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甘草的作用於功效,甘草方劑中的作用及配伍規律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莖 ,生用或蜜炙用均可。 味甘性平 ,歸心、肺、脾、胃經。 具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 在《傷寒論》113 方中 , 含有甘草的方劑有 70 方。 《脾胃論》載方 64 首 , 含甘草的方劑 37 首。 甘草可單用 , 亦多配伍使用 , 如甘草配滑石清暑利濕之效增 , 配桔梗清肺利咽 , 合黃芩、黃連可增清熱解毒之效 , 配乾薑、附子可緩解二藥峻烈之性且能延長藥力等。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莖 , 除去鬚根 , 曬乾 ,切厚片 ,生用或蜜炙用均可 ,味甘性平 ,歸心、肺、脾、胃經 ,具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 陶弘景言 :“ 此草最為眾藥之主 ,經方少有不用者 , 猶如香中有沉香也。 ” 甄權雲 :“ 諸藥中甘草為君 , 治七十二種乳石毒 , 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 , 調和眾藥有功 , 故有國老之號。

” 由此可見 ,甘草在臨床應用極為廣泛 , 臨證與他藥配伍可用於治療心氣不足、脾氣虛、咳喘、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熱毒瘡瘍等疾病。 筆者以方劑為基礎 , 探討其在方劑中的作用及配伍應用規律。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之甘草

1.1 甘草配滑石 , 清暑利濕 《成方切用》言 :“ 滑石重能清降 , 寒能泄熱 , 滑能通竅 , 淡能行水 , 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 , 故能祛暑住泄 , 止煩渴而利小便也 ” 。

滑石味甘、淡 , 性寒 , 色白 , 入膀胱、胃經 , 具有清解暑熱 , 通利水道的作用 , 滑石上能清水源 , 下可通水道 , 可使三焦濕熱從小便而泄 , 甘草 ( 此處為生甘草 ) 甘平偏涼 , 能清熱瀉火 , 緩和藥性 , 與滑石相伍可增清解暑熱之效 , 且甘草之甘緩可制滑石之寒滑 ,滑石之寒滑又可制甘草之甘滯 , 兩藥合用 , 可用於治療暑濕、淋濁、石淋、天皰瘡等證 , 方如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雞蘇散等。

1.2 甘草配桔梗 , 清肺利咽 桔梗味苦辛 , 性平 , 宣肺祛痰 ,利咽排膿;《本草衍義》曰 :“治肺熱氣奔促嗽逆 ,肺癰排膿 ······ 主利肺氣 , 通咽喉。 ” 甘草生用 , 具有清熱瀉火解毒之功 , 且能祛痰 , 與桔梗二者相伍為用 ,可增瀉火解毒利咽消痰之效 , 可用於治療咽喉疾病、肺癰等 , 方如桔梗湯、加味甘桔湯。

1.3 甘草配芩、連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 ,性寒 ,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黃連味苦 , 性寒 , 歸心、脾、胃、膽、大腸經。 二者均有清熱解毒之效 , 且味苦 ,甘草與二者配伍使用可緩和清泄之力 , 清熱解毒之效甚佳 , 可用於治療因濕熱化生蟲毒所致的狐 病,方如甘草瀉心湯。 此外甘草與黃芩、黃連、葛根配伍使用可用於治療傷寒表證未解 , 邪陷陽明所致的協熱下利 , 方如葛根芩連湯。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2 、溫陽之甘草

