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情資訊丨小麥赤黴病高發期,這些防止誤區要注意!

小麥發病症狀

赤黴病可侵染小麥的各個部位, 從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病, 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 其中以穗腐對小麥影響最為普遍和嚴重。

穗腐一般在揚花後6—10天出現症狀, 發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 黃熟後停止。 穗腐發生初期, 往往先在個別小穗的穎殼上出現淡褐色水漬狀斑點, 後擴散到整個小穗, 由一個小穗蔓延到周邊小穗, 並引起穗軸水漬狀青灰色或褐色壞死, 部分或整個麥穗枯死, 形成白穗。

當濕度較大時, 在穎殼邊緣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黏膠狀黴層, 在麥穗近8成熟時, 遇高溫高濕, 粉紅色黴層處產生藍色小顆粒, 用手觸摸有突起感, 不能抹去。 受害麥粒皺縮、變小、乾癟, 表面有粉紅色黴層。

赤黴病發病條件

小麥赤黴病的發生與流行受氣候條件、菌源數量、品種及栽培條件等因素影響。 赤黴病菌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 菌絲發育適溫為22℃—28℃,

最低為3℃, 最高為35℃。

而對空氣的相對濕度要求較高, 空氣的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發病率高, 低於72%一般不發病。 因此, 當春季回暖早、田間濕度大, 特別是小麥開花期雨水多的年份對赤黴病的發生極為有利。

近年來, 大型機械收割小麥基本普及, 大量病殘體留在田間, 再加上小麥密度過大、過量偏施氮肥, 極易造成小麥赤黴病的發生。 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3天以上連續陰雨天氣, 氣溫保持在15℃以上, 赤黴病將大流行。

小麥防治誤區!

一、對赤黴病的發生心存僥倖, 依賴老經驗解決新問題

小麥赤黴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 由若干種鐮孢屬真菌引起, 其發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種抗性、農業生態環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在小麥赤黴病的防治中要三看:“看天、看苗、看地”, 要綜合考慮發病因素, 有農戶不能綜合考慮以上因素, 未能充分認識赤黴病的發病症狀、流行規律、發病因素。

只參照老經驗注重天氣的變化(雨水及溫度), 而忽略田間濕度和品種差異的影響因素,

雖沒有出現大範圍的病害發生, 但同樣也造成了病害的發生, 影響到了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高。

二、重治輕防, 見病用藥, 錯過最佳防治時期

小麥赤黴病可防不可治, 應預防為主, 主動防禦, 重治輕防的傳統做法不利於赤黴病的防控。 同時, 對病害預防過程中用藥時期的選擇會直接影響著防效高低。

眾多資料介紹赤黴病用藥時期為“抽穗期到揚花期”, 如此長的用藥時期內, 不同時間段用藥效果存在較大差異。 有部分農戶選擇在孕穗期或是揚花末期用藥, 更有甚者見到粉紅色黴層後再用藥, 都沒有很好的把握住最佳防治時期, 防效較低。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 最佳的防治時期為小麥齊穗到揚花5%時。

同時, 有幾種情況要充分考慮:

1.抽穗期天晴、溫度高, 麥子邊抽穗邊揚花, 齊穗期就可以用藥;

2.抽穗期溫度低、日照少, 麥子先抽穗後揚花, 宜在始花期用藥;

3.抽穗期遇連陰雨天氣, 赤黴病有流行可能時, 噴藥寧早勿晚, 不要等到天晴時或揚花時再噴藥, 應搶雨隙多次噴藥防治;

4.若使用內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防治時期可提前到小麥抽穗初期。

三、盲目選擇藥劑, 忽略藥劑抗性及作用機理互補的問題

當前, 在農業部獲得防治麥類及小麥赤黴病登記的藥劑共248個(截止2013年3月)。 其中登記數量較多的為多菌靈(97個登記證)、甲基硫菌靈(50個登記證)、多酮(35個登記證)、福美雙(21個登記證), 占到了總登記證數量的81.85%。

近幾年, 農戶普遍反映多菌靈不靈了, 其他藥劑效果也不好了, 不能排除部分藥劑品質存在問題,還應考慮抗性菌株的關係,同時還與農戶用藥過程中不注意將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混配使用有密切關係。

噴施多菌靈等苯丙咪唑類殺菌劑是我國自20世紀70年中期以來防治小麥赤黴病的關鍵措施之一。建議積極關注新品種,如戊唑醇.咪鮮胺混劑、氰烯菌酯等。同時,要注意不同作用機理藥劑的正確混用,確保所使用藥劑具備內吸治療、保護剷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四、畝用水量偏少,不利於藥效發揮

通過走訪得知,部分麥區農戶使用常規噴霧器噴霧畝用水量多為15升,更少者僅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會影響到藥效的正常發揮。

為保證藥效,若使用常規噴霧器畝用水量宜在45-60升之間,或是加入藥效保證劑,如展透等。

五、不能正確掌握用藥次數

用藥次數沒有固定的標準,要綜合考慮菌源量、發病情況、藥劑防治效果等因素,對於往年發病重的地塊有必要進行兩次防治,同時注意雨後補噴,對於第一次用藥效果不好的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藥後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藥劑,可以更好的控制病菌的蔓延,減少損失。

全面認識赤黴病的發病特徵,掌握發病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期,選對防治藥劑並正確應用,可將病害損失降低。

不能排除部分藥劑品質存在問題,還應考慮抗性菌株的關係,同時還與農戶用藥過程中不注意將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混配使用有密切關係。

噴施多菌靈等苯丙咪唑類殺菌劑是我國自20世紀70年中期以來防治小麥赤黴病的關鍵措施之一。建議積極關注新品種,如戊唑醇.咪鮮胺混劑、氰烯菌酯等。同時,要注意不同作用機理藥劑的正確混用,確保所使用藥劑具備內吸治療、保護剷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四、畝用水量偏少,不利於藥效發揮

通過走訪得知,部分麥區農戶使用常規噴霧器噴霧畝用水量多為15升,更少者僅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會影響到藥效的正常發揮。

為保證藥效,若使用常規噴霧器畝用水量宜在45-60升之間,或是加入藥效保證劑,如展透等。

五、不能正確掌握用藥次數

用藥次數沒有固定的標準,要綜合考慮菌源量、發病情況、藥劑防治效果等因素,對於往年發病重的地塊有必要進行兩次防治,同時注意雨後補噴,對於第一次用藥效果不好的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藥後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藥劑,可以更好的控制病菌的蔓延,減少損失。

全面認識赤黴病的發病特徵,掌握發病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期,選對防治藥劑並正確應用,可將病害損失降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