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933丨疊溪地震灌縣(都江堰)受災記

 華 夫

疊溪大地震

一、疊溪大地震及其堰塞湖

1933年8月25日(民國二十二年,農曆七月初五)15時50分30秒, 四川岷江上游距茂縣縣城56公里的疊溪發生了7.5級大地震。

地動山搖之後, 崩塌的山體迅即阻斷岷江及其支流, 古疊溪城瞬間整體陷落, 在岷江的銀瓶崖、大橋、疊溪形成三處天然海子, 亦即今天我們所說的“堰塞湖”。

曾經美麗而古樸的疊溪城變成一片海子

據地震資料統計, 此次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2.0度,

東經103.7度, 烈度為10度, 震源深度為6.1公里。 四川各縣幾乎全部波及,松潘城地鳴如雷, 人身飄搖不能站立, 房屋樑柱坍損。 北川地作雷鳴, 池水如沸, 石砌房屋多有傾倒, 磚牆擺動如揮扇, 街上人人驚恐。 汶川岩石崩墜, 人畜均傷。 理番(今理縣)地面震盪五六分鐘之久, 山崩石墜, 黃塵蔽天, 壓斃人畜, 傷民甚慘。 黑水所管九十九溝半之碉房, 幾乎坍塌殆盡, 人民牲畜傷亡過半。 綿竹全縣各鄉區同時地震, 死斃大人小兒各一。 成都亦覺地震, 房屋、門窗、衣櫃銅飾振振有聲, 屋瓦片片墜落, 室內懸空物件均花晃蕩不止, 人覺昏暈, 驚惶萬狀, 奔跑向空地, 少城公園“辛亥革命保路死事紀念碑”第三層寶頂震掉一半。 瀘縣、隆昌間一煤礦震時洞內岩石崩塌,
壓死工人10余人;白水灘炭洞噴出地火, 燒死工人7人;大足高山倒房10餘所。 安嶽一深潭, 震時岸上5人暈落潭中溺死。 連千年之年的樂山大佛, 也為足下大江翻江倒海的巨浪打翻船漿淹死開船人而驚愕。

與此同時, 世界各地的地震儀、地震台都接收到了此次地震波資訊。 受災最重的首數疊溪城。 昔日有房屋276所, 人口500余的繁華熱鬧之疊溪古城被埋于亂石之中, 只留下一片廢墟。 死裡逃生者只15人, 疊溪城從地圖上抹去!

1933災後疊溪

這是近代四川境內損失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它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了極為慘痛的一頁。 疊溪至兩河口的岷江段斷流。 至9月上旬, 在銀瓶崖以上形成了長約13公里、寬約2公里的大海子。 逶迤四五十華里, 最寬處達四五華里, 這一切又孕育了更可怕的災難。 由於堰塞湖面積大, 激流湍急, 日積月累, 它如一把高高懸在川西平原頭上的利劍, 隨時有決口潰堤橫掃下游的危險。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座曾經美麗而風姿綽約的疊溪古城。

疊溪也稱“迭溪”,

是扼川西平原通往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肅的交通咽喉要塞, 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因地裡位置險要, 漢時朝庭即在此設立蠶陵縣, 唐時設翼針縣, 明洪武十一年(西元1378年)為疊溪千戶所。 御史大夫丁玉征戰此地, 被封為“平羌將軍”, 下令築城高一丈, 周圍三百九十丈, 有四道門。 地震發生時, 據時任川軍28軍“屯墾督辦公署”兼茂縣縣長的張雪岩回憶, 當時疊溪城“鎮上裡有房270所, 本地人口577。 城中有一條繁盛街道上有飯館10餘家, 旅店6家”。 有城隍廟、觀音殿、武廟、吉祥寺等建築, 有“樓臺亭榭”、“龍池曉月”等名勝, 縣衙有3棵十人合報的明末清初所植古槐樹, 如今, 全都沉沒于數十米深的岷江水中。 遺址距成都249公里, 距茂縣縣城以北約60公里, 在茂縣較場鄉東南2.5公里處,岷江東岸的二級臺地上,背靠七珠山,下臨岷江,面積22萬平方米。當天氣好時,還時有人在江中隱隱約約地看到水下古城的影子。今天,當你經過“九黃線”(九寨、黃龍)去旅遊觀光時,導遊會讓你在疊溪地震遺址和疊溪海子前留個影。

地震造成疊溪古城整體陷落,瞬間從地球上消失無影無蹤,成為“曠古奇聞”,但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頭。

疊溪鎮較場村,東南方較場古點將台地震時原有裂縫35釐米,震後為85釐米

二、“疊溪發洪水,數萬人變成鬼”

