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Facebook危機敲響的警鐘:Fintech依然要看能否重建信任

因為需要信任, 所以我們有了很多傳統上的中心化機構。 但這些機構效率很低, 於是出現了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但騙局、危險也隨之而來。

雷鋒網AI金融評論報導, 2018年伊始, 隨著歐洲與英國相繼推出PSD2和Open Banking(敞開式銀行)法規, Facebook和Google將會進軍銀行業的討論也甚囂塵上。 Open Banking法規指定, 在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 銀行和支付公司需向協力廠商共用支付服務和相關客戶資料。

不過, Shore Capital高級顧問Matthew Elliott近日在英國媒體City AM上發表評論稱, 該法規的出現將推動銀行帳戶流轉, 但有人推測新規則的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將是引誘科技巨頭進入英國的主流金融市場。

Facebook的支付服務通過Messenger和Google錢包在英國不斷發展, 但關鍵是, 一些評論認為, Facebook才是“銀行的未來”。

埃森哲2017年初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發現, 如果Facebook、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公司會提供金融服務的話, 大約三分之一的銀行和保險客戶會轉向科技公司。

所以什麼發生了?Cambridge Analytica(劍橋分析公司)。

Matthew Elliott表示, 資料洩露, 這無疑是互聯網科技行業的一大危機。

近日, Facebook的股價已經有所回升, 但信任對金融服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公眾是否可以信任紮克伯格的問題依然存在。

根據Ponemon Institute針對美國使用者的調查, 現在贊同“Facebook致力於保護我的個人資訊隱私”的聲明的用戶, 只有27%;而2017年, 該支持率尚能達到79%。 英國的結果大概也是相似的。

由於此,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在1月份預測, 亞馬遜、Facebook和Google等短期內不會對全球銀行構成威脅, 但預言“其強大的客戶群和網路分佈, 長期來說地也會限制傳統銀行的支付業務收入”。 Matthew Elliott表示, 這個預言的程度無疑是取決於科技巨頭在重建其資料隱私信用上的成功程度。

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瞭解,

另一項埃森哲2017年10月的調查發現, 53%的英國人會因為隱私問題而改變其銀行習慣, 同時該報告建議銀行們最好要部署起金融科技來, 因為他們擁有更高的用戶信任度。

Facebook醜聞之後, 事情很清楚, 金融科技更加需要加倍努力保護資料隱私。

英國民眾尚會因為隱私保護問題而改變金融服務使用習慣, 但在國內, 民眾的資料保護意識也是薄弱。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此前報導, 2017年12月, 中國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在一個峰會上發現指出——現在, 運用資料的隱私保護, 沒有標準也沒有要求。

他說到, “中國做金融科技的缺陷, 在於沒有對應用資料的挖掘、分類、應用、個人隱私、邏輯和運行整個環境的安全保護。 這個問題今天的FinTech還不能夠給我們滿意的答案,

他們自己也在黑暗中不斷的摸索, 這取決於在哪個點上, 哪個水準上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在努力。 ”

“FinTech要監管, 監管的挑戰來自于金融科技的資料隱私保護缺陷。 ”

劉明康指出,

我們對金融的資訊、個人資訊的隱私成本是很低的, 民眾意識是很薄弱的, 這個問題和美國、歐盟很大的不同。 日常生活中, 民眾的我們走到一個地方就問這個地方有沒有wifi, 有Freewifi, 有的話隨意連一下, 那麼長的協議從來不看就接上wifi用了。 前面的條款中講了很多東西, 沒有自我保護意識。 而且個人資訊的買賣成本是很低的, 使用上也很不規範。

根據劉明康分析, 中國金融科技為什麼會那麼突飛猛進?“它最後有一個代價——圍繞著客戶信任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某些方面客戶體驗大大提升, 但很多方面客戶的信任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為什麼後來全一圈跑到滙豐銀行、跑到工商銀行?就是因為信任, 這些要有監管。 ”

金融科技, 仍然要看能否重建信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