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淘寶”巴格達舊貨市場

在北京的外國人都喜歡去兩個地方, 一個是琉璃廠古文化街, 一個是潘家園舊貨市場。 其中潘家園舊貨市場作為中國人的我也尤其喜歡。 那裡每天都是熙熙攘攘, 人們在一堆真假難辨的“老東西”中樂而忘返。

巴格達也有類似的地方, 只不過沒有北京那麼大的規模罷了。

一天, 我決定去巴格達的舊貨市場看看, 也增加些對當地戰後生活的切實瞭解。 沙瀾告訴我, 巴格達有兩個舊貨市場, 都很值得去, 但是也都比較危險, 盜匪時常出沒, 戰後更是是非之地, 相比之下市中心的那個秩序稍好, 勉強可以去。

我的伊拉克同事賈邁勒也建議說, 最好不要開我們自己的車, 一是外國牌照目標比較大, 賓士車儘管老舊, 但畢竟“引賊注目”, 二是那裡擺攤的人見縫插針, 根本沒有停車的地方。 他還建議說, 最好不要帶錢包, 拿一點小錢就可以了, 相機也要藏好, 我那件寫著大紅“中國記者”字樣的攝影背心最好也別穿, 悄悄地躲在人群中逛逛就可以了。

沙瀾甚至提議說, 我如果需要買什麼東西, 告訴他, 他去幫我買回來。 說實話, 這樣一個充滿神秘和危險的地方, 反倒勾起了我的更多好奇。 我仔細想想, 決定還是打車和沙瀾一起去, 但把錢和相機都交給沙瀾收好。

我們走到主街上等計程車。 一上車沙瀾就有新發現。 他指著旁邊一輛看起來還不錯的車對我說,

你看這個車少了什麼?我一看, 汽車的前保險杠不見了。 沙瀾告訴我, 這就是前幾天報紙上看到的新聞, 說是政府機構的汽車為了防盜, 要求司機一律要把汽車的某些部件拆下來, 把一輛好車弄成破車的樣子, 以避免因車況相對較好而被盜賊惦記上。 我讓沙瀾把相機拿出來給我。 看到我在拍照, 那個司機面無表情, 沖沙瀾說了幾句話, 我以為他不願意我拍攝, 結果沙瀾告訴我, 這個一臉嚴肅的司機竟然在開玩笑, 他說:“多拍幾張, 你的照片能讓我出名嗎?”

在路上我還看到一輛滿載乘客的小汽車, 汽車倒並不太舊, 但坐的人太多, 有一個小夥子不得不把身子從右後側的車窗裡伸出來, 還有一個十來歲的男孩乾脆就坐在後備箱裡,

後備箱的車蓋在他頭頂一晃一晃的。 就是這樣一輛有人被擠得不得不把大半個身子探出車窗的汽車, 竟然開得飛快, 在車流中左突右沖, 讓我不禁對司機的車技和乘客的膽量“嘆服”不已。

我想, 在生命備受珍惜的美國, 這樣的街頭一景是不會出現的, 美國也不會允許司機如此在車流中冒險。 但是在剛剛被戰爭奪去近萬名無辜平民的伊拉克, 在一個過去20年裡經歷了三次大戰的國家, 人們的生命意識已經被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 巴格達街頭有很多員警, 但是沒有人對這一近似“死亡遊戲”的乘車方式說“不”。 巴格達街頭也有很多美國士兵和坦克, 但是這些伊拉克平民的生命似乎與他們無關。

我們碰到的這個計程車司機實際上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他原來是個士兵, 駐守在巴格達的一個防空部隊。 戰爭初期他們還曾打下兩架美軍飛機, 但是後來軍心不穩, 傳說上面和美軍有交易, 很多人都開了小差。 開戰一周後, 他的上司還命令他說, 如果看到有人開溜就地槍斃。 但是很快他的上司就讓他開車把他送到一個地方, 然後對他說, 我就不回部隊了, 如果你不想當替死鬼, 現在就回家逃命去吧。 這樣他也沒有回部隊, 眼睜睜地看著美國人輕易地拿下了巴格達。