震後,二十八軍軍長鄧錫候急電南京政府,彙報災情並懇求援助。鄧電文中說,“茂縣疊溪城全部陷落,南北約30公里,東西約50公里,松坪溝群山倒塌,岷江上游河流阻塞,松茂大道已無通路,實空前之奇禍”。然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兵荒馬亂之時,蔣介石正坐鎮南昌部署對蘇區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哪有時間和能力顧及國內的災荒橫禍和人民安危。四川軍政府根本沒有應對措施,震後近一月,善後督辦劉湘才派出成都水利知事公署全晴川等數十人前任調查。但限於當時條件,也不可能有大型機具搶通道路,疏通堰塞湖,防止地震次生災害發生。

1933年10月9日下午7時許,也就在時隔一個半月之後,被堵塞斷流了45天的疊溪海子終於潰決了!傍晚,高達160多米的疊溪壩洪水夾帶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浪頭高達20丈許,吼聲震天,10裡之外皆聞。以每小時30多公里的速度橫衝直撞,將沿途若干村寨掃蕩踏平,沿江各大城鎮皆不能倖免。洪水所經之地皆成礫石河灘,災區長達2000餘裡。據當時的統計,茂縣共死340人,沖沒田地2686畝,房舍729所,沖失糧食2579石,牲畜2170頭。汶川全縣總計死576人,沖毀房屋346間,沖沒田土6000餘畝,糧食353石,牲畜2315頭。都江堰內外江一片汪洋,灌區幾成澤國。而灌縣遭災最重,被淹農田5萬多畝,沖毀田土3000畝以上,房屋4000餘間......崇慶縣淹沒農田2萬畝以上,毀橋近100座、田土1000餘畝,損毀房屋2000餘間,淹斃4000多人。溫江縣淹毀農田萬余畝,水進縣城。成都城區河水高漲,街道被淹,西南郊淹田萬餘畝,損房屋數千間。據一份民國二十二年雙流縣檔案館保存的資料顯示:疊溪洪水暴發,下游金馬河入雙流境,河身沖寬者達五六裡,窄者一二裡,水流四處氾濫流行,支流百出無所歸總。大水過後,金馬河兩岸,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從此,金馬河成為岷江在雙流的正流,原來的主流楊柳大江退位為次流。

災後,坊間有民謠這樣傳道:

七月初九是地動,那天地動震得凶。

茶壺震得叮咚響,糞桶浪得響嗡嗡。

疊溪山垮水不通,請來石匠打洞洞。

又拿炮火打當中,一下打穿水猛湧。

石匠淹死一百多。八月二十水才攏,

 半夜三更來得凶,有人說是“起地風”

 婆娘娃兒把命收送,一家老小死無蹤。

威茂二州有二縣,二十多裡無人煙。

1933年茂縣疊溪大地震遺

二、灌縣遭到滅頂之災

10日(農曆八月廿日)午夜1時許。洪水一路橫衝直撞,一路吞村滅寨,咆哮著, 奔騰著,張著血盆大口來到了哀鴻遍野的灌縣境內。這裡剛剛經歷 “二劉”(劉湘、劉文輝)“毗河之戰”,戰爭的創傷還未來得及醫治,躲過戰亂大難不死的人們還來不及細想是怎麼回事即葬身洪魔。都江堰內外江河道被沖成卵石一片,上游沖來的房屋、用具、人畜屍體等已鋪滿離堆大壩;都江堰之魚嘴、飛沙堰被沖壞,大水經離堆公園沖進街市,淹死1600餘人,沖毀耕地4000餘畝。沖沒韓家壩、安瀾橋、新工魚嘴、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管道工程;防洪堤壩無一完好。僅灌縣境內撈獲的屍體就有4000多具。據不完全統計,此次地震所涉死亡人數約2萬多人左右。

“民國22年10月9日疊溪海子潰決,洪水奔騰而下。10月10日,洪峰到灌縣境內。據灌縣紫坪鋪水文站測算,水位上漲2丈2尺(合7.4米),相應洪峰流量約10200立方米/秒。紫坪鋪、白沙沿岸堆存的上萬件木料漂沒無遺,白沙近岸居民數十家、田廬人畜悉被沖走。水到索橋,右岸民房皆被沖毀;左岸丁公祠及河街子亦被卷去其半。寶瓶口水位達21劃,旋即堵塞,人字堤被衝開,公園開河(今荷花池即當時河道殘跡)。往下,內外江水匯成一片,汪洋無際。水面漂物逐波奔流,毀橋30餘座,農田民舍沖刷無數,浮屍絡繹而下。次日水退,僅紅十字會等三單位即沿途撈屍717具,其中腐爛難移就地掩埋者429具,屍親領走206具,餘有82具無人認領,在外北竹林寺側,分別男女埋為兩大塚。”(《灌縣誌.水災》《都江堰歷年重大事故及其產生原因》)

