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商演和公益結合 北京音樂演出迎來花樣年華

本報記者于娜北京報導

4月以來, 國內的演唱會、音樂節等各類音樂演出活動迎來一個高潮。 2017年北京市演出市場的資料統計顯示,

音樂、戲劇類演出市場規模較大。 細分音樂演出市場, 音樂會占到一半多。 值得一提的是, 由非盈利文化機構推出的各類非商業性演出活動近兩年呈現增長勢頭, 改變了商演市場流行音樂主導的單一狀況。 業內人士認為, 低票價、公益性演出的增加在給觀眾帶來古典音樂、交響音樂等多元音樂視聽享受的同時, 也擴大了公眾普及及欣賞高水準演出的機會。

讓更多群體享受專業演出

來自西城區第一文化館的業務幹部周詠梅, 4月13號晚在西城區文化中心繽紛劇場帶來了一場名為“愛的記憶•詠梅之夜”的獨唱音樂會。 這也是西城區第一文化館今年推出的眾多音樂文藝演出活動之一。

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聲樂專業的周詠梅,

從事聲樂教學21年, 培養培訓了許多熱愛音樂的學生。 同時, 她還積極進行藝術實踐。 這場音樂會是周詠梅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一場視聽盛宴, 注入了她非常多的精力和心血。

音樂會也得到了中國交響樂團社會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男高音李初建和首都師範大學聲樂教授楊陽兩位歌唱家的鼎立支持, 他們分別帶來了獨唱歌曲。

在經典民族聲樂作品《七月的草原》優美的旋律中, 音樂會拉開帷幕。 優美的旋律、抒情的歌聲、唯美的舞臺效果……《玫瑰三願》、《我住長江頭》、《阿裡路亞》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 讓大家陶醉在歌聲的海洋中。

周詠梅現場演繹了國內外藝術歌曲、歌劇選段以及經典民族聲樂作品等多風格作品。

她把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蘊涵在歌聲之中, 帶領觀眾乘著歌聲的翅膀, 感受了春天的詩意浪漫。

“我們的演出活動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委託協力廠商專業演出團體, 另一種是本館業務幹部演出, 他們都來自專業院校, 文化館提供一個平臺, 展示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 ”西城區第一文化館館長鄭昕介紹說, 目前文化館固定觀眾群體有幾萬人。 群眾文化有著普及、提高和出精品不同層次, 每年大約160多場演出, 都是非商業性的, 公眾可以免費欣賞到專業水準和專業劇場的演出, 成本投入則來自於西城區財政支持。

隨後, 北京還將有一系列的以公益性為主的音樂文藝演出活動。

4月27日-5月31日, 第十八屆“相約北京”藝術節將啟幕, 本屆藝術節的主賓國是回應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義大利。 開幕音樂會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安德里亞•莫利諾與譚利華指揮, 北京交響樂團演奏, 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與多位中意知名歌唱家將連袂登臺表演。 此外, 本屆藝術節在主賓國框架下還將推出一系列義大利古典音樂演出, 豐富的類型和曲目將為聽眾帶來一場“亞平寧半島的音樂風暴”。

第十八屆“相約北京”藝術節分為音樂、舞蹈、戲劇、展覽、節中節、公益教育活動六大板塊。 在音樂領域, 多國優秀音樂家和音樂團體在藝術節上集中亮相。 與此同時, “相約北京”藝術節也為國外的舞蹈、戲劇、舞劇作品提供了在中國展示的舞臺,

讓國內觀眾接觸到國際上經典、新鮮的文化藝術潮流。

此外“節中節”活動依舊別樣精彩, 彙聚中外流行樂隊的第十三屆潮流音樂節、第五屆“拉美藝術季”之“加勒比音樂節”於4月29日至5月1日在798藝術區玫瑰之名藝術中心登場。

商演仍有票價與回報的兩難

目前由公立文化機構或相關部門主辦的藝術節、音樂節等演出活動, 在持續多年探索的基礎上, 免費或者低票價演出、戶外演出、講座、文化進校園等形式更加豐富完善, 互動性顯著增強。 而對於盈利性的文藝演出場館而言, 票價高問題和演出投資回報也是他們面臨的一個壓力。

