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收藏銅墨水匣不只“寅生刻”

陳寅生的刻銅墨水匣代表了明清時期乃至近代刻銅工藝的最高水準, 帶有“寅生刻”落款的銅墨水匣更成為收藏家追求的對象。

齊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刻墨水匣始于陳寅生”, 這種表述, 對陳寅生的藝術地位與貢獻做了肯定。

作為一種文房收藏品, 正是這種稀缺性, 刺激、促使了市場中出現大量仿製的陳寅生作品, 晚清民國時期被標注為“寅生刻”的贗品銅墨水匣大約就占到80%, 當代就更難見真品。 事實上, 收藏銅墨水匣無需一頭紮進“寅生刻”的“海洋”。

銅墨水匣最早起源于清中期同治時期,

大多以白銅、黃銅製作外殼, 以紫銅為內膽, 有的也輔以鎏金、白銀鑲嵌。 民國初期, 齊白石、陳師曾、姚茫父、王雪濤、金城、溥儒、陳半丁等書畫名家, 常赴北京琉璃廠, 切磋書畫技藝。 在盡情揮灑藝術才華的同時, 這些書畫家還常常會為私交甚篤的店主提供刻銅墨水匣的畫稿。 這促成了銅墨水匣生意的興旺, 也讓今人看到了中國傳統手工藝技巧的博大。

目前, 市場流通的銅墨水匣的形態很多, 除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外, 還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葉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 墨水匣外殼, 尤其在盒蓋, 常雕刻山水、人物、花鳥, 亦有仿古錢幣、瓦當等。 一些包漿自然、材質優良、圖案精美、品相完好的老銅墨水匣,

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收藏銅墨水匣, 應考慮集存舊盒。 但因舊時刻銅藝人的水準參差不齊, 藏家要學會去粗取精。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 舊銅墨水匣市場行情逐年上升, 有人借機牟利, 制售假貨, 地攤上出現了大量粗劣低俗的仿製銅墨水匣。

藏家需要注意, 最難分辨的是舊盒舊仿。 因陳寅生、姚茫父等名家刻制的銅墨水匣作品價高, 大量贗品在民國時期就已流通, 現在鑒定起來十分困難。 但無論如何, 真品的紋樣佈局章法大方、舒展緊湊, 書畫刻工形神兼備。 此外, 舊盒新款也是常見的造假手法。 有的老銅墨水匣本身為舊時所制, 但卻被現代人標上了諸如張學良、傅作義等歷史名人的落款。 作偽者多用電動刀、鐳射加刻名款、年款。

這樣的刻字不如舊時藝人的作品生動自然, 顯得過分規整、呆滯刻板。 其實, 普通的老墨水匣雖無名人款, 但還有一定收藏價值, 遭遇這種仿製加工, 甚至經過煙熏、藥泡、酸咬、打蠟等做舊手法, 被弄得不新不舊、半真半假, 收藏價值大打折扣, 實在可惜。 據《收藏快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