“洪峰以每秒1.02萬立方米的流量,相繼沖毀了都江堰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瀾索橋,內、外江水一片汪洋。全縣16個鄉鎮受災,毀農田1000公頃,死亡5000餘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堆積的1萬餘立方米木材、1000多噸煤炭及藥材漂沒無遺,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橋樑、碾磨沖毀無數,流離失所的災民在萬人以上”。

10月16日,省城《新新新聞》這樣報導。

本報10月16日特約通信,日前夜間都江堰兩江之水災,連日調查,慘狀極重,受災區域自松茂道間之疊溪沙灣起,下至崇(寧)、郫(縣)、溫(江)、雙(流)各縣止,縱橫氾濫,總1000餘裡。沖毀房舍難計外,近據各方面調查所得,綜計漂沒之男女老幼人民為數在2萬以上,沖毀農田不下5萬畝。即以灌境內計算,連夜紅十字會各慈善團體撈獲之屍,已達4000數百具……近日挖掘泥沙,於泥沙中隨處發現成堆之死屍,橫七豎八,每堆輒以十數計,如王家船河壩、安順橋河壩等處,河沙自然掩埋之屍,每堆多至30餘具者。紅十字會各慈善團體施送之棺木,已用2000餘具,僅裝得全體死屍之半數,誠為空前浩劫,見者莫不痛心!”。

《國民公報》1933年10月21日報導。

“灌縣10月11日與汶川同被水災,洪水高數十丈,將安瀾索橋、南岸街居民百余戶沖沒無存。又將人字堤一帶衝開,離堆公園面澤國……這次水災毀橋30餘座,毀田地數萬畝,溺 人約五千名……現有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男女老幼,據紅十字會收容登記已達8600餘人……”。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灌縣當地史志記述。

《白沙鄉志》:晚上1點鐘左右,大水到達白沙場,水勢洶猛,白沙利濟索橋下首沿街,水上1米多,張子英等全家被沖走,白沙地域淹死者有100余人,沿河房屋沖毀不計其數,張家灣的沙灘上死屍無數。白沙河壩和沿岸木材、煤炭等損失更大,泗興公木號的木材全部沖走,其它木商的木材也十分之七八沖走,計損失木材萬米,煤炭千噸以上。約1小時便消退,由於水含泥重,渾濁難聞,魚類也漿死許多。水消後,河灘上死魚無數,大者10斤以上,隨處可見。

《灌口鎮志》:.....水到索橋,右岸(指南邊)民房皆被沖毀;左岸丁公神祠及河街子亦被卷去大半。人字堤被衝開,公園開河,僅灌縣紅十字會等單位沿途撈屍達717具,在外北竹林寺側,分別男女埋為兩大塚。公園、天乙街、伏龍鄉,奎光鄉等地數百戶居民房屋財產悉遭沖刷,邊爬房上樹者亦未倖免。

《幸福鄉志》:“據灌縣塔子壩張國倫等老人回憶,疊溪洪水淹到奎光塔臺基第一層石階處,整個塔子壩只有張家、梁家、孫家3個地勢高的院子未進水,余處全被水淹。”

此外,《大興鄉志》、《石羊鄉志》、《柳街鄉志》還記述了該鄉鎮在此次洪水中沿河良田被直接沖毀情況。

大地震產生的次生災害和死亡人數大大高於地震死亡人數,堰塞湖的巨大威力和造成的慘重損失,從中可見一斑。

四、紅十字會緊急救災

面對空前浩劫,灌縣紅十字會和成都紅十字會緊急行動,賑災救災。洪水退後,他們在地勢高處搭建臨時茅屋收容流離失所難民,組織人員對難民進行施粥,施藥,施燒餅,掩埋屍體,長達數十天。灌縣紅十字會在灌縣的離堆公園,安順橋,青城橋一帶,收抬屍體717具,除有認領外,腐爛者就地掩埋,其餘則在縣城外北竹林寺建大墳,集中收集掩埋。

然而,畢竟災情深重,民間的自救力量有限。灌縣賑濟會因經濟困難,之前所有的募集款項已悉數用光,10月21日迫不得已停發麵餅。“連夜各慈善團體撈獲之屍,已達四千數百具......各慈善團體施送之棺木,已用二千餘具,僅裝得全體死屍之半數”。成都紅十字會、灌縣紅十字會等社團緊急向國民政府告急:“......(疊溪洪水)深夜一點鐘大水淹至,上起茂、理、汶川,下迄崇(寧)、郫、溫、雙、崇(慶)、新(津)各縣均受巨災......伏乞推己溺己饑之心,抱視民猶子之懷,飭下中央經濟委員會、中央賑務委員會准暫就棉麥借款100萬元。另飭立四川經濟委員會,賑務委員會負責保存此款,儲作疏積修堰賑災之用。”