據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公佈資料, 2017年北京市演出市場觀眾人數、票房收入達到歷史新高, 戲劇類和音樂類觀眾最多,觀演人數超過734萬人次,占總觀眾人次的68.2%。演唱會、話劇演出票房突出,音樂會、旅遊駐場演出略有下降。小劇場活躍度高,達8199場,占演出總場次的33.4%,年演出場次超200場的達18家。

2017年是音樂劇的“大年”,一年上演了20多部中外音樂劇,在以往的北京演出市場上還從未出現過音樂劇如此大規模“爭豔”的境況。北京音樂劇市場的一個現象是,金融資本殺入,比如聚橙網和七幕人生,前者已經有多年在百老匯投資新劇碼的歷史,曾在天橋藝術中心引進原版《魔法壞女巫》。類似投資資本的進入,給北京音樂劇市場帶來活躍的一面。但同時北京上演的音樂劇演出場次仍難以形成規模,缺乏真正達到音樂劇產品意義上的常年駐場演出。

與演出市場蓬勃相對應的,票價高問題一直受到社會關注,擴大商業演出場所的公益服務範圍,讓更多的觀眾有機會參與高水準文化鑒賞活動。北京市文化局經過兩年的試行嘗試,2016年開始正式實行《北京市惠民低價票演出補貼專案管理辦法》,對符合低價票演出補貼條件的一般演出劇碼,每張票補貼100元。高水準大型歌劇、舞劇、交響音樂會等演出,每張票補貼200元;小劇場演出劇碼,每張票補貼80元。補貼票最高不能超過全場可售票總數的20%。據瞭解,2017年北京市共有55個劇場推出惠民低價票演出共計2721場,全年補貼金額2550萬餘元。

但是低價不能低質,為確保惠民低價票演出補貼專案的品質和效果,管理辦法增加了對申報補貼演出專案總體售票率達到50%以上的考核指標,力促受補貼的演出項目成為高水準、低票價、受觀眾歡迎的演出項目。

戲劇類和音樂類觀眾最多,觀演人數超過734萬人次,占總觀眾人次的68.2%。演唱會、話劇演出票房突出,音樂會、旅遊駐場演出略有下降。小劇場活躍度高,達8199場,占演出總場次的33.4%,年演出場次超200場的達18家。

2017年是音樂劇的“大年”,一年上演了20多部中外音樂劇,在以往的北京演出市場上還從未出現過音樂劇如此大規模“爭豔”的境況。北京音樂劇市場的一個現象是,金融資本殺入,比如聚橙網和七幕人生,前者已經有多年在百老匯投資新劇碼的歷史,曾在天橋藝術中心引進原版《魔法壞女巫》。類似投資資本的進入,給北京音樂劇市場帶來活躍的一面。但同時北京上演的音樂劇演出場次仍難以形成規模,缺乏真正達到音樂劇產品意義上的常年駐場演出。

與演出市場蓬勃相對應的,票價高問題一直受到社會關注,擴大商業演出場所的公益服務範圍,讓更多的觀眾有機會參與高水準文化鑒賞活動。北京市文化局經過兩年的試行嘗試,2016年開始正式實行《北京市惠民低價票演出補貼專案管理辦法》,對符合低價票演出補貼條件的一般演出劇碼,每張票補貼100元。高水準大型歌劇、舞劇、交響音樂會等演出,每張票補貼200元;小劇場演出劇碼,每張票補貼80元。補貼票最高不能超過全場可售票總數的20%。據瞭解,2017年北京市共有55個劇場推出惠民低價票演出共計2721場,全年補貼金額2550萬餘元。

但是低價不能低質,為確保惠民低價票演出補貼專案的品質和效果,管理辦法增加了對申報補貼演出專案總體售票率達到50%以上的考核指標,力促受補貼的演出項目成為高水準、低票價、受觀眾歡迎的演出項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