礎,再簡單的手術也完成不了。因此,將來不管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也替代不了人的基本操作。

手術的成功與長期的學習實踐、經驗積累密不可分,加上現在醫患雙方對於疾病治療的療效和個性化的手術要求也都越來越高,因此對醫生的要求也會也來越高。

(河南商報編輯 戴晨曦 張曙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