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布袋和尚坐化日, 告訴您圓寂和坐化的區別, 漲姿勢哦

2018年4月18日(農曆三月初三), 是布袋和尚坐化紀念日。

布袋和尚名契此, 唐末至五代時明州奉化僧人, 號長汀子, 是五代時後樑高僧。

他身寬體胖, 面容含笑, 出語無定, 隨處寢臥, 形如瘋瘸;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 見物就乞, 無論給他什麼, 即裝大布袋, 永遠也裝不滿;有時茬稠人廣眾面前, 將袋中之物傾倒於地, 叫道:看、看、看。 隨即哈哈一笑, 把那些東西又收回袋內。

布袋和尚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 最愛游化雪竇, 在雪竇寺弘法, 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 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 表示“量大福大”, 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 手提布袋, 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 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

更為神奇的是, 在日本, 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據說, 布袋和尚出身農家, 插秧自是本行。

關於他插秧之事, 亦有故事。

據說有趙、錢、孫、李四家同時請他幫忙插秧, 他全都答應。

到了晚上, 各家來請吃飯, 他亦分身赴席。 這時候, 各家的田均已插好, 眾人才知道他他身具神通, 法力無邊。

有人問插秧感想, 他隨口吟出一詩, 即此題插秧歌。 此歌看似淺白平易, 卻富含哲理, 飽蘊禪機, 生動活潑, 饒有情趣。 “手捏青苗種福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道), 後退原來是向前。 ”

梁貞明二年(916), 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 將入滅前, 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 眾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 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

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所以,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千萬化身之一,他身材矮胖、滿臉歡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雲遊四方,以禪機點化世人。他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除暴安良、讓眾生離苦得樂。

現在問題來了:高僧去世,大多用“圓寂”這個詞,而布袋和尚卻用的“坐化”。圓寂和坐化有什麼異同?

圓寂本意是指圓滿一切功德,寂滅一切煩惱,現在則一般用於高僧大德之死。

坐化謂修行有素的人,以打坐的姿勢端坐安然而命終。通常指在寺院修行的高僧。

圓寂和坐化都是佛教用語,兩者用詞不同,意思一致,都是代指死亡。

兩者的用法區別是:坐化側重指出臨終時的姿勢乃端坐而亡,而圓寂的姿勢則不定,或坐或臥或立。

也就是說,坐化也屬於圓寂,而圓寂不一定是坐化。

聰明的讀者,您認為我解釋的對嗎?歡迎留言評論。

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

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所以,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千萬化身之一,他身材矮胖、滿臉歡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雲遊四方,以禪機點化世人。他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除暴安良、讓眾生離苦得樂。

現在問題來了:高僧去世,大多用“圓寂”這個詞,而布袋和尚卻用的“坐化”。圓寂和坐化有什麼異同?

圓寂本意是指圓滿一切功德,寂滅一切煩惱,現在則一般用於高僧大德之死。

坐化謂修行有素的人,以打坐的姿勢端坐安然而命終。通常指在寺院修行的高僧。

圓寂和坐化都是佛教用語,兩者用詞不同,意思一致,都是代指死亡。

兩者的用法區別是:坐化側重指出臨終時的姿勢乃端坐而亡,而圓寂的姿勢則不定,或坐或臥或立。

也就是說,坐化也屬於圓寂,而圓寂不一定是坐化。

聰明的讀者,您認為我解釋的對嗎?歡迎留言評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