2.1 甘草配薑、附乾薑味辛 ,性熱 ,歸脾、胃、肺、心、腎經 , 具有溫中散寒 , 回陽通脈 , 溫肺化飲之效。 甘草味甘、性平。 辛、甘味的屬性劃分皆為陽 , 但陽中還可分陰陽 , 辛主散而甘主緩 , 辛主走而甘主守 , 辛主動而甘主靜 , 辛甘配伍多用來發散解表、溫陽散寒或回陽救逆。 甘草炙用補中益氣 , 乾薑辛熱可溫複脾肺之陽 , 二者配伍使用 , 辛甘合化 , 可溫中焦之陽以暖肺 , 中陽振 , 肺得溫 , 寒可消 , 實有培土生津之妙。 《醫學衷中參西錄》載甘草 “ 與乾薑同用 , 能逗留其熱力使之綿長 ”, 仲景多用之治療肺痿 , 方如溫肺湯、甘草乾薑湯。《素問·咳論》曰 :“其寒飲食入胃 ,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 , 肺寒則外內合邪 , 因而客之 ,則為肺咳。” 因胃寒上逆導致的肺寒咳嗽 , 用甘草與乾薑、細辛相伍 , 溫肺化飲止咳 , 如《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四聖心源》薑苓五味細辛湯[7]。此外 ,《金匱玉函經二注》曰 :“ 君甘草者 , 和中之力短 , 戀藥之用長也。” 甘草與附子、桂枝相配也可使二者的功用延長 , 發揮溫陽化濕的作用 , 方如甘草附子湯、附子薏苡甘草湯。甘草味甘、性平 , 能緩能解 , 多用於氣虛諸證及減毒 , 故附子甘草多臨床配伍應用。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2.2 甘草配桂枝 桂枝味辛溫 ,善溫經通脈、通陽化氣 ,甘草味甘平 , 能益氣複脈 , 兩者配伍 , 為臨床 “ 辛甘化陽 ” 的經典藥對。二者配伍使用 , 溫陽通脈 , 在臨床上可以用於治療心陽不振、氣陰兩虛、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陽虛水泛、氣滯血瘀等型的心律失常 , 方如炙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苓桂術甘湯、桂枝甘草湯等。

3 補益之甘草

3.1 甘草配參、術 , 補脾益氣 甘草味甘 , 具有補益之效。” 人參甘溫 , 大補元氣 , 白術味甘苦性溫 , 補脾益氣 , 甘草與人參白術相伍 , 益氣和中 , 可增強二者補益之功 , 可用於脾胃氣虛、脾虛氣陷等證 , 方如四君子湯 , 補中益氣湯。甘草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 ,即是四君子湯 , 是既補脾又補氣的基礎方。諸多補脾氣作用的方劑均是在四君子湯方基礎上加味而成 , 如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保元湯、異功散等 [10]。此外甘草與人參、黃芪配伍 , 三藥甘溫 , 大補元氣 , 可清因損怯煩勞所生虛熱 , 如李杲所說 :“ 人參得黃芪、甘草 , 為瀉火之聖藥。” 方如黃芪湯。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3.2 甘草配小麥 , 寧心安神 小麥味甘、性涼 , 歸心經 ,具有補心安神的作用。仲景多用之與甘草相配治療婦人髒躁。甘草、小麥均為甘潤之品 , 二藥配伍 , 具有補益心脾、寧心安神之功 , 可用於治療髒躁病、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 方如甘麥大棗湯。如《金匱要略 ·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中論述髒躁 :“ 婦人髒躁 , 喜悲傷欲哭 ,像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

3.3 甘草配生地黃 , 滋陰複脈 生地黃味甘、苦 , 性微寒 , 歸心、肝、腎經。《藥性論》言生地黃 “ 補虛損 ,溫中下氣 , 通血脈 ”,《醫學衷中參西錄》雲 :“ 性涼而不寒 , 生血脈 , 益精髓 ······ 大能滋陰養血。” 甘草與生地黃配伍 , 甘草益心氣、補脾氣 , 二藥合用 , 益氣滋陰之功效甚佳 , 可用于治療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 , 虛勞肺痿 , 方如炙甘草湯。此外 , 甘草與生地黃配伍尚能清心火、利小便 , 治療心經火熱證 , 方如導赤散。.