紅十字會會員們在救災賑災的同時,還查勘岷江水情拍攝了部分珍貴歷史照片。

五、見證者的講訴

鐘易成:當年灌縣疊溪大洪水的曾親眼見證者。他抄錄有《灌縣水災籌賑委員會快郵代電》(見《都江堰市文史資料》第四輯,2005年版)一文,現摘要如下:

“吾灌不幸,禍患頻乘,奇重災情,數月兩見。…..兵戎騷擾(指“毗河之戰”)……十室九空。當此兵燹之餘,瘡痍滿目……詎料八月二十日夜半,又遭曠世水災。漂流之後,觸目傷心。生者失其衣食住,死者尚待撈殮埋。此次岷江暴漲,時為黑夜,水頭數丈,洶湧而來,至合流之旋口場,掃去該場大半。經麻溪豬腦壩、沙金壩一帶,沖去瀕河居民數百家。至白沙場,沖去該場大半,連同紫坪鋪白沙場、炭本商之木墩木條嵐炭等物一掃而空,約值大銀元百萬元。又至都江堰上游之白馬堰,水直東馳,掃卷索橋南岸及韓家壩一帶之民舍田地不少。奔流至飛沙堰,一面排其堤堰之沙石以入沱;一面橫決飛沙堰人字堤直穿離堆公園(即荷花池),亂流入正南江、黑石河、沙溝河之間,於是附城之伏龍、奎光、清平、天乙、崇禮三鄉兩鎮,沖刷民房數百戶,田地約千餘畝,合計銀錢衣物又值百萬以外。據善團紅會所言,即第一區內發現死屍,大約有數百具。至五區之安順橋河心,居民數百家,亦全被水淹。王家船河心,撈獲死屍二百餘具。六區之玉堂場死亡約二百餘人。同區之大興場,人畜房同歸於盡,連同中興場境內,死亡又約二千餘人。七區之徐家渡數百戶,存者僅十分之二。十區之旋口場死亡又約二、三百人,同區之河心甲,居民百余戶無一倖存。水經之地,農田淹沒,橋樑沖塌,統計灌境死亡人數約三千人,沖毀農田約一萬五、六千畝。刻間山洪稍退,官紳協同履勘,慘痛情況,目不忍睹。死屍橫野,彼此相望,甚或體毀肢殘。生者無家,大率哀家泣母,唏噓痛哭,恍若失路之嬰;奔走倉皇,儼若喪家之犬…..凡茲參狀,實勝兵災,目所親瞻,心滋巨痛。”

江明義,都江堰市原宣傳部退休幹部。在其編著的《老灌縣的龍門陣》一書中有一段《北門外的屍骨塔》故事,向我們講訴了1933年疊溪大洪水灌縣遭災情況。他說,北門城牆外鬼柵子附近,那裡有一處停屍房,側邊挖有兩處大坑,是掩埋屍骨的地方。那年深夜,疊溪大洪水暴發了,勢不可擋的洶猛洪水從離堆公園湧入,向城南外江一帶滾滾而去,房屋、樹木、農田蕩然無存。天快亮時,洪水退去,半個灌縣城已變成河灘。粗大的楠木樹連根拔起,就連幾十噸重的石犀牛也不見了,掀倒在地的樹叉上掛著淹死的大人小孩,鼻孔裡,嘴巴裡全都塞滿了泥巴,樹根裡夾著一米長的細甲魚。還有幾十斤重的大魚把頭撞得稀爛,橫七豎八到處都是。全縣被沖毀農田1500畝,淹死5000多人,無家可歸者達8000餘人。第二天,洪水退去,全縣清理出1000多具無人認領的屍體,因白天天氣火熱,不能久停。縣衙門組織一批人陸續將屍體運到北門停屍房。停屍房裡堆不下,就只好在附近挖坑掩埋。

劉會清,女,1917年1月27日生,今年96歲,筆者的繼祖母,疊溪大洪水的親歷者之一。青城山鎮石橋村10組人。孩童時代她就經常給我擺過去的事情。疊溪暴發那年她已十五、六歲,老家在駱家河壩(今翠月湖鎮電力賓館門口)。她說自己當時正在酣睡,半夜裡迷迷糊糊地突然聽到有人驚呼大水來了,屋裡已被洪水淹到灶門和床上,家裡的墰墰罐罐、缸缸缽缽全都漂起來了在屋裡打轉,泥土築的牆被洪水衝垮,黑燈瞎火中大人拼命掀門板,叫我趕緊向屋後竹林裡跑,因為那裡有竹籠和樹子。我全身濕透奔過去死死地用手抱住一籠竹子,在水中泡了好久呵天才亮,洪水小了,竹子也現出來了,看見上面卡著那麼多板凳長的魚,到處是汙黑發臭的“蠻子水”,上面還漂著房料、草木、衣物、家什、樹子和被淹死的人畜屍體…..那場景真的太嚇人了。我們又跑到高處躲洪水,才曉得整個河邊(指金馬河,都江堰外江)的人家大部分都打(沖)起走了,沿河一帶的橋全都打了,良田也被打走,有的變成了幾條濠溝成了小河,唉,上面的莊稼全部沒有了!洪水過後,我們逃難到山上中興王婆岩親戚家救助。

