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生態化的網易教育,瞄準了線上教育的未來

前一天是網易有道的首次戰略融資, 後一天是網易教育引入青少年程式設計產品《極客戰記》, 如此高密度的動作背後, 網易似乎有意改變在教育市場的“隱者”形象。 網易公開課、網易雲課堂、中國大學MOOC、網易有道等一系列名單背後, 網易在教育戰線的佈局已然拉開了生態化的帷幕。

至少在2017年之前, 線上教育一直在以“慢節奏”發展, 甚至與以快著稱的互聯網“格格不入”。 或是知識付費的側向進攻, 或是橫向擴張的戰略需要, 當一向“謹慎”的網易都開始生態化佈局的時候, 線上教育的風向標早已轉向。

教育生態有多少想像空間?

最早在教育行當開始生態化嘗試的不是互聯網玩家, 而是線下的教育培訓機構們, 原因似乎很簡單, 錢在哪裡, 教育培訓公司的目光就盯向了哪裡。

以出國留學培訓起家的新東方為例, 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中學部, 如今形成了從幼兒到高中的一系列產品。

同樣的, 以IT培訓著稱的達內也開始將客戶的年齡層向下延伸, 推出了青少年程式設計的“童程童美”;老牌職業教育北大青鳥、中公等也頗為積極, 相繼涉足幼稚園、小學、初高中、國際教育等……

教訓培訓機構的下探, 無疑得到了相對樂觀的回報。 據新東方2017年財報顯示, K12業務取得了44.2%的收入增長;另一家向下延伸的達內科技, “童程童美”在2017年招生9580人, 較2016年增長307%, , 儘管對營收的貢獻還不明顯, 但增速遠超其他課程。

不過, 培訓機構的生態擴張仍然比較局限, 甚至說遭遇了與生俱來的瓶頸。

比如在固定賽道裡縱深擴張。 新東方的優勢集中在英語, 達內的競爭力在IT, 即便在客戶群體上實現了年齡層的延伸,

並沒有走出原有的賽道。

那麼在想像空間上不免有些束縛,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 佔領人群遠比佔領賽道有說服力, 一旦有了人群上的粘性, 便有了橫向擴張的可能, 好比說課程輔導的機構, 試探素質教育的成本就相對較低, 用戶群體還是K12的群體, 只不過滿足的是另外一項需求。

再如客戶群體的嚴重制約。 按照線下培訓機構的進入契機, 龐大的時間紅利足以誕生出一家偉大的教育企業, 但現實中似乎並非如此。

儘管教育市場已經出現了多家上市公司, 仍然存在各種名目的線下培訓, 特別是線上教育戰場上, 各類主打1對1模式的玩家深受資本青睞。 整個2017年, 國內教育行業412起投融資事件, 超過282億元資金流入市場,

只是市場的主角早不再是線下的培訓機構們。

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太陽系被一片二向箔攻擊, 從三維宇宙坍塌成二維世界, 進而走向毀滅。 這一思想後來被諸多商界大佬形容為“降維打擊”。 固定的賽道裡可以最大可能地發揮自身優勢, 但在變幻莫測的商業競爭中, 也徒增了被降維打擊的可能, 畢竟線上教育的世界裡還有很多“野蠻人”。

互聯網的玩法行得通嗎?

傳統教育的未竟之志, 似乎輪到了線上教育玩家來抗。

線上教育並不是一個新物種, 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就有不少玩家進入, 2013年之後更是有著百家爭鳴的跡象。 風口的起起伏伏於線上教育市場產生了一個神奇的現象, 整個行業都彌漫著垂直化和縱深發展的趨勢,

幾乎任何一個垂直方向都湧入了大批的創業者, 在搜尋引擎上查找少兒英語, 給出的結果不少於幾十家。

可這又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 有職業培訓的需求, 有語言能力的需求, 可能還有知識付費的欲望, 而市場上各個產品的各自為戰, 實際上也催生了平臺化和生態化的需要。 好未來等是否有生態整合的想法還不得而知, 但擅長平臺式運營的網易、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們早已虎視眈眈。

有所不同的是, 騰訊長於投資收購, 近兩年對線上教育的投融資頻度不亞於線下培訓機構們, 而按照騰訊一貫的做法, 利用流量和股權“撮合”不同的線上教育產品或是其生態化的核心思維。 精于產品的網易, 通過自研的形式逐步形成閉環,在多年默默深耕之後,教育生態也漸自成型。

於是便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網易給出了網易公開課、網易雲課堂、中國大學MOOC、網易100分、網易極客少年、網易有道等系列產品矩陣,引入《極客戰記》和有道詞典筆等硬體的推出,也增加了新的想像空間;騰訊推出的產品有騰訊精品課、騰訊課堂、騰訊大學、企業輔導等,被騰訊投資的產品更是涉及猿題庫、輕客、VIPKID等等。