4 止咳之甘草

甘草具有祛痰止咳之效 , 甘草用於治療咳嗽 , 無論是外感咳嗽還是內傷咳嗽 , 亦或是咳嗽有痰、無痰 ,甘草皆可用之。甘草配麻、杏 , 可助麻、杏疏風散寒之功 , 麻黃味辛苦 , 性溫 , 歸肺、膀胱經 , 善開腠發汗 , 祛在表之風寒 , 以宣肺為主;杏仁味苦 , 性微溫 ,歸肺、大腸經 , 善降利肺氣;杏仁與麻黃相伍 , 二者一宣一降 , 可複肺之宣降功能;甘草可調和麻、杏宣降之功 , 三者相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 , 肺氣不宣證 ,方如三拗湯、麻黃湯。甘草炙用 , 益氣和中 , 與石膏相合可生津止渴 , 二者相合可用於邪熱壅肺、肺熱咳喘證 , 臨床表現為發熱、喘咳、苔薄黃、脈數等 , 方如麻杏石甘湯、越婢湯。此外甘草與桑葉、菊花相配伍 ,調和諸藥 , 可助桑、菊疏風散熱之效 , 用於風熱咳嗽 ,方如桑菊飲。文獻研究 發現甘草在肺系病證方面的平均應用頻率最高 , 為 33.95%。由此可見甘草為治療肺系疾病要藥。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5 緩急止痛之甘草

張錫純言芍藥與 “ 甘草同用 , 則調和氣血 , 善治腹痛”,芍藥味苦、酸 ,性微寒 ,歸肝脾經 ,《滇南本草》曰 :“ 瀉脾熱 , 止腹痛 , 止水泄 , 收肝氣逆痛 , 調養心肝脾經血 , 舒經降氣 , 止肝氣痛。” 甘草味甘性平 ,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的作用, 甘草在方劑中發揮緩急功效主要體現在緩急止痛和緩急安神兩個方面 ,緩急止痛中最有特點的方劑當為與芍藥配伍之芍藥甘草湯。二者配伍使用 , 可用於治療因肝脾失和脘腹攣急作痛和血虛引起的四肢拘攣疼痛 , 方如芍藥甘草湯;亦可用于治療肝鬱化熱所致的奔豚氣病 , 方如奔豚湯。除此之外 , 芍藥與甘草配伍尚可治療陰虛發熱 ,如《普濟方》芍藥散。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6 、攻下逐飲之甘草

仲景在論述留飲欲去的證治中選用甘遂半夏湯 ,用甘草與甘遂相配伍 , 尤怡雲 :“ 甘草與甘遂相反 , 而同用之者 ,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 ,因相激而相成也。”程林曰 :“ 甘遂之性直達 , 恐其過於行水 , 緩以甘草、白蜜之甘······雖甘草、甘遂相反 ,而實有以使相使。”此處甘遂攻下逐飲 , 驅水從大便而出 , 而用甘草與之配伍使用 , 則取其相反相成之意 , 激發留飲盡去 , 方中用白蜜半升 , 與甘草相合可緩和甘遂毒性 , 由此可見仲景用藥配伍之嚴密 , 用藥之謹慎。此外甘草在方劑中的作用以緩和藥性居多 , 多與大棗配伍 , 二者相合 , 甘緩補中益氣 , 強化中州 , 緩和藥物峻烈之性 , 方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等。在《傷寒論》一書中 , 調中養營之甘草使用率居諸藥之首 , 共 70 方 , 其中大棗、甘草相伍者36 方。甘草緩和藥性的功效主要取決於其甘緩之性 ,當方劑中存在藥性較為猛烈或有毒的藥物時 , 甘草可減緩其峻烈之性和毒性。

7 、結語

甘草在臨床應用中極為常見 , 多與他藥配伍使用 ,用之得當 , 療效卓著。在《傷寒論》113 方中 , 含有甘草的方劑有 70 方。《脾胃論》載方 64 首 , 其中含甘草的方劑 37 首。由此可見甘草在方劑中的作用極為重要 ,臨床用之得當 , 可解病家痼疾之苦 , 學者當仔細思考甘草在方劑中的配伍規律 , 以期在臨床上靈活運用。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參考文獻 :

[1] 高學敏 . 中藥學 [M]. 北京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2:432.

[2] 呂景山.施今墨對藥 [M].4 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3:47.

[3] 王璞 , 王亞旭 , 張瑤瑤 , 等 . 從 96 首藏藥方劑探討藏藥使用甘草的特點和規律[J].雲南中醫學院學報 ,2013,36(4):29-31.

