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搬“救兵”,獨居少風險

“沒想到隨手拿的名片, 竟派上用場助我脫險。 ”山東威海73歲的蘇秀清近日打來電話, 向記者分享了真實存在的“獨居風險”, 幸好她及時請來“救兵”, 這才化險為夷。

現實生活中, 不少獨居老人真的“孑然一身”, 他們和身邊人形同陌路, 遇上危險也不知向誰求助。 在專家看來, 獨居風險高, 應學會用好身邊人。

隨手拿的名片救了自己

蘇秀清感到慶倖。 半個月前, 蘇秀清在社區樓下被推銷保健品的年輕小夥子搭訕, 因為沒有表現出完全拒絕的意思, 對方一邊跟著她, 一邊想要說服她買點保健品。 到了家門口,

小夥子也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蘇秀清只好開門進屋, 沒想到小夥子稍一用力就擠進了屋子。 蘇秀清愣了一下, 有些生氣的她開始請對方出去, 可小夥子仍舊死纏爛打, 最後直接說:“奶奶, 你買點東西, 我也好回單位交差。 ”

蘇秀清心裡膽怯, 她不敢與對方發生直接衝突, “我兒子住得遠, 要是出點事情, 他一下也趕不過來”。 於是, 她還是禮貌性地去燒水泡茶, 突然她看到水壺旁邊放著一張名片, 那是她之前去社區做“養老金認證”時, 主任隨手給她的名片。 於是, 她趁著燒水的間隙, 去廚房打了個電話:“主任, 我家裡來了個推銷保健品的, 賴著不走了。 ”社區居委會離家不到1裡路, 主任幾分鐘後就趕了過來。 小夥子見有人上門, 立馬拿著東西走了。

微信群“報平安”互救

在健康問題的倒逼之下, 廣東廣州68歲的陳玉珍才學會了“用人”。

由於女兒外嫁, 陳玉珍一直獨居。 因為有高血壓, 她經常發生暈倒的情況。 一次探望生病的同學, 讓陳玉珍受到了啟發。 由於和這位元同學交好, 每日她都會電話聯絡, “那天反復打無人接聽, 後來打給她老伴才知道是意外跌倒”。 到了醫院, 陳玉珍驚奇發現, 一些平日來往並不多的同學, 反而比她先到一步前來探望, “一問得知, 原來她們用微信建了群, 早就通了消息”。

回家後, 陳玉珍開始尋思在社區建個獨居微信群。 她先和同單元的鄰居通氣, 建了個互助小群。 陳玉珍偶爾血壓高犯頭暈, 就在群裡說一聲:“請來個人上來陪我半小時。 ”一次,

樓下的李大姐上廁所不小心滑倒, 陳玉珍趕緊下去救助。 後來, 陳玉珍和李姐互留了自家鑰匙, “互相探望時, 就像回家一樣, 自己開門進屋”。

留存3個電話建好4個圈子

獨居風險比正常家庭高出好幾倍,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儲兆瑞建議, 獨居老人要懂得用人和搬“救兵”。 他分享了一些值得嘗試且很有幫助的招數:

日常生活中, 應留存好3個救急電話——

1.社區主任電話。 遇到風險, 對方有義務和能力解決。

2.對門鄰居電話。 遭遇危險, 對方能第一時間趕到。

3.社區醫生、醫院主治醫生電話。 遭遇健康危機, 能及時求助。

儲兆瑞還考慮到, 很多老人因日常交際少, 存在“無人可用”的情況。 因此, 他建議嘗試從4個圈子去突破, “他們能幫助獨居老人搜羅到一些可用之人”。

1.獨身圈。 那種在社區花園獨坐的人, 心裡同樣需要朋友。

2.寵物圈。 有研究顯示, 同樣養寵物的人, 更易在日常社交中成為朋友。

3.帶孫圈。 有調查顯示, 老人在談論孫子時, 即使再內向的人, 都能插上話。

4.義工圈。 實在找不到朋友, 可以先加入社區義工組織, 善良的人更易被群體接受。 據《快樂老人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