只是這種生態型的玩法能否行得通,還需要三方面的考量。

1、探索新模式。教育的本質是服務,目前的線上教育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從線下的“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對老師的依賴越來越小,趨向於基於標準演算法、系統模型、資料採擷、知識庫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學習服務。

從這個角度來說,線上教育的平臺化和生態化是無可厚非的,借助統一的帳戶體系或其他形式,打破不同課程之間的“割裂”,盡可能地消除資料孤島,最終形成“教育生態圈”。線下教育顯然有些乏力,線上教育的玩家們勢必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以此進行多元化的內容佈局,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

2、擁抱新技術。線上教育最大的考驗或許還是學生的自製力,最被看好的解決方案或許正是新技術的應用。新一輪的技術奇點或許正是人工智慧,很多少兒英語平臺通過人臉識別和跟蹤,來約束小孩子;網易100分、作業盒子等運用圖像識別技術,實現作業的自動批改與打分;以及一系列英語口語評分等語音辨識的應用。

在近幾年的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呼籲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加速教育資源的普惠化,建議發展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擁抱新技術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或是教育生態潛在的政策紅利。

3、開闢新玩法。當前的線上教育類產品,本質上是“互聯網+教育”,或者“互聯網×教育”,但未來的線上教育應該是“互聯網÷教育”,即用互聯網解構傳統學習模式與教育體制,並且重新制定一套新的教與學互動模式。

很多線上教育平臺都在推崇“教育娛樂化”,加入玩網遊就是一種學習,在過程中不斷得到即時激勵。諸如《極客戰記》等遊戲化教學已經在美國被驗證,國內也有多所知名中學引入,這或許就是一種趨勢。畢竟線上教育平臺扮演的還是“連接”的角色,至少要讓核心受眾放下抵觸心理,開闢新的教學互動模式是不可或缺的。

結語

相比於幾年前的唱衰,線上教育的未來已經相對明朗,資本的動作也將愈加明顯。不只是網易、騰訊、新東方、好未來等玩家,在知識付費領域聲名鵲起的羅振宇,也通過少年得到打起了K12的主意,誰知道未來不會撿起生態化的武器呢?資本是理性的,也是貪婪的,教育生態有著更大的想像空間,自然不會有人願意錯過。

通過自研的形式逐步形成閉環,在多年默默深耕之後,教育生態也漸自成型。

於是便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網易給出了網易公開課、網易雲課堂、中國大學MOOC、網易100分、網易極客少年、網易有道等系列產品矩陣,引入《極客戰記》和有道詞典筆等硬體的推出,也增加了新的想像空間;騰訊推出的產品有騰訊精品課、騰訊課堂、騰訊大學、企業輔導等,被騰訊投資的產品更是涉及猿題庫、輕客、VIPKID等等。

只是這種生態型的玩法能否行得通,還需要三方面的考量。

1、探索新模式。教育的本質是服務,目前的線上教育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從線下的“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對老師的依賴越來越小,趨向於基於標準演算法、系統模型、資料採擷、知識庫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學習服務。

從這個角度來說,線上教育的平臺化和生態化是無可厚非的,借助統一的帳戶體系或其他形式,打破不同課程之間的“割裂”,盡可能地消除資料孤島,最終形成“教育生態圈”。線下教育顯然有些乏力,線上教育的玩家們勢必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以此進行多元化的內容佈局,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

2、擁抱新技術。線上教育最大的考驗或許還是學生的自製力,最被看好的解決方案或許正是新技術的應用。新一輪的技術奇點或許正是人工智慧,很多少兒英語平臺通過人臉識別和跟蹤,來約束小孩子;網易100分、作業盒子等運用圖像識別技術,實現作業的自動批改與打分;以及一系列英語口語評分等語音辨識的應用。

在近幾年的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呼籲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加速教育資源的普惠化,建議發展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擁抱新技術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或是教育生態潛在的政策紅利。

3、開闢新玩法。當前的線上教育類產品,本質上是“互聯網+教育”,或者“互聯網×教育”,但未來的線上教育應該是“互聯網÷教育”,即用互聯網解構傳統學習模式與教育體制,並且重新制定一套新的教與學互動模式。

很多線上教育平臺都在推崇“教育娛樂化”,加入玩網遊就是一種學習,在過程中不斷得到即時激勵。諸如《極客戰記》等遊戲化教學已經在美國被驗證,國內也有多所知名中學引入,這或許就是一種趨勢。畢竟線上教育平臺扮演的還是“連接”的角色,至少要讓核心受眾放下抵觸心理,開闢新的教學互動模式是不可或缺的。

結語

相比於幾年前的唱衰,線上教育的未來已經相對明朗,資本的動作也將愈加明顯。不只是網易、騰訊、新東方、好未來等玩家,在知識付費領域聲名鵲起的羅振宇,也通過少年得到打起了K12的主意,誰知道未來不會撿起生態化的武器呢?資本是理性的,也是貪婪的,教育生態有著更大的想像空間,自然不會有人願意錯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