[4] 熊曼琪 . 傷寒學 [M]. 北京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3:76.

[5] 鄒 易 良 .《 傷 寒 論》 中 甘 草 用 法 剖 析 [J].江蘇中醫藥 ,2014,46(7):65-66.

[6]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M].河北新醫大學《醫學衷中參西錄》修訂小組 , 修訂 . 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7:74.

[7](清)黃元禦 .四聖心源[M].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88.

[8] 周天梅 , 張宇燕 , 楊潔紅 , 等 . 從《傷寒論》探討附子甘草的配伍意義 [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3,31(2):275-276.

[9] 謝淩鵬 , 袁立霞 , 周楚瑩 , 等 . 桂枝甘草配伍治療心律失常淺析 [J]. 江蘇中醫藥 ,2015,47(4):57-58.

[10] 楊柏燦 .論甘草之補[J].中醫雜誌 ,2016,57(6):458-462.

[11] 範永升 .金匱要略[M].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2:318.

[12] 姚天文 , 王清亮 , 劉盡美 , 等 . 甘草古今應用規律探究之一 [J]. 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5,30(6):1893-1896.

[13] 劉萍 ,王平 .仲景桂甘配伍組方淺析 [J].時珍國醫國藥 ,2011,22(5):1198-1199.

[14] 劉盡美 , 王清亮 , 姚天文 , 等 . 甘草應用分佈及用量規律研究 [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4,32(12):3021-3024.

[15] 中國中醫研究院 . 嶽美中論醫集 [M]. 北京 :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153.

[16] 賁繼武 , 劉寶恒 . 大棗在《傷寒論》中的配伍應用 [J]. 亞太傳統醫藥 ,2013,9(4):45.

[17] 湯明啟 . 試述甘草的合理配伍與應用禁忌 [J]. 實用中醫藥雜誌 ,2014,30(4):344-345.

[18] 宋洪偉 ,孫作乾 .甘草治療痢疾作用淺析 [J].河南中醫 ,2015,35(3):643-644.

《醫學衷中參西錄》載甘草 “ 與乾薑同用 , 能逗留其熱力使之綿長 ”, 仲景多用之治療肺痿 , 方如溫肺湯、甘草乾薑湯。《素問·咳論》曰 :“其寒飲食入胃 ,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 , 肺寒則外內合邪 , 因而客之 ,則為肺咳。” 因胃寒上逆導致的肺寒咳嗽 , 用甘草與乾薑、細辛相伍 , 溫肺化飲止咳 , 如《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四聖心源》薑苓五味細辛湯[7]。此外 ,《金匱玉函經二注》曰 :“ 君甘草者 , 和中之力短 , 戀藥之用長也。” 甘草與附子、桂枝相配也可使二者的功用延長 , 發揮溫陽化濕的作用 , 方如甘草附子湯、附子薏苡甘草湯。甘草味甘、性平 , 能緩能解 , 多用於氣虛諸證及減毒 , 故附子甘草多臨床配伍應用。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2.2 甘草配桂枝 桂枝味辛溫 ,善溫經通脈、通陽化氣 ,甘草味甘平 , 能益氣複脈 , 兩者配伍 , 為臨床 “ 辛甘化陽 ” 的經典藥對。二者配伍使用 , 溫陽通脈 , 在臨床上可以用於治療心陽不振、氣陰兩虛、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陽虛水泛、氣滯血瘀等型的心律失常 , 方如炙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苓桂術甘湯、桂枝甘草湯等。