他說, 如果薩達姆不是這樣不得人心, 如果薩達姆軍隊高層始終與全體將士生死與共, 他相信美軍在伊拉克戰場扛不了多久就得灰溜溜地撤走。

他說, 當時他們的武器彈藥都很充足, 士兵總數比美軍多, 但是就因為沒有士氣, 才導致一敗塗地的。

下了車, 我才驚訝地知道原來這個舊貨市場旁邊就是已經被廢棄的原薩達姆的國防部。 舊貨市場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太舊”了。 在市場的週邊, 一些老人席地而坐, 面前擺著一小堆舊皮鞋、舊衣服、破檯燈或者舊電工工具等“貨物”。 這些東西如果說是廢品和垃圾也毫不為過, 可是在這裡全都有了可利用的商品價值。 我問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 回答說大部分是收購來的, 有的是從前政府大樓、廢棄的前軍隊大營揀來的。 這些並不值錢的東西擺在這裡, 就是一個攤位、一份工作。 可是我並沒有看到什麼顧客,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來買。

沒走幾步,我又發現一條小街,兩邊擠滿了配鎖、修表的工作臺,只留出很窄的通道供行人往來。工作臺上衣著破舊的人們在勞作著,頭也不抬,那副認真忘我工作的勁頭很是令人感動。街道兩側的民居也都低矮破舊,地面坑坑窪窪,到處是積水和垃圾。但是正是在這佯的環境下,底層的伊拉克人在繼續著他們辛苦而真實的生活。

沙瀾告訴我,他們都是窮人,一天不做工家裡就可能要挨餓。我不知道在巴格達夏天50攝氏度的高溫裡,這裡的小販和工匠是怎樣的工作情景。窮人沒有別的財富,生活只教會他們兩個字的訣竅,那就是“忍受”。

穿過這些週邊的“破爛王”和手工作坊的專業街市,我終於看到一些像樣的攤點店鋪。它們規模都不大,最多一個玻璃櫥櫃就能陳列全部商品,也無非是一些打火機,舊錢幣、小銅器和簡單的工藝品之類。再往裡走,看到薩達姆時代的紀念品就越來越多,那些小販也都會說幾句英語,看到來了顧客也主動用英語打招呼,介紹他們的郵票、硬幣、薩達姆勳章等東西。

據說1991年海灣戰爭前薩達姆發給他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高級官員和軍隊士官的勳章都是用金子和銀子做的,但戰後隨著國際社會制裁和封鎖的延續,這些東西漸漸就粗糙起來,質地也無非是些銅鐵合金。但是這些東西用綬帶系起來,寫上帶有濃郁薩達姆前政權痕跡的字句,今天擺在這個舊貨市場上,仿佛沾了歷史的光,也立刻身價倍增了。要不了多長時間,這裡所有的小販都知道這些東西原來也可以賣,而且還可以要個好價錢。

轉了三五家小攤,我發現與薩達姆有關的勳章最少有十多種,有發給軍官的,有發給運動員的,有發給科學家的,形狀各異,也許就連薩達姆本人也很難一下子分清每種獎章究竟是發給什麼人的。還有一些薩達姆的像章,原來都是成批送往學校和軍營,免費發給大家的,但現在都有了身價。基本上一枚勳章的價格是2000~3000伊拉克第納爾(1.5~2美元),一枚像章的價格也差不多。但是有些做工精緻、年代比較長的勳章就很貴,要50美元以上。我想如果有機會收集這些勳章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是我不知道面對這一堆差不多可以廉價批發的勳章,除了在收藏品市場能夠等待升值之外還有什麼另外的意義。