我的祖母劉會清(左)和舅婆擺起從疊溪大洪水中死裡逃生,不停地歎氣。 華夫攝

王季文,青城山鎮芒城村6組人,生於1924年5月20日。疊溪洪水暴發那年他才是9歲的孩子。他說他是洪水消退後隔二三天去看的灌縣災區。從中興上元(因沿途橋樑被水沖走)到蘆家石橋(今玉堂涼水井),河裡沖下來的魚兒白亮亮的一層,板凳那麼長,永康橋(青城五號橋)被水打了,復興橋(下索橋,今青城大橋)打了,沿河人家打了,有的壁頭打爛,田裡種的川芎沖走,草堆沖走,災民淒慘呵!沒有淹死的人只有投親靠友,艱難度日了,哪有象今天共產黨對待受災的老百姓好呵。

王季文老人向筆者講訴疊溪洪水及其災難 華夫攝

如今,經歷過這場巨災的人們恐怕已經不多了,疊溪地震和它所引發的災難帶給人類的悲傷似乎正逐漸地談出我們的視線,一切都已成為了歷史。然而,時光可以流逝,災難卻可能重演,經歷了無數劫難的人類,我們該從中吸取些什麼教訓呢?這也是疊溪地震和大洪水留給我們的深深思考。

解華福,筆名華夫。1963年8月生,中學高級教師。社區教育幹部,現供職於青城山鎮政府。都江堰市、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地方誌和文史專家。作品以散文、雜文見長,散見於國家及省市報刊。

在茂縣較場鄉東南2.5公里處,岷江東岸的二級臺地上,背靠七珠山,下臨岷江,面積22萬平方米。當天氣好時,還時有人在江中隱隱約約地看到水下古城的影子。今天,當你經過“九黃線”(九寨、黃龍)去旅遊觀光時,導遊會讓你在疊溪地震遺址和疊溪海子前留個影。

地震造成疊溪古城整體陷落,瞬間從地球上消失無影無蹤,成為“曠古奇聞”,但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頭。

疊溪鎮較場村,東南方較場古點將台地震時原有裂縫35釐米,震後為85釐米

二、“疊溪發洪水,數萬人變成鬼”

震後,二十八軍軍長鄧錫候急電南京政府,彙報災情並懇求援助。鄧電文中說,“茂縣疊溪城全部陷落,南北約30公里,東西約50公里,松坪溝群山倒塌,岷江上游河流阻塞,松茂大道已無通路,實空前之奇禍”。然而此時的中國正處兵荒馬亂之時,蔣介石正坐鎮南昌部署對蘇區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哪有時間和能力顧及國內的災荒橫禍和人民安危。四川軍政府根本沒有應對措施,震後近一月,善後督辦劉湘才派出成都水利知事公署全晴川等數十人前任調查。但限於當時條件,也不可能有大型機具搶通道路,疏通堰塞湖,防止地震次生災害發生。

1933年10月9日下午7時許,也就在時隔一個半月之後,被堵塞斷流了45天的疊溪海子終於潰決了!傍晚,高達160多米的疊溪壩洪水夾帶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浪頭高達20丈許,吼聲震天,10裡之外皆聞。以每小時30多公里的速度橫衝直撞,將沿途若干村寨掃蕩踏平,沿江各大城鎮皆不能倖免。洪水所經之地皆成礫石河灘,災區長達2000餘裡。據當時的統計,茂縣共死340人,沖沒田地2686畝,房舍729所,沖失糧食2579石,牲畜2170頭。汶川全縣總計死576人,沖毀房屋346間,沖沒田土6000餘畝,糧食353石,牲畜2315頭。都江堰內外江一片汪洋,灌區幾成澤國。而灌縣遭災最重,被淹農田5萬多畝,沖毀田土3000畝以上,房屋4000餘間......崇慶縣淹沒農田2萬畝以上,毀橋近100座、田土1000餘畝,損毀房屋2000餘間,淹斃4000多人。溫江縣淹毀農田萬余畝,水進縣城。成都城區河水高漲,街道被淹,西南郊淹田萬餘畝,損房屋數千間。據一份民國二十二年雙流縣檔案館保存的資料顯示:疊溪洪水暴發,下游金馬河入雙流境,河身沖寬者達五六裡,窄者一二裡,水流四處氾濫流行,支流百出無所歸總。大水過後,金馬河兩岸,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從此,金馬河成為岷江在雙流的正流,原來的主流楊柳大江退位為次流。