3 補益之甘草

3.1 甘草配參、術 , 補脾益氣 甘草味甘 , 具有補益之效。” 人參甘溫 , 大補元氣 , 白術味甘苦性溫 , 補脾益氣 , 甘草與人參白術相伍 , 益氣和中 , 可增強二者補益之功 , 可用於脾胃氣虛、脾虛氣陷等證 , 方如四君子湯 , 補中益氣湯。甘草與人參、白術、茯苓配伍 ,即是四君子湯 , 是既補脾又補氣的基礎方。諸多補脾氣作用的方劑均是在四君子湯方基礎上加味而成 , 如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保元湯、異功散等 [10]。此外甘草與人參、黃芪配伍 , 三藥甘溫 , 大補元氣 , 可清因損怯煩勞所生虛熱 , 如李杲所說 :“ 人參得黃芪、甘草 , 為瀉火之聖藥。” 方如黃芪湯。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3.2 甘草配小麥 , 寧心安神 小麥味甘、性涼 , 歸心經 ,具有補心安神的作用。仲景多用之與甘草相配治療婦人髒躁。甘草、小麥均為甘潤之品 , 二藥配伍 , 具有補益心脾、寧心安神之功 , 可用於治療髒躁病、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 方如甘麥大棗湯。如《金匱要略 ·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中論述髒躁 :“ 婦人髒躁 , 喜悲傷欲哭 ,像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

3.3 甘草配生地黃 , 滋陰複脈 生地黃味甘、苦 , 性微寒 , 歸心、肝、腎經。《藥性論》言生地黃 “ 補虛損 ,溫中下氣 , 通血脈 ”,《醫學衷中參西錄》雲 :“ 性涼而不寒 , 生血脈 , 益精髓 ······ 大能滋陰養血。” 甘草與生地黃配伍 , 甘草益心氣、補脾氣 , 二藥合用 , 益氣滋陰之功效甚佳 , 可用于治療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 , 虛勞肺痿 , 方如炙甘草湯。此外 , 甘草與生地黃配伍尚能清心火、利小便 , 治療心經火熱證 , 方如導赤散。.

4 止咳之甘草

甘草具有祛痰止咳之效 , 甘草用於治療咳嗽 , 無論是外感咳嗽還是內傷咳嗽 , 亦或是咳嗽有痰、無痰 ,甘草皆可用之。甘草配麻、杏 , 可助麻、杏疏風散寒之功 , 麻黃味辛苦 , 性溫 , 歸肺、膀胱經 , 善開腠發汗 , 祛在表之風寒 , 以宣肺為主;杏仁味苦 , 性微溫 ,歸肺、大腸經 , 善降利肺氣;杏仁與麻黃相伍 , 二者一宣一降 , 可複肺之宣降功能;甘草可調和麻、杏宣降之功 , 三者相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 , 肺氣不宣證 ,方如三拗湯、麻黃湯。甘草炙用 , 益氣和中 , 與石膏相合可生津止渴 , 二者相合可用於邪熱壅肺、肺熱咳喘證 , 臨床表現為發熱、喘咳、苔薄黃、脈數等 , 方如麻杏石甘湯、越婢湯。此外甘草與桑葉、菊花相配伍 ,調和諸藥 , 可助桑、菊疏風散熱之效 , 用於風熱咳嗽 ,方如桑菊飲。文獻研究 發現甘草在肺系病證方面的平均應用頻率最高 , 為 33.95%。由此可見甘草為治療肺系疾病要藥。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5 緩急止痛之甘草

張錫純言芍藥與 “ 甘草同用 , 則調和氣血 , 善治腹痛”,芍藥味苦、酸 ,性微寒 ,歸肝脾經 ,《滇南本草》曰 :“ 瀉脾熱 , 止腹痛 , 止水泄 , 收肝氣逆痛 , 調養心肝脾經血 , 舒經降氣 , 止肝氣痛。” 甘草味甘性平 ,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的作用, 甘草在方劑中發揮緩急功效主要體現在緩急止痛和緩急安神兩個方面 ,緩急止痛中最有特點的方劑當為與芍藥配伍之芍藥甘草湯。二者配伍使用 , 可用於治療因肝脾失和脘腹攣急作痛和血虛引起的四肢拘攣疼痛 , 方如芍藥甘草湯;亦可用于治療肝鬱化熱所致的奔豚氣病 , 方如奔豚湯。除此之外 , 芍藥與甘草配伍尚可治療陰虛發熱 ,如《普濟方》芍藥散。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6 、攻下逐飲之甘草

