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太原著力通路、治亂、去汙打造宜居環境

新華社太原3月15日電題:太原著力通路、治亂、去汙打造宜居環境

新華社記者晏國政、馬曉媛

地處華北內陸的山西省太原市環山面水, 自古便有“錦繡太原城”美譽。 然而, 伴隨高速城鎮化出現的道路堵、市容亂、環境差等問題降低了城市宜居度, 消解著市民幸福感。

針對城市發展痛點和難點, 太原市委、市政府近幾年狠抓城市建設和管理, 去堵去亂去汙, 不斷完善功能, 改善環境, 打造宜居城市。

著力去堵:過去“路堵心堵” 如今“路順心暢”

“以前早上還沒出門就開始發愁, 開車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單位, 路堵心更堵。

”提起過去, 家住太原五一路的韓曉玲心有餘悸。

2016年, 太原市對這條歷史悠久的道路進行改造, 在拓寬車道的同時, 新建了多座下穿通道和人行天橋。 如今, 韓曉玲從家開車到工作單位只需半小時。 “除了路口的紅燈, 真是一路暢通無阻。 ”她說。

太原市路網建設歷史欠帳較多。 截至2012年底, 全市人均道路面積僅8.6平方米, 遠低於國家11平方米的標準;總長1770公里的1434條城市道路中, 寬50米以上的城市主幹道僅58條、504.5公里。

自2013年起, 太原市加大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當年開工道路工程27個, 並于當年完成總長近50公里、全線無紅綠燈的中環快速路建設, 將太原由平面交通推向立體交通時代。

隨後幾年內, 太原市對建設路、長風街、五一路等一大批主幹道啟動改造,

一條條城市“動脈”被貫通。 同時疏通“毛細血管”, 改造120條小街小巷。

血脈既通, 城市便有了精神。 如今太原市內道路縱橫, 高架林立;古老的汾河上, 一座座造型各異的橋樑在空中劃下美麗的弧線。 一個路網完善、四通八達的現代都市逐漸形成。

決心去亂:揮別“髒亂差” 擁抱“小清新”

城市之亂, 莫過城中村。 曾幾何時, 太原36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範圍內, 城中村多達170個, 覆蓋了1/3的城市人口。 因長期脫離城市管理, 這些城中村幾成“髒亂差”的代名詞: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私搭亂建層出不窮……

為了去除這一城市痛點, 太原市2015年提出舉全市之力推進城中村改造。 兩年來, 已有69個城中村完成整村拆除, 11個村基本完成改造任務,

城中村較多的萬柏林區今年將全部完成改造任務, 率先告別城中村。

“改造後跟以前比可是天上地下, 整個新區整潔又漂亮!”去年底領到安置房鑰匙的太原南阜村村民劉玉英說。

城市之美, 三分建, 七分管。 今年初, 太原市啟動城市管理全面提升行動。 經過大力整治, 小巷裡的衛生死角被清理乾淨, 大街上違規安裝的廣告燈箱被拆除, 馬路上行駛的車輛更加規矩, 身邊的“髒亂差”現象正在逐漸減少。

重拳去汙:出門見綠 抬頭見藍

冬去春來, 太原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 藍天白雲下, 巍然矗立的東西兩山盡換綠裝, 穿城而過的汾河碧波蕩漾, 城市綠地上的草木競相吐翠, 出門踏青的市民隨處可見。

作為一座地處華北內陸的能源重工業基地,

太原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有河皆汙、有山皆荒”, 特別是一到冬季採暖季四處冒煙, 空氣品質嚴重下降。

為改善缺水少綠狀況, 太原市近些年持續投入鉅資對汾河城區段進行治理美化, 並對9條邊山支流開展治理。 如今, 汾河太原城區段已被建成一條長達20多公里的綠色景觀帶, 三期南延工程仍在加緊推進, 一條條昔日的“臭水溝”也變身“景觀河”。

太原市還通過創新機制撬動社會資金, 對東西兩山進行綜合整治。 幾年來, 僅西山地區完成投資102億元, 綠化荒山7萬餘畝, 過去的“垃圾場”“荒山坡”變成市民休閒賞玩的“後花園”。

通過建設長距離輸熱管網、推行採暖“煤改電”“煤改氣”、全面推廣使用民用潔淨焦炭等措施,

目前太原市區清潔供熱覆蓋率已達到98%。

78歲的陳春華一直生活在太原, 每天下午都要到家附近的小公園做做操、打打拳。 “現在的太原, 出門見綠, 抬頭見藍。 過了這麼多年歲, 沒想到還能看見一個這麼美的太原!”他說。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