災後,坊間有民謠這樣傳道:

七月初九是地動,那天地動震得凶。

茶壺震得叮咚響,糞桶浪得響嗡嗡。

疊溪山垮水不通,請來石匠打洞洞。

又拿炮火打當中,一下打穿水猛湧。

石匠淹死一百多。八月二十水才攏,

 半夜三更來得凶,有人說是“起地風”

 婆娘娃兒把命收送,一家老小死無蹤。

威茂二州有二縣,二十多裡無人煙。

1933年茂縣疊溪大地震遺

二、灌縣遭到滅頂之災

10日(農曆八月廿日)午夜1時許。洪水一路橫衝直撞,一路吞村滅寨,咆哮著, 奔騰著,張著血盆大口來到了哀鴻遍野的灌縣境內。這裡剛剛經歷 “二劉”(劉湘、劉文輝)“毗河之戰”,戰爭的創傷還未來得及醫治,躲過戰亂大難不死的人們還來不及細想是怎麼回事即葬身洪魔。都江堰內外江河道被沖成卵石一片,上游沖來的房屋、用具、人畜屍體等已鋪滿離堆大壩;都江堰之魚嘴、飛沙堰被沖壞,大水經離堆公園沖進街市,淹死1600餘人,沖毀耕地4000餘畝。沖沒韓家壩、安瀾橋、新工魚嘴、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管道工程;防洪堤壩無一完好。僅灌縣境內撈獲的屍體就有4000多具。據不完全統計,此次地震所涉死亡人數約2萬多人左右。

“民國22年10月9日疊溪海子潰決,洪水奔騰而下。10月10日,洪峰到灌縣境內。據灌縣紫坪鋪水文站測算,水位上漲2丈2尺(合7.4米),相應洪峰流量約10200立方米/秒。紫坪鋪、白沙沿岸堆存的上萬件木料漂沒無遺,白沙近岸居民數十家、田廬人畜悉被沖走。水到索橋,右岸民房皆被沖毀;左岸丁公祠及河街子亦被卷去其半。寶瓶口水位達21劃,旋即堵塞,人字堤被衝開,公園開河(今荷花池即當時河道殘跡)。往下,內外江水匯成一片,汪洋無際。水面漂物逐波奔流,毀橋30餘座,農田民舍沖刷無數,浮屍絡繹而下。次日水退,僅紅十字會等三單位即沿途撈屍717具,其中腐爛難移就地掩埋者429具,屍親領走206具,餘有82具無人認領,在外北竹林寺側,分別男女埋為兩大塚。”(《灌縣誌.水災》《都江堰歷年重大事故及其產生原因》)

“洪峰以每秒1.02萬立方米的流量,相繼沖毀了都江堰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瀾索橋,內、外江水一片汪洋。全縣16個鄉鎮受災,毀農田1000公頃,死亡5000餘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堆積的1萬餘立方米木材、1000多噸煤炭及藥材漂沒無遺,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橋樑、碾磨沖毀無數,流離失所的災民在萬人以上”。

10月16日,省城《新新新聞》這樣報導。

本報10月16日特約通信,日前夜間都江堰兩江之水災,連日調查,慘狀極重,受災區域自松茂道間之疊溪沙灣起,下至崇(寧)、郫(縣)、溫(江)、雙(流)各縣止,縱橫氾濫,總1000餘裡。沖毀房舍難計外,近據各方面調查所得,綜計漂沒之男女老幼人民為數在2萬以上,沖毀農田不下5萬畝。即以灌境內計算,連夜紅十字會各慈善團體撈獲之屍,已達4000數百具……近日挖掘泥沙,於泥沙中隨處發現成堆之死屍,橫七豎八,每堆輒以十數計,如王家船河壩、安順橋河壩等處,河沙自然掩埋之屍,每堆多至30餘具者。紅十字會各慈善團體施送之棺木,已用2000餘具,僅裝得全體死屍之半數,誠為空前浩劫,見者莫不痛心!”。

《國民公報》1933年10月21日報導。

“灌縣10月11日與汶川同被水災,洪水高數十丈,將安瀾索橋、南岸街居民百余戶沖沒無存。又將人字堤一帶衝開,離堆公園面澤國……這次水災毀橋30餘座,毀田地數萬畝,溺 人約五千名……現有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男女老幼,據紅十字會收容登記已達8600餘人……”。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灌縣當地史志記述。