仲景在論述留飲欲去的證治中選用甘遂半夏湯 ,用甘草與甘遂相配伍 , 尤怡雲 :“ 甘草與甘遂相反 , 而同用之者 ,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 ,因相激而相成也。”程林曰 :“ 甘遂之性直達 , 恐其過於行水 , 緩以甘草、白蜜之甘······雖甘草、甘遂相反 ,而實有以使相使。”此處甘遂攻下逐飲 , 驅水從大便而出 , 而用甘草與之配伍使用 , 則取其相反相成之意 , 激發留飲盡去 , 方中用白蜜半升 , 與甘草相合可緩和甘遂毒性 , 由此可見仲景用藥配伍之嚴密 , 用藥之謹慎。此外甘草在方劑中的作用以緩和藥性居多 , 多與大棗配伍 , 二者相合 , 甘緩補中益氣 , 強化中州 , 緩和藥物峻烈之性 , 方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等。在《傷寒論》一書中 , 調中養營之甘草使用率居諸藥之首 , 共 70 方 , 其中大棗、甘草相伍者36 方。甘草緩和藥性的功效主要取決於其甘緩之性 ,當方劑中存在藥性較為猛烈或有毒的藥物時 , 甘草可減緩其峻烈之性和毒性。

7 、結語

甘草在臨床應用中極為常見 , 多與他藥配伍使用 ,用之得當 , 療效卓著。在《傷寒論》113 方中 , 含有甘草的方劑有 70 方。《脾胃論》載方 64 首 , 其中含甘草的方劑 37 首。由此可見甘草在方劑中的作用極為重要 ,臨床用之得當 , 可解病家痼疾之苦 , 學者當仔細思考甘草在方劑中的配伍規律 , 以期在臨床上靈活運用。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參考文獻 :

[1] 高學敏 . 中藥學 [M]. 北京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2:432.

[2] 呂景山.施今墨對藥 [M].4 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3:47.

[3] 王璞 , 王亞旭 , 張瑤瑤 , 等 . 從 96 首藏藥方劑探討藏藥使用甘草的特點和規律[J].雲南中醫學院學報 ,2013,36(4):29-31.

[4] 熊曼琪 . 傷寒學 [M]. 北京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3:76.

[5] 鄒 易 良 .《 傷 寒 論》 中 甘 草 用 法 剖 析 [J].江蘇中醫藥 ,2014,46(7):65-66.

[6]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M].河北新醫大學《醫學衷中參西錄》修訂小組 , 修訂 . 石家莊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7:74.

[7](清)黃元禦 .四聖心源[M].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88.

[8] 周天梅 , 張宇燕 , 楊潔紅 , 等 . 從《傷寒論》探討附子甘草的配伍意義 [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3,31(2):275-276.

[9] 謝淩鵬 , 袁立霞 , 周楚瑩 , 等 . 桂枝甘草配伍治療心律失常淺析 [J]. 江蘇中醫藥 ,2015,47(4):57-58.

[10] 楊柏燦 .論甘草之補[J].中醫雜誌 ,2016,57(6):458-462.

[11] 範永升 .金匱要略[M].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2:318.

[12] 姚天文 , 王清亮 , 劉盡美 , 等 . 甘草古今應用規律探究之一 [J]. 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5,30(6):1893-1896.

[13] 劉萍 ,王平 .仲景桂甘配伍組方淺析 [J].時珍國醫國藥 ,2011,22(5):1198-1199.

[14] 劉盡美 , 王清亮 , 姚天文 , 等 . 甘草應用分佈及用量規律研究 [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4,32(12):3021-3024.

[15] 中國中醫研究院 . 嶽美中論醫集 [M]. 北京 :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153.

[16] 賁繼武 , 劉寶恒 . 大棗在《傷寒論》中的配伍應用 [J]. 亞太傳統醫藥 ,2013,9(4):45.

[17] 湯明啟 . 試述甘草的合理配伍與應用禁忌 [J]. 實用中醫藥雜誌 ,2014,30(4):344-345.

[18] 宋洪偉 ,孫作乾 .甘草治療痢疾作用淺析 [J].河南中醫 ,2015,35(3):643-64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