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興遭遇生死劫,越發讓這場“源創新”的大爭論有了特殊意義!

最近, 舉國上下關注的莫過於“中興事件”。 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出售零部件產品, 期限為7年, 中興由此遭遇生死劫。 這個事件也讓整個中國高科技界集體倍感無力, 陷入深深的思考:到底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有多大?這些年的中國式創新之路到底是否正確?

有意思的是, 最近在輿論界, 一場有關“源創新”的大爭論正在進行, 和“中興生死劫”的討論遙相呼應, 也是類似的拷問。 此時, 再來看這場爭論, 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場關於“源創新”的大爭論劍拔弩張

首先來說說這個“源創新”理論, 它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謝德蓀提出的,

他認為創新分為“流創新”和“源創新”兩種方式。

很多人對創新的理解是基於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及五力模型, 創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供應鏈效益、提高產品的品質、創造產品的差異化、設計產品來迎合細分市場的需求, 謝教授認為這是靜態的“流創新”。

“源創新”是什麼?如果看看英文名稱(Disruptive Innovation), 就一目了然, 它是一種顛覆性的創新, 是從無到有“無中生有”地去建立一個新生態系統。 如果說“源創新”是從0到1, 那麼“流創新”則是從1到N。

謝教授是“源創新”理論的提出者, 但是將“源創新”理論在中國傳播開來的卻是張力軍。 張力軍是第一視頻集團董事局主席, 他先後在網路媒體、手機遊戲等多個領域取得突破,

創業創新是他最近關注的領域。 近一年來, 張力軍在斯坦福大學做研究學者, 結合“源創新”理論的研究和在美國矽谷的體驗, 他最近接受《FT中文網》和中新社採訪時, 對中國的“創新熱”有很多鮮明的看法, 引發了業界的關注, 甚至爭議。

張力軍認為, 目前中國整體創新水準並未處於產業鏈的頭部, 相比美國在創新方面做的從0到1的“源創新”, 中國大部分的“雙創”還是從1到N的“流創新”。 這個言論有人贊同, 也有不少人反對, 贊同者認為這是浮躁創業大潮中難得的理性聲音, 反對者則認為是“矽谷式偏見”, 和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並無區別。

無論對錯, 這場爭論本身就意義重大

或許, 張力軍自己都沒有預見到, 自己的這番言論以及“源創新”理論本身, 會在中國掀起劍拔弩張的爭論。

但是, 我覺得, 無論贊成或反對, 這場關於“源創新”的大爭論本身就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這一年, 發生了很多事情, 都在讓中國的科技界重新思考創業、創新, 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在這方面的差異。

比如, 中國互聯網界一直歡呼雀躍, 認為共用單車、移動支付、網購已經超越了美國, 甚至還將他們和高鐵一起稱之為“中國新四大發明”。 但是, 在談到移動支付到底是否領先于美國時, 張力軍卻認為, 美國在幾十年之前信用卡支付就很發達了, 大家已經熟悉了, 在支付方式很落後的地區, 手機支付等新的方式才能夠快速普及。 而且, 美國人一直在從技術、安全和法律角度上關注這個問題, 他們的做法是想成熟了再實施。

中興遭遇生死劫也是這樣, 我們這些年不斷高呼大國崛起, 與美國博弈, 但是中興遭遇禁令說明我們在晶片、器件、系統等關鍵節點上, 距離真正的“源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 這場“源創新”的大爭論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 要拋棄中國創新已經超越美國的幻象, 從“流創新”思維真正切換到“源創新”思維。

中美之間在創新上的真正差距是什麼?

這場“源創新”的大爭論, 帶來的另一個啟示, 回答的問題是“中美之間在創新上的真正差距是什麼?”

