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災後中小學生心理疏導”經驗推廣大會在汶川召開

4月20日, 由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阿壩州教育局主辦, 汶川縣教育局、汶川中學承辦的, 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災後中小學生心理疏導研究”經驗推廣暨阿壩州首屆心理骨幹教師培訓活動, 在汶川縣會議中心舉行。 西南民族大學校長曾明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資深專家林崇德教授, 汶川縣委副書記鄧海蘭同志,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德育與校外教育處趙珊副處長, 及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心理所、華南師範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海外的專家學者,

“災後中小學生心理疏導研究”課題組全體成員及合作學校的領導及教師, 汶川縣教育局相關人員, 阿壩州骨幹心理教師等, 共一百餘人參加了開幕式。 開幕式由阿壩州教育局局長譚可主持。

汶川縣委副書記鄧海蘭代表汶川縣委、縣政府向出席大會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 並向與會專家介紹了5·12地震發生後的十年間, 汶川縣各項事業特別是教育事業取得的成績。 她強調, 汶川教育災後涅槃重生的背後, 不僅浸透著汶川教育人自強奮鬥的汗水, 更閃耀著各級領導和各方專家的智慧。 尤其是以北師大資深教授林崇德先生為代表的心理學專業團隊進行的重大科研攻關項目,

扎實建強了汶川中小學心理教師團隊, 逐漸撫平了教師們與孩子們受創的心靈。 鄧海蘭表示, 下一步汶川教育將繼續聚焦“孩子成仁”的關鍵目標, 繼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路徑, 塑造新時代汶川教育新形象。

西南民族大學校長曾明教授, 在會上結合自己人生經歷的兩次地震, 講述了心理學在人的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學就像一束光, 溫暖孤寂的人;像一盞燈, 照亮前行的路;像一片亮, 指引人們的航向。 而汶川震後十年的重建和發展, 讓我們在回望走過的路、旁觀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中, 思考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曾校長提出, 我們一定要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不忘初心, 如苔花般, 為了夢想而綻放, 為了事業而守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喬志宏教授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 他首先介紹了在林崇德教授的帶領下課題組幾年來取得的成績, 並對給予關心和大力支持的汶川縣、各參與高校、基金會和中小學校表示感謝。 他表示, 十年來多次來到汶川, 看到了汶川的巨變, 感受到了汶川人生命的韌性和達觀樂天的品質。 他表示, 我們最好的紀念, 就是銘記失去的親人, 珍惜今天的生活, 放眼更加美好的未來, 用我們自己的努力, 為這個社會的美好做出自己的貢獻。

課題組首席專家、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在講話中指出,

災後課題組在相關領導、各方高校、國內外專家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 在汶川縣積極展開了研究工作。 儘管取得了一些成果, 切實推動了災後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 但更多的是從英雄的四川人民尤其是汶川的中小學教師身上學到了很多。 林教授以汶川映秀小學校長譚國強為例, 闡述了“愛在關鍵處, 愛在細微中”的高尚師德, 號召教育工作者以此為榜樣。 林教授深情地說, “就像十年前地震後第三天受教育部委託組織編寫的教材名字那樣——《我們永遠在一起》!”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德育與校外教育處趙珊副處長在講話中提到, 四川教育工作者的情懷讓人感動。 她指出, 2008年地震發生後, 教育部也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安全教育電視節目《開學第一課》、中小學校舍危房加固改造、修訂《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等, 以幫助中小學生更好地成長。 趙珊還向在座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提出了三點建議, 准定位、善融入、勤聯動, 進一步做好中小學心理健康工作。

大會開幕式上, 課題組成員、加拿大生命協會代表莊健老師發言, 他代表海外心理學界的專家, 向所有關心、支持災後心理疏導研究的領導、學者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回顧十年重建、發展路, 他見證了涅槃重生的奇跡, 也為汶川精神而深深感動。

據悉, 此次會議為期3天, 安排主題報告十餘場, 報告會後還將進行首屆阿壩州心理骨幹培訓活動。 會議在總結與展望的基礎上, 對汶川地震後連續多年的心理疏導與援助工作效果進行檢驗, 取其精華進行推廣,為我國災難心理學積累了豐富的自然災害後心理援助工作的一線資料,也為以後類似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經驗。

取其精華進行推廣,為我國災難心理學積累了豐富的自然災害後心理援助工作的一線資料,也為以後類似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經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