有的攤主看到我們,甚至拿出整袋的薩達姆像章,說是那些在戰後乘亂搶劫了生產廠家的人送來的,一枚2美元,如果要得多1美元也賣。但這些像章太新了,沒有流通使用的像章其實只是一堆沒有生命的產品,並不適合做紀念品。我更喜歡那些看起來老舊的、甚至有些破損的東西,那是生活的原物,是活生生的歷史。

然後我們來到一個大院子裡,院子是由兩層的樓房圍成一個大圈形成的。樓房的所有門面除了一家電器修理鋪外,其餘都是古董商店,經營著一些看起來十分老舊古樸的傢俱、刀劍、銅器之類的東西。也有幾家傳統的工藝品商店和畫廊,但是賣品和展品都不多,顯然是倉促開業的。偶然有一些能看得上的東西,價格就很高,動輒幾百美元,但是東西的確不錯,讓人覺得如果買了的話就像是把一段歷史也搬回去了似的。

應該說,我的舊貨市場之行還是很有收穫的。首先我買到了一些舊硬幣,這是我一個多月以來在巴格達看到的唯一有薩達姆頭像的硬幣,做工也還精細。沙瀾解釋說,這是1980年為紀念薩達姆執政1周年特意發行的,數量不多,但他們原來都使用過這種錢,每枚1/4第納爾,有兩枚的話就可以到咖啡館過一個不錯的週末。

最讓我驚訝的是,我在一個古董店簡陋的貨架上竟然看到了中國的東西。一個是一本紅皮的1961年在中國出版的英文版有關毛澤東的書,另外一個是一本看起來很精緻但是明顯破舊的集郵冊,裡面稀稀拉拉夾著幾十張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舊郵票。店主五十多歲,頭髮稀少,面容和藹。他重點向我推薦這本集郵冊,說是從一個破落的富人子弟那裡收購的,那人的父親原來和中國外交官一直關係較好,對中國很有感情,希望我能“收留這些來自中國的郵票”。

他說整本冊子50美元,我信口還價30美元,沒想到他竟一口答應了。回到分社,我仔細查看了這些郵票,發現原來很多郵票上還蓋著郵戳,有的郵戳上還可以依稀辨認出一兩個漢字。還有幾張日本的舊郵票也被當作中國郵票夾在冊子裡,我猜想郵冊原來的主人也許並不懂中文。

這本郵冊引起了我的懷舊之情。這些郵票大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最晚的是1980年前後的,最早的則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一些新中國建國初期的郵票,讓我在遙遠的底格裡斯河畔頓起思鄉之情。

(摘自《行走戰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版,定價:38.00元)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來買。

沒走幾步,我又發現一條小街,兩邊擠滿了配鎖、修表的工作臺,只留出很窄的通道供行人往來。工作臺上衣著破舊的人們在勞作著,頭也不抬,那副認真忘我工作的勁頭很是令人感動。街道兩側的民居也都低矮破舊,地面坑坑窪窪,到處是積水和垃圾。但是正是在這佯的環境下,底層的伊拉克人在繼續著他們辛苦而真實的生活。

沙瀾告訴我,他們都是窮人,一天不做工家裡就可能要挨餓。我不知道在巴格達夏天50攝氏度的高溫裡,這裡的小販和工匠是怎樣的工作情景。窮人沒有別的財富,生活只教會他們兩個字的訣竅,那就是“忍受”。

穿過這些週邊的“破爛王”和手工作坊的專業街市,我終於看到一些像樣的攤點店鋪。它們規模都不大,最多一個玻璃櫥櫃就能陳列全部商品,也無非是一些打火機,舊錢幣、小銅器和簡單的工藝品之類。再往裡走,看到薩達姆時代的紀念品就越來越多,那些小販也都會說幾句英語,看到來了顧客也主動用英語打招呼,介紹他們的郵票、硬幣、薩達姆勳章等東西。