《白沙鄉志》:晚上1點鐘左右,大水到達白沙場,水勢洶猛,白沙利濟索橋下首沿街,水上1米多,張子英等全家被沖走,白沙地域淹死者有100余人,沿河房屋沖毀不計其數,張家灣的沙灘上死屍無數。白沙河壩和沿岸木材、煤炭等損失更大,泗興公木號的木材全部沖走,其它木商的木材也十分之七八沖走,計損失木材萬米,煤炭千噸以上。約1小時便消退,由於水含泥重,渾濁難聞,魚類也漿死許多。水消後,河灘上死魚無數,大者10斤以上,隨處可見。

《灌口鎮志》:.....水到索橋,右岸(指南邊)民房皆被沖毀;左岸丁公神祠及河街子亦被卷去大半。人字堤被衝開,公園開河,僅灌縣紅十字會等單位沿途撈屍達717具,在外北竹林寺側,分別男女埋為兩大塚。公園、天乙街、伏龍鄉,奎光鄉等地數百戶居民房屋財產悉遭沖刷,邊爬房上樹者亦未倖免。

《幸福鄉志》:“據灌縣塔子壩張國倫等老人回憶,疊溪洪水淹到奎光塔臺基第一層石階處,整個塔子壩只有張家、梁家、孫家3個地勢高的院子未進水,余處全被水淹。”

此外,《大興鄉志》、《石羊鄉志》、《柳街鄉志》還記述了該鄉鎮在此次洪水中沿河良田被直接沖毀情況。

大地震產生的次生災害和死亡人數大大高於地震死亡人數,堰塞湖的巨大威力和造成的慘重損失,從中可見一斑。

四、紅十字會緊急救災

面對空前浩劫,灌縣紅十字會和成都紅十字會緊急行動,賑災救災。洪水退後,他們在地勢高處搭建臨時茅屋收容流離失所難民,組織人員對難民進行施粥,施藥,施燒餅,掩埋屍體,長達數十天。灌縣紅十字會在灌縣的離堆公園,安順橋,青城橋一帶,收抬屍體717具,除有認領外,腐爛者就地掩埋,其餘則在縣城外北竹林寺建大墳,集中收集掩埋。

然而,畢竟災情深重,民間的自救力量有限。灌縣賑濟會因經濟困難,之前所有的募集款項已悉數用光,10月21日迫不得已停發麵餅。“連夜各慈善團體撈獲之屍,已達四千數百具......各慈善團體施送之棺木,已用二千餘具,僅裝得全體死屍之半數”。成都紅十字會、灌縣紅十字會等社團緊急向國民政府告急:“......(疊溪洪水)深夜一點鐘大水淹至,上起茂、理、汶川,下迄崇(寧)、郫、溫、雙、崇(慶)、新(津)各縣均受巨災......伏乞推己溺己饑之心,抱視民猶子之懷,飭下中央經濟委員會、中央賑務委員會准暫就棉麥借款100萬元。另飭立四川經濟委員會,賑務委員會負責保存此款,儲作疏積修堰賑災之用。”

紅十字會會員們在救災賑災的同時,還查勘岷江水情拍攝了部分珍貴歷史照片。

五、見證者的講訴

鐘易成:當年灌縣疊溪大洪水的曾親眼見證者。他抄錄有《灌縣水災籌賑委員會快郵代電》(見《都江堰市文史資料》第四輯,2005年版)一文,現摘要如下:

“吾灌不幸,禍患頻乘,奇重災情,數月兩見。…..兵戎騷擾(指“毗河之戰”)……十室九空。當此兵燹之餘,瘡痍滿目……詎料八月二十日夜半,又遭曠世水災。漂流之後,觸目傷心。生者失其衣食住,死者尚待撈殮埋。此次岷江暴漲,時為黑夜,水頭數丈,洶湧而來,至合流之旋口場,掃去該場大半。經麻溪豬腦壩、沙金壩一帶,沖去瀕河居民數百家。至白沙場,沖去該場大半,連同紫坪鋪白沙場、炭本商之木墩木條嵐炭等物一掃而空,約值大銀元百萬元。又至都江堰上游之白馬堰,水直東馳,掃卷索橋南岸及韓家壩一帶之民舍田地不少。奔流至飛沙堰,一面排其堤堰之沙石以入沱;一面橫決飛沙堰人字堤直穿離堆公園(即荷花池),亂流入正南江、黑石河、沙溝河之間,於是附城之伏龍、奎光、清平、天乙、崇禮三鄉兩鎮,沖刷民房數百戶,田地約千餘畝,合計銀錢衣物又值百萬以外。據善團紅會所言,即第一區內發現死屍,大約有數百具。至五區之安順橋河心,居民數百家,亦全被水淹。王家船河心,撈獲死屍二百餘具。六區之玉堂場死亡約二百餘人。同區之大興場,人畜房同歸於盡,連同中興場境內,死亡又約二千餘人。七區之徐家渡數百戶,存者僅十分之二。十區之旋口場死亡又約二、三百人,同區之河心甲,居民百余戶無一倖存。水經之地,農田淹沒,橋樑沖塌,統計灌境死亡人數約三千人,沖毀農田約一萬五、六千畝。刻間山洪稍退,官紳協同履勘,慘痛情況,目不忍睹。死屍橫野,彼此相望,甚或體毀肢殘。生者無家,大率哀家泣母,唏噓痛哭,恍若失路之嬰;奔走倉皇,儼若喪家之犬…..凡茲參狀,實勝兵災,目所親瞻,心滋巨痛。”

