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小波,他依舊是一種“剛需”

王小波的作品幾乎都出自身後的這部電腦。 資料圖

法治週末記者 武傑

法治週末實習生 孫蒔麥

1997年4月11日, 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在家中猝然長逝。

在他離開後的21年間, 由門庭冷落到洛陽紙貴, 在一場場紀念活動中, 他存在的意義被反復提及。 在45年的短暫生命裡, 王小波做過上山下鄉的知青, 當過民辦教師、工人, 在網路還未普及的年代就已成為資深程式師, 40歲辭去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穩定教職, 只為做一名自由撰稿人。

種種身份構成了王小波的經歷, 他卻並未被任何標籤所定義。

“現在回頭看, 小波的一生是神采飛揚的, 他活過、他寫過、他愛過, 他過了精彩的一生, 然後就飄然而去。 我愛過他, 我仍然愛著他, 他的一生, 浸淫在愛之中, 這是生命最美好的狀態。 我已經終生浸淫在愛之中, 直到生命消失。 ”2018年4月11日, 在王小波逝世21周年之際, 他的妻子李銀河這樣說道。

在生前的一次採訪中, 王小波提到, 他是一個自由主義者。 也許正是這樣對自由的追求, 構成了王小波精神的內核, 使他成為當代文壇一個獨特的存在。

為當代漢語小說鬆綁

1992年, 王小波辭去了中國人民大學教職, 正式成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在接受義大利記者安德列的採訪時, 王小波真誠而坦率地提到了自己40歲突發奇想要寫小說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喜歡寫小說吧, 一直喜歡。 以前覺得沒這種可能性, 現在有這種可能性了, 意思是能不能靠它維生。 大概我覺得在中國當作家能維持生活, 所以就能當作家了。 ”

至於暗藏在“維生”背後的深層原因, 恐怕還得追溯到更早之前, 在《時代三部曲》章頭, 在講述他如何走上寫作這條路時,

王小波談到了父親對他寫作愛好的否定:“我父親不讓我們學文科, 理由顯而易見。 在我們成長的時代裡, 老舍跳了太平湖, 胡風關了監獄……以前還有金聖歎砍腦殼等等實例。 ”在特殊的年代裡, 寫作這一表達思想的途徑似乎也成為了一種危險。

而就在“安定”與“自由”的兩難處境中, 王小波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內心:“對我自己來說, 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表達的最低目標。 某件事有悖於我的心胸, 我就認為它不值得一做;某種生活有悖於我的心胸, 我就會以為它不值得一過。 人有了心胸, 就可以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某種樣子的文章對我來說不可取, 絕不能讓它從我筆下寫出來, 冠以我的名字登在報刊上。

以小喻大, 這也是我對生活的態度。 ”看似隨意自在, 王小波卻有著一以貫之的堅定態度, 寫作, 是他追求的一種方式。 李銀河說:“不管以何種方式, 文學可以喚起一代人的記憶。 在過去的上世紀90年代裡, 王小波作為一個時代裡特立獨行的存在, 通過直白坦蕩的文字, 極端舒展的生命, 讓我們看見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

4月11日, 在由新經典文化主辦的“吾愛王小波:紀念王小波逝世21周年”紀念活動上, 蔡駿、韓松落、綠妖、徐則臣、張天翼等作家回顧了王小波對他們的個人成長及寫作經歷產生的巨大影響。

在談到對當代文學體系的傑出貢獻時, 徐則臣認為王小波是“非常有用”的作家——他和王朔一起, 解放了當代漢語小說的敘述。

與過去端莊的文學創作不同, 王朔使口語真正大規模地進入小說, 改變了當代漢語小說的形態。 而王小波與王朔的不同之處在於, 他對當代漢語小說的“鬆綁”, 並非僅僅通過外在形式上的隨意, 而更多地在於其思想特有的深度與靈便。 他認為, 在王小波的小說中, 敘述和議論是融為一體的, 他之所以能在小說中插入議論, 而不讓讀者覺得枯燥艱澀,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的智慧。 他有思想、有洞見, 同時又能用一定的藝術手段將其表達出來。

20多年來模仿者眾, 然而大多卻只司其皮毛而未能觸及內核, 其中緣由也許就在於缺乏王小波那種超拔的思想洞察力和抽象表達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 特立獨行的王小波,可能還會繼續特立獨行下去。

思想的獨行者

除文學之外,王小波更是憑藉其思想的自由度,對當時的年輕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王小波《時代三部曲》(1997版)的責編鐘潔玲,在多年後還常常向朋友們複述起王小波的雜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每次都會逗得“全桌噴飯”,堪稱“佐餐最佳笑料”。但她認為,這篇雜文的意義絕不止於一篇逗樂的笑話這麼簡單,而是以短篇小說的框架,高度濃縮成一篇寓言式的雜文,“他的潛臺詞就是:喜歡設置別人生活的人和甘心被設置的人,都不如這只敢於打破設置、特立獨行的豬!”