張力軍認為,美國的創業創新環境和制度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創業創新不能浮躁,需要持續的、波瀾不驚的的穩健發展進程;其次,對於新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在法律和應用上需要保持審慎態度。斯坦福大學教授Charles Eesley也認為,創業是政策、文化、勞動力素質、企業家精神的綜合產物。

是的,“流創新”這樣的微創新或許能靈光一現,有的也能用急躁、短視的資本催熟,但是長期來看,其實很難持久,也無法幫助中國真正超越美國。比如共用單車,我們雖然領世界之先,但現在也要面對現在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亂象的代價。在“源創新”上,之前的做法都失效了,我們需要外部有政策、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機制配套,內部有持續的技術研發以及對創新的認知度、把控能力、前瞻性、判斷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我長期跟蹤手機行業,在這個領域,蘋果做的就是“源創新”,2007年推出的iPhone顛覆了手機行業,將手機從功能手機時代帶入了智慧手機時代,它的創新也不僅僅在硬體上,更是用iPhone+iOS組成了一個獨特的“硬體+軟體+服務”的生態系統,這是為什麼最近iPhone硬體進入微創新階段,但依然銷售強勁增長的原因所在。

相比之下,大多數的國產手機只是微創新,他們是在iPhone所確立的“源創新”基礎上的“流創新”,雙攝、指紋識別、全面屏、全網通等等,都是一種優化,而沒有顛覆性。當然,這裡面也有突破者,華為就是其中之一,它去年推出的麒麟970晶片的手機,打開了AI+手機的新時代,在這方面和蘋果的A11晶片的iPhone X手機處於同一水平線,這個很有可能會激發手機行業的下一個“源創新”:AI手機時代。在這個突破的背後,是華為持續不斷地巨額投入的結果,是一套科學的內部創新機制加上任正非的企業家精神的綜合作用。

總而言之,中興遭遇生死劫,以及之前馬斯克的獵鷹火星探索火箭升空等事件,都在刺激我們的科技界思考。最近發生的關於“源創新”的大爭論可謂恰逢其時,將思考上升到更深的層次,從這個角度來看,它不亞于一場創新領域的啟蒙運動。我們期待,中國高科技界在經歷這一系列的事件後,必將澄清認識,奮發圖強,真正地向著從0到1的源創新邁進。

張力軍認為,美國的創業創新環境和制度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創業創新不能浮躁,需要持續的、波瀾不驚的的穩健發展進程;其次,對於新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在法律和應用上需要保持審慎態度。斯坦福大學教授Charles Eesley也認為,創業是政策、文化、勞動力素質、企業家精神的綜合產物。

是的,“流創新”這樣的微創新或許能靈光一現,有的也能用急躁、短視的資本催熟,但是長期來看,其實很難持久,也無法幫助中國真正超越美國。比如共用單車,我們雖然領世界之先,但現在也要面對現在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亂象的代價。在“源創新”上,之前的做法都失效了,我們需要外部有政策、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機制配套,內部有持續的技術研發以及對創新的認知度、把控能力、前瞻性、判斷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我長期跟蹤手機行業,在這個領域,蘋果做的就是“源創新”,2007年推出的iPhone顛覆了手機行業,將手機從功能手機時代帶入了智慧手機時代,它的創新也不僅僅在硬體上,更是用iPhone+iOS組成了一個獨特的“硬體+軟體+服務”的生態系統,這是為什麼最近iPhone硬體進入微創新階段,但依然銷售強勁增長的原因所在。

相比之下,大多數的國產手機只是微創新,他們是在iPhone所確立的“源創新”基礎上的“流創新”,雙攝、指紋識別、全面屏、全網通等等,都是一種優化,而沒有顛覆性。當然,這裡面也有突破者,華為就是其中之一,它去年推出的麒麟970晶片的手機,打開了AI+手機的新時代,在這方面和蘋果的A11晶片的iPhone X手機處於同一水平線,這個很有可能會激發手機行業的下一個“源創新”:AI手機時代。在這個突破的背後,是華為持續不斷地巨額投入的結果,是一套科學的內部創新機制加上任正非的企業家精神的綜合作用。

總而言之,中興遭遇生死劫,以及之前馬斯克的獵鷹火星探索火箭升空等事件,都在刺激我們的科技界思考。最近發生的關於“源創新”的大爭論可謂恰逢其時,將思考上升到更深的層次,從這個角度來看,它不亞于一場創新領域的啟蒙運動。我們期待,中國高科技界在經歷這一系列的事件後,必將澄清認識,奮發圖強,真正地向著從0到1的源創新邁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