江明義,都江堰市原宣傳部退休幹部。在其編著的《老灌縣的龍門陣》一書中有一段《北門外的屍骨塔》故事,向我們講訴了1933年疊溪大洪水灌縣遭災情況。他說,北門城牆外鬼柵子附近,那裡有一處停屍房,側邊挖有兩處大坑,是掩埋屍骨的地方。那年深夜,疊溪大洪水暴發了,勢不可擋的洶猛洪水從離堆公園湧入,向城南外江一帶滾滾而去,房屋、樹木、農田蕩然無存。天快亮時,洪水退去,半個灌縣城已變成河灘。粗大的楠木樹連根拔起,就連幾十噸重的石犀牛也不見了,掀倒在地的樹叉上掛著淹死的大人小孩,鼻孔裡,嘴巴裡全都塞滿了泥巴,樹根裡夾著一米長的細甲魚。還有幾十斤重的大魚把頭撞得稀爛,橫七豎八到處都是。全縣被沖毀農田1500畝,淹死5000多人,無家可歸者達8000餘人。第二天,洪水退去,全縣清理出1000多具無人認領的屍體,因白天天氣火熱,不能久停。縣衙門組織一批人陸續將屍體運到北門停屍房。停屍房裡堆不下,就只好在附近挖坑掩埋。

劉會清,女,1917年1月27日生,今年96歲,筆者的繼祖母,疊溪大洪水的親歷者之一。青城山鎮石橋村10組人。孩童時代她就經常給我擺過去的事情。疊溪暴發那年她已十五、六歲,老家在駱家河壩(今翠月湖鎮電力賓館門口)。她說自己當時正在酣睡,半夜裡迷迷糊糊地突然聽到有人驚呼大水來了,屋裡已被洪水淹到灶門和床上,家裡的墰墰罐罐、缸缸缽缽全都漂起來了在屋裡打轉,泥土築的牆被洪水衝垮,黑燈瞎火中大人拼命掀門板,叫我趕緊向屋後竹林裡跑,因為那裡有竹籠和樹子。我全身濕透奔過去死死地用手抱住一籠竹子,在水中泡了好久呵天才亮,洪水小了,竹子也現出來了,看見上面卡著那麼多板凳長的魚,到處是汙黑發臭的“蠻子水”,上面還漂著房料、草木、衣物、家什、樹子和被淹死的人畜屍體…..那場景真的太嚇人了。我們又跑到高處躲洪水,才曉得整個河邊(指金馬河,都江堰外江)的人家大部分都打(沖)起走了,沿河一帶的橋全都打了,良田也被打走,有的變成了幾條濠溝成了小河,唉,上面的莊稼全部沒有了!洪水過後,我們逃難到山上中興王婆岩親戚家救助。

我的祖母劉會清(左)和舅婆擺起從疊溪大洪水中死裡逃生,不停地歎氣。 華夫攝

王季文,青城山鎮芒城村6組人,生於1924年5月20日。疊溪洪水暴發那年他才是9歲的孩子。他說他是洪水消退後隔二三天去看的灌縣災區。從中興上元(因沿途橋樑被水沖走)到蘆家石橋(今玉堂涼水井),河裡沖下來的魚兒白亮亮的一層,板凳那麼長,永康橋(青城五號橋)被水打了,復興橋(下索橋,今青城大橋)打了,沿河人家打了,有的壁頭打爛,田裡種的川芎沖走,草堆沖走,災民淒慘呵!沒有淹死的人只有投親靠友,艱難度日了,哪有象今天共產黨對待受災的老百姓好呵。

王季文老人向筆者講訴疊溪洪水及其災難 華夫攝

如今,經歷過這場巨災的人們恐怕已經不多了,疊溪地震和它所引發的災難帶給人類的悲傷似乎正逐漸地談出我們的視線,一切都已成為了歷史。然而,時光可以流逝,災難卻可能重演,經歷了無數劫難的人類,我們該從中吸取些什麼教訓呢?這也是疊溪地震和大洪水留給我們的深深思考。

解華福,筆名華夫。1963年8月生,中學高級教師。社區教育幹部,現供職於青城山鎮政府。都江堰市、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地方誌和文史專家。作品以散文、雜文見長,散見於國家及省市報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