在鐘潔玲看來:“能夠從一隻豬來詮釋自由精神,提升到反抗設置生活的高度,除王小波,沒有第二個人。王小波身上那種蔑視陳規、質疑現實的懷疑主義精神,已經超越了他的邊緣身份,體現了一個理想的知識份子的道義和良知。王小波之後,正統文壇的地位動搖了,新的價值標杆,在大眾心裡。這是王小波的意義。”

在王小波的紀念活動上,張天翼在談到自己學生時代初讀《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的經歷時,用“牢飯裡的肉湯”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欣喜,“多年後,我曾多次回想當時的體驗,就像酒徒回憶自己第一次嘗到酒的味道。我以前從沒讀過這樣鬆弛,但又出奇飽滿、發光的文章,那種奇特的敘述方式,讓人全神貫注,好像我那兩隻黑手不存在了,對考試和未來的恐懼和迷惑也飛走了,心裡充滿了快樂和一種朦朧的期望,熱辣辣、麻癢癢的。我回頭看了一下別的同學,有些人盯著紙面出神,嘴角帶著一絲奇異的微笑,我知道他們也正在聽著豬兄叫出來的汽笛聲”。

在張天翼心中,王小波的意義不僅限於文學的引導,更在於作為這個時代所缺乏精神的標誌人物,他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指引了一種前進的方向:“他告訴我,什麼樣的人生值得一過。”

張天翼的一段話也許能夠說明,逝世21年後,王小波依舊無法被忘懷,不斷被紀念的原因,“我想,這世界仍然需要紀念王小波。他描述的人應該過上的生活,還有很多人不僅沒過上,而且根本不知道該那樣過。他的文字和文字裡的東西,仍然是很多人盼望已久,卻又不知道自己在盼望著的東西。讓一個他這樣的人給一代代少年當精神尺規,是一種‘剛需’。”

責任編輯:高恒濤

特立獨行的王小波,可能還會繼續特立獨行下去。

思想的獨行者

除文學之外,王小波更是憑藉其思想的自由度,對當時的年輕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王小波《時代三部曲》(1997版)的責編鐘潔玲,在多年後還常常向朋友們複述起王小波的雜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每次都會逗得“全桌噴飯”,堪稱“佐餐最佳笑料”。但她認為,這篇雜文的意義絕不止於一篇逗樂的笑話這麼簡單,而是以短篇小說的框架,高度濃縮成一篇寓言式的雜文,“他的潛臺詞就是:喜歡設置別人生活的人和甘心被設置的人,都不如這只敢於打破設置、特立獨行的豬!”

在鐘潔玲看來:“能夠從一隻豬來詮釋自由精神,提升到反抗設置生活的高度,除王小波,沒有第二個人。王小波身上那種蔑視陳規、質疑現實的懷疑主義精神,已經超越了他的邊緣身份,體現了一個理想的知識份子的道義和良知。王小波之後,正統文壇的地位動搖了,新的價值標杆,在大眾心裡。這是王小波的意義。”

在王小波的紀念活動上,張天翼在談到自己學生時代初讀《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的經歷時,用“牢飯裡的肉湯”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欣喜,“多年後,我曾多次回想當時的體驗,就像酒徒回憶自己第一次嘗到酒的味道。我以前從沒讀過這樣鬆弛,但又出奇飽滿、發光的文章,那種奇特的敘述方式,讓人全神貫注,好像我那兩隻黑手不存在了,對考試和未來的恐懼和迷惑也飛走了,心裡充滿了快樂和一種朦朧的期望,熱辣辣、麻癢癢的。我回頭看了一下別的同學,有些人盯著紙面出神,嘴角帶著一絲奇異的微笑,我知道他們也正在聽著豬兄叫出來的汽笛聲”。

在張天翼心中,王小波的意義不僅限於文學的引導,更在於作為這個時代所缺乏精神的標誌人物,他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指引了一種前進的方向:“他告訴我,什麼樣的人生值得一過。”

張天翼的一段話也許能夠說明,逝世21年後,王小波依舊無法被忘懷,不斷被紀念的原因,“我想,這世界仍然需要紀念王小波。他描述的人應該過上的生活,還有很多人不僅沒過上,而且根本不知道該那樣過。他的文字和文字裡的東西,仍然是很多人盼望已久,卻又不知道自己在盼望著的東西。讓一個他這樣的人給一代代少年當精神尺規,是一種‘剛需’。”

責任編輯:高恒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