據說1991年海灣戰爭前薩達姆發給他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高級官員和軍隊士官的勳章都是用金子和銀子做的,但戰後隨著國際社會制裁和封鎖的延續,這些東西漸漸就粗糙起來,質地也無非是些銅鐵合金。但是這些東西用綬帶系起來,寫上帶有濃郁薩達姆前政權痕跡的字句,今天擺在這個舊貨市場上,仿佛沾了歷史的光,也立刻身價倍增了。要不了多長時間,這裡所有的小販都知道這些東西原來也可以賣,而且還可以要個好價錢。

轉了三五家小攤,我發現與薩達姆有關的勳章最少有十多種,有發給軍官的,有發給運動員的,有發給科學家的,形狀各異,也許就連薩達姆本人也很難一下子分清每種獎章究竟是發給什麼人的。還有一些薩達姆的像章,原來都是成批送往學校和軍營,免費發給大家的,但現在都有了身價。基本上一枚勳章的價格是2000~3000伊拉克第納爾(1.5~2美元),一枚像章的價格也差不多。但是有些做工精緻、年代比較長的勳章就很貴,要50美元以上。我想如果有機會收集這些勳章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是我不知道面對這一堆差不多可以廉價批發的勳章,除了在收藏品市場能夠等待升值之外還有什麼另外的意義。

有的攤主看到我們,甚至拿出整袋的薩達姆像章,說是那些在戰後乘亂搶劫了生產廠家的人送來的,一枚2美元,如果要得多1美元也賣。但這些像章太新了,沒有流通使用的像章其實只是一堆沒有生命的產品,並不適合做紀念品。我更喜歡那些看起來老舊的、甚至有些破損的東西,那是生活的原物,是活生生的歷史。

然後我們來到一個大院子裡,院子是由兩層的樓房圍成一個大圈形成的。樓房的所有門面除了一家電器修理鋪外,其餘都是古董商店,經營著一些看起來十分老舊古樸的傢俱、刀劍、銅器之類的東西。也有幾家傳統的工藝品商店和畫廊,但是賣品和展品都不多,顯然是倉促開業的。偶然有一些能看得上的東西,價格就很高,動輒幾百美元,但是東西的確不錯,讓人覺得如果買了的話就像是把一段歷史也搬回去了似的。

應該說,我的舊貨市場之行還是很有收穫的。首先我買到了一些舊硬幣,這是我一個多月以來在巴格達看到的唯一有薩達姆頭像的硬幣,做工也還精細。沙瀾解釋說,這是1980年為紀念薩達姆執政1周年特意發行的,數量不多,但他們原來都使用過這種錢,每枚1/4第納爾,有兩枚的話就可以到咖啡館過一個不錯的週末。

最讓我驚訝的是,我在一個古董店簡陋的貨架上竟然看到了中國的東西。一個是一本紅皮的1961年在中國出版的英文版有關毛澤東的書,另外一個是一本看起來很精緻但是明顯破舊的集郵冊,裡面稀稀拉拉夾著幾十張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舊郵票。店主五十多歲,頭髮稀少,面容和藹。他重點向我推薦這本集郵冊,說是從一個破落的富人子弟那裡收購的,那人的父親原來和中國外交官一直關係較好,對中國很有感情,希望我能“收留這些來自中國的郵票”。

他說整本冊子50美元,我信口還價30美元,沒想到他竟一口答應了。回到分社,我仔細查看了這些郵票,發現原來很多郵票上還蓋著郵戳,有的郵戳上還可以依稀辨認出一兩個漢字。還有幾張日本的舊郵票也被當作中國郵票夾在冊子裡,我猜想郵冊原來的主人也許並不懂中文。

這本郵冊引起了我的懷舊之情。這些郵票大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最晚的是1980年前後的,最早的則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一些新中國建國初期的郵票,讓我在遙遠的底格裡斯河畔頓起思鄉之情。

(摘自《行走戰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版,定價:38.00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