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美國又搞事 華為淡定底氣何來?營收3倍於騰訊 晶片自己造

這項舉措在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獲得全票通過。 FCC高級官員證實, 該提案中已經明確涉及中興和華為兩家公司。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 FCC此舉目的在於, 禁止美國運營商利用聯邦普遍服務補貼(federal universal-service subsidies)從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企業採購設備。 該補貼每年總額約為90億美元, 主要為高成本的農村地區、學校、圖書館和低收入群體提供支持。

分析人士認為, FCC此項舉措標誌著美國針對華為等中國公司的限制措施升級, 是中美貿易戰升溫的體現。

按營收計算, 華為是全球最大的無線設備製造商。 美國電信運營巨頭AT&T和其他大型運營商一直避免使用華為的設備。

特朗普政府稱, 華為等中國公司的電信設備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

2018年 CES期間, 華為原計劃宣佈與AT&T達成銷售華為Mate 10 系列手機的合作協定, 但因為受到各方壓力而被迫取消。 此後, 美國另一大運營商威瑞森(Verizon)終止了所有華為手機的銷售, 百思買(Best Buy)也宣佈停止在美國銷售華為手機。

而華為對此卻顯得很“淡定”, 在4月17日舉行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 對於美國正在建立的貿易壁壘,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 有些事情不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與其你沒法左右, 還不如不去理他。 這樣我們會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服務好我們的客戶, 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打造更好的產品,

去滿足我們客戶的需求。 有些事情, 放下了, 反而輕鬆。

有業內人士甚至解讀認為, 這意味著華為或已經放棄了美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 這項新舉措不會立即生效。 FCC將在接下來數月內徵求公眾意見, 同時也將搜集更多相關資訊, 在那之後才會做出最終裁決。 部分FCC成員也表示, 他們希望對這一舉措所帶來的國家安全利益和可能給消費者帶來的衝擊上進行仔細權衡。

美國農村用戶和小供應商受影響

雖然AT&T等大型運營商早已避開華為等中國企業, 但據華爾街日報報導, 美國很多地區性無線運營商、電視臺和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都使用了華為設備, 認為其產品物美價廉且客服貼心。

作為科技強國, 美國的寬頻網速卻出人意料的落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今年年初曾刊文稱,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 1/3的美國成年人家中沒有使用比撥號上網更快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許多人即使願意支付費用, 也無法得到相應服務。 因此在大多數農村居民還撥號上網的情況下, 華為等中國供應商得到了認可。

華爾街日報援引賓夕法尼亞州互聯網提供商LHTC Broadband的負責人Jim Kail的話稱, 華為非常渴望打入小型市場, 而我們樂於跟這種供應商打交道。

紐約時報報導, 這些小運營商都很認可華為的產品, 甚至華為的高管William Levy還進入的鄉村無線協會的董事會中。

鄉村無線協會是一個為美國通信公司服務的行業內組織, 擁有接近10萬的會員。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

現在許多此類客戶現在擔心, 華為在美國面臨的新形勢, 使他們很苦難在現有西方供應商中尋找一個重要的替代者。 同時, 如果華為完全退出美國市場, 他們也將失去維護已有華為硬體所需的技術支援。

華為的底氣:晶片自己造高研發投入

《華爾街日報》指出, 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擊給瑞典的愛立信有限公司和芬蘭的諾基亞公司帶來福音, 同時也保護了矽谷的思科系統等美國公司, 這些公司為有線電視和互聯網提供商生產路由器等電子產品。

雖在美國屢屢碰壁, 但在全球中國通訊設備製造商正在不斷的攻城掠地, 蠶食愛立信、諾基亞等老牌公司的市場。

研究公司IHS Markit的報告顯示, 華為在2017年擊敗了愛立信,

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 移動基礎設施業務去年的市場份額為28%, 較2016年的25%增長了三個百分點。

據華為對外披露的資訊, 全球TOP50的運營商中有46家都在使用華為設備, 使用範圍覆蓋170餘個國家的企業與消費者。

而業績上,華為更是將同行遠遠的甩在了身後,華為2017 年年報顯示,營收為6036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淨利潤475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1%。

同競爭對手比:收入是國內同行中興通訊的近6 倍(中興2017年營收1088億),海外同行愛立信的 4 倍(愛立信 2017 年營收 1594 億),淨利潤更是10 倍于中興。

同行業巨頭比:收入是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 4 倍(阿裡巴巴2017 年營收1582 億),騰訊的約 3 倍(騰訊 2017 年營收為 2380 億)。

而這一切的背後是華為重視自有核心技術的結果。年報顯示,華為 2017 年研發投入再創新高達 897 億元占比收入 14.9%,目前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 8 萬名,占比公司總人數 45%。

在歐盟委員會發佈的 2017 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華為以 103.63 億歐元排名全球第六、中國第一。

而研發投入體現在了近期受到高度關注的的晶片研發上。徐直軍在大會明確回答,麒麟晶片不對外銷售,華為並不會把晶片當做一項業務來做。這樣一來,晶片華為只是用來自保,防止競爭對手卡脖子,並無計畫對外銷售。

徐直軍表示,“首先我們不會定位晶片為一塊業務,不會對外創造收入。華為自己做晶片,僅僅定位承載業界架構,實現產品差異化和競爭力以及低成本。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想法和計畫把麒麟晶片對外銷售。”

當然華為也承認自己有不足之處,在雲業務方面依然依賴美國產商,徐直軍指出,面向資料中心、公有雲的處理器的主要合作夥伴是Intel,從廠商角度來看,我們期待多元化,但是多元化的產生比較艱難。所以我們現在的資料中心解決方案晶片的主要夥伴是Intel。

關注東方財富網微信號【 eastmoneynews 】,每天為您推送權威、專業的財經資訊!歡迎在【應用商店】搜索【東方財富】,下載中國財經第一門戶手機APP!

而業績上,華為更是將同行遠遠的甩在了身後,華為2017 年年報顯示,營收為6036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淨利潤475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1%。

同競爭對手比:收入是國內同行中興通訊的近6 倍(中興2017年營收1088億),海外同行愛立信的 4 倍(愛立信 2017 年營收 1594 億),淨利潤更是10 倍于中興。

同行業巨頭比:收入是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 4 倍(阿裡巴巴2017 年營收1582 億),騰訊的約 3 倍(騰訊 2017 年營收為 2380 億)。

而這一切的背後是華為重視自有核心技術的結果。年報顯示,華為 2017 年研發投入再創新高達 897 億元占比收入 14.9%,目前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 8 萬名,占比公司總人數 45%。

在歐盟委員會發佈的 2017 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華為以 103.63 億歐元排名全球第六、中國第一。

而研發投入體現在了近期受到高度關注的的晶片研發上。徐直軍在大會明確回答,麒麟晶片不對外銷售,華為並不會把晶片當做一項業務來做。這樣一來,晶片華為只是用來自保,防止競爭對手卡脖子,並無計畫對外銷售。

徐直軍表示,“首先我們不會定位晶片為一塊業務,不會對外創造收入。華為自己做晶片,僅僅定位承載業界架構,實現產品差異化和競爭力以及低成本。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想法和計畫把麒麟晶片對外銷售。”

當然華為也承認自己有不足之處,在雲業務方面依然依賴美國產商,徐直軍指出,面向資料中心、公有雲的處理器的主要合作夥伴是Intel,從廠商角度來看,我們期待多元化,但是多元化的產生比較艱難。所以我們現在的資料中心解決方案晶片的主要夥伴是Intel。

關注東方財富網微信號【 eastmoneynews 】,每天為您推送權威、專業的財經資訊!歡迎在【應用商店】搜索【東方財富】,下載中國財經第一門戶手機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